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5847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docx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重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框架

1、公共政策的含义(记住):

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本质:

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掌握):

(1)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

(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

①稳定功能②公平正义功能③社会革新功能

4、公共政策的类型(掌握):

(1)按层次划分:

①元政策:

即具有价值规范功能,突出宪法的政策总称;

②基本政策:

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主导性的政策方案,即基本国策。

特征有:

1)权威性2)广泛性3)稳定性4)系统性

③具体政策:

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或具体规定。

(2)按政策具体功能划分:

分配型政策(如交通政策)、再分配性政策(如福利政策)、规制型政策(如刑事政策)

(3)按所调整的社会内容划分: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等

(4)按内容性质划分:

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5、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及特征(了解):

(1)麦卡尔—韦伯分析模式(内容和过程分析模式)

1)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两个方面;

2)政策分析的常见形式:

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

3)包括四种不同的类型分析:

A.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B.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

C.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D.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

(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

认为政策分析通常有如下程序:

1)收集信息和资料2)分析信息和资料之间的关系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

4)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5)根据实际选择相对最优方案

 

(3)邓恩的分析模式(信息转换的过程)

1)主要是从政策信息转换的过程来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2)政策分析就是要解决:

事实、价值、规范三个核心问题。

由此导出三种分析方法:

经验分析法、评价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3)邓恩认为政策分析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构建问题→描述问题→预测结果→评价价值

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社会问题: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或至少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状态。

2、社会问题的价值标准(记住):

社会福利、效率、公平

3、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1)社区(非正式部门)

社区特点:

非正式性

社区的功能:

能够较好的解决社会基层问题。

(2)三个正式部门

①政府。

特点: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2)它有正式的机构或组织;(3)不以盈利

为目的,更过的带有服务性;(4)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权力来开展管理活动。

②市场。

特点:

(1)主要是私人物品的提供者;

(2)它也有正式的组织,如企业等;(3)市场中的私人组织提供物品和服务的目的俺就是为了获利;(4)自由交换是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手段

③第三部门。

特点:

(1)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也可以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2)它主要由正式组织组成,包括公共组织或私人组织;(3)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一般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4)它主要通过自愿合作的途径来解决社会问题;

4、各种途径的优劣势分析(掌握):

社区途径的优势和劣势

(1)、社区的优势

1)信息优势;2)激励充分;3)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4)具有较好的回应性;5)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2)、社区的劣势

1)社区范围比较狭小,人口相对比较少,不利于解决一些政策性、或专业性较强的社会问题;

2)社区的非正式性障碍了它从外界获取资源的可能性;

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市场的优势

1)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促进投入产出效率;

2)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提供高投入产出比;

3)市场可以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

(2)、市场缺陷: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与效率的损失:

垄断主要是通过价格控制表现出来。

2)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

公共物品的特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公地悲剧);

3)外部效应与效率的损失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而不从这种影响获利或承担成本。

(环境污染)

4)信息不对称与效率的损失

主要是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对于信息的掌握是有多少之分的。

获取信息多的个体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谋取利益,结果就损害了信息掌握比较少的个体利益。

政府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政府的优势

1)权威的广泛性;2)政府是唯一的能够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

(2)、政府的缺陷:

政府失灵

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投票缺陷)

2)政府的决策可能会被少数人左右,维护少数人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利益。

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是“搭便车”现象;二是政府的寻租现象;

3)行政效率的低下

一是行政机构的绩效往往难以评估,进而丧失其激励的功能;

二是行政机构缺乏竞争也会致使其效率低下;

三是行政机构人事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活力;

4)政府失灵的其他方面:

e.g.民主的缺陷

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第三部门优势

1)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区相比)

2)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与政府相比)

3)第三部门对于个性化需求有较好的回应;(与政府相比)

4)其他方面的优势

(2)、第三部门的缺陷:

志愿失灵

1)单纯依靠第三部门是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2)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呈现不平衡的分布;

3)第三部门中志愿组织受到捐助者的影响较大;

4)第三部门由于自身的原因可能再人才的吸引上呈现出弱势而不利于其发展。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1、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决定、执行、监督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

它是政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公共政策的出现和实施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公共政策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力量。

(记住)

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1)官方决策者: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

(2)非官方参与者:

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公民个人

2、公共政策客体的含义:

指公共政策解决的社会问题(“事”)和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人”,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客体的特征:

(1)直接客体:

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

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问题的特性:

价值性、社会性、系统性和变动性的特征。

(2)间接客体:

目标群体(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的特征(掌握):

是公共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共政策是否产生成效的重要决定力量。

目标群体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政策实施的成败

影响目标群体的因素:

①目标群体的规模②结构③要素特征④认知态度

3、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府行为的机制,将政策工具视为政府推行政策的手段,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

4、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1、公共政策问题的概念(记住):

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关联性、主动性、人为性、动态性、系统性。

2、政策议程的概(记住)念:

是指一个公共问题成为议题,引起社会注意,进而被政府接纳,列入处理解决议程的整个过程。

3、政策议程的分类:

(1)系统议程(公众议程):

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提出政策诉求,要求决策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2)正式议程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一种政策议程。

另外两种分类:

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

公开性议程和隐蔽性议程

4、公共议程与正式议程的联系及区别(掌握)

联系:

公众议程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政府议程。

区别:

公众议程一般比较抽象,仅仅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而政府议程相对比较具体一些,目标明确,它是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一个阶段;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1、政策方案规划的概念(记住):

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原则:

(1)信息原则

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

虚假信息直接导致政策的错误。

(2)系统原则

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

(3)预测原则

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

(4)客观原则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规划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这是政策规划最基本的要求。

(5)智囊原则发挥思想库的作用,让专家参与

(6)优化原则

比较和选择是政策规划最突出的特征,追求优化是政策规划当然的目标。

(7)效益原则以较低的资源消耗换取较高的政策收益

2、政策目标的含义:

政策规划主体希望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成果。

3、政策目标的作用:

1)是政策设计和政策择优的基础依据,

2)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也为

3)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

4、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因素

1)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2)具有前瞻性3)具有可行性

4)具有协调性5)政策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5、预测性评估的方法:

1)专家会议法:

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预测方法。

优点:

集思广益、信息放大;思维共振、有利创新;优势互补、智能叠加;知识共享、互相启发。

局限:

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充分;权威人物影响集体的看法;

专家之间的意见交流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如固执己见、感情用事、以人划线、听不得不同意见等;

2)德尔菲法:

是对传统专家会议法的改进和发展。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的结果。

6、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概念(记住):

是指政策方案选定之后,法定主体按照法定程序,提交有关机关讨论通过,并以公报等形式向社会发布,以取得合法地位。

7、政策法律化的概念及条件

它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它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

政策法律化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政策都转化为法律。

只有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的政策才转化为法律:

第一,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第二,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第三,只有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执行

1、政策执行中的过程模型(史密斯):

Ø史密斯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

Ø他在《政策执行过程》(1973)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1)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

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

(2)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图(记住)

2、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了解)

(1)主体因素:

①政策主体因素:

问题的性质、政策决策的质量因素

②执行主体因素:

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官僚主义因素

(2)环境因素:

①政治环境:

国内外政治局势、政党生态、权力格局、选举

②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利益格局、舆论环境、文化环境

③制度环境:

纵向制度、横向制度、监督制度

(3)对象因素:

对象在利益、价值、文化、心理、受教育程度等存在差异。

因而就直接影响到对政策的认知、认同、情感及其对政策的态度,也决定其以何种行为对待政策的执行。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与治理:

(掌握)

(1)成因:

主要原因:

“利益”的驱动。

①央地关系:

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

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从全国的情况出发的,具有全局性,而地方性政策必然从本地区的情况出发考虑问题。

在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未完善的情况下,我国各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性,使得中央与地方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尽相同,对利益的诉求存在着无法调解的矛盾。

②政府本身的缺陷。

任何政策能够得到好的贯彻和落实都必须以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为前提,缺乏合理性的政策只会背离了解决问题的初衷。

在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主观臆想设计下提出的不合实际的政策目标必然会挫伤政策执行者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因政策目标要求过高造成政策执行者虚报谎报政绩。

③政策多变、政出多门。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面临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能设置重复问题,造成各方利益难以均衡,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附加、政策抵抗等问题。

职能划分不清,多头决策,导致政出多门和执行者相互“扯皮”、推诿现象,最终导致政府信用下降和政策执行的复杂性。

④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表现。

政策的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和规范。

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着利益差异和不同的利益取向,各个政策参加者都力求获得最大利益,把自己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政策能否最终得到落实,与各方的利益是否均衡密切相关。

由于本位主义和利益至上的驱使,下级机构对与上级的政策,总是以自己利益的损益作为对策参数。

⑤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正处于发育与完善之中,普遍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即存在着不敢监控、监控不力或失职之类的现象,这也使得一部分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执行者更加有恃无恐。

(2)治理对策:

①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

②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③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④加强监督,从严治政。

第七章公共政策评估

1、政策评估的概念(记住):

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策变化、政策改造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政策评估的类型: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的角度)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评估机构的地位角度)

(3)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划分)

(4)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效率评估和政策效益评估(根据政策评估内容的不同划分)

3、政策评估的标准(记住):

(1)一般标准:

适用于各种公共政策评估。

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民意标准,又可细化为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等方面的标准

具体标准:

适用特定公共政策评估

操作标准:

适用于实际公共政策评估

(2)实践标准:

效果标准、效率标准、效益标准

4、我国政策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掌握)

(1)主要问题:

①政策评估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②以研究取代服务,以好恶取代科学;

③以评估作为沽名钓誉手段,以形式取代实质;

④政策评估组织不健全,尤其是民间的评估机构发育缓慢;

⑤人才、经费缺乏;

⑥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

(2)对策:

①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政策评估的意义。

其次,必须端正政策评估的指导思想。

再次,要认识到评估工作的改进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推进我国政策评估事业的发展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鲁莽激进。

②政策评估制度化。

首先,建立评估工作制度;其次,建立政策评估基金;最后,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

③建立独立专业的政策评估组织。

一是规范、健全官方的政策评估组织。

二是大力发展民间的政策评估组织,并使之逐渐成为政策评估的重点。

三是专业评估人员队伍建设。

④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

明确政策目标,是政策规划阶段的任务。

进行政策评估时必须回顾、审视当时的政策目标,了解某项政策的初衷,尽可明确政策目标。

要精心选择评估对象。

在从事评估工作时,就必须慎选评估对象。

⑤建立健全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要在政策过程的开始阶段就建立政策信息系统,对政策信息的收集、加工、交流和使用进行理论研究和总体设计,以便于改进评估系统,使评估活动更科学有效。

 

第八章政策终结与政策周期

1、政策终结的概念(记住):

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2、政策终结的方式:

(1)政策废止:

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

(2)政策替代:

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

(3)政策合并:

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中去;

(4)政策分解:

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5)政策缩减:

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关系,减少损失。

(6)政策的法律化

3、政策终结的障碍(记住):

(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

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机构的惯性、机构的生命力、机构的动态适应性。

(3)行政机构联盟:

执行某项政策而获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

(4)利益集团的阻碍:

由于公共政策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

(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许多政策终结行为受阻于法律的滞后性。

(6)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当代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公共舆论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冲击力。

因此,如果某一项需要终结的公共政策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无疑会受到极强的阻力。

(7)高昂的成本:

①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成本。

②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

③政策终结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