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114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7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docx

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

2010届高三历史必修课第一轮复习提纲

古代中国

▲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

1、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

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民族明清(统一多民族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国家分裂(封建社会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国家进一步巩固和

形成)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的繁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

一、古代政治文明: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核心内容:

土地和人口,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2、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3、内容

①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4、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5、崩溃原因: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6、影响

①积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周朝的区域,逐步构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②消极: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

1、实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2、目的:

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3、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4、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封建社会)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

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根源: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作用: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⑤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过程建设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一、战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

法家思想

2、实践:

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②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③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②九卿: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

①由来: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

③作用:

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推行也是我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影响:

增强了秦朝国力,扩大了秦朝的疆域,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秦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对祖国疆域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最重要的积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用中央集权,加强统治,但激化了秦朝阶级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①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②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

摧残文化、钳制思想

③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④交通:

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三、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汉朝

(巩固)

①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刺史制度

隋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负责执行政令,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门、部。

关系: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

影响: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六部制即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也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御史台

北宋

(加强)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路、州、县

元朝

(发展)①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院

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行省制(行省设置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明朝

(强化)①明太祖:

废丞相,权分六部

②明成祖:

设内阁(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特点: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实质: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都察院

清朝

(顶峰并走向衰落)①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③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省、道、府、县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二、古代经济文明

1、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

最早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耒耜(农业耕作进入了“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二牛抬杠(西汉)→一牛挽犁(东汉),唐代:

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商周):

井田制

⑴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⑵性质:

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⑶瓦解的原因及过程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过程: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

⒉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君所有、地主所有、农民所有)

形成:

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北魏至唐朝中期:

“均田制”

①内容:

均田制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

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

②作用:

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兼并问题——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

大禹治水,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

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成熟,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③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④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手工业

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

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麻和葛)开始烧制陶器

商周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青铜铸造水平高由陶向瓷过渡

春秋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战国生铁(铸铁),

炼钢,淬火工艺

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制度:

铁业官营;

燃料:

煤;

供风:

水排的发明

南北朝灌钢法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

唐三彩(美术陶制品);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有了以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景德镇:

瓷都

元代青花瓷

明代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粉彩瓷器,珐琅瓷

▲手工业生产方式:

夏商周时期我国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主要是武器和官府的生活用品。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②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③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

商业生产和转运“市”的发展商业城市

战国开始兴起

秦代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有专门管理机构,

长安有东、西9市,

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市、坊界限分明。

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南北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草市普遍,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

市、坊界限分明长安、洛阳、

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宋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①市首次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市坊界限,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③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汴京(开封)

临安(杭州)

元代

明清会馆、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商业区繁华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②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③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4、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又叫“重本弃末”,强调要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2)来历: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①根本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3)目的②直接目的: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③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还可以安定人心。

秦:

①统一货币、度量衡

②对经济管理全面、具体、严密

汉:

①加重赋税征收;

(4)历代措施:

②盐铁官营制度;

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社会地位(如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唐:

设官市,严格管制

明清:

“海禁”政策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

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5)后果:

②政治上:

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根本:

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2)原因(目的)具体: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后果

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

明中叶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2、实质:

雇佣关系

①机户:

早期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②机工:

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3、条件:

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4、缓慢发展的原因:

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①资金:

土地买卖制和高额地租吸取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②技术:

革新慢

③市场: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国内市场狭小,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

④劳动力:

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

⑤国家政策:

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古代思想文明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①背景: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候崛起;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教育上学术下移。

②主要学派:

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非攻;法家——以法治国;儒家学派代表有:

孔子、孟子、荀子。

③影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孔子:

春秋末年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其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整理六经。

②孟子,战国中期人,被称为“亚圣”。

他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荀子,战国末期人,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张有: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措施: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

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结果:

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宋明理学

朱熹的理学思想: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主要内容:

①“理气论”(客观唯心论):

理和气不可分离。

②把理气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心性论”:

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

是明末著名思想,其思想主张有: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②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共同主张:

政治——都反对君主专制;经济——都主张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思想——提出“经世致用”主张;②不同主张政治——黄宗羲主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夫之主旨“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②经济——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这是资本主义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③思想上——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

③代表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弊书》、王夫之《船山遗书》。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西汉早期已经有了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造纸术的在欧洲的传播,使纸张代替了羊皮纸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的文化传播。

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指南针:

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叫司南,宋朝时指南针广泛用于海船;13世纪传入欧洲。

指南针在欧洲的传播和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火药:

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唐末,逐渐用于军事,宋代以后开始广泛用于战争。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也使得欧洲的采矿和金属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印刷术:

发明于隋唐之际,《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平民毕昇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提高了印制效率。

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印刷术的传播使欧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从中国的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的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一种主要字体。

▲书法:

起源:

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

发展:

小篆:

创始于秦代;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

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最能抒发作者的情感

中国书法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的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苏轼、苏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赵孟頫,创赵体。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中国画: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追求抒情写意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中国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的作品,也有许多精彩之作。

3、文学成就

▲《诗经》:

①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形成的标志。

②内容:

记载的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③特点:

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现实主义)。

④价值: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离骚》:

①概况:

是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

他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抒情长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诗。

②特点:

楚言楚地(楚辞体);句子参差不齐;浪漫主义色彩。

③价值:

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唐诗:

唐代是中国古典发展的鼎盛时期。

盛唐大诗人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有“诗仙”的美誉;杜甫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有“诗圣”“诗史”的美誉;中唐的白居晚,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对时弊的讽刺诗。

▲宋词:

①繁荣原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②成就: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③特点:

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

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元曲:

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特点: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关汉卿的《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明清小说:

①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②产生的背景: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③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