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9627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的官员致仕,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

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

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

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

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

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

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知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

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

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

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

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

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

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

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

至德二年(757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

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次致仕。

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

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

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

俸是俸钱,禄是禄米。

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

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

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

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

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

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

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

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

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

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②[牒]中国古代官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

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

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吏享受半禄。

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答案】1.C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说法太绝对,原文只是一例而已,并不存在必然性。

该项把已然当必然。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因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理解分析有误,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一个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

3.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B项“全凭皇帝好恶”的判断过于绝对,文中依据也不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

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

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

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

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那么宁静,那么典雅。

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

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因为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

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

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

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

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

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有时候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

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尼龙雨衣出现后,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房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消失。

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

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尽管它们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

因为它们没有了木质的湿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

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也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现在依稀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是在梦境里,是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

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细更美好,但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5.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

6.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答案】4.B5.①把油纸伞和经典文学作品相联系,说明了它的历史悠久,是爱情的信物。

②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诗意和浪漫色彩,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6.①由于江南多烟雨,江南人的雅致和悠闲,才有了油纸伞的诞生,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文化。

②油纸伞的轻巧典雅,表现了丁香姑娘的秀美,演绎了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由此充满文学的诗意和古典情怀。

③油纸伞在普通家庭具有实用价值和亲情的味道,又是吉祥的象征。

【解析】

4.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B项“沿袭千年而不绝”说法不准确,油纸伞行将消逝。

5.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散文中材料的作用。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内容。

第三段主要写油纸伞,也是为了写油纸伞。

把油纸伞和经典文学作品写《雨巷》相联系,使油纸伞富有了诗意美。

和《白蛇传》联系起来说明了它的历史悠久,是爱情的信物。

6.试题分析:

本题为探究题,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

解答该题,也要先通读全文内容,从前到后理解文章写油纸伞时重在表现它的哪些方面的含义、哪些美,分析写油纸伞的时同还写了什么,将它与什么联系在一起,然后加以思考总结。

第二节重在表现江南多烟雨,江南人的雅致和悠闲,是油纸伞诞生的地域环境,并且油伞也成了江南的一个符号。

另外文章写了油纸伞外在形象之美,这种美令人想起许仙和白娘子浪漫的爱情故事,也使文章具有诗意美。

后文写我家的油纸伞的由来,主要是为了突出油纸伞在普通家庭具有实用价值和亲情的味道,同时又是吉祥的象征。

点睛:

 首先梳理、概括全文内容;其次抓住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广度;最后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

通过对考点的解读,发现很多作品的深刻意蕴都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所以在探究的时候还要注意探究的深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

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

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

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

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

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

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

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

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

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

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

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

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

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

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

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倪浩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

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

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

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留易额是1300亿美元。

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

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

“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

“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B.利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D.三者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B.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

可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C.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判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D.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E.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辞严,更为恰当。

9.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谈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影响。

【答案】7.C8.BD

9.①国家安全(政治)方面:

不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危害本国安全。

②经济方面:

中韩经贸受损,本国经济倒退。

③外交方面:

影响同中国等国家外交的民意基础,影响人文交往。

④本国民情、舆论方面:

影响本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7.试题分析:

A项材料三并没有提到关于经济的问题B项主要的原因归纳有误,文章只是探讨“萨德”问题,并没有归纳原因。

况且文章中“更没有顾及……大局”等表述也说明主要原因归纳片面。

D项材料并没有这样的暗示,属于无中生有。

8.试题分析:

A项,“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理解不准。

材料三虽然采访的是韩国民众,但感情倾向和政治立场仍然是对乐天集团的愤怒和反对。

C项,“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判断不合理。

材料二和材料三虽为个人观点,但依然遵循新闻客观性原则。

E项,评价《人民日报》的表述“更为恰当”理解不合适。

《人民日报》作为国家报刊,代表国家立场,其风格义正词严是应该的。

不存在恰当或不恰当的问题。

9.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归纳概括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审题,“请从不同的角度”,也就是说在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影响时,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点再多也算是重复,不得分。

做该题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阅读时重点总结“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危害。

本题三则材料,第一则第三则重在表现“萨德入韩”不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危害本国安全,这是政治方面。

第一则和第二则又强调了“萨德入韩”对中韩两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还写了这事违背两国民意,影响两国之间的正常交往,这是外交方面。

各国百姓都渴望和平,中国和韩国人民也不例外,这是从、舆论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求自试表

曹植

臣植言: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

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

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今臣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

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

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

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

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

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

此二臣者,岂好为夸主而曜世俗哉!

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

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

“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

”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将,年耆即世者有闻矣。

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

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

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

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

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

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

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之用。

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

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

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B.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C.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D.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曹植强调的是臣子不应该平白无故地接受圣上封的官职。

B.玄冕,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的礼服,这里专指天子、圣上。

C.弱冠,男子十八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后世泛指男子十八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D.填沟壑,死的自谦说法。

人死埋于地下,故称填沟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慈父也不会疼爱不能带来好处的儿子,因为侍奉父亲崇尚的是使双亲荣耀,侍奉仁君也同样如此。

B.文章以贾谊、终军为例,说明他们不为夸耀功劳而志在报国,为了发挥自己的才干,献身于英明的君王。

C.曹植身处外地,睡觉不好,吃饭不香,因为东吴、蜀汉两国还没被攻克,两国士卒仍在操演战阵积极备战。

D.曹植以尘雾、萤火、蜡烛来自喻,期待能发挥自身的能量,虽朝中的大臣对此讥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实现为国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