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8848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 窦娥冤doc.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4课时同步练习第01课窦娥冤doc

第01课窦娥冤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重点理解】

《窦娥冤》主题及其进步意义

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

 

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

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

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

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信:

“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愿意动心思查清楚案件呢!

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

 

《窦娥冤》情节和结构

本剧是元杂剧中情节和结构最讲究的作品之一。

剧作里,窦娥和张驴儿、桃杌的冲突与斗争是主要情节,那些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台词交代出来,而没有直接加以描述。

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三年,这期间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

随蔡婆搬到山阳县住,十七岁时和丈夫圆房,两年后丈夫病逝,服孝将近三年。

 

在引入主要矛盾上,作者也显示出非凡的功力。

第一折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赛卢医,他的说白告诉我们他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蔡婆马上要来讨账,他打算杀掉她。

这样从一开始人们就被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中。

 

《窦娥冤》人物形象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1)善良,安分守己:

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2)有主见,刚强:

窦娥冤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

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

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

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

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反抗精神:

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

“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

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

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剧中其余的重要人物各有其突出的性格特征,如张驴儿的无赖、狠毒,桃杌的贪财、愚妄、凶暴,蔡婆的胆小、糊涂。

 

《窦娥冤》曲词的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

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

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

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

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又如发三桩誓愿的场面,窦娥都是先用说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发感情,曲词里相应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感染力。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

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

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

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

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

她向婆婆“交代后事”:

“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

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剧作中的说白同样生活化、口语化,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难点探究】

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却在第三折“滚绣球”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探究】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错了什么,此生只有好好奉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

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在前,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在后,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将她逼上了绝路。

原本坚信官府能辨明她的冤屈的窦娥怎能不万般委屈、愤慨呢?

而呼天抢地,这是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于本能的一种反应,所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所以说,窦娥将一腔怒火烧向天地,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

不过,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往往以青天白日自喻,官府的公正、清明和天地的公正、清明一样,是不容怀疑的。

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因为窦娥已认识到,自己的冤案不只是由桃杌造成的,她原以为上级会复勘案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马上就被押赴法场受刑。

另外,窦娥的唱词里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超出了一己遭遇的性质,具有广泛概括的意义,因此有着鲜明的社会批判的性质,这一点更多体现了剧作者的思想高度。

不过,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的,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主持公道: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的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

2.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探究】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

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六月雪”后来成为冤狱冤案冤情的代名词,可见这一剧情设计的成功。

3.试根据以下的提示,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提示:

(1)窦娥的不幸命运; 

(2)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探究】剧作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和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惹上人命官司,终于含冤被斩。

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上近于完美的青年女性,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清醒、有主见、刚强才突出了出来,可是这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

如她任官府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为了避免官府对婆婆用刑,她主动屈招。

她的善良、刚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

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即使在张驴儿用人命官司要挟她时,她也不为所动,情愿和张驴儿“见官”。

应该说,她的这种做法是正确、果敢的。

可是官府并不清正廉明,却是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上法场。

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悲剧效果的又一个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使情节紧凑集中,主要矛盾冲突突出,以及对主人公窦娥抗争精神的强调,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部分因素。

4.关汉卿的剧作中的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或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仔细阅读课文里的第三折,挑选一些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探究】比如“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

这两支曲词是窦娥被押赴刑场时唱的。

在和张驴儿、桃杌的斗争中,窦娥的有主见、刚强,逐渐表现了出来。

在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的委屈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在曲词里,她质疑、责骂天地,既是向天地辩白自己的冤屈,又是对天地没有主持公道的抗争,表现了她遭受巨大冤屈时的痛苦不平和满腔怒火。

窦娥不屈的、强烈的斗争精神得到进一步表现。

又如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一段说白:

“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这一段说白完全是年轻媳妇对婆婆的口吻,明白如话,自然真实,历来为人们称道。

再如“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

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

5.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当骂呵,则处分几句。

 

(2)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

(3)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你挣扎着些儿。

【探究】

(1)数落、责备的意思。

(2)大概是,莫不是。

(3)连,介词。

(4)“清醒”的意思。

 

6.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

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

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

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

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

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

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

(另一种结尾是:

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

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探究】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

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

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

《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色(jué)楔子(xiē)应验(yīng)杳无音信(yǎo)

B.湛湛(zhàn)衔冤(xián)烧一陌(bǎi)前合后偃(yǎn)

C.罪愆(qiān)亲眷(juàn)提防(tí)错勘(kān)

D.亢旱(kàng)盗跖(zhí)嗟怨(jiē)刽子手(kuài)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错勘贤愚枉作天勘:

勘探

B.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

同“糊涂”,这里指“混淆”

C.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干家缘:

人缘好

D.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月一:

每月

2.B【解析】A项,“勘”意为“分辨,判断”;C项,“干家缘”意为“操劳家务”;D项,“月一”指“初一”。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窦天章上朝取应之后,一直杳无音信,直到窦娥含冤被杀后,才再次出现,这也给主人公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哀。

B.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船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C.困难从来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刻苦好学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将为之望而却步。

D.现代住房讲究采光与通风,但有的装修却弄巧成拙,将许多本来光线充足的房间搞得不明不暗,通风效果也大受影响。

3.D【解析】不明不暗:

事实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

指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秘密。

此处用错对象。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窦娥冤》大约是关汉卿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统一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正是元朝“最清明、最鼎盛”的时期。

B.让窦娥临终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写照和典型。

5.下列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选填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杂剧是①前代戏曲艺术②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③进入成熟阶段。

关汉卿的《窦娥冤》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

A

B

以及

C

以及

以及

D

以及

5.A【解析】“在”与第一句中的“基础上”搭配,而“从”不能;“和”与“以及”都表示连接,而“以及”多用于句首,“和”则用于句中;“已”表示“已经”,副词,“以”表示连接或引进宾语。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

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

(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

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

刽子云)

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下列对戏曲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正好”一曲,窦娥愤怒地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她理怨天地不公是在情理之中。

B.“滚绣球”一曲,揭露了人间的不公,好人遭殃,坏人逍遥法外。

窦娥责怪“地”不分好歹、“天”错勘贤愚,都怕硬欺软。

C.窦娥虽然责怪天地,但她内心仍然把为自己伸张正义的希望寄托在老天爷的身上,反映了她思想愚昧和性格懦弱的一面。

D.关汉卿杂剧“本色”的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富有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其次还表现在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上,通俗、流畅、生动。

2.读了上面文段,你对窦娥有何印象?

作者在她身上寄托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上文中“滚绣球”一曲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上文中没有“反映了她思想愚昧和性格懦弱的一面”的信息)

2.窦娥是一个冤屈深重、有着强烈反抗精神和强大抗争力量的女性。

作者在她身上寄托了鲜明的爱憎,表现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3.窦娥在这曲戏中揭露了人世间的不公,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旧社会的控诉和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反抗精神的表现。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

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

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

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

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

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

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云)我可忘了一件:

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窦天章云)好孝顺的儿也。

(魂旦唱)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

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

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

【注】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的结尾部分。

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

1.【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课文第三折中“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试简析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写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的现实更深刻,请结合《窦娥冤》进行简析。

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作者借窦娥之口为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鸳鸯煞尾】曲中“嘱付你爹爹,收养我奶奶。

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现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只是对当时司法黑暗的揭露;而“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揭露了官吏们敷衍公事、草菅人命的罪恶,所以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

2.后者仅揭露贪赃枉法的现象,而前者则进一步揭露了贪赃枉法的严重后果,指出元代黑暗社会无官不贪、无案不冤的社会现实,窦娥的冤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它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吏治。

3.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肃清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

4.这几句唱词,进一步表明窦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孝顺婆婆至死不变。

除了平反冤案外,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也不是自己,而是无依无靠的婆婆。

这使窦娥善良、孝顺的品格再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同时,它加剧了窦娥命运的悲剧性。

一个为他人甘愿做出牺牲的弱妇,却无端地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悲剧!

这正是《窦娥冤》感天动地的地方。

3.【解析】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愿望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出来;作者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寄希望于朝廷。

4.作答时,首先结合剧情分析这句话如何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品质;再根据题干“联系窦娥悲剧”,进一步分析其悲剧性的意义。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