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9752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docx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品艺术之美,开启美好艺术之旅

修改批注

一、单元学习主题确立

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解释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了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品艺术之美,开启美好艺术之旅

导语

课文

习作

语文园地

精读课文

《文言文二则》

《月光曲》

略读课文

《京剧趣谈》

我的拿手好戏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解释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了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喜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语文要素:

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习作要求:

1、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的主题是体会艺术之美,但三篇课文的内涵又不仅限于艺术。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多方面的、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

第二,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借鉴能力有可能不足,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了增强学生对艺术之美的感受,除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之外,还可以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开阔学生视野。

  分类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教学要点

课文

文言文二则

2课时

1、会写15个字,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理解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

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音乐之美。

月光曲

2课时

京剧趣谈

1课时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2课时

1、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2、学习列习作提纲

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2课时

1、了解课堂笔记的基本内容

2、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选一两个加以运用。

3、学习修改说明书,使说明书更清楚明白。

4、积累并了解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字,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理解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

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音乐之美。

 

 

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

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

《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

蜀中:

四川。

戴嵩牛:

戴嵩画的牛。

预设:

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

(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

(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

(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

(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

先想象一下,再回答。

(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

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

(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

(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

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学习掌握9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俗话说:

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

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5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

”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

(教师提示朗读要求:

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

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

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

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

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

(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

(教师板书:

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

(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

(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

(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

(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

)(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

(教师板书:

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

(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

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

月亮升起)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教师板书:

月亮升高)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

风起浪涌)

    画面四: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教师板书:

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

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

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

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

“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

教师板书:

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教师板书:

舒缓)

    (9)教师:

《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

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

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

(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

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

(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

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

(教师板书:

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

(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

假如贝多芬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2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

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创作(7-10)(结束)谱曲(11)

    弹奏(4-6) (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 (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发生)

23.《京剧趣谈》创新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

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

“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

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演出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

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

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

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

主要表现在:

(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使用,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

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

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来讲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

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

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口语交际教案

课题

变聊聊书法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重点

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情况。

教学

难点

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

准备

课件(书法家及书法作品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出示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

【课件2】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

2.教师谈话: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

聊聊书法(板书)

学生欣赏风格多样的书法作品,听老师讲书法艺术的魅力,会产生民族自豪感,快速进入到书法艺术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认识书法名家

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

“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

“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3.谁还知道其他书法家,到讲台前来给大家说他一说。

(板书:

王羲之柳公权)

三、欣赏书法作品

1.出示古代名家书法作品。

【课件3、4】欧阳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