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0593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6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表为史书《左传》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推知:

()

内容出处

晋君⋯⋯大其私■,而益(增加)归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

《国语·晋语六》

齐桓公“夺伯氏骈邑”(即过剩的邑)三百《论语·宪问》

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

《左传》昭公十四年

A.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B.土地兼并严重

C.贵族间经济矛盾激化D.诸侯夺田出于政治目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而益(增加)归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夺伯氏骈邑”“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等信息可知,诸侯纷纷夺取土地,以增强其实力,故诸侯夺田出于政治目的,D项正确。

材料反映诸侯夺田的信息,没有体现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而是强调诸侯夺田出于政治目的,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贵族间经济矛盾激化,而是强调诸侯夺田出于政治目的,C项错误。

2.围绕皇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专政,是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而其形成的制度根源在于()

A.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B.中朝的设立

C.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D.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专政的根源都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有关,其中B项中朝的设立属于皇权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度是中央官制,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察举、征辟属于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不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专政的根源,故C项错误。

郡国并行制度属于地方制度,不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专政的根源,故D项错误。

3.下图为九品中正制的执行流程该种选官模式:

()

A.使更多的人才被中央选拔出来B.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C.使社会阶层更加固化D.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选才程序和结合九品中正制的史实可知,九品中正制按照标准选官,然后由吏部尚书定品授官,该制度使社会阶层更加固化,C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按血缘门第选官,不看重才学,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无法推断出巩固中央集权,B项错误。

学习型社会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与九品中正制推行的时期不符,D项错误。

4.唐太宗鉴于儒经文字多有异同,经义师说多门,歧见纷出。

乃命额师古统一文字,……颁行学官,恳为科举功令,明经取士悉遵化本,士于奉为宝泉,谨守而莫敢有异议。

这种做法()

A.是三教并行政策的体现B.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C.使儒学成为唐初的统治思想D.为理学的形成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乃命额师古统一文字”“明经取士悉遵化本,士于奉为宝泉,谨守而莫敢有异议”可知唐朝实行统一的文化政策,这是文化专制政策的体现,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道家、儒家与佛教三教教并行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唐太宗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没有涉及该做法使儒学成为唐初的统治思想,C项错误。

北宋程颐等人的思想为理学的形成奠定基础,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5.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B.纸币普遍使用导致物价上涨

C.租佃经营占主导地位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会成为获利的重要途径,引发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

宋代纸币是地方性货币,故B项错误。

宋代租佃关系普遍化,不等于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

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6.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

B.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

C.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

D.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制度在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故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D项正确。

唐朝末年出现繁镇割据,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二级、三级管理体制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皇帝的因素影响地方管理体制的调整,故C项错误。

7.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则在《物理小识》中提出:

“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

在《物理小识》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

这表明当时()

A.当时中国自然科学领先西方B.中国科技有了一定的突破

C.传统科技占统治地位D.国家重视科学研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且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故表明当时中国科技有了一定的突破,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当时中国自然科学领先西方,A项错误。

材料强调明朝中后期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没有涉及传统科技的地位,故无法推断出传统科技占统治地位,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态度,无法推断出国家重视科学研究,故D项错误。

8.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七年(1729年)到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次数。

这一变化表明()

A.清政府内部矛盾尖锐B.军机处成为执政机构

C.军机处地位上升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十年以后,军机处发布的谕旨要多于内阁及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说明军机处的地位上升,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内部矛盾尖锐,而是涉及军机处地位上升,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的职能,而是强调军机处地位上升,故B项错误。

军机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但与材料强调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法不符,故D项错误。

9.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作用B.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C.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D.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棉纺织技术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英贸易数值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C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史实,且不能通过包装布的变化推断出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D项错误。

10.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

这主要得益于(  )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D.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新兴企业和资本的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A项正确。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项错误。

19世纪90年代实业救国思潮产生,尚未成为主流,C项错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但其不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D项错误。

1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何也?

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由此推知梁启超()

A.与陈独秀的观点是一致的B.认为国民素质关系国家兴衰

C.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D.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新民”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故认为国民素质关系国家兴衰,B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梁启超认为国民素质关系国家兴衰,没有涉及陈独秀的观点,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梁启超认为国民素质关系国家兴衰,而不是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C项错误。

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没有发生重大转变,且材料强调梁启超认为国民素质关系国家兴衰,D项错误。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新民”的内涵,结合梁启超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2.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

下表是截至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这种做法(  )

钢铁厂

纺织厂

机械厂

食品厂

电器厂

化学厂

文教用品厂

其他

1家

92家

168家

22家

28家

54家

31家

14家

A.表明当时产业结构比例合理B.改变了西南地区经济落后局面

C.有利于官僚资本控制民族经济D.为抗日持久战提供物质保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类民族工业的內迁,保住了抗战所需的战略物资,为抗日持久战提供物质保障,D项正确。

材料强调民族工业內迁的意义,而不是强调产业结构比例合理,A项错误。

材料强调民族工业內迁的意义,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內迁西南地区,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控制民族经济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工业內迁的意义,C项错误。

13.下图为红军长征示意图,关于数字标注地点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数字①所示地方,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B.在数字②所示地方,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C.在数字③所示地方,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

D.在数字④所示地方,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创建根据地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数字①所示地方为瑞金,而井冈山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故A项错误。

数字②所示地方为遵义,但只是在军事上和组织纠正了左倾错误,B项错误。

数字③所示地方为会宁,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C项错误。

数字④所示地方为延安,中共以延安为中心创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故D项正确。

点睛:

本题属于图片与史实相结合的选择题,首先熟悉图示的数字标注地点,然后抓住设问要求“正确”,结合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4.1936的9月20日,法国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这反映了()

A.日本全面侵华,海外华侨同仇敌忾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思想得到华侨的认同

D.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得出海外华侨对全民族抗日的热情,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故C项正确。

材料事件发生在1936年9月,而日本全面侵华发生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B项错误。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才成立,故D项错误

15.下表为“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年份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所占比重

84.5%

74.5%

62.5%

据此推知,该时期()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B.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

C.工业化建设成就明显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建国初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从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家加快了工业建设的步伐,工业化建设成就明显,C项正确。

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工业化比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故A项错误。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意在强调工业化建设成就明显,故错误。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不能整体反映材料信息,D项错误。

16.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

“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

”这一声明()

A.有助于中美关系改善B.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

C.标志美国放弃支持台湾D.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正常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71年”“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的声明有利于缓和紧张的中美关系,故A项正确。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材料涉及尼克松意图改善中美关系,没有涉及台湾信息,故C项错误。

D项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影响,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点睛: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1971年”“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7.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其出而反尔的手法近乎无赖。

这反映了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D.集体决策成为战败根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可知,雅典公民的做法缺乏对雅典负责的态度,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A项正确。

材料反映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没有涉及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B项错误。

演说是民主政治的表现之一,但蛊惑人心的演说不利于民主决策,C项错误。

D项错在“根源”,且材料强调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故错误。

18.西塞罗说,制定法律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法律应成为恶的改造者和善的促进者。

”这说明他()

A.开始提出自然法思想B.批判公民法的狭隘

C.主张私法要高于公法D.认为法律要公平正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塞罗认为法律的功能就是实施和维护社会正义,谋求公共幸福,增进人类道德,D项正确。

材料强调罗马法的精神,而不是开始提出自然法思想,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法的局限性,而是强调罗马法的精神就是要维护公平正义,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私法和公法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主张私法要高于公法,C项错误。

点睛:

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考查罗马法的精神等。

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制定法律的目标”,然后抓住关键信息“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法律应成为恶的改造者和善的促进者。

”等,结合罗马法的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9.法拉第曾经描述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水,“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

”这一现象说明()

A.伦敦人口急剧增长B.重工业是主要污染源

C.曼彻斯特工业水平高D.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泰晤士河水被污染的现象,主要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而不是人口急剧增长,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的信息,不能推断出重工业是主要污染源,B项错误。

材料没有特指曼彻斯特,也无法体现曼彻斯特工业水平高,C项错误。

20.有位政治家这样说: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

A.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B.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C.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D.行政权领导立法权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德国宪法借鉴了美国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点和美国相同,故B项正确。

美国没有军国主义传统,故A项与设问不符,错误。

美国没有国王,故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

D项是德国宪法的特点,而美国则是实行三权分立,D项错误。

点睛:

解决本题分两步走:

一是熟悉《德意志帝国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得益于美国”,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1.苏联“二五”计划规定:

“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

“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

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知苏联“二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但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说明调整结果不理想,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没有体现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信息,而是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息,而是强调苏联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C项错误。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紧扣设问要求“苏联‘二五’计划意在”,联系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2.1963年6月下旬,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并发表了一段著名的演讲:

“两千多年前,人们说的最自豪的一句话是‘我是罗马公民’。

今天,在这个自由的世界,最自豪的一句话当属‘我是柏林人’,我也以我是柏林人而感到自豪!

”一时间掌声、欢呼声雷动。

肯尼迪的演说

A.给胶着的冷战降温B.增强了西德冷战的信心

C.炫耀了其军事实力D.有意深化与苏联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63年6月下旬”“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在这个自由的世界,最自豪的一句话当属‘我是柏林人’”可知,当时正值冷战高峰,肯尼迪的演说意在加强美欧关系,表达了美欧处于同一阵线,炫耀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加剧了冷战,故C项正确,A项错误。

材料的演说的目的是炫耀了美国军事实力,无法体现增强了西德冷战的信心,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与苏联的关系,无法推断出有意深化与苏联的矛盾,D项错误。

23.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

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A.部分企业国有化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大幅度降低税率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不可能加大国有化力度,故排除A;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不是增加国内需求,故排除B;大.幅度降低税率,有利于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扩大产品的供给,符合材料中的理论要求,故选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80年代福利国家制度的规模有所缩减,美国政府不可能增加社会福利开支,故排除D。

点睛:

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

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

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

这一题需要结合的时代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来解决问题。

24.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将世界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阶段:

从1492年到1800年为全球化1.0版本,从1800年至2000年为全球化2.0版本,从2000年后进入全球化的3.0版本。

下列有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在1.0版本中国家力量起着主导作用

B.在2.0版本中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

C.在3.0版本中国家疆界意识逐渐淡化

D.在2.0版本中力量主要源于跨国企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0版本中,西方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以直接掠夺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暴力殖民,推动全球化发展,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在2.0版本中,西方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逐渐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促使世界经济趋向于有序化,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在3.0版本中,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逆全球化的现象不断出现,国家疆界意识没有淡化,故C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C。

在2.0版本中,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抓住设问“解读不正确”要求,紧扣关键信息“从1492年到1800年为全球化1.0版本”“从1800年至2000年为全球化2.0版本”“,从2000年后进入全球化的3.0版本”,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5.(题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

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

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

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

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

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

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