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746897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PPTX 页数:407 大小:2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7页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7页
亲,该文档总共4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4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pptx

,学校体育学,前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和国民教育重要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此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是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生最深刻、最直接、最生动的活动,是学生形成和积累人生经验的最佳方法和手段。

体育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比其他任何活动的机会更多,影响更大。

体育对于学生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学校体育学从体育对人的培养与促进人发展的角度,将体育臵于整个教育和人体运动之中认识与把握。

主要讨论与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怎样科学的、辨证的认识学校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2、如何设计、实施、评价体育课程3、如何策划、组织好实施课外体育4、什么是和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全书共四大篇,十四章,五十一节,30万字,由潘绍伟、于可红教授组织全国十一所高校、十四位学者编撰而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及其历史地位,了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一些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好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现代社会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欧洲近代社会的工业革命和三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理论基础,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我国西周时期,孔子的“六艺”教育思想体系就已孕育了学校体育思想的内涵。

一、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所推行的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吟诗、下棋,其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二、三大文化运动对现代体育的催发,

(一)三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1、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始于意大利高举人文主义大旗,铸造人体的美好,各学科纷纷把人、人体、人体运动作为自己研讨和注重的中心。

彼特拉克、薄伽邱、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对人及人的生命活动、健康美丽的躯体进行热情洋溢的讴歌与赞美。

“回到古代去,回到古希腊去。

”“我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2、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始于德国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在马丁路德的带领下,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3、启蒙运动(18世纪)始于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前,法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并发起了“启蒙运动”,出现了三大教育家、思想家。

(1)卢梭是该时期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倡导和推行、实施“自然教育”的创始人。

自然教育:

让新生代的孩子们学会生存,掌握和大自然斗争的本领。

劳逸结合,积极休息,教育最大的奥秘就是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互为休息手段智力与体力相结合,

(2)古茨姆茨卢梭教育思想的支持者,重视游戏、劳动和身体练习。

户外游戏:

发展学生的个性及意志品质手工劳动:

培养劳动观念及生存技能身体练习:

发展力量与耐力跑、跳、投、摔跤、平衡、举重,(3)裴斯泰洛齐卢梭泛爱主义教育的忠实信徒,提倡体育手段多样化,使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并遵循“自然法则”,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

和谐发展教育体系,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与劳动道德教育知识积累,

(二)三大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体育观点1、抛弃把身体视为灵魂监狱的观点:

“身体灭活了,灵魂可以升入天堂。

”2、注重实用性技能的学习3、传播古代教育和恢复古代体育教学经验4、体育的作用重新得到认定全面发展的人的美学思想5、与大自然相融合增加锻炼实效,使人身心愉快6、承认脑力与体力相结合二者有相关联系,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一)高尔霍夫尔的体育思想高尔霍夫尔:

奥地利人,18851941,曾任教育部长。

他强调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性别、兴趣上的差异和自然运动,主要有三大贡献:

1、为体育改革拟定了三条原则学生自主活动的原则教材内容乡土化的原则合科教授的原则:

几项不同的教材内容相搭配,2、确立了体育课的基本结构引序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3、对当时流行的四大体育教育派系进行了论证对游戏派系、新体操派系持支持肯定的态度,将游戏、音乐、舞蹈带进课堂。

对竞技派系、北欧体操派系持一分为二的态度,肯定了其惊险、流畅、科学规范的视觉效果及健身效果,但缺乏娱乐性,有违体育教育的宗旨。

(二)杜威的“学生中心说”,杜威:

美国教育家、美国“新体育”“放羊式”教学的奠基1者、。

“中心说”以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为中心,教师为满足和实现学生的愿望服务,教师是服务者,而不是教育者,尤其重视游戏和娱乐的育人价值。

2、“新体育”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三)凯洛夫的“三中心论”,凯洛夫:

苏联教育学家,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白板说”教育理念的追随者。

1、构建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强调主智主义,提倡完整、系统规范的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包括体育教育学习和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2、三中心论课堂、教师、教材,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源于教会学校和洋务运动,十九世纪末我国从日本引进“体育”一词。

洋务运动的宗旨是:

变法维新、救亡强种。

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

孙中山:

“要想强国,必先强种。

”;颜元:

“一人动,一身强;一家动,一家强;一国动,天下强。

”,

(一)严复,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有志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帅,以研究体育之学。

”1985年1月发表原强一文,对西方、日本的强大,中国的赢弱进行了深层次的思索。

(二)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系统的提出了各级体育课程都要注意卫生、体育设施及环境的布臵。

“其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二,而体育亦特重焉。

”,(三)梁启超,德、智、体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

“使教之有方,每日伏案一二时,所学抑已不少。

自余暇晷,或游苑园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

何事非学,何学非用,其宏多矣。

”(变法通议论幼学)提倡博学多艺,学以致用。

(四)军国民主义思潮,使学生具有军人的品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效果。

1、1901年:

清廷下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

2、1904年:

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各级学校均开设体操科练习兵式体操以肆武事。

3、1906年:

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而养成尚武精神必须从体操入手,以增强国民体质。

“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国人。

”至此,体育课程得到了前所没有的重视和发展。

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五四”运动后,自然体育思想取代了军国民主义思潮,科学、民主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一九二三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正式改体操科为体育课,废弃兵操,主张“体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国、瑞典的人为体操和日本的兵操,我国亦出现了“开放式”教学。

(一)兵式体操被流行欧美的田径、球类、游戏活动内容所取代1、体育须注重身体全部之平均发育2、运动种类,须取多变化且饶兴趣者3、增加生理卫生知识,厉行勤劳主义,注意清洁卫生,

(二)开始重视体育的地位和综合育人作用(三)开始了体育对人的发育、发展过程的研究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设计模仿法”、“分组教学法”。

结论:

实用主义教育和新体育学说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和过程的过分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主智学校体育,主要特点:

注重体育道德精神的培养和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注重体育教师和课堂教学、教材内容的中心地位,体育教学过程设定为三大组成部分准备、基本、结束。

(一)1951年,学习并实践苏式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

(二)195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三)1956年,苏联学者凯里苏夫在北京体育学院讲授苏联体育教育理论课程,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中苏断交后的几十年,这种主智体育的影响长期存在,并成为我国历史最长、最具影响的教学模式。

该理念完全否决了自然体育思想,使体育课堂失去了活力和人性化特点,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三节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一、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对人才需求上更新势必会促进教育领域的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文中指出:

1956年美国白领劳动者的数量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作为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故传统的学习型、智能型教学模式开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终身教育方向转化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二、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大众体育终身教育终身体育

(一)20世纪50年代,休闲体育(大众体育)兴起,60年代形成全球大趋势,尤以欧美为代表

(二)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三)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

(四)1975年,欧洲共同体通过了大众体育宪章,努力促进各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五)1976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并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广泛价值由此,自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体育教学内容开始由系统性的、集体性的项目向趣味性、活动性、安全健康性的终身体育项目转化,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终身热爱和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懂得参与体育、健康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1979年的扬州会议开启了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新纪元。

总的来说,90年代以前,以“三基”和“三中心”为特色的主智体育教育为主,90年代引进国外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模式,逐步对结构教学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发现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2003年相继颁发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主要改革特征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行为(五个强调)

(一)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三)强调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构建弹性教学内容体系(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变重技能、重结果、轻过程、轻发展的评价形式(五)强调教师在课程设计、管理、实施的主导作用,总结:

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学校体育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经历了1718世纪的体育教育化,19世纪的体育课程化后,学校体育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传统;20世纪60年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终身学习型社会转型。

我国19世纪后期引进西方学校体育思想,20世纪效法日本,尔后广泛借鉴美国、苏联等国学校体育改革理念,形成了军国民主义、自然主义、主智主义以及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及走向。

讨论:

举例说明人文主义体育思想和科学体育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目标:

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功能、地位,了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社会发展特点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构成学校体育过程的基本因素。

一、中、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学生时期是身体发展最为旺盛的阶段,具有波浪式和阶段性的特点。

(一)身体形态特点青春期加速,尔后逐渐减慢,女生先于男生,身高增长快于体重增长,呈“身长体轻”的特点。

(二)身体机能特点,1、神经系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高中生大脑机能和结构已达成人水平。

2、骨骼肌肉系统长骨快速增长,弹性大,易变形,肌纤维细长,横断面积小,肌力弱,耐力差。

3、呼吸系统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呼吸肌较弱,肺容积小,肺活量小;高中后,呼吸深度加大,肺活量增大。

4、心血管系统心收缩乏力,每搏量较低。

随着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并接近成人水平。

(三)体能发展特点与生理生化基础,1、体能发展特点学生的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一般说来,在身体形态突增期12年后,开始出现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表2-1各项体能自然发展的敏感期敏感期敏感期敏感期体能体能体能,人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人体的各种化学元素达62种。

有机化合物:

碳,氢,氧,氦。

无机盐:

钙,镁,钾,钠,磷,硫,氯,碘,铜,锌,锰,钴,钼,硒,锡,氟,钒。

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否则会引起人体疾病。

人的主动行为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如肌肉能量,神经能量,热能,声能,机械能。

生命的延续过程,每时每刻均要耗能。

体育锻炼可增加能量储备。

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同化,异化作用是基本特征。

2、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二、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亦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快乐、有活力、精力充沛、健康长寿的人生是“高品质人生”理想健康无病的人生亚健康病的人生不健康死亡,

(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骨密质增厚,抗折性提高,肌肉强健有力,关节灵活牢固,从而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

(二)提高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三)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长期而特殊、艰苦的体育训练过程(主要在室外进行)在心理上、生理上均提高了对复杂的自然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增强了机体的活动和免疫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1、特别注意学生正确姿势的培养2、加强胸、腰、腹部肌肉的锻炼3、多做伸展性练习

(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不宜开展运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的活动。

青春期学生,生理机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还落后于运动系统的发育。

2、运动强度适宜,避免运动损伤。

3、忌憋气性、静力性动作的练习,运动负荷宜循序渐进。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所谓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1、感知与思维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中学生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易受干扰而转移,中学生有意注意发展显著,控制力提高了。

(二)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1、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小学生情感生动而直观,控制力较差(如胜负间的情绪转化);中学生情感强烈而易冲动,丰富而不稳定。

2、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小学生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较差;中学生明显增强,但较盲目,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三)个性发展的特点“个性”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拉丁文中,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代表不同剧中人的演员所佩带的假面具。

就如同中国京剧中代表不同人物性格的脸谱。

可以说个性是一个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出现率最高的名词。

个性的概念:

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概念至今没有,一般系指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心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说的直白一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这就是个性心理。

如相同年龄学生中,可以发现有的聪明机敏,有的迟钝呆板;有的善于思考能做大量的武术套路或体操动作;有的性情开朗好言谈,有的却性情孤僻不好交际;有的性格坚强,不怕受挫折,有的却性格软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有的勤奋,谦逊,有的懒惰骄傲;这些都是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能力受气质、性格的影响较大2、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小学生兴趣广泛,一般不加选择,而中学男、女生体育活动兴趣开始转化;小学生个体需要以直接动机为主,中学生向社会需要和间接动机转化(如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智力(智能)与能力的发展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经常锻炼,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大脑皮质活性增强,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分析综合能力加强。

(二)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消除或缓解紧张、忧愁、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改善孤独、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

先秦时期的养生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合一。

”“动静互涵,正气为本。

”只有“神形共养”,才能“尽其天年”。

“经常运动可以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德里斯考实验证实:

跑步可以成功的缓解学生考试期间的忧虑情绪。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备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1、运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复杂性能发展学生的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情感。

2、运动的集体性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养成集体荣誉感。

3、运动的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奋斗的乐观主义情感4、运动的审美性体育运动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古希腊人认为运动美、人体美可以渗透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回归自然”的体育尤其具有这一特点。

(四)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五)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促进个体社会化体育活动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娱乐性、对抗性及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好的成为一名“社会人”,并适应社会生活。

1、可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学生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游戏,奔跑,竞赛2、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稳定作用反复的练习和活动,给予机体感官重复的刺激,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形成稳定特征,而且体育活动是伴随着青少年终身的活动,与人的密切程度常常超过其他活动,故对个性塑造可起稳定而长久的作用。

3、对学生个性发展起调整作用人际交往频繁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有较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学生们有较大的社会流动和社会交往。

故调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个性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调整。

如怯弱变勇敢,孤僻变合群。

三、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外教育是日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独联体等国家都十分重视在体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把其列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1、善于识别和承认学生的个性,有的放矢。

承认差异,善于识别,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不可强求同一模式。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研究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

孔子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提倡: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退而省其私”等等。

2、辨证处理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要求与规格前提下体现个体差异,或在不影响课的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体现个人特色。

3、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新颖的组织教法因势利导运用教材,发展学生个性。

内容丰富,富有寓意和趣味及挑战性的体育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方式方法和空间。

经常运动可以使人获得非常美妙的情感经验,使人自立、自信、自强,产生自豪感、成功感、愉悦感。

气功可以使人悠然自得、乐在其中;跑步可以使人高昂奋进、勇往直前;打球可以使人豁达合群;旅行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钓鱼可以使人沉着冷静、敛神净气;健身操可以使人产生韵律感及美的意境皮埃尔顾拜旦之体育颂:

啊!

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心中充满欢喜,你可以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以使快乐的生活更加甜蜜。

(二)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三)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养成健身习惯,活动动机和运动兴趣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1、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锻炼气氛2、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性别差异3、指导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第三节学校体育与社会适应,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可以使一个“生物人”转化成双重性质的人,并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一)适应及社会适应有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可以经过两方面得到调整:

1、自我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2、改造环境改变环境状况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化,1、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健康。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适者生存,优存劣汰。

”2、社会化指人的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的统一过程(生物人转化成社会合格成员)。

结论:

个体必须适应社会,在通过不同社会角色的学习和体验,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以促进个体社会化。

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校体育活动人际交往频繁,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且具有单纯性、直接性、频繁性、规范性等特点。

1、单纯性由于学校教育行为约束,学校各类体育活动的目标指向就是培养合格人才。

2、直接性运动场所、活动方式与时间相对固定,不同年龄但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活动,且直接产生效应。

3、频繁性每年、每期、每月、每周、每天学校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训练、竞赛、锻炼、体育课。

4、规范性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体育活动,且有团体组织、教师指导和受规范、规则的约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体育有特殊的魅力,不仅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还具有冒险性、对抗性、竞技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时时处处充满了竞争,可以有效的磨砺意志,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及抗挫折的能力,并有限的延伸至社会生活中去。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学校活动中,要讲究体育道德风尚,遵守规则,服从裁判,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尊重对手,可以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并使之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机智而非投机取巧;仁侠而非沽名钓誉;勇敢而非持强斗狠;团结协作而非一意孤行“规则效应”。

(四)有利于培养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场所即是一个小社会,体育活动的方式、内容、目的、环境要求学生融入其中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使自己的品行符合一定规范社会规范。

三、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立足“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正确处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关系。

受社会委托,以育人为己任,对学生教之导之“闻道在先,术有专长”,是人类体育文明的传承载体对每一个活动事先策划,“胸有成竹”有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以表率榜样作用教化学生,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1、教师体育活动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起主导作用,2、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人、主人翁,自我完成作用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学习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