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1345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docx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

第五章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概述

❑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节教学策略概述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一)策略:

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二)教学策略: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组织形式及媒体等因素的总和。

二、特点:

(一)指向性:

教学策略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灵活性:

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存在对所有情况都适用的教学策略。

(三)多样性:

为满足教学需要,应提供多样的策略,以完成不同目标的教学。

三、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

(二)学习和教学理论

(三)符合学习内容

(四)符合学习者特点

(五)考虑教师本身条件(能否驾驭)

(六)考虑客观条件(如教学设备)

第二节教学模式

一、定义: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程序(程序、步骤、结构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七种教学(过程)模式:

①传递——接受模式②发现学习模式③先行组织者模式④掌握学习模式⑤示范——模仿式⑥情境——陶冶式⑦自学——辅导式⑧加涅的信息加工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

•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其学生赖恩把上述四段式发展为五段式(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程序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把教学过程概括为五个环节,传入我国后广为流行,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教学实践。

1、教学基本程序

1)复习检查:

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激发动机:

根据新课内容,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3)领会新教材:

核心。

主要以教师讲授和指导为主。

(包括感知和理解教材)

4)巩固练习:

学生在课上运用新学的知识进行练习。

5)检查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

典型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模式

1)优点:

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有利于循序渐进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

2)局限:

教师直接控制,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照顾个别差异。

(二)发现学习模式

1、提出者:

布鲁纳(Bruner)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

2、提出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959年美开会讨论教育改革问题。

3、含义:

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象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学习(而非教师讲授),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并获取知识。

4、运用程序:

1)问题:

是发现学习的第一步,要求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设置相应情境,诱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2)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假设或推测出各种答案。

3)验证:

协助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从中引出应有的结论;引导学生去证实结论,对所提出的假设或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检验、补充和修正,使问题得到解决。

4)总结:

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作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出科学结论。

教学示例:

美国教师上的一节地理课

①教师出示一张只画有自然资源和河流湖泊的美国北方地图,要求学生在这张地图上确定:

大城市应建在何处(如芝加哥)?

(问题)

②学生思考并讨论,进行标定(假设)

③参看参考资料和详图,以核对和纠正所作出的答案。

(验证)

④得出结论——应如何建设城市(结论)

5、传授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的区别:

•传授式:

教师传授;侧重学习结果;获取知识本身。

•发现式:

学生发现;侧重学习过程;获取知识方法。

6、评价:

1)优点:

①激发未知欲和认识性兴趣;(使依靠分数、奖赏等外力推动的学习变为由“探求的欢乐”所驱使和内部动机所学习);

②能学习发现的方法和态度;

③更好的领会、记忆预定的教材知识。

2)不足:

①淡化了知识掌握的重要性;

②随意性较大;

③耗时多(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要善于引导,比较费时,处理不当还会陷入儿童中心主义而破坏知识的系统性);

④有学科限制(最适宜于数理学科)。

(三)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或策略)

1、提出者:

奥苏贝尔、1978

2、含义:

1)组织者:

一种引导性材料,往往被放于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呈现。

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一段说明性文字,也可以是一个具体形象化的模型等等。

2)先行组织者模式(或策略):

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

例:

乘法——除法;标点符号——省略号

3、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

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4、种类:

根据其作用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1)陈述性组织者:

其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

例:

“锐角”、“直角”、“钝角”与“角的一般概念”;省略号与标点符号。

2)比较性组织者:

(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交叉重叠)其作用在于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相似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以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性。

例:

“回声”与“雷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5、运用程序:

三阶段:

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例:

《雷达》

(通过媒体展示和语言文字表述)介绍回声现象及有关特性(作为先行组织者)

(通过媒体展示和语言文字表述)讲解雷达工作原理——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当前的学习主题)

指出雷达与回声的共同属性——都是波的反射、接收。

分析雷达与回声的区别——前者是无线电波(一种电磁波),只能通过仪器探测到;而后者是声波,可以通过耳朵听到。

介绍雷达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的应用,以巩固和加强习得的意义。

(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四)掌握学习模式(布鲁姆)

1、基本思想:

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5%的优等生加上90%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

2、操作程序:

1)学习定向:

介绍掌握学习的目的和做法,让学生树立能学好的信心并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2)实施教学:

教师(仍按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单元教学目标)正常上课

3)形成性测试:

学完一个单元后,按教学目标对每个学生进行形成性测试,诊断出哪些学生还有哪些教学目标没有达到,分析未达标的原因。

4)提供帮助:

教师根据各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不同的帮助,提供由学生自愿选用的各种学习材料和矫正措施。

5)矫正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矫正学习。

通常以合作性学习小组或个别辅导形式,利用课外时间进行。

如下图:

 

单元二集体教学

再次形成性测验

单元一集体教学

终结测验

形成性测验

矫正

从事有关活动

或辅导他人

 

3、特点

1)班级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

2)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

3)教师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的信念,对学生学业成功的期望,对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起促进作用

(五)示范——模仿式

1、主要用于动作技能类的学习内容,包括一些操作技能的学习。

2、步骤:

1)定向:

教师向学生阐明需掌握的行为技能及技能的操作原理。

2)示范:

师向生进行操作示范。

3)参与性练习:

师指导生模仿练习的一个个分解的动作,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4)自主练习: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可以将单个的技能结合成整体技能,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能更加熟练。

5)技能的迁移:

学生的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六)情境——陶冶式(暗示——领悟模式)

1、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认知教学的某些领域也广泛应用。

(外语教学用得多)

2、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可设三类情境——形象情境;现实情境;联想情境。

以此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使其产生兴趣,激发情感,发现问题。

2)参与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在特定气氛中积极主动进行各种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3)总结转化:

教师启发总结,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感情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和经验转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准则。

教学示例:

例1——初中政治课《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以一个中学生违法案件引入

 

模拟少年法庭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悟出“不仅自己要做知法守法的公民,还要宣传法律,是人人都知法、守法,建设和谐家园。

(七)自学——辅导式:

1、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

2、教学程序:

自学→讨论→启发→练习总结

3、特点:

突出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八)加涅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涅关于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过程(内因),他还提出了与各内部过程相应的教学活动(外因)。

可分为三个步骤:

1、教学准备阶段:

1)引起注意

2)明确学习目标

3)激活相关旧知识

2、教学展开阶段

1)帮助学习者选择教学环境中的关键信息

2)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编码

3)应用新知识

4)强化新知识

3、教学结束阶段

帮助学生巩固与迁移知识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一)不同的教学目标应选用不同的模式

(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用不同的模式

第三节教学方法(略)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一)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手段,它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二)意义:

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

——根据学生实际特点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

(二)运用

——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总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略)

第五节教学媒体的设计

一、教学媒体的作用

(一)概念

1、媒体(media):

专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2、教学媒体:

直接介入教学活动中,存储并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二)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1、展示事实

2、创设情景

3、提供示范

4、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5、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6、提供评价分析。

二、教学媒体的分类

传统教学媒体

教学

媒体视觉媒体:

幻灯、投影等

现代教学媒体听觉媒体:

录音、广播等

视听媒体:

电影、电视、录像等

系统媒体:

语音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选用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

2、内容符合原则

3、对象适应原则

4、根据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

四、选择程序

(一)确定必须由媒体来表现的教学内容及使用目标。

是用来创设情境,引发动机,还是反映事实、显示过程;是示范演示、验证原理,还是提供练习、训练技能等。

(二)选择媒体类型并选定高效低耗的媒体

(三)设计媒体出示的时机、方式、步骤和次数等。

教学媒体选用程序图:

五、教学媒体的应用

(一)找准最佳作用点

1.突出、强化教学重点

2.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3.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4.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5.显示过程、形成表象

6.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7、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8、解释原理、启发思维

9、设置问题、引起思维

(二)找准最佳作用时机

1、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换

2、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

3、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

4、兴奋状态向理性状态的升华

5、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

6、满足合理的表现欲望

第六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含义——即以一定形式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

1、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习者为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为引导学习者自行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学习者的主体——应体现在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各种媒体——应各施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形成优化的媒体组合系统。

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

3、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

三、教案的编写(略)

第六章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一、概述

(一)含义:

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二)种类:

1、按评价基准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1)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如把一班的平均成绩作为基准。

2)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其优劣。

如课程标准。

3)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如该生上学期数学成绩是70分,这学期80分,说明进步了,若语文成绩两个学期都是80分以上,说明其语文成绩比数学要好些。

2、按评价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正常的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

2)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3)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第五、六章复习题

一、填空:

1、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解释:

1、教学策略2、教学媒体3、发现学习

三、简答:

1、依据加涅等人的信息加工观点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2、什么是教学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