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03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1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docx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复习参考

单选1*20=20

多选2*5=10

简述4*10=40

论述2*15=30

商业银行的产生

早期银行是如何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

当其不具备高利贷性质时,便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了。

标志:

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现代商业银行产生的途径:

1)从高利贷银行转变过来

2)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而成

商业银行的功能

(一)信用中介

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借贷双方的“中介人”,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和资产业务(将集中的闲散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

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征。

(二)支付中介

商业银行作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货币保管、出纳和支付代理者,通过帐户上存款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基于储户存款,为储户兑付现款等,减少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扩大再生产。

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两种职能相互推进,构成商业银行借贷资本的整体运作。

(二)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把负债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转化为存款,在存款不提或不完全提现时,专家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创造的实质是流通工具的创造,而不是资本的创造。

(三)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满足可户要求,不但开拓金融服务领域,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

如代发工资、提供信用证服务、代付其它费用、办理信用卡等。

金融服务职能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商业银行的类型(按组织形式)

1.总分行制

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

从总行行使经营管理职能的情况看,总分行制又可以分为管理处制和总行制两类。

管理处制是指总部负责管理下属分支机构的业务活动,自身并不经营具体的银行对外业务。

总行制是指总行除了负有管理和控制职责外,自身也经营具体的银行业务。

其优点是:

经营规模大,分工细,资金调度灵活,能够分散风险,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这种制度。

2.单一银行制

这是美国银行采用的组织结构之一。

单一制也叫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单一银行制度的特点是地方性强,经营自主灵活,便于鼓励竞争,也可避免大银行吞并小银行,限制银行垄断;

(3)控股公司制。

控股公司是指由一家控股公司持有一家或多家银行的股份,或者是控股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的组织形式。

当所控制的银行只有一家时,为单—银行控股公司制;当控制的银行有两家或两家以上时,则为多家银行控股公司制。

(4)连锁银行制。

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的组织形式。

这些被控制的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其所有权却控制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手中,其业务和经营管理由这个人或这个集团决策控制。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银行经营活动对增进社会利益所产生的影响。

银行经营的社会性体现在各项业务之中;也体现在银行经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之中。

二、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

三、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满足必要贷款的需求,即银行的支付能力

注意:

要区别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银行“资产流动性”这两个概念

银行经营流动性体现在:

银行的支付能力

银行资产流动性仅仅指:

资产的变现能力。

四、盈利性

(一)概念:

是指银行在经营中获取利润的水平和能力,是银行经营活动的目的和内在动力

(二)意义:

1、充实资本

2、扩大经营

3、增强信誉

4、提高竞争能力。

银行提高盈利水平的途径

一、增加收入的途径

1.增加资产业务收入

(1)增加利息收入

①提高利率

制约因素:

利率管制环境中;

利率市场化环境中。

②扩大贷款规模

制约因素:

贷款能力——银行资金来源规模与结构

贷款政策——由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制定

贷款风险

贷款需求。

(2)扩大证券投资收入

需要妥善处理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关系

(3)合理调整资产结构

一般地,提高高盈利资产比重,降低低盈利资产的比重

2.扩大服务性业务收入

二、减少支出的途径

1.降低负债利息支出

(1)降低利率水平

保持适当的利率水平——避免以提高利率水平作为扩大负债的手段

(2)降低负债规模

保持适度的负债规模——与银行经营目标相联系的负债规模。

(3)优化负债结构

一般地,提高低成本负债的比重,降低高成本负债的比重

2.降低非利息支出

主要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

3、谨防事故、差错和其他损失

银行资本的功能(职能)

1.营业功能

指银行主要用其自有资本金来购置房屋、设施,形成固定资产。

这是银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2.保护功能

指银行发生损失后,其资本金吸收损失,从而可以对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保护,减少存款人的损失

这是银行资本最核心的功能。

3.管理功能

外部监管人(监管当局)通过规定法定最低资本比率,来进行风险约束和控制银行资产的随意扩张;

银行管理者根据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和本行资本充足率状况进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银行资本的构成

(一)会计意义上的银行资本构成

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银行资本的构成的规定

1、实收资本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公司发行的股票,应按其面值作为股本。

2、资本公积金

3、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

5、一般准备

一般准备,是指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企业按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

 

(二)巴塞尔协议(Ⅰ)的资本构成

1、核心资本(基础资本、一级资本)

1)永久性股本金

(1)已发行并全额实缴的普通股

(2)永久性非累积优先股

2)公开储备

2、附属资本(二级资本)

1)未公开储备

未在公开的资产负债表中标明,但已反映在损益表上、并为银行的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

如比利时、荷兰、瑞士、土耳其、英国等国

2)重估储备

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

这种重估有两种形式:

(1)对记入资产负债表上的银行自身房产的正式重估;

(2)或者来自有隐蔽价值的资产的名义增值;这种隐蔽价值是由持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历史成本记价的证券而产生的。

对其需打55%的折扣。

3)一般准备金/一般呆帐准备金

用于防备目前还不能确定的损失而提取的准备金。

可以随时用以弥补未来不确定的任何损失。

针对某项特别资产或已知损失所提的准备金不应包括在内。

4)混合资本(债务/股本)工具

同时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特性的工具。

例如:

银行发行的不可赎回的优先股(永久非累积优先股除外)、永久债券、强制性可转换债券等。

5)长期次级债务

包括普通的,无担保的,初级所定期限最少5年期以上的次级债务工具和有期限的可购回优先股。

什么是次级债务?

商业银行发行的普通的、无担保的、不以银行资产为抵押或质押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

在最后的5年期里,每年累积折扣(或摊提)20%,以反映这些工具价值缩减的情况

这类债务最多不能超过第一级资本的50%。

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测量方法

资本——潜在损失

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衡量采用制定最低资本标准的方法

监管当局对资本的监测标准通常采用——资本/风险来源≥某百分比

一、资本比率法

1.资本/总存款(如>10%)(1914年起-40年代,以美国为例,下同)

是最早的衡量商业银行资本的方法。

当时,人们发现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原因是无法应付存款户的提现,因此便规定资本必须至少达到存款总额的10%以上,以防止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

这种方法曾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二战之前较为流行。

优点:

简单、明了。

缺点:

没有考虑到银行损失主要来之于资产

2.资本/总资产(如>7%)(1942-48年,与其它指标并存至今)

优点:

简单、明了,方便直观。

考虑了银行资本与资产运用的风险之间的联系。

缺点:

忽略了资产组合风险的差异

3.资本/风险资产(如>20%~16.7%)(1948-52年)

(风险资产=总资产-现金资产-同业拆借-政府证券)

优点:

考虑了资产组合的风险,便于操作。

缺点:

风险资产的划分过于粗略,对风险测算的精确度不高。

4、超额资本比率

超额资本=银行资本总额-普通股

另一个计算方法:

超额资本=银行资本-银行固定资产

它反映了银行资本的流动性。

二、风险分类比率法(纽约公式)

纽约公式是在1950年代初期,由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设计的。

根据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将全部资产分作六类,并分别对每类资产规定了各自的资本要求比率。

优点:

对表内资产的风险划分比较精确

缺点:

没考虑表外资产的风险,没有统一的资本比率要求。

三、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当时,人们认为,衡量商业银行资本不应仅靠一种指标,而是要综合8个因素,进行考察。

(1)经营管理水平;

(2)资产的流动性;

(3)收益状况和保留收益的历史情况;

(4)存款结构潜在的不稳定性;

(5)银行股东的特点和信誉;

(6)银行费用承担;

(7)营业过程的特征(营业程序的质量);

(8)在竞争中满足现在和将来融资需求的能力。

优点:

对影响资本需要量的因素分析较为全面

缺点:

(1)具有明显的非数量性和非确定性,仅能做出资本量的大致估计;

(2)分析繁琐,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将综合分析法与资本风险资产比率法结合起来运用。

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扩充资本——分子对策

1、扩充核心资本

核心资本的组成:

股本、公开储备(各项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

1)扩充股本(增发股票)

2)增加公开储备

(1)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提高各项收入水平(资产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降低成本

(2)提高银行税后利润(合理的税负)——提高银行通过自我积累充实资本的能力。

(3)合理确定股利分配政策

2、补充附属资本

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工具及其他创新性资本工具。

(二)控制风险资产——分母对策

1、从结构上:

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权数资产比重

2、从规模上:

控制资产增长

巴塞尔协议的发展

一、巴塞尔协议Ⅱ(2004)

鉴于1988年《协议》的局限性,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进而决定制定新资本协议

2004年6月巴塞尔协议Ⅱ正式出台。

2006年在十国集团实施。

巴塞尔协议Ⅱ的目标

促进安全稳健性(保持总体资本水平基本不变)

促进公平竞争

更全面地反映风险

更敏感地反映风险

重点放在“国际活跃银行”(Internationally-activebank),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银行

新资本协议的核心:

内部评级法(IRB法)

协议Ⅱ提出了全方位银行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即三大支柱:

1.最低资本标准

协议对银行资本构成和最低资本比率(8%)的要求不变,修改了资本充足率公式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

2.监督检查:

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3.市场监督,即市场纪律

要求银行及时公开披露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比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在内的信息。

二、巴塞尔协议Ⅲ

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召开央行行长及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GHOS),宣布完全支持BCBS于2010年7月26日达成的共识,并提出更严格的资本要求。

资本改革及流动性监管新标准是全球金融改革的核心。

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峰会上批准BaselIII并发布最终定稿。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

金融危机暴露出目前新资本协议的诸多不足——

•在危机爆发时全球银行的整体资本质量不佳;

•目前的监管体系尚未对杠杆率进行一致的监管;

•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亲周期效应未引起足够重视;

•强化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足等;

BaselIII改革的对象是:

•微观层面:

银行本身以及监管,希望提高银行个体压力时期的稳定性

•宏观层面:

银行系统间的风险以及将风险放大的亲周期效应

BaselIII的主要内容包括:

提出新的全球资本标准及过渡期安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目前的BaselII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强调高质量的资本构成。

•扩大风险覆盖范围并加强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

•引入并更新整体杠杆比率

•提出前瞻性的拨备、资本留存及逆周期资本

•提出超额资本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全球流动性标准

存款的种类

1、活期存款——交易账户

2、定期存款

3、储蓄存款

存款工具创新的原则

银行根据客户的动机和需求,创造并推出新的存款品种,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规范性原则

创新必须符合存款的基本特征和规范。

效益型原则

多种存款品种的平均成本以不超过原有存款的平均成本为原则。

连续性原则

银行存款工具创新是一个不断开发的进程,因此必须坚持不断开发、连续创新的原则、

社会性原则

存款成本的相关概念

1、利息成本

是银行以货币的形式直接支付给存款者或债券持有人、信贷中介人的报酬。

利息成本的计息方式有:

(1)以不变利率计息;

(2)按可变利率计息

2、营业成本

是银行在吸收负债上的除利息之外的一切开支。

包括:

广告宣传费用、工资、设备折旧应摊提额、办公费用等等。

3、资金成本

是包括利息在内的花费在负债上的一切开支。

即利息成本与营业成本之和。

4、可用资金成本

可用资金是指银行可以实际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

即在银行总的资金来源中扣除:

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在联行或往来行的存款、其他现金项目。

可用资金成本是相对于可用资金而言的资金成本

可用资金成本率=资金成本/可用资金

5、相关成本

是与增加负债成本有关而未包括在上述成本之中的成本

1、风险成本

是指因负债增加引起银行风险增加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2、连锁反应成本

是指银行对新吸收负债增加服务和利息支出而引起对银行原有负债增加的开支。

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

狭义的现金资产是指银行库存现金。

一般意义上理解现金资产是指广义现金资产,即包括现金和准现金。

从构成上来看,以下四类资产都属于银行现金资产的范畴:

1、库存现金

2、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1)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货币政策工具

(2)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

3、存放同业

存放同业是银行存放在其它银行的现金资产

存放同业的款项主要用于银行之间的票据清算以及代理收付等往来业务

4、托收中现金(托收未达款)

指本银行委托对方银行向外地付款单位或个人收取的票据款

现金资产管理的原则

总量适度原则

银行现金资产总量必须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规模上

适时调节原则

银行要根据业务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变化,及时地调节资金头寸,确保现金资产的规模适度。

安全保障原则

银行在现金资产特别是库存现金的管理中,必须健全安全保卫的制度,严格业务操作规程,确保资金的安全无损。

资金头寸的概念

(一)概念

在现金资产中,我国商业银行习惯地将可供商业银行直接、自主运用的资金称之为资金头寸。

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银行可直接自主运用的资金)

包括时点头寸和时期头寸两种。

时点头寸是指银行在某一时点上的可用资金;

时期头寸则是指银行在某一时期的可用资金。

(二)头寸的种类

1、基础头寸

基础头寸=库存现金+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

它是银行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支付手段。

在基础头寸中,库存现金和超额准备金可以相互转化

2.可用头寸及其构成

可用头寸:

是指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全部资金在基础头寸基础上还包括临时可以动用的资金

可用头寸=基础头寸+存放同业

银行的可用头寸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可用于应付客户提存和满足债权债务清偿需要的头寸,一般称之为支付准备金(备付金)

(2)可贷头寸,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和进行新的投资的资金,它是形成银行盈利资产的基础。

从数量上来看,可贷头寸=可用头寸-规定限额的支付准备金

3、时期头寸

以上的各类头寸都是时点头寸。

如果要计算时期头寸(包括未来某一时点的头寸),就需要考虑在这一时期内资金的流入流出。

即需要在期初时点头寸的基础上加上这一时期内的流入流出净头寸。

时期头寸=期初时点头寸±上级行调入调出额±到期同业往来清入清出额±缴存存款调减调增额

贷款的五级分类

1、正常

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美国:

损失概率为0~1.5%

2、关注

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美国:

损失概率5~10%

也就是说,从目前来看,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没有问题,但是存在潜在的缺陷,若继续存在下去将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

3、次级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美国:

损失概率20~35%

4、可疑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美国:

损失概率50~75%

5、损失

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美国:

损失概率:

100%

贷款定价的原则

1.利润最大化原则

2.扩大市场份额原则

3.保证贷款安全原则

4.维护银行形象原则

贷款定价方法

(一)成本加成方法

1、基本方法

此定价法认为,任何一笔贷款的利率应包括以下四部分

(1)资金成本。

银行为筹集贷款资金所发生的成本。

(2)贷款费用。

又称“非资金性操作成本”,如:

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信用分析所发生的费用;抵押物鉴别、估价费用;贷款资料、文件的工本费、整理保管费用;信贷人员的工资、福利和津贴;专用器具和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3)风险补偿费(风险溢价)。

每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贷款价格中必须考虑风险补偿费

一般来说,贷款定价中考虑的风险因素有:

A违约风险补偿费——违约风险溢价

违约风险补偿费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

B、期限风险补偿费——期限风险溢价

贷款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借款人信用恶化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贷款期限越长,所要求的期限风险补偿费越高

(4)目标收益

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所必须的利润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成本加成模式”下贷款保本利率及保利利率的计算公式:

贷款保本利率=资金成本率+贷款费用率+风险补偿率

贷款保利利率=贷款保本利率+目标收益率

2、特点

(1)成本加成法属于“内向型”定价方法

它主要考虑银行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

银行的资金成本、贷款费用越高,贷款利率就越高。

此种模式未考虑当前资金市场上的一般利率水平,因而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的萎缩。

(2)“成本加成法”需要银行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成本计算系统,能够精确地归集和分配成本

(3)采用此种定价模式,需要充分估计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他相关风险。

(二)基础利率加点方法

这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

其具体操作程序是:

选择某种基础利率为“基价”,为具有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顾客确定不同水平

贷款利率=基础利率+风险溢价

1.基本方法

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西方一些大银行提出“优惠利率”的概念。

贷款利率=优惠利率+风险溢价

优惠利率是银行对信誉最好的顾客发放短期营运资金贷款征收的最低利率

优惠利率包括了银行贷款成本和目标收益

优惠利率是为其他借款人确定贷款利率的基础

实际确定的贷款利率如下:

贷款利率=优惠利率+风险加点——即优惠加数法

贷款利率=优惠利率×风险系数——即优惠乘数法

1980年代以后,许多银行开始使用其他基础利率——市场利率来取代传统的优惠利率加数(乘数)法

贷款利率=无风险市场利率+风险溢价

例如:

用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础利率

贷款利率=LIBOR+风险溢价率

也有的银行采用更为灵活的交易利率定价法

贷款利率=多个市场利率供客户选择+风险溢价

如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CD利率为基础加成来确定贷款利率。

按交易利率定价的贷款是一种可变贷款利率,既给借款人按市场利率变动的自由选择权,又能保证银行得到稳定的利差。

2.简要评价

与“成本加成法”相比,该贷款定价法是“外向型”的

它以市场一般价格水平为出发点,寻求适合本行的贷款价格。

通过这种方法制定出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可能更具竞争力。

三、客户利润分析模型又称账户利润分析法

银行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

即应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因而可称为“以银-客整体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式”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来源于某客户的总收入=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

1、账户总成本

账户总成本包括所有的服务费和管理费、资金成本以及违约成本

(1)资金成本银行对客户提供贷款所需资金的成本

(2)贷款费用如信用调查费、项目评估费、抵押物的维护费用、贷款回收费用、贷款档案费、法律文书费、信贷人员薪金等。

(3)风险成本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和平均违约率来确定

(4)客户存款的利息支出银行对客户活期存款账户及定期存款账户支付的利息。

(5)账户管理成本客户活期、定期存款的账户的管理费用和操作费用,如提现、转账、存现、账户维持费用。

2、帐户总收入

(1)贷款的利息净收入,此处的贷款,应包括所有的授信资产

贷款的利息净收入为:

贷款额×期限×利率×(1-营业税及附加)

(2)客户存款的投资收入(客户存款帐户收入)

客户将款项存入银行,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后,余额可用于贷款、投资等,从而产生一定的收益。

此种收入即为“客户存款账户收入”。

(3)服务费收入

结算手续费收入

贷款承担费、信用证服务费收入

其他服务费收入——银行为客户提供其他服务如代发工资、代理买卖外汇、保管箱业务等所取得的收入

3.目标收益

目标收益是指银行从每笔贷款业务中应获得的最低收益。

由于银行的经营的一般目标收益率通常用资本收益率表示。

那么贷款的目标收益即为:

贷款额×利率×期限+服务收入+帐户投资收入=帐户总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

据此,即可确定银行对该客户的贷款利率

同样也可以确定对该客户的服务收费定价

(二)简要评价

1、“客户利润分析模型”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它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

采用这种模式,可能会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

例如:

若银行的某客户经常保有大量的存款余额,且大部分结算业务也是在该银行叙做的,那么银行通过“客户利润分析模型”,可能得出较低的贷款利率——这相当于银行通过优惠的贷款利率对客户“让利”

2、“客户利润分析模型”以银行的电脑系统能够实现“分客户核算”为前提。

对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做到这一点

3、“客户利润分析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