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0696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docx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证方法

  【主持人语】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监控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所谓教学质量监控,不仅是指通过对教学质量高低的及时测定和准确判断,使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调节和改进教学管理与教学实施活动,更是指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监控。

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

监控课堂教学质量,一是质量指标的科学确定,二是方法手段的有效使用,三是教学行为的跟进改变。

下面两篇文章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转型问题做了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摘要】本研究以重庆、贵州等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为样本,以诊断性评价为价值取向,构建并逐步完善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的学业成就为主要评价维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监测工具,对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期监控,在实证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向和建议。

这一监测指标体系与监测工具可以实现基于教学模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极具价值的诊断与改进功能。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诊断性评价

  一、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的质量困境

  笔者对重庆市领雁工程学校、贵州遵义市、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浙江嘉兴市的100多所学校的一线课堂教学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改革影响比较大的学校主要表现为: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建构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策略;建构了教师以间接教学为主、直接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策略。

如果以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视角来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如何有效地联系起来成了其中的关键要素。

因此,我们更加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和重视师生在交往中思维得以唤醒和激活的状态,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生成状态以及学业成就和相关素养的提高。

为此,我们立足新的课堂教学质量观,从实证的视角对这种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诊断性评价,借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围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来展开。

  二、课堂评价:

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模型

  我们依据教学质量观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设立评价标准和流程,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反馈,确保学生在减负或合理负担前提下实现课程学习的三维目标,取得更加显著的学习成就。

  

(一)基于质量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素及其关系

  1.抽象关键要素。

主要借鉴加里?

D?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理论的视角,抽象出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要素,包括课堂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教与学的过程行为、学生学习成就以及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策略等。

  2.建立要素关系。

把学生学习质量的变化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相联系,把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师的间接教学、直接教学策略相联系,把学生学习方式与和教师教学方式相联系。

我们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视角,探究这些联系的相关关系,分析它们在影响学生学习质量中的作用。

  

(二)设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模型和指标

  质量监控指标必须依据某种课堂教学的质量模型来建立。

我们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要素和要素关系表达出来,就构成了依据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模型(如图1)。

  依据质量模型设计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把教师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式与策略、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课堂参与的情绪状态、学生学业成就等维度,细化成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状态的观察点,建立与之相适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三)开发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工具

  根据指标的维度设计课堂教学的评价细则或观察点,初步建构了一系列课堂教学观察工具与评价量表。

  1.编制评价工具、进行数据采集

  根据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理论架构,我们编制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先后在重庆市云阳县后叶学校、云阳县天景中学、重庆经济开发区育才中学、贵州省遵义市航天中学等样本实验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参加调查的学生2980人,详情见下表:

  2.修正、完善指标体系与监测工具

  在对问卷做信效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四次问卷修订,其信度(Cronbach'sAlpha系数)由原来的0.783上升到0.940。

经过四次因子分析后,问卷的结构维度也逐渐清晰。

我们总结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归类。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

教师直接教学、间接教学、课堂激励策略、预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建设;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负荷、自信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另有一个维度,是学生对班级中那些积极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的同学的学习进步情况的主观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学习质量。

这几个维度的累计贡献率为58.97%,表明问卷所包含的维度已经初步达到了我们的评价要求。

  三、质量监控: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工具运用

  通过评价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诊断性评价为导向,形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包含教师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及其与学生学业成绩数据的关联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业成就分析报告(包含学生学业成绩数据与分析、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数据与分析以及三者关联分析)。

  

(一)质量监控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诊断与指导

  我们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监控工具对学校课堂教学开展质量监控活动。

质量监控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诊断,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二是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等因素与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性,帮助课改实验学校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基本设计,调整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关系,指导教师的教学策略的改进。

  基于客观的数据分析,为学校在判断诸如“在教师观念中是否真正实现了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全面认同进而达到系统而清晰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实现了从教学理念向课程安排、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具体策略与措施的有效转变”“学生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是否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力”等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学校的下一步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改进建议。

  

(二)质量监控工具的实际运用及其效果

  1.教师教学方式的诊断与改进

  重庆市T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直接指向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

因此,在教师教学方式的诊断中,我们着重将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直接教学、以学生合作为主的间接教学作为监测的维度。

课堂激励和课前的预习指导是该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将这两个维度单列。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T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在教师行为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各年级教师依然主要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表明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体现,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的课堂激励,也较为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只是课堂上激励策略和启发引导策略的运用还未达到我们的期望水平。

见下表:

  注:

维度得分是将各维度所包含的题目得分进行累加,然后除以维度总分,最后转化为百分制得分,因此各维度得分区间为[0,100]。

  依据以上诊断结果,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T中学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深入研究课堂激励策略与启发引导策略。

在教学设计时,应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课堂上,创设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生学习方式的诊断与改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变量。

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所期望达到的核心目标之一。

因此,我们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评价维度,来诊断目前实验学校的课堂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借此对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

  以J中学高中一年级为例,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从而成为课堂主人意识还比较欠缺。

虽然学生开展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但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课堂表现不主动,被动学习特征明显。

更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不支持学生的高效学习。

据此推论,学生合作学习与课堂展示的动力主要是由教师的外部推动,出于自身积极主动的合作学习愿望还需要后期强化(表4)。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

根据诊断结果,建议学校对学生开展合作技能训练,使之掌握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与方法,以及高效学习策略。

教师根据有效性原则研究有针对性的课堂激励策略,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体验到合作学习与主动建构的乐趣。

  3.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与改进

  学生学习状态,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直观的标尺。

航天中学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业成就。

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之间非常融洽,师生关系也处于良好水平,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习动力充足,但是学生自信心普遍较低,且睡眠时间不足,学习精力也不够。

九年级学生较八年级学生更加明显,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这可能与学校作为当地名校的社会压力过大有关(表5)。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生活,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文艺、体育、社团等方式释放学生的心理负担;借助校本课程活动,通过多元评价以提升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另一组数据还表明:

学生增加的一部分学习时间,并没有为学生的学习主观进步度和学业成就的实际提升产生正面的影响,所以建议学校适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习效率。

  4.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

  我们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各调研学校各年级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下一步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的突破口。

以T中学为例,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教师启发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建设以及预习指导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因。

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影响。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动力与自信心这几个因素尚未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见下表:

  5.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产生的实际效果

  2010年开始使用“心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云阳后叶学校等中小学,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诊断和指导,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型和教学策略,其学科教学质量无论是在区域教学质量抽测还是在学生中考中,学生的学业成就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如《重庆市云阳县后叶学校“心动课堂”学业成绩分析报告(第2次)》。

本报告中的学生学业成绩数据来自云阳县教科所组织的学科质量监测中所获得的测评数据。

科目包括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初三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的质量测试数据。

把后叶学校与实验前处于同一水平的对比学校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成绩分布标准差、偏度系数对比,并与教学行为方式变化的联系。

  四、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反思与改进

  

(一)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完备性问题

  1.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所涵盖的维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把课堂教学的整体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再把每个子系统分解为下一层次若干子系统,根据每个子系统的本质特征,提出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通过对各个指标体系达成度的综合评价,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价值判断。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指标体系更多地聚焦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点的关注度不够。

因此在回归分析时,一些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维度未能进入我们的分析框架内。

  2.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学科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评价工具的普适性太强,则意味着针对性的弱化。

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观察工具与问卷调查工具尚未结合不同学科的具体实际来编制,由于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景,因此,解决统一的观察(调查)工具与所观察的课堂的针对性问题,也是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

比如我们指导过的一些学校,数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由原来的学校通用教学范式,发展成了问题导向性的新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工具则需要进一步细化研究,不断增强质量监控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操作性问题

  1.课堂观察工具的客观性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具,特别是课堂观察工具,多数还处于主观判断的层次,在精细化、具体化方面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

因此,课堂教学观察记录工具的可操作性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2.试卷编制的科学性

  有关学业成绩评价,我们目前仅以监控学校所在的区县的期末考试(或抽测)成绩作为分析依据。

经过我们的分析,历次期末试卷在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方面差异很大。

因此,遵循严格的试卷编制程序,通过编制命题双向细目表、试题编制、试测、组卷等环节形成若干套试题,以确保历次测试卷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熊德雅等.重建与优化:

特色学校的价值框架与持续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

  [2]熊德雅、李强.新学习课堂教学机制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2).

  [3]王振华.学业测评结果比较的方法构想与技术支持[J].教育发展研究,2013(6).

  (李强,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熊德雅,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刘仕平,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