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之旅的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方案.docx
《梦幻之旅的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幻之旅的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梦幻之旅的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方案
中化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化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1、化学教研组基本情况
我教研组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初三开设了化学课程每周四个课时。
全体化学教师都拥有本科学历,专职的化学教师有二位,但是由于学校的需要,一位德高望重、最具有经验的化学老师已改教生物并分在生物组,一位挂化学、数学同时教学并已分在数学组,另外两位挂生物和化学同时教学,只有一位专教化学。
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常规工作,但新课改以来,我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有些茫然,老师们都不知道怎么做,也没有得到专门的培训和观模,再加上学生的学况,可以说,我们的科研无法进行,虽然试着做了些新尝试,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学生基本情况
第一、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参与教学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较以前越来越严重,有这种现象的学生人数也有扩大的趋势。
从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在学习,在听课,实际上,老师或同学说什么、讨论什么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当提问到其他同学时,他们只是看热闹,根本不去想怎样解决问题,好像与自己无关。
第二、学生的竞争意识淡薄,不能吃苦。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不去想自己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更没有和同学竞争的意识,别人怎样刻苦学习与自己无关,别的同学都会了的知识自己不会也不着急。
自己学习时,还要看心情,高兴时多看一会儿,不高兴时,一笔不动。
若是自己看了一会儿书,就会叫苦叫累。
第三、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
现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生100%进入初中学习,而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化学已潜伏着分化的危机。
学生对学习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很感兴趣,但是一接触到推断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就无从入手,学生又缺乏钻研的精神,就逐渐地放弃学习的机会。
第四、学生非智力因素差距较大。
九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他们虽然渴望知识,反应也比较灵敏,好奇心强,但学习上常缺乏坚韧的毅力,粗心大意,思考问题沉不住气,注重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问题便不勤于思考,长时间跟不上学习后,学生会自暴自弃。
第五、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学生只满足于课堂上学习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根本没有复习和巩固的过程,更谈不上简单运用知识了,遇到问题时不会认真思考,并且不仔细审题,对所学知识不会运用;有些学生根本抓不住试题的要点及主要信息,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倒是非常相信自己,有足够多的时间也不会检查自己所做的习题。
3、学科特点及现有条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推理和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生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学校现在的条件还有许多分组实验无法开展,主要是因为学生多,耗时长,初中化学学科就一年的学习时间,在实验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的话连课都没法上完,所以我们更多的把分组实验变为讲实验。
二、化学学科发展目标
第一、新课标中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明确给出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是以化学的内容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基础化学知识。
目标要求:
情感和态度上,能保持对物质化学世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有学科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等。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教师应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展现过程,叙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揭示物质变化内部的规律。
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想法做恰当的肯定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教学中设计课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能和同学团结合作。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主动和他们交流,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学生有困难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去指责他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让他们从教师那边得到关心、信任和学习的动力。
第二、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以往教学注重知识的内容本身和结构,过渡到现在强调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准备探究的内容和提供相应的器材,对探究的内容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在探究中可能出现挫折和失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在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
通过自主探究,不但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勇于放弃或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新课标强调了三维目标都可以通过探究来实现。
例如:
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方法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化学性质,应该使用什么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第二步。
学生说出设计思路,制定实验方案;第三步,连接装置,进行实验;第四步,观察现象并记录;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
第六步,通过实验,扩展思维寻找生活中的代用品,对装置进行改装。
新课标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知识的要求有所降低。
《标准》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
第三、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
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第四、《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
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
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第五、《标准》中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
这些素材旨在体现了更加关注社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单元(模块)教学目标(应知应会)
化学学科以采用目标教学理论构建高效课堂。
目标教学源于当代美国学者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目标分类理论。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以系统化、层次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快反馈、强矫正为手段,以绝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目标达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
目标教一路充分吸收了目标教学的精华,要进一步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一)、借鉴目标教学的优点,回避缺陷。
课堂教学方面:
首先要借鉴目标明确,避免盲目的做法。
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核心,它制约着教与学的全过程,目标教学客观的制定了课程、单元、课时等一系列具体目标,对于教与学均起到了指示方向的作用。
目标教学把每课时目标进行细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加以限制说明,使目标明确具体化,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克服教与学的盲目性。
其次要借鉴及时矫正,人人掌握的做法。
目标教学旨在取得大面积丰收,布鲁姆认为:
90%以上的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只是一种学习速度上的差异,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都能很好的完成学习课程。
目标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手段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矫正,达到人人掌握,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要借鉴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做法。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发挥其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成为单边传递活动,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这既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因为缺乏信息反馈和及时矫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提高,目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采用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学统一。
第四,要借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做法。
实施目标教学,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教学管理与评价方面:
目标教学依据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建立了目标教学的“反馈—一调控”机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从评价领域看,它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从评价过程看,它包括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三种形式;从评价对象看,它包括对教师教和对学生学的评价。
总之,目标教学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反馈矫正手段;实现了由重视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转变;教学评价的范围拓宽了,教育性功能增强了,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了,值得我们借鉴。
目标教学的缺陷:
目标教学显出了许多不足,比如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认知领域,把观察、感知、思维过程当成对某一概念、原理的验证手段,教学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开放度不够,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这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欲望、兴趣。
形成性评价标准是绝对评价标准,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力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
(二)、利用目标教学创建化学高效课堂需要关注的细节
1、要精心设计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内涵和结构的理解:
第一维是“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总结,而技能则是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概括化结果,是知识的外在价值。
第二维是“过程与方法”。
过程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
第三维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与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中介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动力机制。
制定目标要具有三个特性。
一是整体性,指知识、能力,思维的三位一体。
二是客观性,指目标制定的层次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统一,既体现大纲要求,又切合学生学情,并有一定弹性,三是可测性,指目标可以操作,这要对目标表述行为化,对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有明确的说明.同时要做到三个有利:
有利教师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达标的信心,有利于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
在制定中要注意到:
知识与技能是可测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可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悟的。
2、要精心复备导学设计
首先,要对导学设计精心复备,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语言表述是否准确。
其次要关注导学设计的学生预习部分是否祥实可用,是否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填加、删减,让学生进行高效自学。
其次要关注导学设计的课堂使用部分。
重点看问题设置是否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针对此部分,教师要充分预设教学方式、方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第三、要仔细推敲导学设计的习题设置,哪些需要当堂完成,哪些用于反馈测试,哪些用于课后巩固要进一步明确。
3、要注意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创生性。
教学需要有目标设计,但三维目标不能只靠预设,而是要充分认识其创生性。
在很多时候,具体的三维目标需要在课程实施中、在师生互动中创生的,三维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统一的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用专业的慧眼洞察学生的表现,在变化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去寻找教育目标和教育机会,不断地去确立、调整及实施目标。
要寻找恰当的教育时机和方式。
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常常是在师生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即时进行的。
我们的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心世界,善于寻找点点滴滴的、可能拨动和震撼学生心灵的机会。
这就需要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而教材以及其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载体。
这也就是我们研究探讨三维目标和高效教学的现实意义。
(三)、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大致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或阶段:
目标认定、前提补偿、达标教学和矫正深化。
各单位可依据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结合目标教学的理论,创设个性教学模式。
结合校内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实际,和区发化学导学设计的使用,推荐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1、以标导学,感知内容
教师下发编制的导学设计,将学习内容在导学设计的自主学习部分呈现。
学生根据导学设计,首先认定知识目标,明确要求,然后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边看边思,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并做出标记,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
在自学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此环节建议在课下进行,也可以课上进行,但时间不可过长。
)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指导组长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充分讨论和准备的基础上在组内或班内进行交流展示,在学生交流(或展示)过程中教师注意对本节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收集与分类,以便于教师进行精讲点播.
3、精讲点拨、质疑释疑
针对共性问题和教师精选的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开质疑释疑,让学生经历“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维度的认知过程,追求高效率教学。
(如可以利用实验进行的探究性问题,应该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推理和验证)。
注意捕捉师生互动时的课堂生成,即时激励学生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
4、当堂训练、反馈矫正
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并对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及时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
对于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开展生教生活动,由小组长调控管理。
教师巡堂指导,对学生作业进行尽量多的面批。
教师及时订正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注意: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达到及时巩固之效;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
要根据实际内容进行安排。
5、分层作业、预习新知
分层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同时让学生预习下节新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新知预习,才能让学生找出理解上的难点,教师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点播教学,学生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当堂训练,形成良性循环,预习新知,是整个课堂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
以目标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要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要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导向。
要让学生多感悟、体验、思索,多经历高维度认知过程。
四.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就是教师要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的行为状态作出具体、明确的说明。
(1)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2)教学目标可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长期目标被称为教育目标,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等等,这些无法在具体教学中一次性实现,而是长期努力的方向。
近期目标被为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主要确定一节课教什么内容,通过哪些活动方式来学习。
(3)教学目标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一般认为,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正如加涅(Gagne,R.M.)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以前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到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
”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
”
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的认知目标
目标1:
能用化学方程式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目标2: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目标3:
能说出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背景分析。
重点分析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功能分析。
主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
(3)结构分析。
主要分析这部分内容知识与技能结构、过程与方法结构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
(4)资源分析。
主要对本节课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分析。
如:
教学用具、实验条件、课件、习题等进行分析,以确定能否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3、学情分析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事情。
对学生进行分析,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可以分为已知的、半知的、未知的。
(2)了解学生的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3)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
哪些学生能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
(4)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自我监控能力。
即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
4、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这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此阶段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分析的基础之上。
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的组织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用以往的集体授课组织形式来替代。
所以,从座位的编排到小组成员的组合、从教材的运用到资源的开发过程、从学生参与方式到教师的引导方式方法等都必须在教学组织设计时加以考虑和整合。
(2)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优先考虑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应该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
从教学方法选择的指导思想上,应该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从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上,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教师特点、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媒体设计包括怎样选择媒体、如何运用教学媒体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的问题。
在选择教学媒体时,首先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
关于如何运用教学媒体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的问题这是媒体设计的核心内容,设计者一定要明确所选用媒体是什么,要避免滥用媒体的现象出现。
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选择媒体时要保证所选的媒体能有效地实施相应的教学事件,而一系列的教学事件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这样看来,所选的媒体要能有效实现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教学目标,即要在教学目标、教学事件和教学媒体之间进行适当匹配。
否则,不看教学目标,教学事件进行媒体选择和使用,只是“作秀”、“耍花枪”,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经过任务分析的环节,就可导出相应的教学事件。
5、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并明确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安排恰当的顺序进行组织。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和结尾三个环节。
必须指出的是,教学策略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
6、教学方案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方案的形成,不是教学设计的结束。
在教学设计的后期和实施后,都要对教学方案反思和评价,以便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以使其不断完善。
这一过程是对教师教学认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提出的,能更好地反映教师自我认识教学,反思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评价能力,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般而言,教师在对教学方案反思和评价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你是否考虑过学生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要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
经历哪些过程和方法?
在哪些地方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你是否考虑过在这些要求中,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3)你是否考虑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应按怎样的教学顺序(或线索)进行?
(4)你是否考虑过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哪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5)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你认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哪些已达到,哪些尚未达到?
(6)你是怎样知道学生已经学到这些内容和尚未学到那些内容的?
其中的第
(1)
(2)题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问题;第(3)题是安排教学过程的问题;第(4)题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第(5)(6)题是考虑如何及时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的问题。
五、教材的优化
1、学习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因而,教学设计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课程标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通读课程标准的字词语句,重要的是着重在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内涵上下功夫。
这样才能体会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分析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载体。
分析与钻研教材是对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