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0954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docx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内容摘要】本文从对产业转移的认识入手,指出了当前我国西部落后地区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目前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提出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西部地区;战略意义;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一、对“产业转移“的认识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要素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产业从某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是国家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及变化的体现和过程。

产业转移往往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一般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此逐层推进。

产业转移往往先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转移开始,后依次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调整西部产业结构和升级

西部地区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

如农业劳动力比例过大,第三产业比例过小,工业内部也存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失衡状态。

而目前东部向西部转移产业一般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工业和资源型产业,能吸收西部富余劳动力,改善产业结构比例,使之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西部产业科技总水平

由于历史及区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基本处于传统产业阶段,科技水平明显偏低。

西部地区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比较优势,振兴地区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西部承接东中部地区转移产业中,相当一部分具有较大的科技含量,如果与现有传统产业能够有效协调,将能提升西部整体产业的科技水平。

(三)有利于提高西部形成产业规模经济

从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角度看,西部的产业大都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对能源实行鸡窝开采,小作坊式高耗资源、高污染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西部的经济发展,造成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浪费。

通过中东部产业转移获得的科学技术可以用于改造西部这类企业和产业,西部通过产业转移投资获得的资金可用于西部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投资,都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

(四)有利于促进观念不断更新

思想观念落后是妨碍西部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瓶颈”因素。

其传统观念表现为因循守旧与小农经济的思想、“等靠要”依赖心理等。

西部地区人们由于观念落后,与市场经济不太融合,这些都是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欠缺的重要根源。

东部地区的先进产业移入后,必然带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或先进的管理,将对西部区域传统观念起着更新、改造作用,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源泉。

三、对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面临现状进行SWOT分析

(一)优势

1、资源优势:

(1)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能源储量可观,优势显著。

拥有可开发的水电资源2亿多千瓦,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煤炭的探明储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天然气资源占全国的53%。

巨大的能源优势,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西部矿产资源品种较全,储藏量大,多项资源储量占全国第一。

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已找到了120多种。

其中铁、钒、锰、铬、铜、铝、铅、锌、镍、钴、锡等20多种矿藏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

(2)土地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拥有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绝大部分草原面积。

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5%。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其中有5.9亿亩适宜开发为农用地,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有1亿亩,西南部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特色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3)旅游资源优势:

西部地域辽阔,地貌多样,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世界闻名的景观包括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秀丽壮观的长江三峡等等。

从人文资源看,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

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包括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藏文化代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以及数不胜数的宗教文化场所等等。

2、人口和劳动力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2个省。

自1978年以来,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西部地区总人口达到36523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5%。

人口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劳动力的高速增长。

西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这一优势是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的驱动力。

3、传统产业优势

西部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许多传统产业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为承接关联配套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陕西省在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高压输变电、机械装配制造等产业方面优势明显,能源化工和以浓缩苹果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潜力也很大,这些产业具备了配套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因此,可以依托已有的产业集群,对接配套关联产业,高效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

(1)硬环境优势:

产业转移的硬环境主要是指硬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便利,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生活设施条件等。

西部经过西部大开发8年的建设,硬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已经基本达到了整体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软环境优势:

产业转移软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文化、法规政策、市场环境等。

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在科教文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东西部社会文化差异较小,产业转移阻力小。

西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市场公平竞争提供了重要保证;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政策优惠,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3)竞争环境优势:

产业转移竞争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地区能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所提供的各方面的便利与服务,如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服务体系、融资渠道、产业配套服务等。

西部由于市场发育程度较东部低,各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将产业转移到西部其实是适度降低了产业竞争压力。

(二)劣势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竞争力较弱。

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生产、生活设施不完备,交通运输成本高,信息流通不通畅,客观上构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现实阻力。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产业环境与组织成本较高,制约承接产业发展。

2、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多年来,西部地区着重发展资源型产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发展质量低,至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产业配套的严重不足,无疑也是影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体现在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仍较低,产业特点不突出,未能形成完备齐全的产业链,无法实现高效率配送等方面,种种时效性差造成成本和消耗的增加,制约了产业转移的类型,影响了产业转移的进程。

3、市场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

市场制度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保障,而西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是中国各区域中最低的。

主要表现在:

一是西部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的各种制度性缺陷如机制僵化、经营低效、包袱沉重等现象普遍而严重,很难成为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的合作载体。

二是改革滞后呈现的旧体制痕迹,如行政干预过多、机构设置重叠、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等。

这将迫使外来企业不得不承受因为缺乏经济自由,以及政府部门办事环节多、效率低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和损失。

4、人力资本储备不足,劳动效率低下。

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经济较落后、待遇较低,因此吸纳人才的能力较弱,多年来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始终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30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孔雀东南飞”现象愈演愈烈,西部地区人才流失更加严重。

另外,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也相对落后,难以满足西进企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需求。

西部突出的人才问题制约着转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思想认识不足,观念更新滞后。

西部一些地区对产业转移的重要性、主体以及内在动因认识尚不够全面与深刻,其集中表现为:

一是对产业转移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既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又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二是更多强调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职能,忽略了产业转移本身是一个市场行为;三是对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因和客观规律认识不足。

6、因地理气候影响,生态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气候因素导致生态环境脆弱。

西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气候恶劣,降水稀少。

植被覆盖程度低,土地缺乏有效保护,导致沙漠化的发生及沙尘暴的频发。

我国生态脆弱的区域2/3以上的面积在西部地区。

7、缺乏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指导,产业转移的质量不高。

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由于缺少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指导下的产业对接和转移,致使在产业转移中,一方面未能根据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产业,导致相邻承接地之间产业性质雷同,企业的竞争性降低;另一方面,只注重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引进,忽略了相关产业的整体引进和配套引进,导致承接地内部的产业关联度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三)机遇

1、经济危机加速产业转移的步伐

资料显示,近年来,东部地区在地价、劳动力价格、水电价格等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压力下,已开始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东部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产业转移的步伐也日趋紧迫,据测算,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需要外迁的产值将达到1400个亿。

我国西部地区凭借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将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机遇。

2、十年大开发取得的成就为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保障

2009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十年来,西部地区实现了经济大发展、产业结构大调整、基础设施大加强、财政收入大提高、人民生活大进步等巨大成就,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活力大大增强,这些进步为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受到更多关注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东西部地区差距过大早已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2008年,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15℅,比20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如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西部地区俨然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西部经济上的优越表现,使其有望获得中央政府在政策上的更多支持。

4、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正在快速提升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西部、东北、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均快于东部地区,上述4个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1.65%、21.39%、22.47%和21.10%。

另外,从工业经济增速看,上半年,中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4个地区工业生产增加值分别增长19.74%、19.06%、21.41%和15.73%。

中西部地区经济数据全面“优于”东部,这说明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升级正在加速进行,东业西移的时机已经成熟。

(四)威胁

1、环境恶化问题

东区西移的主要是高耗能、高耗材产业,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建材等等,随着西部地区这类产业的增加,必然伴随着西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由于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资源开发处理不当,保护不力,资源破坏的代价会超过资源开发的收益,这不仅影响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大大增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把握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的移入,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巨大挑战。

2、发展成本提升问题

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的目的,一方面是摆脱旧的产业的束缚,从产业移出中获得资金和比较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谋求产业结构高级化,所以,东部地区可能将相对过时或绝对成本优势丧失的产业转移出去,而将刚刚成长起来或绝对成本优势明显的产业保留下来继续发展。

如果西部地区盲目承接这些产业,会使发展难度增加、成本升高,使原有的地区优势不复存在,结果可能是风险内移,而利益外流,这不仅不能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反而制约其发展。

3、产业的冲击效应问题

西移产业会对西部原有与其相同或相近的产业产生“冲击效应”甚至“挤出效应”,影响制约西部地区原有产业的发展。

这种“冲击效应”,从生产要素方面来说,西移产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吸引要素的能力较强。

西部原有产业由于在要素争夺上的劣势,就可能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甚至被完全挤出行业。

从市场份额方面来说,西移产业生产水平较高、管理体系相对完善,有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较低的生产销售成本及产品价格,再加上先进的营销理念、完善的营销网络以及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就使西部原有产业在当地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生产规模减小,许多重要产品生产和市场可能被东部地区所掌控和占领。

4、来自国内地区和外部国家的竞争

(1)我国其他地区的竞争。

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欠发达地区仍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在区位、环境、市场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且各地政府已出台相应配套措施,迅速将承接产业转移由可能变为现实。

(2)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

越南、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产业发展衔接于中国东部地区。

同时,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这些国家生态空间更大、政策优惠条件更多、原材料价格较低,劳动力成本甚至低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这些优越条件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使该区域倍具吸引力。

四、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建议

根据SWOT分析方法,结合上文分析,可得出四种组合战略,即增长型战略(SO)、规避型战略(ST)、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参见附表1):

(一)SO增长型战略

1、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和引进特色产业。

西部地区在承接西移产业时应从本地的实情出发,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

在产业、产品选择应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专业化特色,重点发展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生物制药业以及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集群。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积极吸纳些在东部等发达地区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而在西部仍发展潜力的产业,如一些传统的初级加工产业、劳密集型产业等,这些产业在东部等发达地区已无利图,但在西部地区却可发展为主导甚至支柱型产业。

这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盲目地吸收所有的转移产业,是要根据自己要素禀赋的实际情况,找准本地区既比较优势又有带动效应的产业,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成专业化生产。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越条件。

良好的硬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事关产业承接效率的全局,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跨区域的交通网络,促进物流等产业发展,包括公路干线、铁路干线、内河航运及航空网络;加强综合能源体系建设,发挥西部地区作为全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加工基地的作用;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建设,为产业转移与承接提供便捷的服务。

(二)ST规避型战略。

1、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做好宏观决策和引导,使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产业的过程中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争取做到承接产业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浪费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果承接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产业转移项目,要改造后再投入运营,不能随意引进。

通过摸索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都好的发展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把握好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推动节约型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应结合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

企业转入前,应设置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及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产品和工艺转入。

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特别重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确保既定的市场准入标准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

3、实性西部投资鼓励,优化政策环境。

要吸引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必须制订西部投资鼓励制度,通过信贷、利率、税收、投资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西部投资鼓励应特别强调:

①实行贷款贴息,鼓励西部各类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优惠,缓解民营企业异地投资的融资顾虑和资金约束;②实行就业补贴,根据西进企业为当地创造的就业机会提供不等额度的投资补贴,加速东部发达地区文体用品、食品、纺织服装、皮革、饮料等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

4.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

追求集聚经济是企业的天性。

大量的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相互集中在一起,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并有利于相互竞争和协作,提高管理和办事效能。

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构建产业聚集平台,引导同类企业向园区聚集,利于形成规模,做大做强。

因此,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

(三)WO扭转型战略

1、重视人才的储备积累,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力不仅决定于劳动成本,还决定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都必须以人力资本投入增长为前提。

西部地区必须要重视人才的积累和储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如:

①普及基础教育;②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重点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适用性人才;③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创新;④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稀缺人才,以使西部人力资本价值能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提升。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优化产业转移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对转移企业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认真清理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切实制止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等阻碍市场发育的行为。

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

三是加强法治建设。

从法律制度上切实保障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对外开放意识。

西部地区要突破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产品创新上都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发达区域产业转移的需求为基本参照,全方位敞开大门,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国内发达区域开放,既对竞争性产业开放,也对垄断性产业开放,在开放中努力吸引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前来开发,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4、提升西部地区产业链的竞争力,促进对接产业链的整合。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安排部署不同功能区的建设,来实现产业的梯度承接和地区的分工协作。

由于不同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资源把握度不一样,企业应该以进行资源整合来提升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同时构建适合自己的产业对接链。

关联企业首先要识别产业价值链中最具有价值的环节,然后将企业的有限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上,通过提升竞争优势来获得对其他环节协同的主动性和资源整合,使企业成为产业链的主导。

同时,企业应整合产业链上其他关联企业的业务合作与信息资源,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

5、提升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西部地区的企业应利用迁移产业的产业优势,消化、吸收新技术,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其次,应鼓励和吸引东部地区公司或跨国公司到西部地区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以及更多的管理营运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再次,要引导和加强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合作,加紧建立自己的配套产业群,促进西部企业进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生产、销售网络,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构建西部产业竞争力,最终形成区域竞争力。

(四)WT防御型战略

1、根据实情恰当、合理地选择移入产业。

西部地区应本着“积极接纳、谨慎选择”的方针,根据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内外市场的形势,结合本地区的要素资源禀赋、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进切合本地区实际的相关产业。

尤其是对移入产业的技术层次、产业关联度以及移入产业的市潜力等方面应有所要求,尽可能引进“适宜产业”、“良性产业”,更好地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济协调发展。

2、设法减少“冲击效应”。

各地区在引进产业时,要充分研究本地区产业的现有状况,重点引进“联系效应”大的产业,避免产业的重复建设以减少“冲击效应”,提高地区的就业水平西部在承接西移产业时,要以自身产业现状来确定承接产业,重点引进区内产业链中的“瓶颈”产业,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少引进甚至不引进对区内成熟产业有冲击的产业,以减少对就业的“负效应”。

五、结语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该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全方位地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要兼顾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做好生态规划,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断优化金融市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挖掘和开发西部地区市场,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优化制度和政策供给,积极主动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以顺利实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达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附表1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1、资源优势:

2、人口和劳动力优势

3、传统产业优势

4、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

(1)硬环境优势:

(2)软环境优势:

(3)竞争环境优势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竞争力较弱。

2、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3、市场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

4、人力资本储备不足,劳动效率低下。

5、思想认识不足,观念更新滞后。

6、因地理气候影响,生态环境脆弱。

7、,产业转移的质量不高。

机会(opportunities)

SO增长型战略

WO扭转型战略

1、经济危机加速产业转移的步伐

2、十年大开发取得的成就为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保障

3、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受到更多关注

4、产业转移速度和规模正快速提升

1、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和引进特色产业。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越条件。

 

1、重视人才储备积累,提高劳动者素质。

2、发挥政府职能能,优化社会环境。

3、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对外开放意识。

4、促进对接产业链的整合。

5、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威胁(threats)

ST规避型战略

WT防御型战略

1、环境恶化问题

2、发展成本提升问题

3、产业的冲击效应问题

4、来自国内地区和外部国家的竞争

1、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2、把握好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推动节约型产业转移。

3、西部投资鼓励,优化政策环境。

4.引导产业相对集中。

1、根据实情恰当、合理地选择移入产业。

2、设法减少“冲击效应”。

 

 

【参考文献】

[1]陈力勇《自主工业化: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经论导刊》2009年第5期

[2]徐燕,李翠军《对中西部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6月

[3]李晓西《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与承接机遇》,《高端视角》2009年第二期

[4]胥倩《优化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浅析》,《经贸观察》2009年第5期

[5]李毅《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利用外资》,《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月

[6]翟国涛,刘业兴《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科技信息》2009年第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