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89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docx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

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应防范的深层次问题探析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污染转移、企业流失和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等问题。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对如何防范和解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Therearesomanyproblemsduringtextileandapparelindustrialtransfer'sacceptanceinthecentral-and-westernChinasuchastheredundancydevelopment,thetransferofpollution,thelostofenterpriseandtheindustrialvaluechain'sbeinglockeduponlowlevel.Theauthoranalyzedthebadconsequencecausedbytheseproblemsandtherootsoftheseproblems,andputforwardsomeadviceofhowtopreventandsolvetheseproblems.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受到来自土地、劳动力、环保、资金等要素成本以及物流成本攀升等压力,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加快。

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提速,但是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甚至给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长期隐患。

如何预防这些问题和隐患的发生,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不良影响

  

  1.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中西部地区获得的分工利得十分有限

  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等,我国出台了鼓励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政策措施。

如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

”面对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历史和政策机遇,中西部各地区重视承接产业转移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不少市县不考虑自己是否真正具有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等,而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重要的资源进行争夺,相继出台“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争相到沿海城市招商引资。

  以河南省为例,在目前确定的第一批175个产业集聚区中,以纺织为主导的就有30多个。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高新区、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实际上也不排除引进纺织服装项目。

盲目竞争、过分竞争的结果是中西部地区引进的项目以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差等等,产业低水平趋同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进一步制约一些东部品牌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以及品牌迁移至中西部地区,固化了“东南部做高端中西部做加工”的中国区域分工格局。

  由于低附加值环节的进入壁垒比较低,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中,往往会导致过度进入,这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性过剩(低端产能过剩)的原因。

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了“发达国家在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中部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分工格局下,虽然一些地区新形成的加工能力十分庞大,但是它们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中获得的分工利得十分有限。

  2.警惕污染转移问题,加剧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中西部不少地区把降低环保要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污染转移已经使得中西部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实际上,我国东部在承接国际纺织服装的转移中,曾经为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设置过低门槛,印染行业给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五省带来的污染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证,印染企业不得不从沿海大城市向小城镇转移。

  而今,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约束强化和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的压力加剧,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冲动增强;而中西部不少地区为了降低成本和构建完整产业链,也有引进印染企业的冲动。

在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区域性污染之前,中西部必须吸收东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经验教训,把污染和高耗能企业阻隔在外,避免再走东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招得来,留不住”的企业流失隐患,国家利益受损问题值得深思

  一方面是中西部政府急于引进项目;另一方面,待转移的企业待价而沽,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双方博弈的结果是虽然把企业招进来了,地方政府付出的代价却往往很大,如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低息甚至无息贷款、较长的免税和减税期限等,即使这样的代价也不能长久留住企业。

  对纺织服装产业来说,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所凭借的优势主要在于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原料资源。

但当在企业迁移过来后地方政府却不注意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形不成集群优势,企业发展的外部软环境也不能和东部相比,企业真正扎根下来很不易。

加上纺织工业特别是服装加工企业的再迁移成本也不高,迁移来的企业往往在“两免三减”、“免三减五”等政策优惠期过后,就会择机迁移,或为了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或为了寻找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等。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下的工夫不少,获得的财税收入却十分有限,甚至可能造成国家利益受损。

由于这些企业追逐的是政策优惠以及中西部的成本优势,自然对区域长期发展战略和未来的持续性发展重视不足,它们的再次迁移很可能对承接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同样,这些企业也缺少产业升级的自发动力,不会像优秀成长型企业那样注重自己的产品、服务、技术、管理、市场和品牌建设。

  4.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长期隐患不容忽视,有可能加剧未来产业升级的难度

  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西部产业结构得到快速提升,但是从长期来看,低水平重复建设还隐藏着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隐患,即由于产业链上的主导企业是跨国公司或者东部品牌企业,这些主导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的产业升级进行压制,牢牢把握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对该地区的产业升级产生强大的锁定效应,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陷入价值链低端锁定陷阱(这里的产业升级并不单单指技术升级,更强调沿产业价值链的升级)。

  这种担心并不多余,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纺织服装业已经形成了以跨国采购商主导的俘获型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依附型产业升级模式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逐步陷入低端锁定。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价值环节缺失,产业价值链升级困难等问题凸显。

如此低端锁定不但给欠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延缓了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这种状况亟需通过中西部的自我提升,构建较完整的区域产业链来解决,而东中西部产业的合理分工与联动发展也能缓解这一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

  

  1.诸侯经济与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机制

  在我国地方分权形成进程中,不断强大的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具有强烈的经济扩张冲动,加之受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机制的制约,追求GDP增幅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主管官员任期内(一般为5年)的所爱。

尽管“十六大”以来,我国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有所提高。

但是,透过各地应对危机保增长的行动,仍然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GDP、财政收入和招商引资等指标的重视没有减弱。

  在强烈的政绩压力和冲动、较多的资源掌控支配权和软弱的监督约束机制这一大环境下,中西部地方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不计成本、甚至不惜违反政策法规打出各种或明或暗的优惠,又一次引发了热火朝天的招商引资优惠比拼竞赛。

强力的政府干预弱化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加剧了重复建设。

各地之间各自为战、互相拆台的恶性竞争降低了政府在企业面前的谈判地位,降低了政府对“进门”项目应有的选择标准以及对项目审批监管的力度,导致环境污染和国家利益受损,给中西部经济社会长期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2.招商引资行为盲目

  为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所收获,中西部各地政府纷纷到沿海城市举行招商引资会议,或者在家门口摆开招商引资擂台。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部各地政府对自己具体要承接哪些产业、重点要承接产业链哪些环节、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在哪里等问题并不清楚,在什么时机承接、以什么方式寻找承接对象也不明确等等。

就像年轻人寻找结婚对象一样,政府招商引资也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要求是什么,这样就比较容易知道适合自己的对象主要在哪里。

有了明确的选择范围,还要明白重点目标的要求,双方优势和要求的契合度有多高,以及自己追求的最佳时机等等。

这样有的放矢展开的追求比全面撒网花费的成本低,成功的几率高,长久留住对象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三、防范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

  政绩考核机制是地方政府决策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在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是增强地方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有力抓手。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机制,就是要更多地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设置考评指标,科学分配指标权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指标;既重视眼前发展,又重视本地区长远发展等等。

  2.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升级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

  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分别从空间结构和价值结构角度反映了产业发展的轨迹。

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只是表象,利用承接产业转移机会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和先进技术等,形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途径和新机制才是最重要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先由内陆地区转移到沿海地区(外资驱动),近几年又开始由沿海向内陆转移(成本驱动),两次大转移虽然客观上均伴随着产业升级现象,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目前中西部地区还远未形成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升级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

  中西部地区要实现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发展,首先对某一具体区域来说,必须推动域内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协调,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本地区高起点、高标准承接项目,严禁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在转型升级的前提上引进企业。

  其次,坚持招商引资政策的区际协调,由于中西部各省区、各市县争相承接产业转移,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各地区招商引资政策要坚持国家的有关法律、制度,不得滥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第三,推动产业区际政策的协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具备构建国内价值链的基础。

而只有打破制度瓶颈,加强跨区域的政策协同,建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内区际竞合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内的区际分工合作,才能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中实现三大区域产业的共同升级和区域产业联动。

当然,某一域内(经济区、省)也可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合作机制。

  3.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建立完善项目评估机制等,提高招商引资效率。

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明确招商引资的重点目标区域,积极开展两地政府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与目标区域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对口联系的工作渠道和产业转移协调机制。

  加强与转移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合作,扩大招商引资的信息来源和联系渠道;利用已在本地区投资的企业家和管理层队伍,以企引商,以商招商,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迁移。

  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制度,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趋势等,聘请专家参与策划和储备一批能够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投资总额大、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认真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等,减少招商引资的盲目性。

  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定期更新招商项目库,让投资者了解得更全面、更清楚当地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规划,选择感兴趣的投资项目;建立完善项目评估机制,对拟引进项目,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提高本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就业、项目带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招商引资中把握主动权。

  4.以引力吸引企业、留住企业

  一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配套等,打造相对完整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中西部地区产业链配套能力、产业集聚的规模和水平等是影响跨国企业和东部品牌企业转入的重要因素,而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在未来将对拟转出企业形成转移阻力。

因此,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完善交通、供电供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劳动力、土地、金融资本等生产要素和资源供给;支持外来优势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手段整合区域已有资源;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互相合作的支持平台,鼓励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发展;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实现产业空间集聚等。

  二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中西部的地方政府跟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在开放观念、对企业支持力度以及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因此,对中西部来说,改善企业外部软环境也对承接产业转移和长久留住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是我国劳动密集型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缩影。

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推进中西部产业升级、经济长期发展。

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和政策机遇面前,中西部地区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既要大胆引入能够发挥自己比较优势而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和环节,又要勇于舍弃不利于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项目。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后要想避免陷入产业低端锁定陷阱,必须把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比较优势与转移企业的自身优势(管理、品牌、技术等)实现融合,要将产业转移的链条从制造延伸到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等环节,构建较完整的区域产业链,这是避免形成依附型产业升级模式的关键;同时,完善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产生的集聚优势也避免转移过来的企业再次转移出去。

  

  参考文献

  [1]卓约,张珉.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

131?

140.

  [2]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现状与对策思辨[J].纺织导报,2009(3):

20?

22.

  [3]张先进,荣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4):

112?

114.

  [4]借纺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整合[N].金融时报,2009?

05?

25.

  [5]李华耕.基于制度角度分析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失范的成因[J].企业经济,2009(11):

126?

128.

  [6]程云川,陈利君.区域合作中的产业转移问题――以泛珠三角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92?

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