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3087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精选陕西省咸阳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1、现代文阅读(3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的。

问题在于,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

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

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

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

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

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

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

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

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

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

不过,相信道理的正确,不等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历史的实际问题。

即使在熟悉历史唯物论的学者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对同一历史问题也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

例如关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便至少有四种见解:

奴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领主封建社会,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

每种见解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至今仍很难确定哪种见解称得上完全正确。

确定观念的存在基础如此之难,进而分析观念本身自然更难。

事实上,无论研究者对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持有何种见解,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给予肯定、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结论。

目前这些意见都有,而且都从历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据。

因此,确定材料的性质以及所反映的时间,便成为讨论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

这一点对于研究他的政治见解尤其重要。

孔子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发表的政见自然也有复杂的背景。

不了解他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便不能正确判断他政见的是非。

而现在的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使人们可据此进行精确判断的程度,于是要取得一致的结论尚不可能。

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以期最终通过争论来弄清楚历史的真相。

(摘编自蔡尚思《孔子的思想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编次的《春秋》一书,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认为这种动荡不安不是好事。

B.先秦到清代中叶,学者们的倾向、论证角度、判断逻辑不同,但都认同圣贤创造了社会秩序,社会动荡不安是坏事。

C.依据圣贤创造社会秩序,崩溃是非圣无法的结果,古代学者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观点有所不同。

D.受进化论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春秋时代的动荡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社会的变动很可能就是社会进化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近代接受进化论的学者认为,后代先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认识要成熟、进步,社会制度也因此改变。

B.“世愈古而治愈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这两种观点虽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受到了唯心史观的影响。

C.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了唯物史观,他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找到了当时的观念形态存在的精准基础。

D.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它解决历史实际问题是两码事,由于种种原因,对春秋时代社会性质的认识仍有分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是否尊先王为圣贤、如何取法的意见,就可以判断出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肯定、否定还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实际立场。

B.确定春秋时代社会性质四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完全正确已经很难,分析孔子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难。

C.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不能精确判断他政见的对错,学者们的结论就不可能一致。

D.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就有可能通过争论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鱼

周海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

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

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

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

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

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

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

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

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

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

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

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

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

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

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

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雕塑鱼。

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

木鱼也能。

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

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

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

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

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

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

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

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

他受到村人的说笑。

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败落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

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诞。

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

冬子说,或许是。

娘说,是你太无礼了。

冬子说,或许是。

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

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

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

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钢烂铁里翻出来。

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木头雕刻而成的鱼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

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

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

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

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写到了一个望不到尽头的饥饿的年代,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满桌的人都知道桌上的那条鱼是假鱼,但是都不愿说破,这反映了村里人虽然贫穷但都好面子的老好人性格特征。

C.一条木鱼竟能“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略带夸张的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美食对饥饿的冬子的诱惑。

D.一条木鱼,影响了冬子的一生,冬子曾经感到羞愧、困惑,而当他决定把长满虫眼的木鱼带回家的时候,或许已得到了解脱。

5.文章说“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这里的“沉重”是指什么?

(5分)

6.小说以冬子在生日那天将木鱼烹调好,端上桌让儿子吃鱼作为结尾,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用意。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坚持依法办理,切实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户口的合法权益;坚持区别情况,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政策,坚持综合配套,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与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收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国籍管理等相关领域政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进一步完善户口登记政策,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加强户口登记管理,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切实保障每个公民依法登记一个常住户口,努力实现全国户口和公民身份号码准确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目标。

(摘自《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

材料二:

方秀莲今年50岁,1993年跟随丈夫到广东生活,却没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娘家再次报户口时,也没有把她算在内,户口就这样“遗失”了。

因为老家在1000多公里之外,交通不便、成本太高、程序麻烦,她没有回老家“找”户口。

无户口让她遭遇诸多麻烦。

“最难的是看病不能报销,统统要自费。

”方秀莲说,没有身份证连火车都不能坐,感觉“寸步难行”。

“多亏派出所民警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娘家人赶紧把消息告诉我。

我把材料交给现住地的民警,10天左右就领到了户口。

”方莠莲说,“听说高铁速度很快,拿到身份证后一定要去体验。

(摘编自《户口登记,一个都不能少》)

材料三:

美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实行生命登记制度。

政府对每个人的出生、婚姻、生育、死亡等人口事件进行记录,形成较完整的登记册,登记册的内容非常详细,除个人信息外,还涉及父母的基本情况及父母与子女的社会关系。

生命登记资料与人口普查结合,可以为人口管理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

社会保障号(SSN)是美国政府进行人口管理的法宝和基石。

美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身份证,护照、驾照、信用卡等证件常常扮演身份证的角色,但它们的取得都必须以拥有一个社会保障号为前提。

此外,社会保障号与联邦和各州的许多社会机构相衔接,是公民享受医疗保险、失业救助、住房补贴、看病就医的凭证。

(摘编自接栋正《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

材料四:

中国的户籍历史甚久,记录丰富,制度日趋完备。

但是,在封建社会前期,依附农制盛行,世族、豪强与国家争夺农民,荫庇丁口,户籍制度并未能顺利执行。

而役重于赋,以及课人口税,亦造成人民流亡,使户籍失实。

后期,赋役征课渐从以人丁为主转为以田亩为主,分租制下的佃户减免直接负担,客户①入籍为户籍制度注入了新的内容。

但地方官为了保留地方财力和层层贪污自肥,也多方隐瞒户口,假报名姓。

如明代上报户籍用黄册,许多州县征收税粮则用白册(亦称实征册),两不相符;一些胥吏手中又自有私册,乃至州县长官亦不能过问。

清初之丁册,只是当差人数,实际丁口数并不只此。

摊丁入地以后,户籍与赋役完全脱钩,登记的户口才比较接近实际。

但又因保甲制度本身流弊,以及失去征课作用后官吏更自因循,仍难精确。

【注】①客户:

即无土地佃户。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材料一可知,无户口的公民都可以依法登记户口,政府相关部门要无条件为公民办理。

B.由材料二可知,国家在为无户口人员落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群众满意度高。

C.美国实行的生命登记制度可以为国家人口普查工作提供支持,比如提供翔实的数据资料等。

D.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执行过程并不顺利,后来才渐渐趋于完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2017年之前,我国的户籍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准确的问题,户口重复和漏报等现象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古而有之,甚至更严重,所以无法避免。

B.在我国,公民没有户口就不能办理身份证,就会给现实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比如看病报销、乘坐高铁出行等。

为无户人员落户是民生工程。

C.到2017年底我国已基本解决无户口人员的落户问题,而且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以后办户口会很便利,不会再产生新的无户口人员了。

D.由材料一、材料三可见,中国和美国都重视人口管理,也都有与人口管理相关的一些综合配套制度,这样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E.中国古代的户口登记之所以不够精准,与户籍和赋役挂钩有很大关系,不同阶级因利益关系虚报人口。

如果不按人口征税,统计就能准确。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与美国的人口管理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4分)

2、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

家世二千石。

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

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

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

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

“吾欲使容长戟幡旗。

”众咸笑之,浚曰:

“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州郡辟河东从事。

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

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

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

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

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

祜兄子暨白祜:

“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祜曰:

“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

”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

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

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

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

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或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

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

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

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威谏伐吴,浚乃上疏曰:

“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

且观时运,宜速征伐。

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

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数千人/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

“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

B.“变节”和苏轼的《方山子传》“稍壮,折节读书”一句中的“折节”同义,都是“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的意思。

C.“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意思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D.“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

古代相关词语不少,如疏稿:

奏章的草稿;疏直:

上疏直陈;疏奏:

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

上疏陈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浚志向远大。

曾在盖房时,在自家大门前留有几十步宽的空间以备将来容纳长戟幡旗,受到众人的嘲笑。

B.王浚精通治理,恩威并用。

任职广汉时因施恩深得百姓依赖;任职益州时,又因施威使异族不得不归顺。

C.王浚工作得力。

武帝谋伐吴时,他受命大造连舫大船,巨船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开通向四方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王浚敢于进谏。

武帝谋划伐吴之事,但朝廷百官却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力主伐吴。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祜兄子暨白祜:

“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5分)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5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人南渡

贺铸①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

罗袜尘生步②,迎顾。

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

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

花底深朱户,何处?

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

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注】①贺铸:

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

②罗袜尘生步:

语出曹植《洛神赋》,其句云: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作开篇用“兰芷”“汀洲”等意象渲染了气氛,并交代了地点,为下面的描写和议论做了铺垫。

B.下阕写女子形象,化用了曹植《洛神赋》中的语句,将女子形容为凌波仙子,步履仪态轻盈。

C.“人南渡”既是词牌名,也是上阕中的词句,对词人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半黄梅子”与词人《青玉案》中“梅子黄时雨”都用“梅子”意象,点明了诗歌写作时间为夏季。

E.本词的语言十分有特点,通过对意象和画面的细致描写呈现出了一派浓墨重彩、盛丽婉膩的艺术风格。

15.词的下阕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虞美人》中,作者李煜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之情的句子是:

,。

(2)《逍遥游》中,“,,”三句以外出郊野为喻,阐述目标小则对外物的依赖和凭借也少。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个动荡的大时代。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们。

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王子朝攻击并杀了他,自立为王。

4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

王子朝见,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国而去,(),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录:

“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王子朝。

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

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2500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

王子朝“奔楚”到达的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

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无影无踪无人问津

B.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无影无踪无人问津

C.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杳无音信门可罗雀

D.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杳无音信门可罗雀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外,还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B.随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外,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C.随行者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更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D.随行者中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认为自己仍然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B.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C.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继位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D.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适合正统的继位,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分)

示例:

苏武牧羊,持节出使,臣心一片“磁针石”,告诉我们要忠于祖国。

材料:

担当法治出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弃医从文革故鼎新有法可依鞠躬尽瘁规矩方圆承前启后

21.下面文字是第三季诗词大会结束后,记者专访诗词亚军彭敏时,彭敏所说的一段话。

但是他的感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我是一个风险偏好者,如果不是我的这个性格的话,就不会有命运的转机。

性格里有这种敢闯的基因,如果你已经历了一千次的失败,但最后绝对会成功,这时你的机会就来了。

其实我参加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这个年纪来讲,也是一件冒险的事。

一般来说30多岁的人不说功成名就,生活也相对平稳,不会和一帮初中生高中生比诗词,一不小心还会被斩于马下,输了的话影响心情。

但是如果不折腾的话,是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在哪里的。

①如果不是风险偏好这个性格,未必不会有命运的转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最近在一些社交平台,如微信、QQ上,常出现需要投票的情况。

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信息:

“XX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投票。

”实际上这些活动大多意义不大;而即使是非常严肃的比赛,也常常依靠网络投票确定“最佳人气奖”。

面对投票,有人说它能够反映选手的实力,有人说这给好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还有人说这是主办方和媒体在谋求私利。

其实,这一问题涉及到媒介、人的交往状态、人的存在状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