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5580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选自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型。

此类课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认识美术作品,还要让他们理解美术作品,用作品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联想,使他们在与作品进行较深入的“交流”后,生发出自己真诚的观点和感知。

本课讲解不宜过深,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要素和造景手法外,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内容。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成就而独树一帜。

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的分类: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框景、借景、对景、隔景;结合古人造园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移步换景—别有洞天)具体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类园林形式,启发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和优点,激发学生保护园林艺术。

学情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现代青少年学生眼中却是看不懂的“老古董”,即使去了园林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扫一眼,景点拍拍照,根本看不出当年园主人的用心,也体会不了那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寓意。

如何让学生们体验到园林背后的美好与意义?

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愿意主动的去看。

如何激发兴趣?

我在后面的教学方法再来展开说一说。

鉴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基本要素和造景手法。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及精神内涵。

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园林。

2.过程与方法:

学生以趣味性的体验主题“我是园林主人”创设四个活动,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思考,以小组的方式学习基本知识,并自己建立各知识环节间的内在联系,生成并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空间之美、人文之美。

愿意走进中国古典园林,愿意带着一颗安静的心,感受自然、感受内心、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结合中国园林艺术的形式特点及造园观念,理解“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含义。

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了解。

教学难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

课前准备:

PPT课件、苏州园林模型、Pad、微视频、镂空卡纸等。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欣赏图片】

播放北海公园、苏州避暑山庄、狮子林……图片

师: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建筑都是中国的古代园林,你们去过其中的哪个地方?

带给你什么感受,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吗?

他们或是富丽堂皇、或是淡雅素净。

其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

当你置身其中有又怎样的感受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咱们一起来从美术的角度学习今天的课题————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幻灯片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加深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初步感受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为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打下基础。

二、合作探究(了解思考)

1、中国古典园林种类

师:

中国古典园林根据占有者的身份分为了三大类: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三大园林分别跟哪些人群有关系?

生:

师: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和皇室所有。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谁来推测一下皇家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师:

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师:

私家园林属于贵族、官僚、文人所有。

它的特点又是什么?

生:

规模不大

师:

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也就是附属于邸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展示苏州园林模型

练习:

(PPT出示园林图片)请结合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特点给下面图片中的园林分分类。

师:

教师补充寺观园林。

一般指宗教,尤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师:

接下来我们以私家园林中的代表苏州园林为蓝本,来认识中国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其中黑板上的这4个园林就是苏州园林中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去苏州园林看一看,请边看视频边思考,你在苏州园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苏州园林是什么美?

如何体现这种美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文字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加深对园林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为接下来具体分析园林艺术做准备。

2、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感受体验)

师:

你在苏州园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

师:

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园林符号语言。

讲到这里,老师要插播一段小知识,我们都知道汉字是从象形文字一步步演变过来的,那你知道园林的“园”字,在篆书中是如何来书写的吗?

讲解篆书园林的“园”字的造字过程。

分解笔画。

【设计思路】:

通过分析园林的特点,使学生能区分不同园林的分类。

将园林4要素结合篆书“园”字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探索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自然之美

师:

欣赏了这些园林风景,其中的山、水、植物、建筑如何布局?

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美?

中西对比

生:

西方:

对称、整齐,人工美;中国古典园林:

不对称,分散,自然美

师:

中国古典园林保留了大自然原本的样貌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加以构配,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浓缩的自然。

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点。

【设计思路】:

通过中国古典园林与凡尔赛宫不同园林的比较,使学生更能清晰地体会中国古代的造园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师:

有了这四大要素,接下来我们也来体验下造园的乐趣吧,请以小组为单位,运用psd上的图片元素设计一组《园林一角》,如何操作?

请先看老师的示范。

播放微视频,讲解如何操作。

作业要求:

选择你需要的素材,可以运用遮挡、放大、缩小的方法拼摆设计。

师:

请说说你们是如何设计的?

请其他小组提提建议

生:

师:

看来同学们在造园方法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是随便的安置这些景物和建筑。

你们有的想法和古代的造园师真是想到一块去了。

板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空间之美

师:

古代造园师除了巧妙的安排这些山、石、植物、建筑。

他们还运用了很多造园手法让占地不大的园林看起来无限大,我们到几个景点去瞧一瞧。

师:

出示图片,这就是著名的“入园见塔”景观。

请同学们对比有塔和无它塔不同的视觉感受?

哪个更能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感?

如何体现出来的?

生:

师:

北寺塔不在拙政园内,它距拙政园还有3.5公里的距离,但造园师利用“借景”手法,将巍峨的北寺塔纳入园中耸立在亭后的云霄里,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布局,延伸了拙政园的空间,煞是壮观啊!

这是借景的手法。

设计的理念就是借用四周比较高的建筑物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借用的建筑物作为远景,而园林较低的建筑物作为前景,所以便形成高低错落的对比,远近虚实的对比,现如今,历届苏州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明确规定,从北寺塔距拙政园间,所有建筑不得超高,以免影响“入园见塔”景观。

这种做法保护了古典园林的自然状态,让我们同古人只是在时间错位上欣赏了同一副景色。

师:

接下来我们继续游览苏州园林,园林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门洞或漏窗,苏州园林中出色的漏窗景观不胜枚举,沧浪亭、拙政园、怡园都有长长的复廊,廊间以一个个的漏窗沟通,空灵异常。

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留园长廊的三十多种漏窗,都已名闻天下。

同学们你们发现苏州园林里的门洞、漏窗和你生活中见到的门窗有什么不同?

生:

造型、图案

师:

门洞和窗有什么作用?

生:

师:

请同学们看PPT上的风景图片,再用老师发的带有漏洞的图片观看,请闭上一只眼睛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

图片形状发生了变化。

师:

这是“框景”的手法。

“框景”就如同摄影师用镜头截取风景一般,利用空窗、洞门、框住某一处风景。

因此当你在园林里畅游时通过洞门、漏窗便会感到好像看到一张一张图画一样。

面对窗外的景、门洞中的画,在此景下,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

生:

吟诗一首

师:

所以杜甫的一首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就完美的再现了“框景”创造出来的意境。

师:

接下来请左右、前后慢慢移动你手中的卡片,又有什么变化?

生:

图片框中看到的景色发生了变化。

师:

行人的移动,使得框住的景色由静到动,变化莫测,真是“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第二大特点。

在漏窗当中最具文化意义的,当推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

所谓"四雅",指的是古代文人所喜爱的琴、棋、书、画四桩雅事,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四大内容。

四个不同形状的漏窗中,依次塑有古琴、围棋棋盘、函装线书、画卷,这些富于鲜明文化特色的图案内容,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的雅气。

除了这这两种造景手法,还有“对景”“隔景”等造景手法。

苏州园林的这些造景手法,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使得园林小中见大,营造空间之美。

板书【“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设计思路】:

此分运用了不同教具辅助教学,主要是使学生直观理解不同造景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其中尝试用Pad完成《园林一角》的设计,使枯燥的欣赏课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古为今用

师:

如果现在再看一遍苏州园林,我们或许不会是走马观花的看景点,而会去细细的读它、品它,感叹当年造园师的精湛技艺。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人文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传承,如何将古典园林意境融入现代园林或者宅院的设计,你们有哪些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个优秀案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中间就会有一位了不起的园林建造师。

播放视频《深深深宅》

师:

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或者宅院的设计中?

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设计思路】:

如何学以致用,如何将园林精髓和意蕴应用到现在的园林或者宅地设计,此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文化的认同。

4、知识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古典园林为什么要崇尚自然之美?

五、小结

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而造园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这一理想心里,在人造园林这一人工环境中造出“宛自天成”之感。

首先是人文背景,一些不得志的文人阶层他们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所以归隐几乎是多数文人的选择,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这种避世隐居只是表面现象,而内心一直渴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从园林的提名中我们就可窥一斑,如“拙政园”、“退思园”、“网师园”等,以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

还有园林中常见的花草树木,如梅、兰、竹、菊,除了美化环境,也体现了文人以植物自比清高的情操。

其次,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道家都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心境完全融入于自然之中。

使得人们对园林的认识从物质享受提高到了精神领域。

在园林设计上表现为重视精神上的虚实相涵,如布局多迂回错落,“虚中有实,或于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

或轩阁设园处,一开而可通别院”使人的精神漫游于真实与虚幻的空间之中。

在儒、道思想相辅相成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中,模拟创造自然之美,形成中国古典园林最具典范的性质,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美学的美学基调。

板书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

特点:

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空间美----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造园手法:

借景、框景、对景、隔景

学情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现代青少年学生眼中却是看不懂的“老古董”,即使去了园林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扫一眼,景点拍拍照,根本看不出当年园主人的用心,也体会不了那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寓意。

如何让学生们体验到园林背后的美好与意义?

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愿意主动的去看。

如何激发兴趣?

我在后面的教学方法再来展开说一说。

鉴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桥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课前准备:

PPT课件、苏州园林模型、Pad、微视频、镂空卡纸等。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随机抽取学生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

此次调研活动累计听课45人次,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学环境、设施状况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序号

调查

项目

调查

内容

调查结果

1

学生课堂表现

课堂纪律

2

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形成良好师生互动

3

能跟随教师课堂思路,认真完成练习

4

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

5

能否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6

认真创作,按时完成作品

7

愿意与同学合作,帮助他人

8

学习效果

能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9

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

10

明确中国古典园林的四要素

11

理解园林的造园手法

(二)调查分析

1、学生课堂表现

(1)第1--7项主要是从学生课堂表现方面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

课堂参与度和听课的专注程度。

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很好发挥主体能动性。

2、学习效果评价

第8—11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听课紧张,影响发挥。

三、结果分析

(一)打造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教学。

认真备课,把知识输入设计的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二)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简单指令,让学生理解教师教学意图,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教师做到少说不说,学生才能多说多练,简化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学习。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对待后进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从课上回答问题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选自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型。

此类课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认识美术作品,还要让他们理解美术作品,用作品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和联想,使他们在与作品进行较深入的“交流”后,生发出自己真诚的观点和感知。

本课讲解不宜过深,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种类、要素和造景手法外,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内容。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成就而独树一帜。

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的分类: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框景、借景、对景、隔景;结合古人造园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移步换景—别有洞天)具体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类园林形式,启发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和优点,激发学生保护园林艺术。

教学重点:

结合中国园林艺术的形式特点及造园观念,理解“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含义。

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了解。

教学难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

 

测评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我将教授园林四要素环节加入了小组合作探究,运用Pad完成《园林一角》的设计。

学生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课堂练习效果突出。

整个教学流程的安排是以四个活动(了解思考—感受体验—探索分析—课堂拓展)为主线,思路清晰,节奏紧凑。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控制好知识的深浅度,合理地利用课堂开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如合作探究环节,用Pad设计《园林一角》。

使学生既有兴趣学习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美的东西存在。

其次在学习园林设计手法时,运用镂空的卡纸模仿园林的漏窗,目的在于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移步换景,别有洞天的空间体验。

合理利用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放飞思想。

纵向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

横向评价,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寻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是课程标准中既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学习领域,因此,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评述”课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来谈一谈。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欣赏?

什么是评述?

《美术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解释的:

所谓“欣赏”,不仅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

所以,欣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欣赏并不是一个个体的孤立行为,而往往是在一种群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应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

所谓“评述”指的是美术评论。

学生进行的美术评论活动,不是指专业的美术评论活动。

《美术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其次,在“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

《课标》明确地指出: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

(1)激发参与“欣赏 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2)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最后,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课标的要求?

1.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欣赏·评述”课的前提,而且《美术课程标准》首先特别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

只有他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目的明确了,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索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例如在讲《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园林美景,让同学们回忆在园林中游玩时的感受,简单的交流,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时再介绍古典园林的分类、使用人群、园林特点、园林设计要素、园林设计手法、园林的意境思想感情等,以及园林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

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欣赏·评述”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欣赏 评述”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应当肯定的是,美术课的四个学习领域里,和人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欣赏 评述”,因为在欣赏课上学生接触最多的是那些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都和人及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着人类高尚的情感。

那么,在《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一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概括而言,欣赏课要想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古典园林时不单要讲园林的要素、手法,更要从美术角度进行分析,把古典园林放到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

(2)分析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结合中西方对比,使学生能直观感受。

(3)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典型的美术现象。

(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古典园林的讨论和评论,加深对园林作品的体验。

3.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评述”阶段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7—9年级的学生来讲,在评述方面,增加了对“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什么是美术现象呢?

主要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美术事件和活动。

比如,播放的将传统园林元素和意境与现代园林设计的结合……这些来自生活中的例子,都能激发他们评论的热情。

而回避现实,完全躲进古典之中,让学生像专业人士那样,学究式的探讨一些问题,并不是现代课程论提倡的。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欣赏 评述”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

因此,一线的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新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