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789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题的思维大全.docx

解题的思维大全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经过探索思路,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对于数学解题思维过程,G.波利亚提出了四个阶段*(见附录),即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

这四个阶段思维过程的实质,可以用下列八个字加以概括:

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第一阶段: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

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

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数学解题的技巧

为了使回想、联想、猜想的方向更明确,思路更加活泼,进一步提高探索的成效,我们必须掌握一些解题的策略。

一切解题的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变换”,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一道或几道易于解答的新题,以通过对新题的考察,发现原题的解题思路,最终达到解决原题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常用的解题策略有:

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特殊化、一般化、整体化、间接化等。

一、熟悉化策略

所谓熟悉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陌生题目时,要设法把它化为曾经解过的或比较熟悉的题目,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解题模式,顺利地解出原题。

一般说来,对于题目的熟悉程度,取决于对题目自身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从结构上来分析,任何一道解答题,都包含条件和结论(或问题)两个方面。

因此,要把陌生题转化为熟悉题,可以在变换题目的条件、结论(或问题)以及它们的联系方式上多下功夫。

常用的途径有:

(一)、充分联想回忆基本知识和题型:

按照波利亚的观点,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充分联想和回忆与原有问题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和题型,充分利用相似问题中的方式、方法和结论,从而解决现有的问题。

(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题意:

对于同一道数学题,常常可以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因此,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适时调整分析问题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题意,找到自己熟悉的解题方向。

(三)恰当构造辅助元素:

数学中,同一素材的题目,常常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条件与结论(或问题)之间,也存在着多种联系方式。

因此,恰当构造辅助元素,有助于改变题目的形式,沟通条件与结论(或条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把陌生题转化为熟悉题。

数学解题中,构造的辅助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构造图形(点、线、面、体),构造算法,构造多项式,构造方程(组),构造坐标系,构造数列,构造行列式,构造等价性命题,构造反例,构造数学模型等等。

二、简单化策略

所谓简单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结构复杂、难以入手的题目时,要设法把转化为一道或几道比较简单、易于解答的新题,以便通过对新题的考察,启迪解题思路,以简驭繁,解出原题。

简单化是熟悉化的补充和发挥。

一般说来,我们对于简单问题往往比较熟悉或容易熟悉。

因此,在实际解题时,这两种策略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而已。

解题中,实施简单化策略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常用的有:

寻求中间环节,分类考察讨论,简化已知条件,恰当分解结论等。

1、寻求中间环节,挖掘隐含条件:

在些结构复杂的综合题,就其生成背景而论,大多是由若干比较简单的基本题,经过适当组合抽去中间环节而构成的。

因此,从题目的因果关系入手,寻求可能的中间环节和隐含条件,把原题分解成一组相互联系的系列题,是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2、分类考察讨论:

在些数学题,解题的复杂性,主要在于它的条件、结论(或问题)包含多种不易识别的可能情形。

对于这类问题,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准,把原题分解成一组并列的简单题,有助于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

3、简单化已知条件:

有些数学题,条件比较抽象、复杂,不太容易入手。

这时,不妨简化题中某些已知条件,甚至暂时撇开不顾,先考虑一个简化问题。

这样简单化了的问题,对于解答原题,常常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4、恰当分解结论:

有些问题,解题的主要困难,来自结论的抽象概括,难以直接和条件联系起来,这时,不妨猜想一下,能否把结论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部分,以便各个击破,解出原题。

三、直观化策略:

所谓直观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内容抽象,不易捉摸的题目时,要设法把它转化为形象鲜明、直观具体的问题,以便凭借事物的形象把握题中所及的各对象之间的联系,找到原题的解题思路。

(一)、图表直观:

有些数学题,内容抽象,关系复杂,给理解题意增添了困难,常常会由于题目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正常的思维难以进行到底。

对于这类题目,借助图表直观,利用示意图或表格分析题意,有助于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关系条理化,使思维有相对具体的依托,便于深入思考,发现解题线索。

(二)、图形直观:

有些涉及数量关系的题目,用代数方法求解,道路崎岖曲折,计算量偏大。

这时,不妨借助图形直观,给题中有关数量以恰当的几何分析,拓宽解题思路,找出简捷、合理的解题途径。

(三)、图象直观:

不少涉及数量关系的题目,与函数的图象密切相关,灵活运用图象的直观性,常常能以简驭繁,获取简便,巧妙的解法。

四、特殊化策略

所谓特殊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难以入手的一般性题目时,要注意从一般退到特殊,先考察包含在一般情形里的某些比较简单的特殊问题,以便从特殊问题的研究中,拓宽解题思路,发现解答原题的方向或途径。

五、一般化策略

所谓一般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计算比较复杂或内在联系不甚明显的特殊问题时,要设法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找出一个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般情形的方法、技巧或结果,顺利解出原题。

六、整体化策略

所谓整体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按常规思路进行局部处理难以奏效或计算冗繁的题目时,要适时调整视角,把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入手,对整体结构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改造,以便从整体特性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七、间接化策略

所谓间接化策略,就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从正面入手复杂繁难,或在特定场合甚至找不到解题依据的题目时,要随时改变思维方向,从结论(或问题)的反面进行思考,以便化难为易解出原题。

从“鸡鸭同笼”这道经典题目看:

什么是解题思维?

什么是知识点?

什么是考试技术?

大家直接看视频版“现在高三的学生该怎么学?

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使自己从一名学生转化为一名考生?

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面对这个问题,给大家的建议是:

“如果你的成绩还不足650分,请重新打开课本,将知识点深入理解一遍,形成知识体系。

所有的技巧和思维都是贯穿在知识的始末,如果没有知识,方法和技巧无从谈起。

对于这个回答,很多学生还会问:

“那该怎么学习知识点?

为什么我每天学到夜里12点成绩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

在做题的时候,如果不看解析,研究题是怎么解出来的,那还能从做题中学到什么?

”显然,同学们对于课本的学习还存在误区,对知识点的学习也缺乏基本的方法。

其实,课本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同学们掌握相应的学科常识,目的为在实践中借助这些常识来解决问题。

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这就如同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

“只会做老师讲过的题,没讲过的题就不会做了”。

如果我们不带着思考来理解这些知识,而只是从字面记住了他们,在做题的时候,是没思路的。

同样,如果大家一味的题海战术,在做题的过程中记住每个题型的解法,来应对未来的考试,也不是一种科学的备考方式。

我给一名提问的同学做过一个比喻:

“通过记忆类型题的答法来应对考试就如同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从一砖一瓦来记住这个城市的每条街道一样,没有标准、规范。

只是从量和形式上记住了他,但并没有从质的角度来认识他。

”我常常对同学们讲,要学好数学和理综,就要学会将“量”转化为“性质”,这样你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的理解题目。

为了更让大家更清楚的明白知识点、解题思维以及考试技术之间的关系,我来举一道经典的趣味题,我们来一同理解一下。

原题如下:

在一个笼子里,装着鸡和兔子。

它们的头加在一起共15个,它们的脚加在一起共40只。

问,兔子和鸡各多少只?

大多数的同学在解这道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列方程组,然后求解。

这也是一种解题的方法,只是比较繁琐。

我们看看高手是怎么解这道题的?

第一,高手见到这道题首先来明确“这道题问的是什么?

——鸡和兔子各多少只?

第二,读题,看题目给出了什么条件?

——鸡头+兔头=15个;鸡脚+兔脚=40只。

第三,从以往学过的知识点理解该题:

——鸡有一个头,兔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

从原题所给信息找到思维的起点:

先从鸡和兔的脚开始算起这道题可直达目的。

(这道题也是一道典型的客观性思维题目。

若想知道鸡和兔有几只,首先知道他们的头和脚有几只。

结合题目,结果出来。

一步即可推出。

运用客观性思维来解题,是同学们现在就应该锻炼的一种思考方式。

第四,开始计算:

假设有一个人指挥:

吹一声口哨:

鸡和兔抬起一只脚。

地上一数,还剩25只脚(一共15个头,意味着有15只动物,都抬一只脚,意味着有15只脚抬起来了,还有25只脚没抬起来。

这个是一个考虑的细节,也是题目给我们的暗示。

再吹一声口哨:

鸡和兔子再抬起一只脚。

剩下的25只脚里再减15只脚,剩10条腿,这时剩下的都是兔子的了。

因为兔子有4只脚,已经抬起了2只,还剩两只。

我们用10/2=5,得出一共有5只兔子。

大家来看,这道题的整个思考过程恰好是:

先找到思维起点(动物们的脚),再利用题目给我们暗示信息、利用客观必要性思维进行推导,找前提条件。

最后,通过精算求出结果。

这就是我们在解题的时候所运用到的“解题思维”,从上面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的启发是:

1、任何题目都不要被题目所给的信息给吓到,更不要仓促之下利用经验和某种规则开始计算。

不要给自己设定计算的框框。

比如一见到某类题就一定要用什么法,这样去做题,就算做了10万道,也不会锻炼到你的解题思维。

2、在面对任何题目的时候,读题、客观理解题,在题目里找到暗示信息最关键。

那么什么是关键信息?

就是本质信息。

什么是本质信息,就是恒成立,不会发生变化的信息。

比如上面的例题,一共就给出两个数字。

这两个数一定要和在一起用才能互相帮助,不变的是头,可以发生变化的是脚。

3、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形成一种规范的思考方式:

先认真阅读题目、客观理解题目信息。

找出所给已知条件,再找出题目隐含的暗示信息;暗示信息就是我们解题时候的思维起点。

找对思维起点,才能让题目做的又快又对。

为了精准找对思维起点,我们通常采用“用客观必要性思维找前提条件”的方式来确定思维起点。

比如上面的题目,按照客观必要性原理分析:

要想得出鸡和兔的数目,前提条件是它们有多少头,多少脚。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迅速得出结果。

但是再推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找前提条件”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若想成立这个结果,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

基本上,这个前提条件都是我们的想象结合着已知条件来创造出来的。

在这里,我来强调一句我经常引用的爱因斯坦讲过的话“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

在这道题中,你的想象就是如何通过所给信息,把鸡和兔的脚分开。

所以,那位高人想到了让鸡和兔抬脚的办法。

大家在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发挥大家想象力的时候。

不要认为数学很枯燥,其实他充满了发现和兴趣,其乐无穷。

4、在做题的时候,除了善于发挥你的想象力之外,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每做完一道题,都总结一下:

这道题给我的启发是什么?

我能从中收获什么?

这道题属于什么问题?

知识点是如何在题目中体现的?

又是利用知识点的哪些特点解出来的?

再举上面的例子:

此题给我们的启发是:

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我们考虑的首先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研究这道题考我们是兔子、鸡、笼子。

如果你关注的是题目的这些信息,那你的专注力就会被这些信息给减弱,直接干扰到你的思考。

一位考生他首先关注题目问我们的是什么问题?

然后关注题目给我们的条件是什么?

暗示点在哪里?

利用客观必要性思维如何找前提条件,这就是我们平时做题的时候应该养成的“考生思维”。

那上面的这道题知识点是什么?

在这里只是兔子和鸡。

但是在大家平时的课本中就是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在这道题中知识点是如何体现的?

是通过它们的特征体现的:

每个动物都有一个头。

但是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也就相当于知识点的定义定理。

我们就利用知识点的特征解出结果。

5、做题切记背题。

如果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只记忆老师讲解的解题步骤就会错过老师讲解的思路,更会让你只会做老师讲过的题,新题没思路。

如果跟一些老师或辅导书学习一些题目的解题技巧而不是解题思维,就好像让你记住1万个人的性格爱好和秉性,只会让你的思维更加混乱。

最后,我们来回答一下各位同学关心的几个问题:

1、数学基础差,每天该怎么学习?

是学习以前的知识,还是学习现在的知识?

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如何能在短期内把数学成绩提高上去?

答:

我们班曾经有一位同学,他在距离一模还有15天的时候,数学成绩只有47分。

但是通过在做题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以及通过知识点的理解来解题之后,一模的成绩是97分。

二模的成绩是115分。

如果你的数学基础差,那就认真阅读上面的那道例题和解析的过程,明白什么是解题的思维以及思维的习惯。

进而在接下来的做题过程中,不断的训练自己的思考力。

除了在做题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之外,还要会学课本知识。

不要在学知识点的时候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还要善于对定义定理进行变形推导。

数学要想学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式子变形。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改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学会举一反三。

这样,你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接下来,在题目中,无论知识以什么形式出现,你都可以快速发现他,然后解出他。

2、无论怎样告诉自己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堂上还是不知不觉的就灵魂出窍,不知道思维跑哪去了。

怎么改掉这个毛病?

去掉这个毛病的好办法有几个:

1)善于做当日计划:

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打开新的一页,在上面写上时间、星期、计划、完成情况。

有了这个本子,每天早晨做好当日计划,随时在补充进临时机动事情。

到了晚上的时候,数数看看自己完成了多少,未完成多少。

未完成的什么时候能完成。

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建议大家采纳。

这么做,你就不会焦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总在惦记自己还有多少事情没做,心里不踏实。

这是让你安定的一个途径。

2)课前做好预习,最好自己把老师要讲的定义定理重新推导一遍,在执行的过程中,找出问题。

第二天带着自己的理解和问题走进老师的授课。

这样,你会事半功倍,你会带着思维听老师的课程,很容易融入老师的思维,听课效率大大提升。

3)每天课上极好笔记,切记,不是抄板书。

例如,老师讲解一道数学例题或者物理例题的时候。

你分成四个部分来记:

第一,该题所求结果是什么?

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第二,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哪些?

在题目中如何体现的?

第三,该题的思维步骤是什么?

第四,你从该题得到的收获是什么?

每天的笔记按照这个模式来记。

记得,一定要对以上的四个部分非常清晰,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找老师问明白,确保记下来的同时是理解的。

然后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之后,晚上找出10分钟的时间,可以在房间里,将一个枕头或者洋娃娃放在椅子上。

家里最好准备一块小黑板,在这个黑板上,你来给虚拟的听众讲课堂上的这道提课题。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在讲的过程中,思维比语言运行的要快,在讲出来的内容首先要经过思维的验证成立之后才能流利的讲出来。

一旦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都无法正常表述。

所以,你每天10分钟一道题,都是活化、再生课堂上老师的讲解。

一方面,你可以对知识点在题目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训练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最后,你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就是这道题你的收获。

每天一道题,集腋成裘,一个学期下来,你的知识点不但得到了很好的梳理,形成了体系,而且思维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收获非常巨大。

重要的一点是你的专注力大大提升了,课上的学习效率也非常高效。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办法,也很具体,建议那些爱走神的同学好好借鉴一下。

对那些不知道如何训练自己的解题思维的同学也是一种训练方法。

4)早睡早起,有严格的时间观念,避免无限期的拖长执行计划。

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一切都自律起来,你的学习也才更清明,节奏更快。

5)学会用深呼吸克服心理焦虑。

焦虑来自你杂乱无章的学习生活,当一切井然有序、良好的学习方法又带给你巨大的提高的时候,焦虑就了无踪迹了。

但是深呼吸确实可以让你的身心更加沉静,我们在应对大的征战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一颗淡定的心。

如何修炼这颗心?

大家每天早晚10分钟练习深呼吸(瑜伽中的腹式呼吸),练习呼吸的过程中,什么都不要想,注意力只关注在自己的呼吸上。

慢慢的,你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心性,调整自己的情绪啦。

课堂上的走神就再也不会出现啦。

3、如何克服自己的焦虑和不自信,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

这些问题都从学习中来,还是上面的建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进入到学习中去,当你觉得学习完全在你的操控之后,你会非常自信,也会更有热情。

不要让自己亢奋,也不要让自己抑郁。

最佳的状态是淡定。

应对高考也是一种修行,正如乔布斯对比尔盖茨讲过的一样:

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好好的去修行一段时间,你的视野会更开阔。

我们时刻记住,高考这件事,是一场修行,在此期间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真正做到泰山轰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话,那对我们的人生该是怎样的收获啊。

况且,大学只是一个阶段,出了校门我们还要步入一个新的未来。

在应对未来的挑战中,一切都如同我们做题一样,变换的是题目,不变的是你的解题思维。

真正的题型通解正是大道无形的这种境界。

如果我们可以善巧方便的运用自己的思维,那么无论出什么题目,永远都难不倒你。

现在的高考,考察的是同学们的能力,有时候一道选择题只需要你画一笔,结果就有了。

上面的那道题就是一道选择题,如果你列方程组就是在浪费时间,虽然也可以做出答案。

不过你占用了做大题的时间。

4、不喜欢自己的老师怎么办?

就因为不喜欢他,导致现在严重偏科?

这不是老师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喜欢和不喜欢是你的情绪,老师还是那个老师,课也是那个课。

你想想,老师讲的再不好,是不是比念一遍书要深入?

是不是比一本发声的书要深入?

你自学不过是在学习课本,如果你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与老师同步的话,你得到的不是读书的收获,而是思考之后的启发。

所以,还是客观的进入老师的授课吧。

这也是锻炼你的客观性思维的最佳时候。

开发解题智慧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

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

从学生解题的行为实际看,学生解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难以养成思维习惯,常常盲目解题;二是任务观点严重,解题不求灵活简洁;三是马虎草率,错误百出。

心理学认为: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下面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

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

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

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

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

但这项工作,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

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

比如解答“三年级种树25棵,四年级种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

"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

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5×2-25"。

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25×2-25",再进行第二次“顺逆说":

先让学生说第一步“25×2"表示什么?

再让学生说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

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

在解答文字题时,也可进行顺逆说的训练。

如“3个1/5比2个1/4多多少?

列出算式“1/5×3-1/4×2"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1/5×3-1/4×2"的意义,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如已知“A与B的比是3∶5",可引导学生联想说出:

(1)B与A的比是5∶3;(2)A是B的3/5;(3)B是A的5/3;(4)A比B少2/5;(5)B比A多2/5;(6)A是3份,B是5份,一共是8份,等等。

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

“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

"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

"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

"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

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

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二、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

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圆吃了6粒,剩下的谁多?

"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6>5"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

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45人。

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

"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

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