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6080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8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讲练专题十二环境与国家安全

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

新教材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高考·命题统计

必修2

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021年:

6月浙江卷第5、26

(2)题;上海卷第23题。

2020年:

山东卷第3、4题;北京卷第15题;海南卷第22题。

选择性

必修2

2.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021年:

6月浙江卷第1、2题;全国乙卷第44题;河北卷第18、20题。

2020年:

山东卷第16、19题;北京卷第16题。

选择性

必修3

3.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021年:

河北卷第11题;湖南卷第18题。

2020年:

7月浙江卷第10、11题。

4.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2021年:

全国甲卷第44题。

5.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6.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2021年:

湖南卷第21题;上海卷第12题。

2020年:

海南卷第23题;7月浙江卷第26

(2)(3)题;上海卷第22题。

高频考点1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典例1】 (2021·上海卷)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金昌是甘肃省辖地级市,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

为矿兴企、因企设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截至2019年,辖1个区、1个县,总面积959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01万,城镇人口31.46万。

材料二 下图为1987~2017年金昌市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

材料三 镍矿开采造成大量的废弃矿山以及闭坑矿山的矿山用地。

国家开展工矿废弃地利用试点,把这些已经形成历史遗留问题的废弃工矿用地利用起来。

(1)列出1987年至2017年金昌市比重变化最大的自然植被类型,并评价这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2)列举金昌市有效利用废弃工矿用地可能采取的有效方式。

[思维路径]

答案 

(1)建设用地;

体现了金昌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大,使其增幅最快;能够缓解人地矛盾(缓解土地退化),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资金,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2)加大废弃工矿用地的修复,进行重新复种和利用(增加耕地);对废弃工矿用地进行植被恢复,美化环境,开发相关旅游;对废弃工矿用地进行平整,转化为城市用地,节约土地资源。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增量最大的是草地和林地,比重变化最大的是建设用地。

然后再从建设用地增多的原因和积极影响等方面分析。

(2)题,从土地资源再利用的角度分析,把废弃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矿山用地重新利用起来,例如平整土地、修复土地、绿化土地等措施。

1.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步骤

首先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其次判断是哪一类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或哪一类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或哪一类资源短缺(水资源、能源等),再结合题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及解决措施。

2.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模式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

如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采矿

后果与

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

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

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3.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答题要点

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结合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考向一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结合曹妃甸“绿色油田”投产情境,考查石油资源开发利用

1.(2021·山东潍坊二模)2021年3月15日,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曹妃甸6-4油田正式投产。

该油田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导,引入大量高质量国产设备和创新型环保设备,建设应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理念,实现了海上油田减排增效,完善了我国海上“绿色油田”建设新模式,推动海洋石油工业绿色低碳管理迈上新台阶。

据此完成

(1)~

(2)题。

(1)可实现海上“绿色油田”建设的措施是(  )

①淡化海水提供生活、生产用水 ②搭载燃油发电机为海上平台供电 ③引入岸电为生活、生产供电 ④应用再生水收集罐收集生活污水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对该项目的主要益处是(  )

A.提高油区的环境质量B.缩短油田的建设周期

C.缓解石油的紧张状况D.助力京津冀经济发展

答案 

(1)D 

(2)B

解析 第

(1)题,“绿色油田”新理念的主旨是减排增效,淡化海水提供生活、生产用水是开源,达不到减排增效的目的,①错误;搭载燃油发电机是传统平台的供电方式,发电的过程容易造成油区的环境污染,②错误;引入岸电工程可以减少燃油主机消耗的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③正确;应用再生水收集罐,可将生活废水回收,实现海上油田生活污水“零”排放,④正确。

故选D。

(2)题,设问中是对该项目的益处,C、D的主体不是该项目,C、D错误;引入大量创新型环保设备是为了提高油区的环境质量,A错误;而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有利于工程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衔接配合,更好地合理组织分段的设计与施工,缩短建设的周期,故选B。

考向二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结合云南哈尼水田梯田和山西大寨旱地梯田情境,考查土地可持续利用

2.(2021·1月河北选考模拟)云南元阳以水田为主的哈尼梯田(图1)和山西昔阳大寨旱地梯田(图2)是我国南北方山区人民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

(1)~

(2)题。

(1)两地均形成了坡面“上部林地+下部梯田”的空间结构,林地对梯田的主要生态保护功能是(  )

①防止山洪对梯田的毁坏 ②为梯田提供养分 ③防止大风对梯田的毁坏 ④为梯田涵养水源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与大寨梯田相比,哈尼梯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独特性是(  )

A.防止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

B.防止水分流失加剧土地干旱化

C.防止土壤侵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

D.防止有机质快速分解与淋溶加剧养分流失

答案 

(1)D 

(2)D

解析 第

(1)题,林地对梯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上部的林地可以起到减缓地表径流速度的作用,可以防止山洪对梯田造成破坏;同时林地可大量保存水分,为梯田提供水源,①④正确。

该地风力作用并不显著,林地对梯田的主要生态保护功能不是防风,也不能提供养分,②③错误。

故选D。

(2)题,大寨梯田是旱地梯田,哈尼梯田是水田梯田。

哈尼梯田位于云贵高原地区,高温多雨,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水分流失,哈尼梯田的修建,可以防止有机质快速分解与淋溶加剧养分流失,保持土壤肥力,D正确。

防止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并不是哈尼梯田的独特性,大寨梯田也有此功能,A错误。

防止水分流失加剧土地干旱化是大寨旱地梯田的独特性,B错误。

防止土壤侵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并不是哈尼梯田的独特性,大寨梯田也有此功能,C错误。

考向三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结合承德县生态农业模式,考查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影响

3.(2021·湖北七市3月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承德市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是著名旅游城市,也是河北省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的重要产区之一。

农业废弃物不合理排放,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承德市承德县积极探索当地农业向清洁型、循环型、综合型转变,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下图是承德市承德县生态农业模式图。

(1)指出与鸡粪直接还田相比,该生态农业模式的突出特点。

(2)说明承德市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3)该模式对我国农牧交错区的发展有何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与沼气池结合,(沼气发电)产生清洁能源;减轻环境污染。

(2)位于农牧交错地区,环境自净能力弱;土地退化,导致农牧产品品质和产量降低;农业废弃物不合理排放,影响人居环境;生态景观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

(3)因地制宜,农牧协调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

解析 第

(1)题,据图可知,养鸡场鸡粪进入沼气池,不仅为玉米种植区提供肥料,还通过开发沼气,产生清洁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供应;养鸡场鸡粪进入沼气池,还大大减轻环境污染,获得生态效益。

(2)题,“承德市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较脆弱,环境自净能力弱;材料指出“农业废弃物不合理排放,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据此可知,生态环境破坏会导致土地退化,进而使得农牧产品品质和产量降低,降低经济效益;人居环境破坏会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承德“是著名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破坏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第(3)题,要因地制宜,促使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发展清洁型、循环型农业;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提高经济效益。

高频考点2 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

【典例2】 (2021·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具有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

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的两倍多。

研究表明:

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

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

(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

(2)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思维路径]

答案 

(1)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2)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都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解析 第

(1)题,本题审题关键是注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信息,由此推断,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应向降低气温方面进行分析。

冰川表面的镜面效应,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从而减少地面辐射,使得气温降低,缓解气候变暖;升温过程中,大量冰川消融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2)题,根据材料信息表明,冰川服务价值减幅与冰川面积变幅密切相关。

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转换一下就是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面积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

这样再分析自然原因就相对简单了。

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冰川面积较小,则平均海拔较低,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容易退缩,加上基数(冰川面积)小,因此退缩率较高,从而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1.碳排放

(1)碳循环的过程

(2)碳排放增多的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与生态系统

(2)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3.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

(1)产生根源:

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

这样,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

(2)基本原理:

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碳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考向一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结合区域气候变化资料,考查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2021·浙江杭州二模)我国某地区粮食作物以喜温凉的春小麦、喜温的玉米和喜凉的马铃薯为主,下图为该地区1961~2018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

完成

(1)~

(2)题。

(1)图示时期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呈逐渐减少趋势B.春小麦的播种期推迟

C.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提高D.马铃薯分布高度降低

(2)该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措施是(  )

A.增加春小麦播种面积B.减少玉米播种面积

C.推广多熟制种植制度D.推广高产水稻种植

答案 

(1)C 

(2)C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1961~2018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蒸发量应增大,A错误。

气温上升春小麦的播种时间将提前,B错误。

玉米喜温,升温更加有利于玉米生长,会增加玉米单产,C正确。

马铃薯喜凉,气温升高导致其种植高度升高,D错误。

(2)题,春小麦喜温凉,气候变暖会减少春小麦的播种面积,A错误。

玉米喜温,升温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B错误。

气温升高,生长期延长,可推广多熟制种植制度,C正确。

从该地区的适宜农作物可看出,该地不适宜种植水稻,D错误。

考向二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结合某低碳城镇发展规划情境,考查碳减排及其措施

2.(2021·浙江嘉兴二模)一科研团队为某岛屿作低碳城镇发展规划,以碳循环为研究目标,分别统计了碳源系统(碳的排放来源)、碳汇系统(碳的吸收消耗)和社会各排放部门碳的流量结构。

该岛植被覆盖率高,年均自然和人为共排放CO29.6万吨,自然生态系统共可吸收CO20.7万吨。

完成

(1)~

(2)题。

(1)该岛屿可能位于(  )

A.河南B.山东

C.浙江D.黑龙江

(2)使该岛屿的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最合理措施是(  )

A.大量减少岛屿人口数B.扩大贝藻养殖的规模

C.增加岛屿植被覆盖率D.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答案 

(1)B 

(2)D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例可知,碳源系统大部分来自于化学燃料使用,可以推测出该岛屿的工业比较发达;另外还有供暖,故排除C项浙江;河南和黑龙江没有岛屿,排除A、D。

故选B。

(2)题,碳源控制、碳汇建设和碳平衡推进等方面加强低碳管理,如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来降低能源活动相关的碳排放,继续重视林业碳汇建设工作及加强湿地碳汇保护,定期更新发布碳平衡时空评价结果,开发使用新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岛屿人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碳排放的问题,扩大贝藻养殖对碳的吸收没有显著效果,该岛屿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高标准了,故D选项正确,A、B、C错误。

考向三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角度,结合中印两国新增绿地的情境,考查森林绿地与全球气候变暖

3.(2021·1月重庆选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卫星监测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在2000~2017年全球绿地面积增长贡献中分居第一、第二位。

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25%的绿地增加面积,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下表为中印两国新增绿地及谷物(主要粮食作物)相关数据。

下图示意森林绿地对自然环境的部分调节作用。

国家

2000~2017年新增绿地面积占比(%)

2017年谷物收获面积(千公顷)

2017年谷物总产量(万吨)

森林

农田

其他

中国

42.0

32.0

26.0

102493.1

61793.0

印度

4.4

82.0

13.6

99220.0

31361.0

(1)森林绿地增加对植被蒸散发、土壤直接蒸发等都具有调节作用。

使用符号“+”或者“-”在上图的A、B、C处填写出森林绿地增加的调节作用(符号“+”表示增加、增强、上升,符号“-”表示减小、减弱、下降)。

(2)我国森林大面积增加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说明理由。

答案 

(1)在图中直接标出即可:

土壤直接蒸发量A为-号,林内温差B为-号,枯水位C为+号。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多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过度砍伐森林所致。

我国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使得吸收二氧化碳量增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

解析 考查绿地面积增加对气候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题,由题可知,森林绿地增加对植被蒸散发、土壤直接蒸发等都具有调节作用,其中森林绿地增加,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小,土壤直接蒸发量减小,森林绿地增加,使得森林内部白天升温较慢,夜晚降温较慢,昼夜温差减小,而森林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下渗的作用,所以枯水位上升。

(2)题,由题可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一方面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碳汇。

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

森林不仅固碳量大,而且固碳时间长,只要不腐烂、燃烧,木制品固碳就会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所以我国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使得吸收二氧化碳量增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

高频考点3 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

【典例3】 (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

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

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思维路径]

答案 

(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解析 第

(1)题,根据所学知识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应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

读图该区域谷底为落叶阔叶林,坡地为疏林草原,顶部为灌木和草本,落叶林到疏林草原主要是水分的差异,谷底海拔低,蒸发量小,水热相对丰富,故适合落叶林的生长;坡地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森林减少,草地增加;丘陵顶部,水热不足,分布有耐寒和耐旱的灌木丛以及草本。

(2)题,根据材料该地土壤干燥化从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才出现的,所以首先应从坡耕地变为林草地入手,一方面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另一方面山坡陡,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蒸发量大,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森林退化;森林的郁闭度较低,加剧蒸发,所以使林地干燥化。

第(3)题,植被应因地制宜的配置,谷底水热条件好,布置落叶阔叶林;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应布置郁闭度高的草本,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减少土壤干燥化;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土壤贫瘠所以应布置耐寒以及耐旱的灌木丛和草本。

1.我国重点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区

地理位置

主要的生态问题

北方风沙区

位于我国北部的农牧交错带上

风沙、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

西北干旱区

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

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草场破坏等

黄土高原区

位于我国中部偏北部的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区

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一阶梯

草场退化、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西南喀斯特区

位于我国西南和南方部分地区

石漠化、水土流失

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意 义

内 容

保护自

然本底

把地球上颇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下来,可为今后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指出一条应遵循的途径,促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向

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标准,还可以预测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更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

保护生物

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可以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提供有效保护,保障它们正常生存、繁衍和进化,并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提供生

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具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可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通过河流或大气等传递到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对周围地区或更广区域的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

其他方面

自然保护区也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和物种生态特性、开展科学实验、进行环境监测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生态旅游、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的良好场所

考向一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角度,结合我国农牧交错带的情境,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2021·北京丰台区期末)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

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

(1)~(3)题。

(1)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  )

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 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 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 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  )

①耕地减少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物种多样性减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在农牧交错带,宜(  )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

(1)题,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故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