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995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模块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总结.docx

《模块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块总结.docx

模块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物质性:

 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主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总 银河系其它恒星系

系    河外星系

二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离太阳距离由近及远:

水、金、球、火、木、土、天王 、海王

三 地球是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

 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

         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条件:

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0C

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

水—— ③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

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就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具有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大气层结构

太阳活动标志

周期

光球

黑子

光球表面的黑斑点,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温度低,显得暗一些

11年

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爆发的年份

色球

耀斑

色球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

日冕

最外层

3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导致通讯短波无线电信号衰减或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磁暴”现象、罗盘磁针摇摆,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到航行、飞行

 产生极光

自然灾害

诱发地震

对气候的影响

1.3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

 

运动方式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地轴北端指北

北极上空:

逆时针旋转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

逆时针旋转

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

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度:

任何地点的均为15º/时,极点没有;

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没有

平均角速度1º/天

1月初近日点较快

7月初远日点较慢

平均线速度30km/s

关系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23º26́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太阳高度概念:

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正午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的最大值,

用太阳高度角来表示昼夜:

   昼半球上:

太阳高度(角)>0º (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夜半球上:

太阳高度(角)<0º (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下)

   晨昏线上:

太阳高度(角)=0º (即太阳位于地平线)

2 经度时差

(1)地方时:

经线无数,地方时无数

(2)时区与区时:

时区: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º。

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计算:

    所求地点的时间=已知地点时间+(两地相隔的经度数/15º)*1小时

    所求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西边用 -  

3 地转偏向

偏转规律:

 北半球:

右偏南半球:

左偏赤道:

不偏

例如:

北半球的河流右岸比左岸陡

三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

过地心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是地球自转的轨道面

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黄赤交角:

23º26́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的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

太阳垂直照射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90

   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周期:

  365天5时48分46秒回归年

3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分布的关系

时间

太阳直射点

位置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6月22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内极昼

12月22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南极圈内极昼

春分日、秋分日

赤道

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

春分到秋分

3.21—9。

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北极附近极昼

南极附近极夜

秋分到次年春分

9.23--次年3。

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南极附近极昼

北极附近极夜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方逐渐降低

(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决定了太阳辐射照射的时间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的强度,二者共同决定了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1四季的划分

天文季节:

夏天:

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冬季:

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2五带的划分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维地区向高维地区减少的规律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上下振动

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前后左右振动

2三大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   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深度33

2900

5150

地心6370

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17千米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地主要源地,厚度:

2800多千米

下地幔

地核

外 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内 核

3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氮和氧

水圈:

地球表层的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增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地球、大气最终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短波)辐射

二 热力环流

 

例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地风

同一空气柱(垂直方向),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越高,气压越低,形成:

冷高压、热低压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流在同一水平面上从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

  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

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气压梯度力:

促进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力的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气压梯度(力)愈大

  3 地转偏向力:

使水平运动发生偏转的力,北半球水平运动偏右,南半球水平运动偏左

  方向:

始终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大小

      高空风:

受到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作用的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风速很快

  5 摩擦力:

改变风速和大小(减小)

  方向:

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风:

受到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砖偏向力+摩擦力  作用的影响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个夹角(越往高空,夹角越小,等于0的时候,就是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时候,风速越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

1大气环流

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特征:

全球性、有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2单圈环流---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前提条件:

                          ① 地表性质均一

2地球不自转(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3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三圈环流  

假设:

① 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②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③

 地球自转,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60ºN

0ºN

30ºN

低纬环流

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气压带:

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高低压相间分布

(2)风带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

“南左北右”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冬季南移,夏季北移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②地球表面性质均一;③地球自转,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④ 海陆性质热力差异

七月切断

一月切断

副热带高压带30ºN

副极地低压带60ºN

北半球1月份冬季

60ºN:

大陆气温低,上空形成下沉气流,陆地近地面形成冷高压中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割成块

②北半球7月份夏季

30ºN:

大陆温度高,上空形成上升气流,陆地近地面形成热低压中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割成块

南北半球气压分布特点及原因:

气压分布特点

原因

北半球

断裂成块状

陆地面积较大

南半球

基本上呈带状

海洋占绝对优势

2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气候:

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相反或接近相反

例如:

我国冬季,受亚洲冷高压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多西北风;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气候暖热、湿润,多东南风

三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

温度:

纬度(五带的划分)

降水:

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降水多:

气压带:

上升气流风带:

从低纬(温度高)吹向高纬(温度低)

降水少:

气压带:

下沉气流风带:

从高纬(温度低)吹向低纬(温度高)

2 气候类型

气流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

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

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夏季:

炎热干燥

 冬季:

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控制

温和多雨

四:

气候的影响因素(不唯一):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2.3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冷气团:

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

暖气团:

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

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比较稳定

2锋的形成

3锋的类型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形成

冷气团主动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

势力相当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缓缓上滑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锋面来回摆动

降水强度小,

阴雨连绵的天气

过境时

雨雪天气、大风 、降温

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

单一冷气团控制、晴朗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减

单一暖气团控制、晴朗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雨区位置和范围

锋后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典型锋面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

北方冬季春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

③冬季爆发的寒流;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华南地区:

 春暖多晴,春寒雨起

一场春雨,一场暖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暖空气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气旋

反气旋

定义

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高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

中心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方向

垂直

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

方向

N--逆时针辐合

S—顺时针辐合

N--顺时针辐散

S--逆时针辐散

天气

一般情况

阴雨天气

晴朗、干燥

对我国

的影响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

夏季:

长江流域7、8月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副热带高压

冬季:

寒冷干燥的寒潮—蒙古高压

   北方“秋高气爽”

 

示意图

(北半球)

2台风  台风平面图及剖面图展示

大风区

◎涡旋区

◎眼区

风力6-12级,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气压↙,湿度↗,温度↗,风力↗

主要部分,破坏力最大的部分。

最大风速(大于12级),最强暴雨

靠近眼区附近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宽达数十千米厚八九千米的垂直云墙,

强风停息,云消雨散,天气晴朗而平静

眼区盛行下沉气流。

因为台风中心气压很低,在眼区外援的空气高速旋转,离心力大,使得空气向外流散,眼区空气也随之外流(离心力大于气压梯度力),这样高空就有空气流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眼区移过后,狂风暴雨

3寒潮及其危害冷性反气旋南移形成,重点在危害

台风(飓风)

寒潮

概念

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在西北太平洋的称为台风,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24小时内降温10℃以上,最低温度降至5℃以下

发生季节

夏秋季节

秋末、冬季、初春

移动路径

与影响区

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登陆。

亚洲东部、南部及北美洲东海岸一些国家频受台风之灾

强冷空气自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中心,向东南方向侵入我国,即从新疆至内蒙古分东、中、西三个方向入侵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西藏、云贵高原受寒潮影响较小外,其余广大地区都受到寒潮的影响

气象灾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严寒、大风、冻害

防御措施

加强人工监测和预报(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以减少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