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46853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5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ppt

第九章总供给理论,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总供给模型第二节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第三节菲利浦斯曲线,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要进一步理解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

在总供给曲线中引进预期因素后,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的影响。

掌握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

总供给曲线描述了在每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第七章已经对总供给曲线作过简单的介绍,并且指出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存在着区别。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产量总保持在与劳动力充分就业相对应的潜在水平上;而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表明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总量随之增加,因此总产量会偏离充分就业的潜在水平。

长期总供给曲线基于如下假定:

劳动力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价格上升而不会令产量提高;而短期总供给曲线暗含的前提是:

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企业可以在名义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他们需要的劳动力,因此总需求的增加会使产量提高。

在这一章里,将对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为了说明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将介绍四个主要的总供给模型。

尽管这些模型推理的出发点不同,它们得到的总供给曲线的基本表达式是一致的。

同时,还将看到,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用菲利浦斯曲线描述。

菲利浦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短期内,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会使失业率上升,而旨在降低失业率的宏观政策则会使通货膨胀率有所提高。

本章第一节介绍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四个模型。

第二节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的波动和长期调整。

第三节考察菲利浦斯曲线。

第一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各个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在这一节里,将介绍四种主要的总供给模型,即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完全信息模型。

将要介绍的各种总供给模型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但都能得到一个类似的结果,那就是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而是向上倾斜的一条直线。

一、工资粘性模型(名义)在一个理想化的古典经济里,价格、工资完全能自由调整,因此产量能够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但是,实际上市场机制的调节会存在某种障碍,例如短期内工资、价格的变动是缓慢的。

我们把工资、价格在短期内变动的缓慢性称为工资、价格粘性。

由于工资、价格粘性的存在,短期总供给曲线会向上倾斜,这样当总需求变动时总产量会发生变动,使得失业率并不能始终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

很多经济学家利用名义工资粘性解释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

名义货币工资粘性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关于这点,在第七章已经提到。

在很多部门,尤其是工会力量比较强的部门,工资不是当期决定的,而倾向于预先就某一时期以明确(或隐含)的合同确定。

劳动合同有多种形式。

在美国,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为23年,除规定基本工资外,合同往往还带有某些附加条件,如工资的增长幅度、可调整的范围等。

实际上,建立长期劳动合同对企业和工人双方都会带来好处。

不管对企业还是对工人来说,工资谈判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获得所需的信息也需要花赞一定成本,双方如果签订长期合同,谈判的时间和成本就可以减少。

此外,在劳资谈判中,谈判破裂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一旦发生罢工,企业和工人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此,为了减少工资谈判的交易成本和避免谈判破裂的风险,劳资双方都倾向于签订较长时期的工资合同。

而工资合同一旦签订,货币工资就会在合同所规定的期限内保持相对稳定,也就产生了名义工资粘性。

下面就来考虑在名义工资粘性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对总供给的作用机制。

我们假定:

(1)名义工资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W/P),使劳动成本降低。

(2)实际工资下降促使企业雇用更多工人。

(3)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产出水平。

由此就可以推导出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产量的提高,即在名义工资无法调整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假定企业和工人通过预先谈判签订了未来的工资合同以规定名义工资。

这时双方都不知道合同生效时的价格水平(P),只是对未来价格有一个预期值(Pe)。

谈判双方确定的名义工资W取决于目标实际工资w和预期价格Pe:

WwPe(9.1)即:

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价格水平名义工资确定后,企业真正雇佣工人时的价格水平为P,因此实际工资W/P就等于:

W/P=w(Pe/P)(9.2)实际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价格水平实际价格水平)这一等式表明当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不一致时,实际工资就偏离企业和工人签订合同时的目标工资。

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时,实际工资低于其目标工资;当实际价格水平低于预期价格时,实际工资就高于其目标工资。

我们还假定就业量由劳动力的需求决定,也就是说,企业和工人之间的谈判决定了工资水平,在当前工资水平上,工人愿意提供任意有需求的劳动力数量。

因此企业的劳动投入量就由劳动的需求函数决定:

L=Ld(W/P)(9.3)实际工资与劳动投入量呈反比关系:

实际工资越高,劳动成本越高,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和使用量越低,而实际工资越低,劳动成本越低,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和使用量则越高。

另外企业的生产函数为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内,不考虑企业的资本存量变化,企业的产量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我们可以通过图9.1,用工资粘性模型推导总供给曲线。

(1)假定价格水平上升,

(2)实际工资下降,(3)劳动需求量增加,(4)产出增加。

(5)将得到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两个组合表示在图(c)中,形成总供给曲线。

劳资双方谈判确定名义工资;在合同期内企业根据实际工资确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投入量确定产出水平。

当价格水平偏离它的预期值时,实际工资就不等于由充分就业水平确定的目标值,实际总产出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的总产出。

因此,短期产量偏离充分就业的产量,关键在于预期价格偏离实际价格水平,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价格的变动都会影响产量的变动,而只有未预期到的价格变动才会带来产出的变动,而预期到的价格变动并不会带来产出的变化。

二、价格粘性模型根据名义工资粘性模型,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降低实际工资,从而增加劳动力投入量并提高产量。

因此实际工资应该是逆周期变化的:

它的变动方向与就业量和产量波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当实际工资下降时,产出增加。

然而,经济周期的事实未能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际工资变动与产出变动相关性极弱,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工资似乎表现出温和的顺周期性,当产出增加时,实际工资上升。

为了解释上述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将其注意力转向商品市场的名义价格粘性,因为仅仅依赖工资粘性模型,无法很好地解释总供给波动与工资波动的同步现象。

他们提出了新的总供给模型。

该模型认为,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企业可能无法销售出所有的产品,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能表现出某种顺周期性,这也就是价格粘性模型。

对名义价格粘性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比如说菜单成本就会造成名义价格刚性,在第十一章介绍新凯恩斯理论时将有详细的分析。

如前所述,长期工资合同对企业和工人双方都有好处,这些好处同样适用于企业间就产品价格所达成的长期协议。

预先制定的价格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使得稀缺资源被更为经济地使用。

一般而言,如果价格是预先制定的,那么企业以成本为基础定价。

为了分析价格粘性对总供给的影响,首先必须考虑单个企业的定价决策过程,然后通过对所有企业加总,得到总供给曲线。

我们考察的产品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是价格制定者,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定了市场价格水平。

假定一个垄断企业依据产品的成本来制定价格,产品成本主要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一是一般物价水平P,二是收入水平Y。

物价水平越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就越大,因此企业产品的价格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扩大对产品的需求,由于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提高。

图9.2企业最优价格的决定因素,p2,(a)物价上升,(b)收入上升,图9.2分别描述了物价水平提高和收入水平提高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影响。

(a)中,价格提高导致企业成本提高,边际成本提高,结果是:

企业产品最优价格提高,产出量减少。

(b)收入水平提高使产品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提高,结果是:

企业产品价格提高,产出增加。

由图9.2可以得出企业制定的最优产品价格,企业根据预期成本制定产品价格,这时价格调整是缓慢的。

第一步:

第二步:

把上述两类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得到总的物价水平,设产品价格粘性的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为,产品价格灵活变动的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为

(1),则总体物价水平为:

第三步:

结论:

(1)价格水平随着预期价格的提高而提高。

(2)价格水平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

由此,可以得出与粘性工资模型相同的结论:

产出的波动(产出偏离它的潜在水平)与预期到的价格水平波动相关。

考虑到价格粘性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能为经济周期中实际工资变动的实证结果找到一些理论依据。

根据价格粘性模型,短期内产品价格可以是固定的,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期,总需求减少,使产品的销量减少。

企业不得不削减产量、劳动需求量和投入量。

劳动需求量的降低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

顺周期性的不同于工资粘性模型的是,在这里产出波动使劳动力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使得劳动力需求量、就业量、总产出和实际工资沿着相同的方向变动,因此实际工资就有可能是顺周期的,表现为随着产出的减少,实际工资降低。

三、工人错觉模型(工人信息不完全)在前面介绍的两个总供给模型中,由于工资或价格变动是缓慢的,市场并不总是出清的。

下面特介绍另两个总供给模型,从微观基础和市场出清角度出发来解释宏观总供给,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首先介绍工人错觉模型,该模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但不同于工资粘性模型,这里工资可自由变动使劳动市场供需平衡。

模型的中心假定是:

企业和工人并不具有相同的信息,工人有时会混淆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

E,

(2)如果工人预期价格水平大于实际价格水平,则预期的实际工资小于真实的实际工资,工人会错误地认为实际工资在下跌,就业量沿需求曲线向左上移动,实际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数量。

(3)如果工人预期价格水平小于实际价格水平,则预期的实际工资大于真实的实际工资,工人会错误地认为实际工资在上涨,就业量沿需求曲线向右下移动,就业量大于充分就业数量。

这样,工人的错觉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量偏离充分就业水平。

(1)如果工人预期价格水平等于实际价格水平,则预期的实际工资等于实际工资,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

图9.3劳动市场的均衡,假定实际价格水平超过了预期价格水平,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名义工资的提高,工人会把因价格水平上升而引起的名义工资上涨错误的理解为是实际工资的上升,因此,会导致劳动的供给增加。

图9.4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上升,由于工人预期失误,使PeP,工人认为实际工资提高了,所以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数量。

但是,这时实际工资其实是下降了,这会导致厂商雇佣劳动量的增加,产出增加。

因此,如果PeP,则有:

工人错觉模型的关键假设是企业与工人之间拥有的信息不同。

当价格水平突然上升时,工人不能及时预期到这种变化,因此预期的实际工资和真实的实际工资之间发生了误差,而企业看到了这种变化,两者始终保持一致。

因此工人在实际工资水平降低的情况下还愿意提供更多劳动,从而导致就业和产量的增加。

如果这种变动都能被事先预期到,那么价格的变化只能带来名义货币工资的同比例的变化,实际工资会保持不变,就业和产量也会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

把价格变动与产量变动的关系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出来,我们再次可以得到同样的总供给曲线:

这样,我们就从工人错觉出发,为没有预料到的价格变动会引起产出波动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找到了另一种微观解释。

四、不完全信息模型关于产量波动的一种重要的现代观点是,波动是由于人们对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事不具有完全信息所引起的。

在这些模型里,假定价格和工资能灵活变动,因此市场是出清的。

工人错觉模型认为企业拥有比工人更充分的信息,这里将介绍另一个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的模型,这一模型不对企业和工人作明确的区分,而是假定经济行为人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这一假定将价格水平的波动和企业供给决策联系起来。

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信息了解得很清楚,但在得到整个经济的价格信息时存在困难。

各种暂时的信息障碍,使企业对于除自己所处的市场外其他市场的情况的了解相对较慢。

下面就来分析单个企业的供给决策问题。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将进行生产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取决于企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

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对于经济中的其他产品(包括企业投入品)价格来说上升了,那么企业就会增加产量。

但是如果其他产品的价格和企业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相同幅度,企业就不会有增加生产的积极性。

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的产品价格对其他产品价格的相对价格上升时,企业才会增加生产。

我们用i下标表示代表性企业,下式给出了这个企业的供给曲线:

该式说明,代表性企业的产量取决于它本身的潜在产量和本企业的产品相对于其他企业产品的价格水平的高低。

因为潜在产出是既定量,所以,本企业产品价格越高,代表性企业的产出水平也越高。

但是当企业作出供给决策时,它不知道别的市场正在发生的情况。

关于其他市场的信息可能来得较晚,或者也许企业的经理没有能及时关注全社会的经济状况。

当信息不完全时,企业就不知道总价格水平,它只能对此进行猜测。

据此我们把上述公式改写为:

这里Pe是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

当经济中所有价格都上升相同幅度时,每个企业都只会观察到它自己的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对于由价格指数P概括的所有别的价格只能进行估计。

如果企业预计到了价格水平的这种变动,那么它知道产品的相对价格未发生变化,因此也不会增加生产。

如果企业没有预计到价格水平的提高,根据观察到的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它会认为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有了上升,因此会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产量。

如果别的企业的行为也是如此的话,它们也会由于价格水平的上升错误地认为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增加生产。

当所有企业的生产超过它的潜在水平时,整个经济的产量当然也就高于潜在总产量了。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实际GDP是所有单个企业产量水平之和,总价格水平是单个企业价格之和除以企业个数。

如果按代表性企业的总供给曲线(9.18)对所有企业进行加总,就得到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

可以看到,经济的实际产出只有当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时,才会正好等于潜在产出量。

一般情况下,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总会有一些差距。

只要存在这种差距,实际产出就可能大于其潜在生产能力水平,经济就处于过热状态(当PPe时,Y);或者实际产出小于其潜在生产能力水平,经济处于衰退期(当PPe时,Y)。

建立这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总供给模型的最初研究,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卢卡斯进行的,所得到的价格和产量之间正相关的关系式(9.17)通常被称为卢卡斯总供给曲线(Lucasaggregatesupplyequation)。

对式(9.19)作一简单的变换,令n=,我们将再一次得到已经非常熟悉的总供给曲线: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E.LucasJr.1937)199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理性预期理论把对预期形成问题的分析纳入经济学领域,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它强调理性预期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作为理性的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行为,同时强调经济决策应建筑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这对于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还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

对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浦曲线的不同认识是卢卡斯又一卓越的贡献。

以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命名的菲利浦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间的正向关系。

然而,在1970年的研究分析中,卢卡斯运用理性预期的理论观点和特有的分析方法,否定了菲利浦曲线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互替关系,证明伴随通货膨胀的提高,就业并不会一直上升。

卢卡斯的研究达成了两个重要的政策结论。

第一:

高通胀不会给社会带来持续的利益,相反,只会带来持续的恶化。

直至今日,这种认识已经被广泛接受而且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基础;第二:

高失业率不能通过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得以解决。

理性预期学派反对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提出政策无效论,其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府的干预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不能实行干预的措施。

另一个理论依据是“中性货币”理论(卢卡斯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的文章中。

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认为联邦准备当局的货币行为不能控制实际利率,也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

五、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我们已经运用四种不同的模型分析了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微观基础。

由于各种总供给模型出发点不同,对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解释也不尽相同,但最终得到的总供给曲线形式是一样的。

现实经济中,上述各种模型讨论的机制会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共同发挥作用,这些机制发生作用的程度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它们作用的方向是一致,都是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比较第七章中的总供给曲线,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增加了预期的因素,因此我们往往把式(9.5)称之为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Expectationaugmentedaggregatesupply,简称EAS)。

图9.5描述了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图中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EAS向上倾斜,表明总产量与实际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化,而与预期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化。

假定人们估计未来的价格水平为P1,也就是PePl,相应的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为EAS1,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水平在A点相等,此时现实的产出正好等于潜在生产水平。

进一步可以看到,在A点的左边,当实际价格低于预期价格时,实际产量就低于潜在产量;在A点的右边,当实际价格高于预期价格时,实际产出就高于潜在水平。

因此,实际产量变动的原因是由于现实的价格水平偏离了人们的预期水平。

现在,我们假定人们修改了对未来价格的估计,预期价格水平上升为P2。

这时,企业和工人会按照这个预测水平重新确定工资水平和成本,因此,企业的成本会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新的总供给曲线为EAS2。

在B点实际价格水平为P2,正好等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我们把A、B两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实际价格水平总是和人们的预期水平一致,因此价格的变动不会对就业和产出造成影响。

结论:

宏观经济的波动,关键在于实际价格偏离了人们的预期价格。

在短期内,由于工资、价格具有粘性,由于工人错觉、不完全信息等等原因,人们对实际价格的预期会出现偏差,而企业和居民根据预期价格进行决策,因此造成了短期内价格、工资缺乏弹性,导致实际产量偏离充分就业的产量。

但是,在长期内,人们会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期,使预期和现实趋于一致,这样工资和价格就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就会达到一致。

一、总需求冲击,E1,

(1)经济本来在E0点实现均衡。

(2)现在假定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3)总需求增加。

(4)由于人们没有预期到价格水平的变化,因此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EAS不会移动。

(5)新的均衡点在E1。

得到P1。

(6)由于预期价格仍然是P0,所以实际价格大于预期价格,产量上升。

(7)结论:

预料之外的货币扩张会导致产量的增加。

第二节总产量的波动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E1点的短期均衡不能持续很久。

由于价格高于预期值,居民和企业都会修正预期。

如果居民和企业都把上一期的价格作为这一期价格的预期值(这又被称为适应性预期),那么第二期的预期价格就是P1。

按照这个预期价格,总供给曲线向上移至EAS1,EASl在价格Pl处经过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水平。

有了新的总供给曲线EAS1和在更高价格水平上不变的总需求曲线AD1,新的均衡点E2形成,这时产量已有所下降,而价格则进一步上升。

虽然实际价格仍然大于人们的预期值,但差距已经缩小。

居民和企业将不断调整对价格的预期,使预期与实际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将预期价格提高到P*。

相应地,EAS曲线向上移动到EAS*。

EAS曲线的向上移动在总需求曲线上给出了一系列均衡位置,从E1开始直到E*。

在整个调整过程中,总产量一直高于潜在水平,但从E1点开始逐渐回复到潜在水平,价格则持续上升。

总供给曲线移到EAS*时与总需求曲线在E*点相交,在这一点,实际价格与人们预期相符,实际产出与潜在水平一致,经济回到了充分就业状态,只是价格水平提高了。

因此,在短期内,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没有被预期到,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使实际产出增加。

但是货币的增加不可能永远不被预期到,当人们完全预期到价格变动后,货币扩张不再有实际影响,只反映为价格的上升。

根据上述的总供给动态模型,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它没有实际效应而只影响价格,尽管它在短期内确实会影响产量。

如果上述货币扩张一开始就被人们预期到了,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的同时,总供给曲线也会直接移动到EAS*。

经济的新均衡点在E*,此时价格水平等于人们的预期,对应着一个更高的价格水平和不变的产量。

因此,如果政府的货币政策被人们事先预料到了,货币扩张将不存在任何实际效应,货币变动是完全中性的,这也就是长期模型的二分法。

当在总供给曲线中引进预期因素后可以发现,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还与人们的预期有关,也就是与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测以及在这种预测基础上所作出的反应有关。

因此,政府的宏观政策在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同时也会移动总供给曲线。

比方说,当人们预计政府将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带来价格上涨时,那么,工人和企业会事先在合同中增加工资以保持实际工资不变,企业也会事先提价以保证成本增加后还能产生利润。

这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只会提高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实际的国民收入。

也就是说,人们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会改变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经济环境,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发生变化。

因此,预期到的宏现经济政策对实际经济生活没有影响,只有未被预期到的宏观政策才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由此可见,预期理论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也深化了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理解。

这样,从预期理论出发,我们又可以把古典模型称为完全预期模型,价格的变动之所以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是因为总需求的变动都被人们事先估计到了。

而凯恩斯模型则可以认为是不完全预期模型,总需求的变动不能被人们完全预期到,因此价格的变动会带来实际产量的变动。

二、总供给冲击,我们现在考察总供给冲击的影响。

供给冲击是移动总供给曲线,我们仍然假定世界石抽价格的上涨。

假定石抽价格上涨前经济处在长期均衡状态,如图9.7所示。

短期总供给曲线EAS0与总需求曲线AD0在A点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均衡价格为P0,实际价格等于预期值。

B,PPe,石油价格的突然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因为在每个产量水平上生产成本现在都提高了,居民和企业对价格水平的预期也提高了。

在图中,EAS曲线上移至EAS2,经济均衡点从A点移到B点。

因此,这种供给冲击的直接效应是提高价格水平和降低产量。

在这里,假定供给冲击不影响潜在产量水平。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B点预期价格水平为P2,实际的价格水平为P1,因此实际价格要低于人们的预期。

LAS,图9.7总供给冲击的市场调节,A,Y,P,P0,0,P2,B,PPe,Pe=P2,Pe=P0,调整过程:

由于在B点,人们预期的价格水平为P2,实际价格水平为P1,因此,人们预期的价格水平将会下降。

PeEASW和P产出和就业B点趋于A点,经济实现均衡。

AD0,注意这里的调整机制:

经济是通过人们调整预期来达到均衡的。

P1,LAS,图9.8总供给冲击的政府调节,A,Y,P0,0,B,Pe=P0,AD0,P,Pe=P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