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8010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9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x

模块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大核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

两大线索:

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

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点1

“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国门洞开——列强入侵

1.背景

(1)国际: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国内:

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2.主要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①概况:

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③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及居住权、军舰“巡查贸易”权等特权。

④影响:

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中法新约》,列强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4)中日甲午战争:

①概况: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②《马关条约》的内容:

割辽东半岛(后因俄、法、德干涉未得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政治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外部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概况:

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②《辛丑条约》的内容: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的防御炮台,外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③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影响

(1)军事上:

①列强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③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

破坏了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

①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②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二、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1.背景

(1)国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国内: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过程

(1)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①三国干涉还辽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俄国据此取得了军舰在胶州湾停泊的特权。

②1897年,德国派军占领胶州湾;12月,俄国占领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战后,美国为满足工商界拥有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

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前提下,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以便美国能够“利益均沾”

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的中国

史料一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史料二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史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1)史料一对鸦片战争的起因有不同看法,费正清认为是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隐性信息是对这一观点的评价。

(2)史料二信息“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反映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3)史料三对鸦片战争的反思,从近代文明转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说明。

(1)根据史料一,指出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

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试解:

                           

                              

【提示】 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评价:

这个观点是站在西方立场和价值观的角度做出的结论,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也未能揭示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2)史料二中的“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什么时间取得的?

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解:

                           

                              

【提示】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3)根据史料三,分析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其评价的视角是什么?

试解:

                           

                              

【提示】 改变:

鸦片战争促进中国文明转型,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视角:

近代化史观。

[素养3—历史解释]

一、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二、多角度认识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列强侵华特征

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特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素养4—家国情怀]

立足家国情怀认识近代列强侵华对我们的启示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在“古今一大变局”中被迫一次次的妥协,开始了痛苦的转型。

这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国更要和平崛起。

2.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下,腐朽封建的清政府败的体无完肤,这就启示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闭关锁国没有出路。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25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A [由表格中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军队执行情况来看,时间间隔大,调出、调往省份路途遥远,可以得出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缺乏统筹,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中主要是中国政府对抗英军,民众如“隔岸观火”,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清朝调兵的问题,与统治腐朽军备废弛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清朝调兵的问题,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

]

2.(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D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事宜,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使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两国都认为自己获得好处,认识角度不同罢了,故D项正确。

]

3.(2019·湖北联考)慈禧太后被赶出了深宫,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

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的北伐  B.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由“慈禧太后被赶出了深宫,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

4.(2019·山西联考)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

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

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A [惩罚性、预防性措施就是列强在恢复和强化不平等的条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B项错误;《辛丑条约》是要以华制华,不再主张瓜分中国,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可排除。

]

考点2

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

1.三元里抗英

(1)背景: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2)概况: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反割台斗争

(1)原因: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

台湾各族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

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

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3.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

①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②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③清政府下诏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3)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4)意义:

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②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爱国军民的抵抗斗争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

②英、俄两国勾结与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2)经过: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②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③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意义:

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2.黄海海战

(1)爆发:

1894年9月,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在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黄海海战爆发。

(2)战况:

北洋舰队官兵英勇奋战,海军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致远”舰、“经远”舰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定远”舰使日旗舰“松岛”号丧失作战能力。

(3)结果: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命令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

而日军则海陆并进,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抢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史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史料一先叙述了战场态势,后阐述了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阅读时注意分层概括、综合归纳。

(2)史料二以省略号前的内容做对比,重点阐释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危害,从中概括即可。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威海卫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试解:

                           

                              

【提示】 特点:

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

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试解:

                           

                              

【提示】 危害: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素养3—历史解释]

近代中国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对其评价

1.特点:

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旋起旋灭,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

2.评价:

这些自发的反抗斗争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浩然正气。

正是民众大规模的自发斗争,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进程。

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这些反抗斗争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

因此,评价中国近代的民众自发斗争,在肯定其正义性和历史作用的同时,还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

[素养4—家国情怀]

一、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两大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任务的关系

(1)区别:

前者是要改变中华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经济,解决生产力问题。

(2)联系:

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完成第二大任务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列强侵华“天朝梦碎”,救亡图存“家国情怀”

1.两次鸦片战争击碎了“天朝上国”梦,清政府在“古今一大变局”中被迫妥协,开始了痛苦转型;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丧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帝国梦走到尽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从家到国,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面对列强侵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抵抗外来侵略,各阶级阶层救亡图存,积极探索复兴之路。

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渴望民主进步、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

1.(2019·河北邢台模拟)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华民族自觉统一体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与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西方入侵助推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

B.中外关系的恶化有利于民族大团结

C.传统的民族意识受到了民众的质疑

D.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反侵略密切相关

A [从材料中“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与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知西方入侵助推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不是民族大团结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及了近代民族自觉,没有讲传统的民族意识,故C项错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不同,故D项错误。

]

2.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

“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

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B [根据材料容闳“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可知不是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在材料中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他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B项正确;据材料“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可知不是纳入政府的领导,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要引导的是民众的“民气”,而不是行动,故D项错误。

]

3.(2019·山东青岛模拟)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

”这说明(  )

A.列强已经取得了在中国驻军的权利

B.李鸿章运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主权

C.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

D.李鸿章不承认领事裁判权

B [根据材料中“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其意在强调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故B项正确。

]

4.(2019·湖北武汉模拟)观察下图漫画,它(  )

A.揭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

B.反映了英法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

C.刺激晚清朝廷掀起了洋务运动

D.促进了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民族觉醒

D [材料漫画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项是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漫画显示出不仅仅英法在争夺中国,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兴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民族意识觉醒,故D项正确。

]

考点3

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伟大的抗日战争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日本局部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931—1936年)

1.日军局部侵华

(1)背景:

蓄谋已久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

中国内战

新军阀混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社会无暇顾及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表现: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自毁沈阳附近柳条湖铁路一段,诬指为中国破坏,旋即攻占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于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3)影响: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

2.中国军民的抵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国民政府对日态度:

①国民政府鉴于敌强我弱,又忙于“剿共”和对付地方军阀,对日本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幻想通过“国际联盟”和平解决中日争端。

②蒋介石认为只有先实现全国军事的统一,才能集中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被称为“攘外必先安内”。

③国民政府也意识到,日本侵略将进一步扩大,加紧备战,在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修筑了一批防御工事,制定了对日作战的国防战略,做出与日本持久战的准备。

(2)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