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9456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 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

文言文唐五代十国宋史传文

【2007·海南宁夏】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

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

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

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

丹曰:

“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

”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

还为容州刺史。

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

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宪宗褒美。

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

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

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

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

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

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

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

“吏岂自费邪?

”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召诸吏曰:

“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

”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

会卒,年五十八。

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

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

“元和时治民孰第一?

”周墀对曰:

“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

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

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

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

约定时间

4、【答案】C

【解析】“济”是“救”的意思,“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D)(3分)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5、【答案】D

【解析】运用排除法,“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这个要求,故排除ABC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

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

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6、【答案】C

【解析】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

贫不能者,畀以财;

【答案】

(1)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解析】

(1)句中应准确翻译“复、为为、畀(给与)”几个关键词。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答案】

(2)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解析】

(2)句中应准确翻译“告、实、治状、明”等关键词语。

附文言文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

韦丹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

唐顺宗做太子时,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作太子宫内人。

新罗国的国君去世,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司封郎中让他前去吊唁。

按惯例,有谁出使外国,朝廷便给他十个州县官员的名额,让他卖官来筹集费用,这种官员叫“私觌官”。

韦丹说:

“出使外国,费用不足的,应向朝廷申请,怎能有卖官得钱的呢?

”他就上疏报告应拨给的费用,皇帝命令有关部门拨给了他。

他回来任容州刺史。

他教老百姓耕田织布,禁止游手好闲,兴办学校,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

开始兴建州械,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

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

”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他被任命为晋慈隰州观察使,封为武阳郡公。

过了一年,韦丹自己上疏陈说所管三州不是重要地区,不值得专设观察使,给国家增加了开支,不如把这三州划归河东管辖,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他按自己管辖的户口接受俸禄,多余的都交给官府。

他裁汰了所辖八州吃闲饭的官员,没收了他们的财产。

开初,老百姓不知道盖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盖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烧了。

韦丹召集工匠教他们做陶瓦,把盖屋的材料集中在场子上,算了算置办这些材料花去的费用然后给它估了个出售价,不赚取任何钱。

百姓自己能盖屋的,到官府领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赋税,慢慢地收取材料费;逃亡未回来的,官府替他盖屋;贫穷盖不起屋的,送给他材料。

他还亲自去劝告督促人们盖屋。

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

“难道这个官吏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

”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

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

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

“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

”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

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

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

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

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大和年间,裴谊观察江西,上书要为韦丹修造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朝廷没有答复。

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

“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

周犀回答说:

“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

”于是下诏给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命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绩。

 

【2007·全国Ⅱ】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

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

“不忍也!

”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

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

“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数以此非诮高祖。

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

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

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

“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

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

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新五代史》)

注:

藩镇:

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C)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

控告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

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

严格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

追问

【答案】C

【解析】[谨:

恭敬。

高中语文读本《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谨斩樊於期头”,这里的“谨”用法如此。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B)

A、天子宁有种邪/重荣箕踞慢骂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而充无厌之欲D、重荣怒,执拽剌/此晋万世耻也

【答案】B

【解析】[A项,第二句“重荣箕踞慢骂”的是“契丹使者”,C第一句“诱之”的对象是“吐浑白氏役”,D项“拽剌”是“契丹使者”。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B)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

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

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答案】B

【解析】[B项错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姑息重荣不能诘”。

]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是朔州人。

安重荣孔武有力,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

安重荣虽然为一介武夫,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属下也不能欺骗过他。

有一对诉讼自己的儿子不孝顺的夫妇,安重荣拔出佩剑,递给这个孩子的父亲,让他亲自杀掉不孝顺的儿子,这个孩子的父亲哭着说:

“我不忍心啊!

”这个孩子的母亲在旁边诟骂他,然后夺过那佩剑追逐她儿子。

安重荣问明情况,她竟然是继母。

安重荣叱骂那孩子的继母,并逐出衙门。

安重荣从军卒开始发迹,突然达到富贵,可看到晋高祖从藩属诸侯成为国君,曾对人说:

“天子难道有种吗?

兵强马壮的人担任罢了。

”安重荣虽然怀有篡异之志,但始终没有发作。

当时,晋高祖和契丹结为父子关系,契丹非常傲慢骄矜,晋高祖更加恭敬地尊奉他,安重荣愤怒地说道,“让偌大的中原大国屈服来尊重蛮夷之邦,困厄凋敝的人,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子孙万代的耻辱啊!

”于是,安重荣多次凭这件事非难讥诮晋高祖。

契丹使者来往过镇州的时候,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不给他们应有的礼节,有时甚至抓住杀掉他们。

当时,吐浑白氏从属于契丹,他们深以契丹的暴虐为苦,安重荣便引诱他进入中原。

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问晋高祖,并要求派使者回复。

晋高祖对契丹使者点头哈腰,受到责问后更加恭敬,多用花言巧语来自我解脱,而对安重荣无原则地宽容,不追问土浑事。

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拘捕了拽剌。

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晋高祖以之为患,因为这件事幸临邺地,告知安重荣:

“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我用天下来臣服契丹,你凭一个镇州来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安重荣认为晋国不能如愿,反叛的意愿便决定了。

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

契丹想趁机窥伺中原,所以不再加怒于安重荣。

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谋反,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谋反。

这年,镇州大旱,又逢蝗灾,安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着奔向邺地,声言攻入朝廷。

晋高祖派杜重威迎击他,战斗已经开始了,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他有嫌怨,临阵脱逃,卷着旗子而奔向晋军。

安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晋国,非常害怕,只有凭吐浑几百骑兵防守牙城。

杜重威派人擒拿他,斩其头颅来进献高祖,晋高祖在御楼接受安重荣的左耳,命令给他的头颅涂上漆(良策注:

涂漆是侮辱死者,但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腐),并送到契丹去。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第

(1)句,应注意“遗”,送给;“四方藩镇”,四方藩镇长官;“以……为言”,说。

(2)句,应注意“利”,意动用法,“以……为有利”;“幸”,庆幸;“两敝”,两方同时受损。

]

【2008年高考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

(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

“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侃曰: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答案】4分

(1)坚守,固守

(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考查。

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并注意联系具体句子的意思翻译。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2分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A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作“被”,B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C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作“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门外向你母亲作答”,D中“为”是介词,译为“替”“给”。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答案】⑴(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关键词:

焉、……也)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关键词:

虽然、罢、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答案】2分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的细节,要注意上下文意。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2分)

【答案】2分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项城县被叛军围困。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

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了应当守卫;(抵抗的)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李侃说:

“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杨氏说:

“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朝廷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

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不怕牺牲的士兵,就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杨氏在庭院召集差役、百姓,说:

“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既然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差役、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

众人都流泪答应了。

得到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的城墙深的护城河来固守。

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上城墙而攻下项城。

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叛军,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

叛军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2008年高考试题四川卷·延考区】(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

事安禄山,未有闻。

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

此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

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

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

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

廷玉间语论曰:

“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

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

不如奉天子,划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

”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

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琴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

“而亦悔乎?

”廷三曰:

“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

”复絷满岁,问曰:

“能省过否?

不尔,且死。

”对曰:

“不杀我,公得名。

杀我,吾得名。

”泚不能屈,待如初。

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

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

廷玉遂藏朝事。

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

廷玉、体微共白泚:

“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

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

”泚不听。

二人随波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

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工必折之,俾循故法。

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

左右有恶廷玉者,姜云:

“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

”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

泚恚滔夺其军,不从。

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论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工、体微以慰滔。

滔使谍伺诸朝,曰:

“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

”将行,帝劳廷玉曰:

“尔始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

”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

“商於道险,不可往。

”詹追使趋潼关。

廷玉告子曰:

“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

今史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

”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节选自《新唐书·蔡廷玉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安禄山,未有闻闻:

识见。

B.可勒勋鼎彝,若何勒:

铭刻。

C.讽泚出金币礼士讽:

劝告。

D.能省过否?

不尔,且死省:

检查。

【答案】8.A

【考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析】据“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和后文他的言行,可知,蔡廷玉并非没有“识见”。

应为“名声,闻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廷玉“暗助朝廷”的一组是

①廷玉阴欲耗其力②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

③因劝泚入朝,泚将听④滔亦动泚入朝

⑤须诚信者乃可付⑥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答案】9.A

【考点】考查信息的整合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

【解析】⑤写蔡廷玉劝朱泚不要把兵权交给弟弟朱滔,不是写他暗助朝廷;⑥写廷玉秉公处事,也不是暗助朝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廷玉与朱泚自小是亲近的朋友,朱担任幽州节度使,奏请让廷玉当幕府。

当时幽州兵强财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礼法。

廷玉劝告朱泚应事奉天子,建立功勋。

B.蔡廷玉暗中想减损朱泚实力,先是耗费其钱财,又劝朱泚入朝。

这些举措触怒了朱的部属,捆绑起廷玉。

廷玉被囚禁多时,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杀他,待之如初。

C.朱体微是朱论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议,使朱泚强横凶暴性格稍有收敛。

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劝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权。

廷玉、体微劝诫朱讹,但未被采纳。

D.朱滔在幽州叛乱后,朝廷为安抚朱滔,归罪并贬谪廷玉、体微二人。

廷玉临行前,皇帝安慰说,年内将让他返回京城。

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灵宝时投河自杀。

【答案】10.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据末段,蔡廷玉投河自杀是因为“吾不可以辱国”而不是畏罪自杀。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

译文:

【答案】11.(10分)

(l)(5分)朱滔虽然是大弟,但心性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兵权交给他,是转加给他灾祸啊。

【采分点】“不情”、“假”、“以”

(2)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

译文:

【答案】

(2)(5分)朱滔上表谈到二人离间兄弟骨肉之情,请主管官员杀掉他们,又写信给朱泚也这样说。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采分点】“表”、“遗”、“云云”

【解析】自2002年以来,文言文的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且分值逐年增加。

翻译评分时有两条重要的依据,一是大意正确,一个小题5分的话,该项为2分;二是采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省略、活用等等。

【2008年高考试题辽宁卷】(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

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

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

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

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

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

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

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

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

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

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

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

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

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

“老夫尚降,诸君何事!

”众皆散走。

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时贺若弼亦有功。

乃下诏于晋王曰:

“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

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

闻以欣然,实深庆快。

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

”赐物万段。

先是,江东有歌谣曰:

“黄斑青骏马,发自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