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7539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日历》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字词,品析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优美句子。

2、学习平实语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3、珍惜时间生命,走好人生的每一天。

教学重点:

品析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平实语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为主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日历”记载着我们走过的每一天,它结束昨天、开启今天、又让人期待明天,它带给人希望,让人思考,让人珍爱岁月的每一天。

二、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

》、《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了无(liǎo)黯淡(àn)侥幸(jiǎo)魅力(mèi)废墟(xū)

2、解释词语:

倒行逆施: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社会正义和时代进步方向。

刻骨铭心:

比喻牢记在心上,永不忘记。

了无:

一点也没有。

侥幸:

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

四、合作探究:

1、反复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

感受到明天的希望;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知道生命的意义。

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明确:

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3、文章前面说翻起一本新日历,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后边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还说我们的日历大多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为什么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

4、第15自然段应怎样理解?

5、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

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6、文章前面说翻起一本新日历,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后边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还说我们的日历大多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为什么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

7、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在学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或困惑,请写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四、检测提高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练习

(1)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一dié()用过的日子xiānɡqiàn()()

(2)“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3)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⑵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

(5)文章第⑹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

请自行细心朗读文章,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1)学生以同桌2人或前后桌4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性的句子。

(2)学生交流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3)教师点拨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品味深意。

例如:

“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

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

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3.质疑与总结。

学生再读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要,它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

本段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关系。

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

课后第一题:

这篇文章主要不是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人生”也是平常的话题,它以什么特别之处打动读者?

明确:

特别之处:

以日历谈时间,构思巧妙,角度新奇,议论形象化;充满格言式哲理句课后第二题

明确:

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

“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

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课后第三题:

时间是抽象的,文章如何把它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的?

明确:

文章通过日历这种具体可感的日常事物,通过这“生命的页码”,把时间化为有形的实物,使人看得见,摸得着,一页一页的日历显示着时间一天一天的存在。

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课后第四题:

篇末对“喜欢用日历,而不用月历”所做的回答,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

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思考任何珍惜它。

语言赏析1.“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有魅力的字眼。

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赏析:

“明天”是个未知数,“明天”隐含着一种希望,所以说它富有魅力,永远招引你去追求灿烂的明天。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着,而活着就能迎来崭新的一天。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是拥有明天。

2.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赏析:

“昨天”已经过去,它已成为永远也无法更改的历史。

而“明天”还没有到来,你完全有时间去准备好如何度过明天。

“明天”将这样度过,主动权在你的手里。

好好把握,不要让明天成为遗憾的昨天。

板书设计日历       冯骥才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感受明天的希望    引出思考  珍惜今天的时光          感知生命的意义        回答疑问————归结全文课外练笔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

联系实际想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

请写出一段话表述出来。

(不少于50字)蚂蚁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写一只小蚂蚁爬上了我的书桌,同经试探后,发现桌面上有一粒饼干屑,最终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出了“蚂蚁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蚂蚁是最令人感动的动物”这样的慨叹。

作者在感思蚂蚁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思考。

文章充满了理趣,让人深思。

全文在记叙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描写,并适时地议论突出主题。

语言生动、形象、活泼,诙谐幽默。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对蚂蚁生动传神的描写,感悟作者由蚂蚁所引发的感慨,同时还要学习这种感悟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3.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教学难点】

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蚂蚁(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

生活中,我们往往较多关注我们个人自身,我们人类自身,对其他一些生物,特别是一些小生物关注探究的不够。

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写些什么呢?

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它,定会有许多收益。

让我们一起随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2.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

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

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

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本课生字词较多,重点字词如下:

一缕lǚ饼干屑xiè涵义hán

捻成niǎn戳破chuō怜悯mǐn嗅着xiù

(建议:

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4.整体把握文章。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请概括层意。

明确:

第1—5自然段为第一层次;第6—9自然段为第二层次。

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5.分析文章,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①第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

请同学们专注朗读第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

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②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

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

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③结合练习题

(一):

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

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

不是为了赞扬蚂蚁。

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

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

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

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①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

请同学们细读第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

(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种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种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②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

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③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

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

4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

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6.作业布置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

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蚂蚁(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2.教学步骤

(1)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段

①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②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③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2)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

《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

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3)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

作者南帆就是这样。

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

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4)课后将文章抄正、上交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涉及的蚂蚁图片及视频欣赏:

比如蚂蚁搬食和劳动的录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感受到蚂蚁形象,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准确、生动。

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发出的感慨。

3.作者南帆以及蚂蚁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蚂蚁的图片。

2.作者简介及照片。

南帆,原名张帆,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

1975年中学毕业下乡插队,1978年考取厦门大学中文系,1982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1984年毕业后在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南帆的学术研究视野开阔,除了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外,他还广泛涉猎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并且对电子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展开研究。

主要学术著作有《理解与感悟》《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阐释的空间》《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等。

南帆在学术研究之余,也以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或社会学的眼光考察日常社会的种种景象,写作“智性散文”,出版有散文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叩访感觉》《追问往昔》等

每天诞生一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之机趣”,《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都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前者侧重积极向上的精神,后者侧重乐观,每天诞生一次的说法,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人感奋,两文都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可感的明天。

【教学目标】

1.学会在比较中简单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

2.品味文中的形象性、抒情性语言,积累文中格言式句子,辅助写作。

3.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教学难点】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味其内涵。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

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

“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

“事”是“事件”,“情”是“抒情”。

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

2.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

周涛:

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生于1946年3月,祖籍山西,在京发蒙,1955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

出版诗集、散文集四十部。

曾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诗集、散文集奖,鲁迅文学奖及多种奖项。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兰州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兼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研读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1)在本文中“诞生”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速读课文,讨论概括。

明确:

“诞生”的含义在第4段说道: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

”概括可知,“诞生”就是生命在每天醒来时的新鲜感觉。

“新鲜”意味着“诞生”。

那么“诞生”的表现也就更容易找到,在后面的5~16段中充分地展开了“我”在新的一天“诞生”之后的活动。

(2)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与《日历》相比两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教师小结:

从我们对“诞生”的含义和表现以及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反复比较中可以知道,本文的第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用“诞生”这一动词来展开阐释,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好奇、感恩、热爱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色。

与《日历》相比,在《每天诞生一次》中,形象性和抒情性体现在:

①用语形象、新鲜、充满感情。

②取材平凡,贴近生活,作者把要表达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放置在一个人们熟悉的生活情节中。

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使文章生动富于表现力。

二者相比,两篇各具特色,《日历》重在情理交融,而后者更体现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平中见理。

6.品味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

比如《每天诞生一次》倒数第3段中“一切的一,譬如昨日死;一的一切,譬如今日生”,把昨日和今日又一次巧妙地和死亡与生命结合起来,一切可以在昨日归于结束,也可以在今日从每一个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一”开始。

在大家的有感情的朗读和感受表达中我们更好地把握了这两篇哲理性的文章,同时大家也可以将这样的探讨延伸到课外,看看还有哪些文章也是用了独到的手法来写生命和时间的。

阅读一番,并与这两篇做个简单的比较,写成200字的短文。

同时在课外阅读中尝试养成摘抄格言的好习惯,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

7.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将《日历》与《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的多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似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

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

比如钟表图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2.配乐朗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激起学习兴趣。

3.作者周涛的简介课件使用目的: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钟表图像等。

2.作者简介。

周涛,1946年生,陕西榆林人。

1955年随父母工作调动由北京迁居新疆。

1965年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

197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为兰州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兼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周涛为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著有诗集《牧人集》《神山》《鹰笛》《野马群》《云游》《英雄泪》等。

诗风冷峻、沉雄、悲壮、苍茫。

不过,也有人认为周涛的散文比诗好。

他在1989年所写的《伊犁秋天的札记》一文中说:

“我理解这种称赞并且也相信,因为我的散文是站在诗的肩膀上的。

我花了二十年,经历过痛彻心脾的疑惑、思考、实践、寻找,而终未能真正完成诗。

”周涛的散文集有《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红嘴鸦》《感谢生命》《山河判断》等二十多本。

周涛曾比较自己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认为:

“他细腻,我粗犷;他灵秀,我雄浑;他隐,我显;他含蓄,我直露;他长河落日圆,我大漠孤烟直;他更多的是以情动人,以人感人,我大多则以势压人,得理不让人;他文如细雨润物,潜入人心,我文则似山洪暴发,浑流四溢;他是一种青山秀水的风致,我是风吹草低的野韵。

列宁格勒的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

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

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

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

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

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用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qiàng)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战云密布阴云惨淡魔剑高悬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

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

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

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

“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

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

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

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