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69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docx

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

理论分析题:

1、学术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2、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政策”与“公共政策”,均属于管理的行为过程;

“政策”与“公共政策”,均具有总括性、指导性;

政策主体是社会组织,公共政策主体是国家公权机关。

政策的效力,限于社会组织内部,公共政策的效力,则是该项政策主体的管辖权限范围。

3、如何理解各类公共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

公权机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的作用;

社会组织与公众,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间接的影响;

公权机关处于主导公共政策的运行。

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在管制性的公共政策领域当中,公权机关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除非有明确授权,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只能处于辅助性地位。

4、如何理解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主体中的地位?

提示:

理论层面:

执政党属于间接主体;

现实层面:

执政党属于直接主体;

目前:

执政党属于直接主体;

长久:

执政党属于间接主体;

5、为什么决策者个人价值判断,对于政策过程通常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世界各国的政策过程中,公权机关均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直接的、主导的作用;

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除政治信念外,最主要的是政策过程对决策者个人利益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公众的利益诉求与决策者个人的价值判断,以及政策行为对公众和决策者利益的影响并不是统一的;

在民主与法制不健全的国度,通常是决策者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最终

决定政策行为。

6、政策方案抉择的标准是什么?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这是方案抉择时最主要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需考量:

①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必须考虑政策方案的社会消耗费用,而不能只考虑某部门、某环节或某方面的消耗;

②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少;

③政策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

7、政策变革与政策变通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但是,政策变革≠政策变通。

政策执行的总原则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灵活性的临界点是不违背原则性,即不违背政策的基本精神。

8、政策评估的着眼点应当是政策效果,对此如何理解?

9、什么是如何政策监控对象?

理解政策监控主体与监控客体相互交叉、重合?

10、政策变动与政策调整、政策终结三者的关系?

案例分析题:

1、结合案例,分析如何发挥公共政策的规制功能?

提示:

公共政策具有四大功能。

规制功能或称管制功能

公共政策功能通过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体现。

政策制定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必须摒弃“广博理性思维”,运用有限理性模型和渐进思维模型,不高“一刀切”。

规制功能的运用:

规制的范围---局部地域?

全部辖区?

先试点抑或一步到位?

规制的方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管理手段。

规制的效果---能否达到服从、认同、内化的效果?

是否会引发怨声载道甚至遭到暴力反抗?

2、结合案例,分析如何发挥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

提示:

政策引导功能,包括:

价值观引导、行为引导;

正向引导、负向引导;

3、结合案例,分析为何实现公共政策主体多元化?

4、结合案例,分析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有何差异?

直接主体在政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政策过程具有决定性作用。

间接主体在政策体系中处于辅助地位,发挥参与和影响作用。

政策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取决于政策体制。

在民主体制,间接主体能

够参与政策过程,发挥影响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

(如:

公投)

在专制体制之下,可能无法实现决策主体的多元化,或无法真正参与

和影响政策过程。

5、结合案例,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6、结合案例,分析利益博弈如何左右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一讲公共政策概述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要素

政策目标、政策对象、政策主体、政策问题、政策执行、政策效果、政策演变。

公共政策核心三要素: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利益分配。

二、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

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

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

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6、教材的概括:

见185---186页

三、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是国家公权机关对社会利益实行权威性分配的行为准则。

其要点:

(1)公共政策是国家公权机关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国家公权机关的整体目标需要,换言之,服从于国家公权机关对利益的追求。

四、公共政策的功能

规制功能或称管制功能,

表现为公共政策的强制性与惩罚性。

引导功能

包括价值观的引导和行为的引导。

调控功能

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分配功能

分配的根本原则和目标就是社会公平。

五、公共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相同之处:

起源相同,本质一致,同生共长;

政策指导法律、法律体现政策;

区别之处:

制定的主体不同。

各个阶级都可以有自己的政策,只有掌权的阶级才能制定或认可法律。

执行的主体不同。

政策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政治组织、群众团体等,法律的执行主体只能是特定的机关。

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

政策的调整范围广于法律;政策适合调整尚未定型的社会关系;

辨析:

公共政策与政策的关系

政策是处理社会事务而制定出的对策、政治谋略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即是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出的政治谋略或行为规范。

复习要点:

230页习题1、6、8。

第二讲、公共政策学概述

一、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

拉斯韦尔(HaroldLesswell)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

1951年拉斯韦尔与D·勒纳合编了《政策科学》一书(又名《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

叶海卡·德罗尔(YehezkelDror)的工作及其杰出贡献

从1968年至1971年,他发表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被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

德罗尔与政策分析家E·S·奎德合作创办了《政策科学》刊物,为政策科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20世纪90年代,公共政策学在我国成为较完整的学科。

 

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第一学科要素

第一、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公共权力机构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

非政府组织(NGO)以及社会公众的公共政策行为,也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公共政策的基本层次

具体的个体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元政策、基本政策、方面政策。

2、概念体系:

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3、研究方法(略)

复习思考题:

教材3页案例1——1

61页案例1——5

81页案例2——2

第三讲、公共政策主体

一、公共政策主体含义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二、核心主体

一般而言,核心主体分为:

政府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1、立法机关

在西方国家,立法机关是国会或者议会这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通常能够独立决策。

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立法机构或权力机构制定的法律与政策具有最高效力。

2、行政机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者,本身又是地方规定、规章的制定者,具有执行、制定政策的双重身份。

3、司法机关

虽然传统上被认为只是一个检察、判案的机构,但实际上它积极参与和影响了公共政策过程。

4、(执)政党

一个国家的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主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执政党参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并拥有将其确定为公共政策的法定权力,在野党在公共政策中只有参议、参与的权利,不具有制定公共政策、形成公共政策的权力。

三、准公共政策主体,也称之为第三部门。

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

除非有政府组织向非政府组织的明确授权,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辅助性地位。

四、社会公众

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效果是决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此外,公众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

五、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途径:

第一,公共政策主体提升自身的公共政策能力。

第二,借助外部因素如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讯和网络等)、举行听证会等来鼓励和吸纳公民参与,推动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思考题:

如何理解各类公共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讲、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谋断分工、分权制衡

1、信息系统,其职责

a.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各方面情况与数据;b.收集、整理、提供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c.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信息组织体系,主要有四种类型:

专业性的社会统计系统;政策执行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的信息反馈系统;政策智囊机构设置的信息系统;政策中枢机构设立的信息系统。

2、智囊系统

分为官方智囊机构和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两个部分。

前者在体制上隶属于政策主体,在研究工作中向政策主体负责;后者主要有三类:

①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专门研究机构;②各种独立的、民间的研究机构;③大学相关机构。

3、决断系统

是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

作用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

4、监控系统

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监控机构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

中国实行内、外两大监控体系。

二、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3)历史上出现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见教材274页

三、各类主体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职能涉及范围甚广。

这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2)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

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

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3)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成熟的。

四、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体制分析

(一)中国公共政策决策的宪政结构与党的领导

从宪法规定上看,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决策机关,而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是它的执行机关。

从实际的行政决策与执行过程考察,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运作并非完全如宪法规定中所述。

(二)中国政府决策体制结构

1、我国公共政策决策的中枢机构包括:

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行政首长等等。

2、我国公共政策决策的咨询机构按性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官方咨询库,指隶属于党委或政府及其下属部门的行政咨询机构。

2)半官方咨询机构,包括两种:

一是各级科协、社科联等半官方组织;另一类是指各部门下属的研究所。

3)学术性咨询机构,如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以及高等院校下设的有关系、所、中心、室等。

4)民间咨询机构。

“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自前不仅短缺,而且很难直接、有力地发挥作用。

这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相关。

3、我国公共政策决策的信息机构: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机构尚不健全。

4、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五讲公共政策问题

1、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根据影响范围的不同,社会问题可以分为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公域与私域的划分)

公共问题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公共管理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解决方式。

2、公共决策思维方法

完全理性思维:

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经济合理性思维:

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

渐进思维:

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简单矩阵思维法:

认为决策者的选择应当满足所要解决问题的主要性能。

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其基本过程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如果成功,那么放弃方案不再成为痛苦的事,最好的决定随之产生。

头脑风暴法与德尔菲方法,也是常用的公共决策思维方法

3、公共政策问题的内容

社会客观现象;大多数人对社会现象的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团体的活动与力量;政府的必要行动;

4、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

结构优良的问题;结构适度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

5、公共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问题的确定程序:

认定问题;说明偏差;确定原因;问题表述;

6、当代中国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和认定

决策机关内部提出政策问题动议;上级决策机关提出的政策问题;其他来源的政策问题。

影响政策问题选择的因素:

一是政策问题是否在决策机关希望解决的问题或希望达到的目标之内;

二是有关各方能否就政策问题达成初步的一致;

三是政策诉求是否符合上级现行政策的基本原则;

四是决策者个人价值判断的作用;

政策问题选择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策问题界定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普通公民参与政策选择的渠道不多;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

第六讲公共政策制定

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的灵魂,也是实施、评估政策方案的出发点。

1、政策目标的层次:

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理想目标、预期目标、现实目标

基本目标即“元目标”,通常包括:

公平、效率、自由、安全四个方面。

具体目标即“次目标”,是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中能够达到的具体目的、指标。

理想目标:

如,实现共产主义、追求绝对的社会公平等等。

它是在假设一切条件都能够具备的情况下所要实现的目标。

预期目标:

指考虑到目标约束条件以及现实条件提供的可能性。

如,我们确定到本世纪中叶

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

现实目标:

是指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政策效果的一部分内容。

2、政策目标的特性分析:

政策目标的含糊性与非量化性,政策目标的多元化特性,政策目标的系统性

3、设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政策目标具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

政策目标明确具体。

进行政策目标伦理价值考量。

4、确定政策目标的要求:

政策问题与政策目标的相关性,政策目标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政策目标应该具有超前性。

确定政策目标标准:

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二、政策方案的设计

1、设计方案的限制因素:

信息的限制、理论水平的限制、时间与成本的限制

2、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过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

不要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防止轻易否定一项策划和思路;

避免过早锁定问题定义

避免过早形成偏好

防止未经评估而排除备选方案

注意在条件发生变化时,重新考虑以前被排除了的备选方案

3、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创新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4、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

调查研究阶段;起草政策方案初稿;征求意见与修改;

三、方案后果的预测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二是对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的预期效果的预测。

四、政策方案抉择

1、政策方案抉择的基本标准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这是方案抉择时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

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必须考虑政策方案的社会消耗费用,而不能只考虑某部门、某环节或某方面的消耗;

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少;

政策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

2、可行性分析

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技术可行性;

3、政策方案抉择的方式

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公共选择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多数规则:

简单多数规则与绝对多数规则

绝对多数规则,即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于一项公共选择方案,需要达到1/2或2/3的投票人赞同方才通过的规则。

“周期多数”“投票悖论”:

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

4、政策方案的通过

(1)、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决策程序

政策方案提交通过的程序主要有两种。

一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或由其授权的副职直接签署某些政策方案。

二是如果政策问题确实比较重大需要提交会议讨论通过。

(2)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如何把握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是如何使决策者真正承担起决策的责任。

五、政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六、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上下来去”模型参见教材288页

七、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

(一)、利益类别分析

利益通常以两种形态存在:

独享的和共享

的。

社会公众(主要是指个人)独享的资源和条

件,可以称之为私人利益。

利益通常有三个层次:

正常利益、角色利益、失常利益;

正常利益和角色利益都需要由公共政策来保护的,失常利益则需要公共政策来禁止和打击。

共同利益有两种表现形式: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共同体利益。

(二)、公共利益:

具有社会共享性的资源或条件。

公共利益的纵向层次:

社区性公共利益、地方性公共利益、全国性公共利益、全球性公共利益。

区分这些层次的意义在于:

不同层次的公共利益应该由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来实现。

公共利益的横向维度:

秩序性的公共利益、基础性的公共利益、服务性的公共利益、保障性的公共利益。

区分横向性质的意义在于,不同类型的公共利益,其实现的手段和主体可以不同。

(三)、公共政策必须要维护公共利益,

其缘由:

由社会公众集体行动的特点所决定的,集体行动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结果。

公共利益本身最容易受到最少的照顾。

公共利益都是非营利性的,通常社会主体不愿意涉足。

(四)、利益分配的动态性

1、利益选择

制定政策时,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

这种特征,必然使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利益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2、利益综合

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的自身利益之外,还要充分想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3、利益分配

对不同的政策对象来说,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往往对一些人是直接的,而对另一些人是间接的。

分配利益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

4、利益落实

政策分配利益,能够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府的规定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

综上,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包含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多个环节。

案例分析题:

A市是一个闻名的旅游城市,但市区里有化肥厂、选矿产、棉纺厂、钢铁厂等多家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没有采取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万里河,导致万里河的水质严重污染,水体浑浊、散发恶臭,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由于该问题日益突出,A市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治理。

请你为A市政府拟定万里河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标。

 

第七讲、公共政策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本质与原则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

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总和。

政策执行的总原则: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灵活性的临界点是不违背原则性,即不违背政策的基本精神。

政策变革≠政策变通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取决于: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的质量、执行机关的效能、政策对象、外部环境等。

二、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及层次

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对权威的尊重;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害怕惩罚;从利益比较中接受政策;

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

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

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

内化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

三、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型

1、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过程模型”。

图示见教材369图9—1

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的重大因素。

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2、互适模型---------“互动理论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1976年《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构建这一模型。

认为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相互调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效果取决于二者的互适程度。

互适模型的四个逻辑认定:

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需求与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确定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平等双向交流进行的,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的单向流程;

政策执行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环境、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变化而改变;

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反馈、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图示见教材369图9—2

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图示见教材370图9—3

4、博弈模型,将政策执行视为一种赛局竞争。

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尔模型”系统模型理论认为政策执行必须重视五个变量:

政策的价值诉求,即政策目标与标准;

政策资源,即实现政策本身价值的条件;

执行者属性,包括价值取向、管理能力、精神面貌、整合能力等;

执行方式,包括强制、沟通、协调等互动方式;

系统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条件;图示见教材372图9—4

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图示见教材372图9—5

四、政策执行的过程

美国学者查尔斯·O·琼斯认为,政策执行分为三阶段:

解释-------宣传政策、认知政策;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