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7256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docx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转]  

2018-06-2314:

47:

27|  分类:

论坛|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nxy69@126《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中国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员会2007-08-0723:

03:

10

      摘要:

三峡库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脆弱。

由于三峡水库截流,引起沿江两岸淹没区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的运行及其效益的发挥,还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市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库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报告从三峡库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的分析入手,简要回顾了近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大量的资料和调查,对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土壤侵蚀、石漠化、土壤污染、植被等)现状作出了总体评价和具体分析。

认为当前三峡库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库区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区域环境形势严峻、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紧迫、船舶污染治理亟待加强、三四期库底清理任务繁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现等,报告对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作出了估算,并对2020年前三峡库区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由此,报告着重从经济和社会方面<认识、管理、设施和机制、人口、三峡工程和开发建设工程、产业和能源结构、资金和技术等),系统探讨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

本报告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1、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库区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正确处理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当地居民利益与环境效益、工程措施与遵循自然规律等关系;3、打破部门分割管理的格局,科学规划全面实施;4、加强工程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完善环保实绩考核评估制度;5、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建立应急预警体系;6、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前言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

三峡库区是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脆弱。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大规模移民安置及移民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复杂,涉及的环境要素和影响因子较多,移民安置、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泥沙淤积等一系列问题是世纪课题。

由于三峡水库截流,引起沿江两岸淹没区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给重庆库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系列影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的运行及其效益的发挥,还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市乃至长江流域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库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加快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步伐,成为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2004年3月,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邀请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举行会议,协商2004年度“党委出题,党派调研”工作,提出了一批事关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研课题。

经协商确定农工党重庆市委承担《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课题。

农工党重庆市委接受这项课题调研任务后,积极探索和推行社会化调研机制,充分利用党内外的力量开展调研活动,主动征询农工党中央的意见,继续争取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有关部门参加专题考察调研。

    2004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李蒙,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蒲海清,三峡建委副主任、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率领考察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农工党中央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一行30余人,赴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考察三峡库区及金沙江下游生态环境状况。

5月19日,考察团由湖北省秭归县乘船到重庆市万州区,沿途考察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及防护林建设。

5月20日,在重庆渝州宾馆举行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副市长余远牧、市人大副主任陈雅棠、市政协副主席夏培度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市级有关部门、库区部分区县负责人汇报了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农工党重庆市委主委陈雅棠同志全程参加了考察团在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的考察调研活动。

    农工党重庆市委课题组对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及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部分区县提供的专题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广泛收集了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文件和专题研究资料。

课题组在深入实际、认真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三易其稿形成了本项课题调研报告。

 一、概述

    依据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年~2018年)》,将三峡库区分为库区、三峡库区影响区<简称影响区)、三峡库区上游地区<简称上游区)。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部分的库区区县<市)有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15个区县<市)和主城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等7区)。

影响区有合川、永川、璧山、铜梁、潼南、大足、荣昌、綦江、万盛、南川、梁平、垫江、彭水、双桥、黔江等15个区县。

上游区有酉阳、秀山、城口3个县。

本报告研究的三峡库区范围包含重庆市辖区内的库区、影响区、上游区。

    

    <一)自然地理简况

    1、地质地貌

    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自北至南由大巴山—荆山、巫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组成。

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三峡隆起与江汉坳陷高差悬殊,对照鲜明。

库区最高峰云盘岭为2796.8M,向东南降到1000~800M,中部平行岭谷区1200~200M,形成以中低山为主的山丘地貌。

受岩性的影响,库区有较大面积的发育在紫色土和石灰岩上的各类石灰土<钙质土)。

库区内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三峡库区海拔1200M以下丘陵表层多为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

红色砂页岩面积约占52%,其它为花岗岩或石灰岩,是容易风化易受侵蚀的类型。

    2、气候

    三峡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热条件良好。

河谷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8℃左右,山区高海拔地区约17℃,无霜期220~340天;年降水量在东部、中部沿长江两岸广大地区为1000~1200mm,东南部、东北部为1200~1500mm;平均日照时数980~158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3、水资源

    三峡库区重庆段流域水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立方M,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量511.44亿立方M,地下水水资源131.66亿立方M,入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M,人均水资源量1682立方M,亩均水资源量2048立方M,为全国平均值的63.9%。

    区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均属长江水系。

除任河注入汉江、酉水注入北河汇入沅江<入洞庭湖)、濑溪河和大清流河注入沱江外,其余均在市境内汇入长江。

总计有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374条。

其中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167条,流域面积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2条,流域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9条,流域面积10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

    4、土壤

    三峡库区土壤共有7个土类16个亚类。

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

在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47.8%,富含磷、钾元素,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区重要柑橘产区;石灰土占34.1%,低山丘陵有大面积分布;黄壤、黄棕壤占16.3%,是库区基本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于高程600M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区,土壤自然肥力较高。

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5、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

海拔13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1300—20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200M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灌丛分布于淹没区至2200M之间的地带。

目前,在库区已找不到能代表该区域的完整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

    三峡库区的国家保护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陆生植物本底调查,三峡库区的维管束植物有6088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2%;三峡库区分布的中国特有属共有66属。

目前,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有51种,其中濒危种8种,稀有种19种,渐危种24种,占全国总数<388种)的13.1%,这一区域是珍稀濒危植物的一个多度中心。

    三峡库区范围内有哺乳类动物102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5种<金丝猴、云豹、豹、虎、金猫),国家Ⅱ级保护物种有猕猴、藏酋猴、秃鹫、虎纹蛙、穿山甲、黑熊、豺、黄喉貂等42种,省级保护物种20种。

在水位淹没线附近地区受水库蓄水影响的物种有:

鸳鸯、猕猴、水獭、鬣羚<苏门羚)、红腹锦鸡<局部)共计5种,均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虎、金钱豹、云豹、金猫在库区可以认为已经处于野外灭绝或接近野外灭绝的境地。

    <二)经济社会简况

    2003年重庆市总人口3130.1万人,其中库区1922.48万人,影响区1049.49万人,上游区157.80万人。

重庆市全年实现GDP2250.56亿元,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5.0:

43.4:

41.6。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5元。

1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8个市定贫困县主要分布于库区和影响区的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其中,特困村有2800多个,绝对贫困人口有82万人,相对贫困人口211万,特别是位于海拔1000M以上居民的生存条件相当困难。

到2003年底,库区共搬迁安置移民691034人,其中城镇居民447868人,农民移民243166人,其中省外安置93621人。

   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国家和库区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移民外迁安置力度。

自2000年起,我市外迁12.16万农村移民,2004年继续外迁2.34万人。

外迁移民已占三峡库区全部农村移民的41%,减轻了库区的土地负荷和人口压力,有利于防止乱垦滥伐和水土流失。

    二是结合移民搬迁安置治理水土流失。

国发[1998]36号文件下发后,三峡库区停止了开垦荒地,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已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

2000~2003年,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076万亩。

直辖以来,三峡库区先后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国债水土保持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17km2。

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天然林草原恢复和生态建设工程。

引导就地后靠的移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结合退耕还林,发展柑橘种植和草食畜牧业。

2004年,三峡库区已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6.9万户、节柴灶3.6万户,减轻了居民生产生活对于植被破坏的压力。

    三是加大了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

结合企业搬迁调整,取缔、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位于175M水位线以下的1397家工矿企业中,关闭了802家,通过结构调整、组合搬迁等方式迁建389家。

近两年,投入近20亿元资金对工业污染进行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明显提高。

纳入《规划》的65个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中,已有28个完成了治理或关停并转任务,其余37个工程将于2005年全面实现治理达标排放。

加强建设工程环境管理,否决了一批对库区水环境有影响的工程。

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申报登记及许可证制度。

    四是结合移民搬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03年,重庆库区纳入地质灾害二期治理规划的崩滑体129处,已完成治理119处,正在治理8处;库岸防护52段,已完成35段,正在防护15段。

完成20多个滑坡治理的前期工作,已经或正在治理的高切坡工程1265处。

截止2004年4月底,重庆市已完成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55个。

三峡库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立了108处专业监测点和962个群防群测点。

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抢险工作,制定落实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灾排查、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以及应急处置机制。

    五是加快了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解决三峡库区城市生活污染问题。

“十五”期间,三峡库区重庆部分规划建设67座污水处理厂、55座垃圾处理场、4座危险废弃物处理场,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221万吨、生活垃圾8640吨、危险废弃物1480吨,规划总投资94.81亿元。

目前,我市已有17座污水处理厂和13座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运行,其处理能力分别为现有污水产生量的60%和现有垃圾产生量的80%左右。

13个区县正在抓紧建设未建成的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

2004年底,可基本建成污水管网,污水收集处理率可达到实际产生量的80%以上;垃圾收运系统全部完工后,垃圾收集处理率可达到实际产生量的95%以上。

    六是结合移民搬迁安置完成库底清理任务和清漂工作。

对139M蓄水位淹没的库底区域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固体废物411万吨,清理一般污染源8.8万多处、传染性源1200余处、坟墓2.5万座,成片林4.5万亩,零星林木260余万株,建构筑物1270万平方M;配套建设了危险废物中转场6座,垃圾填埋处理场8座,一般工业废物填埋场3个。

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地的饮用水源水质、大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等进行了监测,完成了相关的移民环保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三峡工程蓄水期间,加强了对水体江面漂浮物打捞和水质监测工作,共清捞漂浮物6万多吨。

    七是积极推动次级河流和船舶污染治理。

我市有21条次级河流列入整治规划,“十五”期间,对7条次级河流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其余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进入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2001年,我市完成了船舶污染分散治理示范工程。

目前,已完成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和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的工程可研报告和船舶单船一体化治理方案。

    八是加强了库区及影响区、上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启动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和“青山绿水”两大战略工程。

2003年,全市森林资源管护3677万亩,完成造林531万亩,封山育林66万亩。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7%,较直辖前提高7个百分点。

高度重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开展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

建设范围涉及22个区县182个乡镇,总面积269.4万亩,工程区总人口152.9万人。

造林绿化总规模为70.2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面积62.2万亩。

工程规划建设期为2004~2007年,工程总投资为7.69亿元。

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截止2004年,全市自然保护区达到48个,总面积8290km2,占幅员面积10.07%。

通过各种措施保护有典型意义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自然遗迹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得到了保证。

已完成库区珍稀植物30种、主要优势植物73种的迁地保存,初步建成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水质、水文、泥沙、污染源、局地气候、农业生态、河口生态、土壤环境、陆生动植物、人群健康、鱼类与水生生物、山地灾害等11个子系统。

   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001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对全国31个区域作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查,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排在第24位;其中,环境容量能力建设水平为50.7、排放程度指数为34.56、大气污染指数为18.45;区域环境水平26.51排在第22位,环境支持系统排在29位。

    有关数据表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成本指数为32.97,其中自然成本为40.11,经济成本为29.96,社会成本31.85。

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我市的经济成本较低,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较高<经济成本排名20位、自然成本排名22位、社会成本排名24位)。

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成本都高于自然和社会成本,这说明重庆市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一部分经济成本转化为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以自然和环境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一>水环境质量状况

    2003年,对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以下简称“三江”)27个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质标准统计:

在监测的34个工程中有粪大肠菌群、总磷、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氮氨等5个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

除粪大肠菌群指标普遍超标外<断面超标率为95.7%),其余4个超标工程在个别断面出现超标。

全年“三江”水质属于Ⅰ类、Ⅱ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6个和18个,分别占监测断面的11.1%、22.2%和66.7%。

    长江17个断面水质属于Ⅱ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和14个,分别占17.6%和82.4%;嘉陵江4个断面Ⅱ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为1个和3个;乌江的6个断面中,有1个断面为III类,其余断面水质为Ⅰ~Ⅱ类。

与2002年相比,“三江”水质保持稳定,断面水质满足III类标准。

主要城市江段的水质断面超过III类,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等城市江段已形成岸边污染带。

    2003年,对71条次级河流178个断面进行了监测,有55条河流127个断面19个工程出现超标,主要超标工程有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氮氨、总磷、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

178个断面中,水质属Ⅰ类、Ⅱ类、III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的断面分别占监测断面总数的2.8%、14.6%、25.8%、19.7%、10.1%和7.0%,其中58.4%的断面不满足水域功能。

与2002年相比,次级河流水质有所下降,水质满足III类的断面和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比例分别下降了4.8个百分点和3.4百分点。

    2003年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前、蓄水期间、蓄水后<5~9月)对长江、嘉陵江、乌江的6个重点断面进行的同步监测表明,粪大肠菌群超标普遍,石油类和总磷偶尔出现超标,重点断面的水质保持稳定;对长江干流14个断面、支流嘉陵江、乌江、大宁河、澎溪河6个断面水质进行的加密监测表明,20个断面中粪大肠菌群超标普遍,石油类、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氮氨4个指标在个别断面偶尔出现超标,20个断面的水质变化不大。

    2004年1至7月,在长江、嘉陵江、乌江27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Ⅰ类、Ⅱ类、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11个、13个,分别占11.1%、40.7%、48.1%;在70条次级河流的170个水质断面中,水质为Ⅰ类、Ⅱ类、III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的断面分别为4.7%、18.2%、20.6%、21.2%、8.2%、27.1%,其中56.5%的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标准。

    大中型水库的水质总体趋于恶化。

2001~2003年,对市域内库容量大于1000万m3的35座水库水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有22座水库水质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占调查水库的62.8%,重度、中度、轻度富营养的水库分别为5座、10座、7座。

部分区县水库的水质绝大多数不满足水域功能标准。

据2003年沙坪坝区23座水库的调查,水质达到III类2座、Ⅳ类2座、Ⅴ类及劣Ⅴ类共19座,仅有1座水库的水质能够达到水域功能要求,其余22座水库都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二)土壤侵蚀现状

    根据2000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资料,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水土流失面积总计52130.27km2,占全市幅员面积63.26%。

各种强度的水土流失<见表1),其中中度土壤侵蚀比重最大,占幅员面积30.68%和12.30%。

    

表1重庆市土壤侵蚀评价

    

    

    采用《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评价方法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面积约占84%,见表2。

    

表2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各区县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如万州区、荣昌县约80%。

水土流失主要在高程300~800M的丘陵、低山地区紫色土及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分布区域。

强度侵蚀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潼南、合川、江津及三峡库区长寿、涪陵、丰都、万州、云阳、奉节等地的低山丘陵区;酉阳、彭水、黔江等区县黄壤、黄棕壤分布区强度侵蚀也十分明显。

    从水土流失趋势看,水土流失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表3)。

与1987年遥感调查比较,2000年调查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3.8%,但在流失强度有所下降,平均土流失强度由46.2吨/km2/年下降为42.6吨/km2/年。

    

表3水土流失变化历史对比单位:

km2、%

    

    另据最新调查显示,重庆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总计达25786km2,占库区幅员面积55.86%。

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710万吨。

    <三)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按《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重庆市石漠化敏感性共分为5级,各级别分布面积见表4。

重庆市石漠化敏感区分布范围与辖区石灰岩山地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敏感主要分布在渝东南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南川、巫山、巫溪、城口、奉节等县,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渝东北部的城口、巫溪、巫山和开县境内。

这些区域地形起伏,坡度陡峻,植被覆盖度小,土层薄,有些地区已经存在大量的裸露石灰岩,因此,石漠化敏感性较高。

渝西低山丘陵区和渝中平行岭谷区绝大部分地区为中性和酸性岩类,地面坡度相对较缓,石漠化敏感性较小,但平行岭谷区相对高差较大,坡度较陡的石灰岩地段,石漠化敏感程度仍较高。

    

表4重庆市石漠化敏感性分级

    

    <四)土壤污染评价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市土壤酸化现象不普遍,仅局部地区紫色土发生酸化。

据2002—2003年研究成果,与20年前相比,农用地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有所减少,而酸性和强酸性紫色土有所增加,特别是强酸性的紫色土由原来的15.4%上升至现在的25.4%,土壤pH值下降,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上升,土壤酸化面积和酸化程度呈日趋严重的趋势。

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国家Ⅱ级标准,对影响区万盛、綦江、大足、永川、忠县、武隆和库区145M水位淹没区的巫山、云阳、万州、忠县、开县及丰都等13个区县土壤进行评价,评价参数选定为铜、铅、锌、镉、镍、铬、汞、砷等八项,评价方法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均值综合污染指数法。

评价结果表明<表5),监测的13个区县土壤综合污染指数

    从各区县单项污染指数看,武隆县土壤中镉的单项污染指数

其余各区县土壤单项污染指数

    

表5重庆市土壤质量监测结果评价

    

    

    <五)植被类型及演变趋势

    重庆市主要自然植被类型丰富,分布着从亚热带到温带各种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