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64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docx

114交中初级化学一模提高练习3

一模提高练习卷(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A.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B.化学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能源D.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A化学在改善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

污水治理等。

此项错误。

B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

可降解塑料的研制、尾气处理等。

此项正确。

C化学的目的是得到新物质或新能源。

如氢氧燃料电池的研究。

此项是正确的。

D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如:

有机合成材料、玻璃钢等新型的复合材料。

此项是正确的。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μm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

它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吸入人体后能直接进入支气管,因而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

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A.鼓励开私家车出行B.鼓励燃煤火力发电。

C.鼓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D.鼓励焚烧秸秆节约能源

分析: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μm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根据PM2.5的来源进行分析判断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合理.

解答A、私家车越多,燃烧的化石燃料越多,生成的微小颗粒物越多,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B、煤属于化石燃料,燃烧生成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C、太阳能是清洁的能源,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减少PM2.5污染,故选项正确.

D、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B.Na2O2C.SO2D.NO2

分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O2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Na2O2是由过氧化钠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SO2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D、NO2是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4】.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木炭B.镁带C.铁丝D.红磷

分析:

本题是一道简答题,主要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回顾,描述实验现象应该根据燃烧的火焰颜色、产物情况等描述.

A、了解木炭燃烧的现象描述;

B、硫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冒着白烟,燃烧后有白色粉末状物质生成;

D、掌握铁丝燃烧的现象描述.

解答:

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无色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B、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刺激性的气体,故B不符合题意;

C、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故C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花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故D符合题意.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D.铝用于制造导线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棒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氧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铝用于制造导线,是利用了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6】.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中不能同时存两种溶质

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分析:

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B、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数考虑;C、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类考虑;D、根据溶液均一的特点考虑

解答: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故A错;

B、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只有一种,故B错;

C、汽水中的溶质有二氧化碳,属于气体,故C错;

D、由于溶液具有稳定性,所以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故D正确.

【7】.关于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

C.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

D.1gCH4和2g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gCO2和2gH2O

分析:

化学方程式可表示: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解答:

A、在反应中“+”读作“和”,该反应可读作:

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读法错误.

B、该反应不能读作,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从微观上,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故选项读法错误.

C、从微观上,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故选项读法正确.

D、该反应可读作:

每16份质量的甲烷和64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和36份质量的水,则1gCH4和4gO2在点燃条件下能充分反应,故选项读法错误.

【8】.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

A.氨分子在不断运动B.氨分子中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氨分子的体积变大D.氨分子转变为氮分子和氢分子

分析:

应用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基本特征解答此题.

解答:

A、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时,氨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所以闻到刺激性气味.故A正确;

B、氨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氨分子以及原子的种类都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氨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氨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化.故C错误;

D、氨分子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氨分子没有变化.故D错误.

【9.】用“

”和“

”表示不同元素

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

解答:

A、图中有两种分子,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物质为混合物;故A不正确;

B、图中有1种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该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图所示物质是化合物;故B正确;

C、图中4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图所示物质是单质;故C不正确;

D、图中有两种分子,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D不正确;

【10】.下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D.该示意图中共有3种分子

试题分析:

化学反应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反应,由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一种分子是一样的,去掉一个相同的分子后,反应物中有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

1,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分子,个数为两个。

故选B。

【11】.甲醛可用作农药和消毒剂,下列关于甲醛(CH2O)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类别上看:

甲醛属于有机物

B.从变化上看:

甲醛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C.从

宏观上看:

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从微观上看:

1个甲醛分子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解答:

A、甲醛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从变化上看:

甲醛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从宏观上看:

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12】.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右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试题分析:

由图知开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左右,则蜡烛燃烧前瓶内除了氧气外还有其他气体,A错误;蜡烛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左右可知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B正确;蜡烛燃烧生成的是水和二氧化碳,不是化合反应,C错误;蜡烛熄灭后瓶内除了二氧化碳气体外,还有体积分数为18%左右的氧气和其他的气体,D错误;故选B。

【1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已达到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20℃时

,50克水中溶解了18克氯化钠

,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8克

C.任何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相同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解答:

A、已达到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溶解氯化钠,但是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故A错误;

B、溶解度是指某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该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而不是50g,故B错误;

C、有的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不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相同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所以相同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故D正确.

 

14.右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形成75gA的饱和溶液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将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C=A

比较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只需比较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

由于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刊,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但由于有溶质析出,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所以降温后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饱和溶液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20℃时A的溶解度大于50℃C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降温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二、填空题

【1.】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医疗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的原因是。

  (3)图书资料着火时,可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①、②

解:

(1)人类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医疗上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故答案为:

供给呼吸;

(2)墨的主要成分是碳,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故答案为: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3)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可知,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还可以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为: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

(1)人类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2】.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从铜、硝酸钾、氯化钠、熟石灰、金刚石中选择适当物质,并用相应的化学式填空。

(1)用于切割玻璃的是;

(2)用于制导线的是;

(3)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4)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是;

(5)用作复合肥料的是。

解:

(1)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其化学式为:

C.

(2)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用于制导线,其化学式为:

Cu.

(3)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

Ca(OH)2.

(4)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其化学式为:

NaCl.

(5)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可用作复合肥料,其化学式为:

KNO3.

故答案为:

(1)C;

(2)Cu;(3)Ca(OH)2;(4)NaCl;(5)KNO3.

【3】.水是生命之源,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

任。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举出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种做法:

(2)下列

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填序号)。

①面粉②蔗糖③植物油④冰块

(3)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理论上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与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

(1)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有洗菜水浇花(或洗衣服水拖地、冲厕所或使用节水龙头等);故填:

洗菜水浇花(或洗衣服水拖地、冲厕所或使用节水龙头等);

(2)使硬水变成软水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而过滤、沉淀只除掉水中难溶性杂质;故填:

②④;

(3)面粉在水中形成的悬浊液,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而蔗糖溶于水形成溶液,冰和水是同一物质;故填:

②;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为1:

2,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故填:

1:

2;2H2O

2H2↑+O2↑.

分析:

(1)根据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进行解答;

(2)根据使硬水变成软水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进行解答;

(3)根据物质的水溶性进行解答;

(4)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解答.

【4】、图7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结合图7回答问题:

(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填“甲”或“乙”)。

(3)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

(4)t2℃时,分

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②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

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解:

(1)t1℃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2)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

(4)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乙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t2℃时相等;由于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观察图示可知:

降温后甲在t1℃时的溶解度大于t2℃时乙的溶解度,所以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①t1℃时甲的溶解度是65g,所以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32.5g,因此B为不饱和溶液,C中加入了溶质共50g,溶解32.5g,为饱和溶液;升温至t2℃,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是90g,50g水最多溶解45g溶质,故依然是饱和溶液;

②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可能是由于甲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溶解的甲质量就多,温度降下来后溶解度又减小,又会有晶体析出;

故答案为:

(1)t1;

(2)乙;

(3)降温结晶(合理均可);

(4)大于;

(5)①B;  ②甲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解析

分析:

(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

(4)据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及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分析解答;

(5)①根据甲在t1℃和t2℃的溶解度并结合图示分析解答;

②根据温度高甲的溶解度大溶解的溶质多进行分析.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简答题

【1】、结合图9、10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标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

(3)装置B与C组合,可以制取的一

种气体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能用装置C收集该气体的原因是。

(4)一种洗气装置如图10所示,为了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水分,

气体应从(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1AC(或AE)、2KMnO4

K2MnO4+MnO2+O2↑

⑵先打开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液面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再关闭止水夹,水后,观察液面是否变化(合理均可)

⑶氧气(合

理均可)2H2O2

2H2O+O2↑

(合理均可)、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常温下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无毒。

⑷a

⑸CO2+Ca(OH)2=CaCO3↓+H2O

【2】.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徑。

请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

(2)C实验中,若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其正确操作步骤为(填序号),步骤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偏小”或“偏大”)。

(1)实验对比       

(2)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    除去没有反应的CO,防止污染空气        

(3)②③①④⑤    偏小

试题分析:

(1)A实验中是探究分子的运动,烧杯③与烧杯②形成对比

(2)B实验中,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高温2Fe+3CO2,故现象是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

(2)由于一氧化碳有毒,所以不能任由过多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所以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除去没有反应的CO,

(3)防止污染空气

(3)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所以C实验中,若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

(4)其正确操作步骤为②③①④⑤,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

(5)由于粗盐中还含有杂质没有出去,使得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所以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偏小

【3】请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1是实验室中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请指出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                  ;②                        .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超氧化钾KO2是一种固体,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

4KO2+2CO2=2K2CO2+3O2.此外,超氧化钾还能与水、氯化铵等物质发生反应.该小组同学决定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来制取氧气.实验中使用了如图2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了完成上述实验,各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填序号).

②装置D的作用是                          .

③装置E的作用是                          .

④若用如图3装置收集制得的氧气,则气体应从      端(填a或b)进入.

试管口向上倾斜;

导气管伸入试管口过长;

BECADF;

吸收未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b.

试题分析:

实验室中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为防止冷凝水的倒流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为便于气体的排出,

导气管不能伸入导气管过长,故图中两处明显的错误:

①试管口向上倾斜;②导气管伸入试管口过长;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B;因为超氧化钾能与水、氯化氢等物质发生反应,

而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要通过碳酸氢钠溶液吸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再通过不论是吸收水;

然后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为收集到纯净的氧气,需要把过量的二氧化碳除去,通过碳酸钠溶液,

最后进行收集;因此连接的顺序是:

BECADF;

其中装置D的作用是:

吸收未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以收集到纯净的氧气;装置E的作用是: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防止超氧化钾与氯化氢反应;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会聚集在下方,进气管是短管﹣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气制取的常见装置的特征,及根据题目的信息进行的氧气制取、收集等,

要熟练掌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同时在除去一种气体中的其他杂质时,

要根据题目的信息结合气体的性质进行选择,既要把杂质除去,又不能影响被除杂质的气体

【4.】(4分)如右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

观察到:

I、II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II中铁丝燃烧比I中的更剧烈;III中

铁丝没有燃烧。

1)III中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2)分析II中铁丝燃烧比I中的更剧烈的原因                   。

   II中铁丝燃烧的现象是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1)实验3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2)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充分(1分);火星四射,剧烈燃烧,放热, 

生成黑色固体(1分)

(3)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1分)

试题分析:

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3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我们用逐一排除法可以得出结论III中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温度不能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2)分析II中铁丝燃烧比I中的更剧烈的原实际上是考查促进燃烧的办法,办法有两个1.升高温度,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浓度。

冲突中看II中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充分。

铁丝燃烧,火星四射,剧烈燃烧,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书写文字表达式首先要找反应物,生成物分别是什么,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5】.将一定量的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4.4g气体,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计算:

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结果精确到0.1%)

解:

设生成CaCl2的质量为x,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y,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