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6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docx

新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成语运用

部编版【人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专项练习:

成语运用

例1:

这四个小伙子都正当豆蔻年华,显得朝气蓬勃,活力四射。

例2: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ěr)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解析:

例1“豆蔻年华”中“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少女。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2“巧夺天工”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指人工的技艺胜过自然。

类似成语还有:

1、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2、风度翩翩(多指青年男子);3、姹紫嫣红(形容多种花);4、汗牛充栋(形容书多,不能指人);5、抛砖引玉(自谦之辞,只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6、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7、举案齐眉(只用于夫妻);8、破镜重圆(只用于夫妻);9、天伦之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10、炙手可热(比喻气焰之盛,权势很大,只可指人。

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11、行云流水(比喻诗文流畅自然);12、呼之欲出(形容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逼真);13、相濡以沫(指穷困时互助互济);14、洛阳纸贵(形容文章);15、日理万机(用于当政者);16、青梅竹马(指青年男女);17、亭亭玉立(多指少女);18、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19、气宇轩昂(形容人很有气概。

不能形容建筑物);20、脱颖而出(一般指同类的,多指人);21、血气方刚(一般指年轻人);22、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23、不耻下问(只用于不如自己的人);24、楚楚动人(姿态娇柔、秀美,形容女子或柔媚的景物,不形容文章动人)25、鳞次栉比(指建筑物或船只排列整齐);26、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27、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28、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对方的访或赠送的字画使自己的寒门增添光辉)

二、褒贬失当

例1:

我班班长李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乐于助人,她做的好事真是罄竹难书。

例2:

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解析:

例1中“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贬义。

例2中“捕风捉影”是贬义词,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作根据,此处色彩不当。

类似成语还有:

1、无所不为(贬义,指什么坏事都干);2、无所不至(贬义,指凡是能做的坏事都做到了);3、始作俑者(贬义,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4、粉墨登场(贬义);5、无独有偶(贬义);6、处心积虑(贬义,反义词是“殚精竭虑”);7、连篇累牍(贬义);8、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多用于贬义);9、改头换面(贬义。

比喻只改形式,不改内容);10、一团和气(现用作贬义);11、叹为观止(褒义);12、耳提面命(褒义,形容恳切的教导);13、趋之若鹜(贬义,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14、重整旗鼓(褒义);15、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16、雨后春笋(褒义,比喻美好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17、不可收拾(贬义,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面发展而难以控制);18、师心自用(贬义,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

三、望文生义

例1:

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例2:

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解析:

例1中“下里巴人”是指B古代楚国的一种较通俗的歌曲,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这里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属典型的望文生义。

例2“文不加点”意思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却常被误解为文章不加标点。

类似成语还有:

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2、差(chā)强人意(本意是尚能使人满意);3、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4、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5、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了,形容盛况);6、江河日下(比喻事物日趋衰落);7、望其项背(表示比得上或赶得上);8、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9、不刊之论(比喻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10、空穴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11、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12、良莠(yǒu)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1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14、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15、首鼠两端(犹豫不决,不表示意见不合);16、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17、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境界。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进入”的意思);18、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19、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20、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21、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22、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23、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24、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25、大方之家(泛指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人);26、屡试不爽(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27、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斑斓);28、身无长物(形容人清贫或生活简朴);29、求田问舍(到处谋求买田置屋,形容胸无大志,只知营私)。

四、词义重复

例1:

坐在笔者身边的一位外国记者扑哧一声,忍俊不禁地笑起。

例2: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解析:

例1“忍俊不禁”本已有忍不住笑的意思,与后面“笑起”重复。

例2中“难言之隐”意思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与“苦衷”重复。

类似成语还有:

1、当务之急(不能与“目前”一起用);2、遍体鳞伤(不能与“全身”一起用);3、变本加厉(不能与“更加”一起用);4、莘莘学子、芸芸众生(不能与“众多”一起用);5、妄自菲薄(不能与“自己”一起用);6、记忆犹新(不能与“还”一起用);7、孑(jié)然一身(不能与“独自”一起用)(孑:

单独、孤单。

);8、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不能与“人民”一起用);9、笑逐颜开(不能与“脸上”一起用);10、津津乐道(不能与“说”一起用);11、贻笑大方(不能与“让人”一起用);12、责无旁贷(不能与“责任”一起用);13、轩然大波(不能与“强烈的”一起用);14、不虞之誉(不能与“没想到”一起用);15、接踵而至(不能与“到”一起用);16、历历在目(不能与“眼前”一起用);17、方兴未艾(不能与“正”一起用);18、恍然大悟(不能与“突然”一起用);19、众所周知(不能与“大家”一起用)。

五、前后矛盾

例1: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例2:

他为我送两本小说,我对他很感激,便付之一笑。

解析:

例1“萍水相逢”意为陌生人初次见面,与“老同学”矛盾。

例2中“付之一笑”指用一笑做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与前文的“很感激”矛盾。

类似成语还有:

1、我和老王单枪匹马参加市运动会,夺得跳远冠军。

(“我和老王”已是两人,与“单枪匹马”成语矛盾。

2、远处众多的山峰,高峰俊骨,鼎足而立,撑起一片辽阔的青天。

(成语指三方面对立的局势,这就与开头的“众多的”相矛盾了。

3、老王多年喜欢收藏各种旧式钟表,每当他向别人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的意思是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而该句陈述的事物就是老王家的宝贝,再用自家宝贝作比,显得矛盾了。

六、轻重失当

例1:

在刚刚举行的“我为玉树献爱心”捐款仪式上,同学们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有的甚至一贫如洗也在所不惜。

例2:

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解析:

例1“一贫如洗”形容穷得一无所有,词义很重,此处用在“献爱心捐款”上,是犯了“重词轻用”的毛病。

例2“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词义很重,用在“考生”身上是犯了“重词轻用”的毛病。

类似程度较重的成语还有:

丰功伟绩、同流合污、可歌可泣、无可非议、真知灼见、有口皆碑等等。

七、搭配不当

例1:

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例2:

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解析:

例1中“翁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不能充当“成了”后的名词,应将“翁中捉鳖”改为“翁中之鳖”。

例2中“龙飞凤舞”是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名词。

类似误用还有:

1、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名词:

“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漠不关心百姓的疾苦”;2、不能充当修饰语:

“当仁不让的责任”,“深思熟虑的建议”等等。

【典型题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B.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21世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班的王芳和李红青梅竹马,她们像亲姐妹一样整天形影不离。

B.经过忍辱负重的刻苦训练,李娜终于夺得2011年法国球公开赛冠军。

C.我市自然资丰富,投资环境宽松,许多客商针锋相对地前投资兴业。

D.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邓小平当年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杨得伟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常常令同行俯首称臣。

B.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由衷地赞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

C.北海老街建筑的重檐、斗拱、花窗、牌坊等样式,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D.大型电视专题片《廉州说廉》的播出,让此前鲜为人知的合浦史料吏迹被更多的人熟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敦煌莫高窟众多的石窟中,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神采各异的飞天画像。

B.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虚心求学,不耻下问。

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周期性很长的伟大事业。

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洋淀人主要靠这方水、这片苇维持生活,而不是靠种地。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冷血护工”虐待养老院老人的事件曝光后,社会各界群众义愤填膺。

B.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C.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D.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乌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实战演练】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B.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以获取高额利润,严重危害了百姓健康。

C.与书为友能够让你获益匪浅,将不同的书视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增长阅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

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的特征各异:

“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十年,社会沧桑巨变,《读者》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宗旨却始终未变。

B.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D.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8、下列句中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柳宗元携弟一行游览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小石潭,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B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

C《木兰诗》情节扑朔迷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不仅让中国的老百姓津津乐道,也让世界的“木兰迷”倍加赞赏。

D孟子认为在“生死”与“义”的问题上,“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提起北京奥运会,人们就会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和你》。

B.面对突出的办学成绩,学校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反而继往开地再次扬帆起程。

C.不法厂家制造假药造成的恶果实在是骇人听闻。

D.李娜沉着应战、顽强拼搏,终于登上了法公开冠军宝座,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溢于言表,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

B.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不是危言耸听。

C.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D.几十年,作者多次想把心里话向这位知心朋友倾诉,可是都失之交臂。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老师范读课文既流利又抑扬顿挫,很感染人。

B、放学后,山村的校园里人已经很少了,真是人声鼎沸。

C、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D、对人不要吹毛求疵,应该宽容大度。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赏读这篇美文,犹如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令人心旷神怡。

B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说,经

适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C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D今年“六一”儿童节,初一年级的同学

在学校举行的“告别童年”歌咏比赛中,个个龙腾虎跃。

1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张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B.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小组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一点。

C.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D.马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A日本福岛核泄漏给人们带了不可名状的恐惧。

B雷锋传人郭明义,坚持20年无偿献血,个人捐款10多万元。

他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C森林公园里,高低错落的树木鳞次栉比,人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D随着2010年微博的异军突起,权威人士对这项新事物的美妙与危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B如果醉驾者在一起起车祸面前还无动于衷,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C张璐同学在“做文明小公民”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D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安市老百姓经常挂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成语运用

参考答案

1D、

2D(“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A项“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B项“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C项“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的对立)

3A、

4B、

5C、

6A(望文生义。

“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7C(参差不齐:

高低长短不齐。

此处可用“良莠不齐”)、

8B、

9B(成语“继往开”与“再次”意思重复,不符合语境要求。

)、

10D、

11B(“人声鼎沸”通常用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用在这里,前后矛盾,不恰当。

)、

12A、

13B、

14C、

15B

部编版【人教】七年级语文期末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西游记》同步练习

1《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______》,是鲁迅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书中不少文章包含着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1)《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藤野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

(2)《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

(3)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A《风筝》B《无常》C《父亲的病》D《藤野先生》

(4)《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和鞭挞的文章是()

A《琐记》B《无常》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

3鲁迅是直面人生的斗士,他的作品如匕首,如投枪,直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但他的作品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比如抒写童年生活、讴歌人性的美好。

请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鲁迅作品

人物

人物描写

人物评点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

(1)

《故乡》

(2)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勇敢无畏

《社戏》

阿发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3)

(4)

“我”

父亲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

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

“还是快点喘完了罢。

……”

立刻觉得这思想不该,就是犯了罪……

很爱父亲

4[2018·张家界]名著阅读。

“哥儿,你牢牢记住!

”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

“阿妈,恭喜恭喜!

’记得么?

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

不许说别的话!

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上面选段出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____》,文中的“她”是指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事,她被儿时的鲁迅称赞“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甚至“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二、《西游记》

5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略去的人物姓名或绰号。

齐天孙大圣,混世____________只为芭蕉扇,相逢各骋强。

粗心大圣将人骗,大胆牛王把扇诓。

这一个,金箍棒起无情义;那一个,双刃青锋有智量。

大圣施威哓彩雾,牛王放泼吐毫光。

齐斗勇,两不良,咬牙锉齿气昂昂。

播土扬尘天地暗,飞砂走石鬼神藏。

(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6《西游记》中下列故事情节发生在“黄风岭唐僧有难”之前的一项是()

A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B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

C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D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7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读后回答问题。

话说那六健将出洞门,径往西南上,依路而走。

行者心中暗想道:

“他要请老大王吃我师父,老大王断是牛魔王。

我老孙当年与他相会,真个意合情投……虽则久别,还记得他模样,且等老孙变作牛魔王,哄他一哄,看是何如。

孙悟空变作牛魔王后是如何引起红孩儿的怀疑并最终被识破的?

后孙悟空又是怎样救出师父的?

8[2017·衡阳]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

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

……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

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

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

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本段文字节选自______________(人名)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作品)。

(2)文中的“裙钗”指的是谁?

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9[2018·镇江]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

沙僧搀住个,叫道:

“二哥,你也搀住一个。

”果然搀住,落下云头,径至草舍门外。

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

二人一齐叫苦道:

“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

莫念!

莫念!

”那长老本心慈善,遂住了口不念,却也不认得真假。

假行者最终被谁识破?

 

10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①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又扯了一跌。

他睡倒在地,骂道:

“这个亡人!

你不去妨家长,却咬老孙!

”急翻身爬不起,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②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驾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

行者道:

“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

”八戒道:

“既是兄弟,极该留请。

”行者道:

“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

你去拦住云头,叫道:

“真君,且略住住。

齐天大圣在此进拜。

’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

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1)根据提示,选择填空。

①“受他降伏”指的是________。

A二将军宫门镇鬼B小圣施威降大圣C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②“与我助战”说的是在祭赛国,七圣帮助悟空八戒打死了万圣龙王和____________,并帮助祭赛国王收回了佛宝。

A黑河妖B黄狮精C九头虫

③在孙悟空等人帮助祭赛国王收回了佛宝之后,佛宝被放在了_________。

A伏龙寺B大佛寺C相国寺

(2)根据两段文字,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前后各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旧事重提童年少年青年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2.

(1)C

(2)C(3)A(4)B

3

(1)对“我”关爱,为“我”操心

(2)少年闰土(或闰土)

(3)热情好客,纯朴善良

(4)《父亲的病》

4朝花夕拾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

5泼牛王(牛魔王)

6D

7孙悟空变的牛魔王以吃斋为由不肯吃唐僧肉,引起红孩儿怀疑,又因答不出红孩儿的生辰,被红孩儿识破。

孙悟空打不过红孩儿,便请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降服红孩儿,悟空救出师父。

8

(1)吴承恩西游记

(2)文中的“裙钗”指罗刹女(铁扇公主)。

因为她的儿子红孩儿想吃唐僧肉,被孙悟空请的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所以她对孙悟空怀恨在心。

9如。

(答“佛祖”“如佛”等《西游记》中其他称谓均可)

10

(1)①B②C③A

(2)前:

不服输,性子急。

后:

机智灵活,细心周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