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学案1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0051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学案1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学案12.docx

诗歌鉴赏学案12

《古代诗歌鉴赏》第1学时总第1学时

模块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课题

把握意象

主备人

叶俊

学习时数

4学时

时间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形象”“意象”“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内涵;

2.能说出古代诗歌基本分类,近体诗、词的一般特点。

3.能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学习重点

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能力训练

学习难点

提升诗歌的字词理解能力

学习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准备:

关注诗歌本身

任何试卷题目都是一种切入方式,实质都是对读懂诗歌的考查。

诗歌读懂了,才有可能准确答题。

那么,怎么提高理解古诗的能力呢?

本人建议从基础入手。

学案中遇到的诗歌,建议教师在早读课发给学生熟读。

收集学生关于诗歌理解、常识等方面的问题,以便教学时更有针对性。

收集问题可以采用询问、递纸条的方式。

诗歌翻译也可以结合语言表达的仿写、改写,让学生描写、想象等方法。

总之,读要和写结合起来练,效果会更好一些。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第一学时

一展示目标

1.能理解并能说出古代诗歌的相关基本常识;

2.能概括意象内容。

二自学导学

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质是有意象有意境有神韵

【活动实施方案】

1.展示“雪”的诗歌,引导,比较得出有意象有意境才是有神韵的好诗的共识。

雪【唐】张打油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雪【清】郑板桥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教师在学生一般感性地比较基础上,进行讲解。

好的诗歌不是光有诗歌的语言形式,还要有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本质特点:

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不光要有意象,更要有意境。

2.讲解并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概念

【活动实施方案】

说说张打油诗有没有形象,有没有意象。

说说郑板桥诗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郑诗的雪是意象而张诗的不是。

诗不光是语言上的,关键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作用。

人影响了物,物反过来又影响人。

在这联系之中,意象就产生了。

意象:

是形象的高级形式。

指诗歌中融注了作者情感的形象。

或者说:

作者有意选择写在诗歌里为表达一定情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能形成画面的内容。

不能形成画面,或画面杂乱无章就不是意象。

一般考查我们的诗歌都有意象。

【明确】张打油诗有形象,但这里形象没有体现作者的情感,或者说这个情感是怎样的不得而知;郑诗的意象就是雪,这雪片片飘落,倏然飞入芦花,引起人们惊喜和寻找,使人联想到雪花纷纷扬扬,与芦花融成一片的景象。

三深入实践

学习并熟练掌握意象的概括形式

【活动实施方案】

1.复习意象的解释。

可以简化为:

情感+形象=意象或者:

意象=内容+特点+时空

记住这个概念。

2.实践探究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讲解】这是一首绝句。

第一二四句押平声韵。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南宋大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褒齐名)。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

称为"诚斋体"。

【翻译】展示翻译,要求学生翻译最后一句。

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因而忘记了寒冷,在春风夕阳中偶尔一站放眼赏看远方。

平生最喜爱雪后东山傍晚放晴的雪景,柔软夕阳映着雪光是涌出的座座银山。

【提问】请概括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一个为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雪景(内容)的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特点)的诗人形象。

【点拨提示】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要写出人物的精神。

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qiǔ)粮:

干粮。

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讲解】这是一首律诗。

第一、二四、六、八句押平声韵。

【翻译】展示翻译,要求学生翻译第二和第七句。

被当作干粮给骚客食用尚且不肯,更何况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因而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来就减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暮色沉沉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

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呢。

【提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案】生长于山野(时空),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内容)的高洁(特点)的野菊形象。

【点拨提示】本题考查物象。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讲解】鹊桥仙,词牌名。

56字体为欧阳修所创。

第三五八十句押仄声韵。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

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

【翻译】展示翻译,要求学生翻译前三句。

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

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

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

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提问】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

【参考答案】这三句描写了暮春时节江边夜晚(时空)寂静、昏暗、风雨凄迷(内容+特点)的景象。

【点拨参考】本题查考景象。

作者在蜀,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

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抑郁)。

3.总结

概括意象,要注意内容、时空、总结其特点。

对意象的考查提问角度和要求多种多样,没有一定之规。

需要大家真正理解意象的内涵和概括方法,根据对题目的理解来考虑回答哪个部分。

四清学总结

【建议】清学稿可以与上述诗歌一起发下,在课堂学习前半段自学。

在教师讲解之后,纠正,教师再讲解。

(以后不再赘述)

1.填空

意象就是诗歌中。

它可以分为三类,即、

和。

据此,在诗歌中寻找意象,关键就是看它是不是能。

古代诗歌可以分为诗词曲三类。

其中诗歌又分古体诗和。

这种诗歌盛行于唐代,其中4句的叫;8句(或以上)的是。

后者要求比较严格,写作者必须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

(用5个字回答)

【答案】融注了作者情感的物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体现情感

近体诗;绝句;律诗;字(字数)、句(句数)、声(平仄)、韵(押韵)、对(对仗)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提问】

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词中的雪花是作者的对象,梅花是作者的对象。

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它们所寄托的品格不同。

【点拨提示】

“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格。

王旭(约公元一二六四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县)人。

元代词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初前后在世。

与王构、王磐俱以文章著名,世称“三王”。

家贫,力学,教授四方,游迹几半天下。

作品随意抒写,气体超迈。

历来引用雪梅,无非三种态度,一是梅雪齐芳,一是扬雪抑梅,一是扬梅抑雪。

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态度呢?

【参考答案】

雪花和梅花大自然贬斥赞美(意思对即可)

【翻译】

完全是两种风格,却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看梅花以为是雪,漫天雪花,像极了梅花凋零飘撒。

仔细一看,不是梅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雪花的香气早被天风吹得无影无踪了。

虽然外表想象宛如一般,雪花却不像梅花那样薄情寡性。

梅花宁可凋落片片随风吹向空散发自己的彩瓣,它可以随意地在人家的帘幕处穿梭。

【补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学泰先生则认为这首词是扬雪抑梅。

他在王筱云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词曲卷

(二)辽、金、元、明、清(词)》(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中对这首词评析说:

“雪与梅花相同之点是颜色、形状和俱在寒天开放,但梅花毕竟不如雪花那样耐寒。

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

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惟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提问】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

【点拨提示】

这是一首绝句。

一二四句押平声韵。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江右民系。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时称“南丰先生”。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

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也有一些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

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

提问什么景象,问的是对诗中景象的概括。

诗中写景有实景有虚景第一题要我们回答的是一二句的实景。

第二题,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要写出人物的精神。

要从内容(环境和举动)、特点来概括。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浪卷、风吹、云涌、雷鸣的雄伟壮美景象。

(2)暴风雨将至,诗人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展现了一个胸襟开阔、豪情四溢的诗人形象。

【翻译】海浪像云一样,去了又回来,北风吹起时又传来几声雷鸣。

我把红楼四周的帘子都卷起,卧在楼上看著急急而来的雨。

4.【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江湜(shí,水清见底)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提问】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点拨提示】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

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

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

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

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

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

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

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

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

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

烟的特点是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也就是说,烟是一个意象。

所以,“烟”的特点,要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参考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

【翻译】

高高的岩石之巅皎洁的月亮升起来,如水的月光啊下泻倾注在弥漫水汽的溪水之上。

如烟水云在月色下更显得洁净飘渺,随着风儿飘飘漾漾,散流无定徜徉在野寺之前。

中夜无眠开门观赏美景我不禁怜惜,抬头看天,这秋夜的寒霜冷落的夜空只有凄凉。

在这夜晚,谁能看到无家的游子啊,月下思乡,山中叹惋,荒郊野外独自深夜不眠?

5.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点拨提示】这首诗不是律诗,它虽然有对仗,但押的不是平声韵,另外,平仄处理也不符合律诗声韵要求。

乐府诗,此处是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

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郭茂倩搜辑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当时谓之狎客。

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翻译】

塞外边防雨雪纷飞,戍卒从军来到了陇西。

军营周围偶尔可见狐踪,山下马匹脚印犹存。

天寒彩旗也没了颜色,乌云压阵鼓声也低沉。

愁绪如云渐渐浓厚,回望来时路全失了影踪。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

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提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点拨提示】“鹧鸪天”,词牌,表明词的形式;“代人赋”,词题,表明词的内容。

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真的是代他人所写;另一种可能是假托代他人所写。

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著名词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一生力主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翻译】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远处的青山忽远忽近,小路纵横交错着,远远地看见风中招展的卖酒招牌——原来这里也有卖酒的人家。

山城中桃树李树正风雨中沐浴着春愁,这里正是春光大好,你看那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溪头。

板书

《古代诗歌鉴赏》第2学时总第学时

模块单元

诗歌鉴赏

课题

把握意象

主备人

叶俊

学习时数

4学时

时间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形象”“意象”“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内涵;

2.能说出古代诗歌基本分类,近体诗、词的一般特点。

3.能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学习重点

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能力训练

学习难点

提升诗歌的字词理解能力

学习准备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第二学时

一展示目标

1.能理解并能说出古代诗歌的相关基本常识;2.能在概括意象的基础上理解情景交融。

二自学导学

意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人影响了景物,景物反过来又影响人。

在这联系之中,意象就产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意象产生的途径和意象的表现形式:

情景交融。

【活动实施方案】

杜甫有一首《闷》的诗中有两句“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西清诗话》说,“人之好恶固不同。

子类蜀作闷诗,乃‘卷帘’”,“若使余居此,应从王逸少语:

吾当卒以乐死,岂复更有闷哉!

《西清诗话》这段话是不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原理。

是杜甫不喜欢青山白水吗?

只是由于他在漂泊中感到寂寞苦闷。

这个例子很有意义,它提示了情感和景物交融起来的两种途径——缘情写景和触景生情。

(一)理解缘情写景实现情和景的交融(12分钟)

1.体验缘情写景

【活动】学生阅读下面缘情写景的三个例子,比较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缘情写景的。

[举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好》)

[举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主人公崔莺莺唱词《正宫端正好》)

[举例]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学生回答。

教师在指导时注意观察,学生是不是表现了对“缘”这个词意思的理解;能不能理解什么情感,理解什么意象(形象),理解二者怎样交融起来,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理解缘情写景

【导学】教师导学时,注意抓住重点内容。

文字不难,不必解说。

[解说]白居易词,首先有一个情感基调,那就是对江南一往情深地眷恋。

从忆引发出美好回忆,仅仅突出了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的明丽景色,就将读者也带入那优美的境界之中,油然而生喜悦之情。

[解说]崔莺莺和张生成亲第二日,在老夫人催逼之下,送张生踏上了赶考的路途。

曲子描绘了长亭路上一幅斜晖霜林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火红可喜的枫叶,反而更添主人公的哀愁。

[解说]欧阳修词的下片,主人公因她所思的人游荡不归,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

她把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又写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

似乎无理,却正好表现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春之感。

3.总结方法

【活动】学生比较三个例子中情和景交融情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导学】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或详或简地总结“缘情写景”来实现情景交融的方法(表现)。

可见,缘情写景有三种手法:

①选景:

选择最富有时令、地域、景物特征的部分,或者其外形、文化内涵最能传达情感的景物集中起来渲染突出特征、气氛,手法为——选取典型景象。

②改景:

景物不适合直接传达情感,对它改造一下,来突出相反色调的情绪。

有时是哀情用乐景,有时是乐情用哀景。

③拟人:

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更强烈。

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常和对比、衬托有关。

(二)理解触景生情实现情和景的交融(8分钟)

1.体验触景生情

【活动】展示例诗,学生体会触景生情实现情景交融的情况

[举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节选)

[举例]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元好问《颖亭留别》)

学生回答。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不是表现了对“触”和“生”这两个词意思的理解;能不能理解什么情感,理解什么意象(形象),理解二者怎样交融起来,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理解触景生情

【导学】教师导学时,注意抓住重点内容。

文字不难,不必解说。

[解说]陶渊明《饮酒诗》。

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在东篱下采菊时,偶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很好,看到飞鸟一块回去,引起自己辞官归隐情感的体会。

[解说]元好问《颖亭留别》。

“留别”二字,应当可以令学生想起“梦游天姥吟留别”,知道走的是谁,留的是谁,写诗的是谁。

诗人把人的仓促与物的悠闲对比,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马,融入那画面中去。

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的景物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

3.总结方法

【活动】学生比较两首诗中景物触发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导学】陶渊明本来没有特别的意识到某种情感,景物唤醒了这种隐居的快乐;元好问本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很急,但景物的悠闲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归心急,从而反思人事仓促。

二者的情感都是本来就存在,都由景物唤醒,但前者是类似的,后者是相反的。

【小结】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不同,王国维把它们叫做“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

可以归纳为图示

情景

选景(选取典型景物)同

缘情写景(突出强烈)改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触景生情(自然真切)

拟人化(无情变有情,有情实无情)异

三实践运用

理解情景关系产生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诗歌抒情方式,体会诗歌情感类型。

【投影】

1.比较并解说两首诗歌情景交融的情况。

(如果学情较好,下面的解说和翻译可以忽略)

题情人药栏[唐]万楚

敛眉语芳草,何许太无情。

正见离人别,春心相向生。

河上逢落花[唐]万楚

河上逢落花,花流东不息。

应见浣纱人,为道长相忆。

【解说】第一首是绝句,双句押平声韵。

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万楚,唐朝诗人,约生于开元年间。

第二首是一首汉乐府诗,双句押仄声韵。

【翻译】皱着眉头对芳草说,你怎么能这么无情?

正看见人们在告别,你却随春生长茂盛。

(万楚《题情人药栏》)

【翻译】漫步河边蓦然看见落花飘零水上,花随流水啊一刻不停向东淌。

落花呀,你应可遇见浣纱的人儿,请你替我向她说相思到永远。

(万楚《河上逢落花》)

【活动】请学生说说自己对两首诗情景交融情况的思考。

【点拨】前一首是缘情写景,把芳草当作人加以埋怨,说草之无情,化无情为有情,以无情见多情,使相思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后一首触景生情,因见落花随流水向东流去,不由想到带信给远方之人,以表达相思之情,显得真切自然。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唐]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3)请从情景关系上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点。

【解说】这两首均是五绝(五言绝句),双句押平声韵。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长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历玄肃代德四朝。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此诗是作者滁州刺史任上所作。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他还有一些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