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3114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docx

精选植物地理总结

引言:

(1)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会。

(海平面以上10千米,海平面以下12千米。

大量生物局限在海平面上下100米。

第一章:

(1)种: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不同个体的集合。

(2)种群:

分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所有个体即为一个种群,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

(3)变种:

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定名为变种。

(4)变型:

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5)植物分类的单位:

门、纲、目、科、属、种。

(6)地衣门:

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

(7)完整花的组成:

花轴、花托、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

第二章

1、植物区系:

指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生态型(差型):

属于同一个种,但生境相差大的地方形态,行为等有差异的种群,有气候生态型与土壤生态型。

3、分布区形状分为连续分布与间断分布两大类。

对于没有主分布区而呈星散状的,叫星散分布。

4、世界种:

少数种类植物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多为盐生植物淡水水生植物。

5、特有种:

除去少量的世界种外,各种植物的分布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该地区可大可小如某洲或某个山地或海岛。

6、第三纪植物避难所:

温湿的第三纪曾让大量被子植物空前繁盛,更新世冰期寒冷的气候使北半球中高纬原有植物大部分灭绝或被迫南退。

只有部分受影响较轻保存住丰富的第三纪植物,这些地方称为第三纪植物避难所。

7、地理残遗分布:

第三纪广泛分布但在冰期内范围急剧减小,至今仍保存狭小的分布区该现象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8、地理残遗种:

以历史化石分布为证,若化石表现为广泛分布但现实狭窄分布则证为地理残遗种。

9、分类学残遗种:

分类学上现存的孤立的单种科属,现存分布可能具有地理残遗种的特点。

10、区系成分:

分布区在空间上或多或少重合的各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就属于一定的区系成分。

11、区系成分分类:

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

12、世界植物分区:

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

其中我国的是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

13、中国植物区系特征:

(1)丰富的植物种类;

(2)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

(3)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4)特有性程度高;(5)地理分布区域分异明显又相互渗透。

1、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1)东亚中心:

范围中国东部,朝鲜,日本。

植物包含粟、稷、稻、大豆、白菜萝卜、桃杏、山楂、柿、甜橙、荔枝、银杏、茶、桑、油桐、漆、大麻、人参、肉桂等原生栽培物种。

(2)东南亚中心:

包括我国云南在内,芋类、香蕉、甘蔗、椰子、黑胡椒等

(3)印度中心:

稻、黄瓜、丝瓜、胡椒、茄、柑橘、绿豆等。

(4)中亚中心:

包含新疆在内,有燕麦、蚕豆、菠菜、苜蓿、葡萄、苹果等。

(5)西亚中心:

小麦、大麦、石榴、豌豆、甜菜、韭葱等。

(6)地中海中心:

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

(7)非洲中心:

高粱、油棕、西瓜、甜瓜、葫芦、草棉、咖啡、芝麻等。

(8)南美中心:

安第斯山为主,有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菠萝)、可可、烟草、古柯、金鸡纳、橡胶等。

(9)中美及墨西哥中心:

玉米、甘薯、木薯、西葫芦、菜豆、剑麻、陆地棉、番木瓜等。

(10)北美中心:

向日葵、菊芋等。

(11)欧洲和西伯利亚中心:

原生栽培种不多,欧洲草莓、矮扁桃等。

(12)澳大利亚中心:

主要为各种桉树。

2、外来物种:

非原生植物引人某地并成功定居在新分布区后迅速蔓延。

3、生物入侵:

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4、生物因子时空假说:

(1)中心思想:

外来入侵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与繁殖。

(2)原因:

偶然到达不具天敌或其他限制的新环境,快速扩展对自身没有灾害,即之所以在原产地无灾害是有天敌或其他生物因子限制了其灾难性爆发。

第三章

(1)环境: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

非生物因子:

a.气候因子:

光、温、降水、风等。

b.土壤因子:

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c.地形因子:

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

a.植物因子:

植物间机械作用、共生、寄生和附生、竞争等。

b.动物因子:

摄食、传粉、践踏等。

c.人为因子:

垦殖、放牧、采伐、污染等。

(3)非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与植物密度无关。

如:

极端天气事件、温度等。

(4)密度制约因子——作用强度随植物密度改变而变化。

如:

物种间竞争、食草动物的影响;一定条件下的营养、空间、光、水等。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a.综合作用:

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主导因子作用:

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c.阶段性作用:

植物需要的阶段性。

d.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

e.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适应:

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7)春化作用:

种子发育前期需要一定的低温保证种子的发育。

(8).生态类群:

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9)生态型:

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称为不同的生态型。

(10)生态差型:

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11)长日照植物:

日照超过一定临界值(14h)才能开花。

(12)短日照植物:

日照少于一定临界值(8_12h)才能开花。

(13)有效积温:

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

(14)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各个发育期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15)物候:

植物长期适应温度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

(16)中生植物:

水湿条件适中的陆地环境

(17)湖岸边适合生长的植物: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18)水体富营养化:

a、定义:

水体富营养化,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b、自然界的湖泊都经历着天然营养化,但人为作用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

c、俗称:

“水华”“赤潮”

d、形成:

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呈厌氧状态

e、结果:

少数适应性强的植物占绝对优势

(19)生活型:

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20)Raunkiaer生活型系统:

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

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21)生活型谱是如何测定的?

它对实际农业生产有何指导?

答:

(1)生活型谱:

一定区域植物的生活型组成,可以反映该区的气候、历史演变和人为干扰等因素。

通过观察某地植物生长状况及类型以及气候等综合影响则可以确定生活型谱。

A、高位芽植物(P):

巨型(>30m)、大型(16-30m)、中型(8-16m乔木)、小型(2-8m乔木与灌木混合)、矮(25cm-2m灌木与草本混合)反应生长季热湿气候。

B、地上芽植物(Ch):

(<25cm)冬季极冷、漫长气候,如高山寒带气候。

嫩枝在不良季节仍然保存植物类型多为小灌木或草本还包括常绿性和垫状植物。

C、-地面芽植物(H):

浅地下芽或半隐芽植物反应较长的严寒季节的气候,如中纬度气候,地上器官在不利季节枯亡,更新芽位于进土层内受到枯亡地被物的保护。

D、-隐芽植物(Cr):

更新芽藏在地下或水中反应冷湿气侯。

隐芽植物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E、-一年生植物(T):

环境恶劣时植株死去,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反应干旱气候。

在极端环境下器官均枯死仅留下种子(胚)延续生命。

由下表中不同的生活型则可以判断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地区

生活型谱(%)

气候

高位芽

地上芽

地面芽

隐芽

一年生

P

Ch

H

Cr

T

北极地区: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1

22

60

15

2

冬季极冷、漫长

高山地区:

欧洲阿尔卑斯

-

24.5

68

4

3.5

寒冬长、高寒

温带地区:

巴黎

8

6.5

51.5

25

9

寒冬长、冷湿

沙漠地区:

利比亚

12

21

20

5

42

干旱

热带地区:

塞舌尔群岛

61

6

12

5

16

生长季热湿

全球(1000种植物)

46

9

26

6

13

 

(2)指导意义:

对不同环境下的可以根据生活型谱来确定适合生长哪种类型的植被,是该地的农林业具有显著的发展。

如寒冷地区不适合高位芽植物生长种植时应当尽量避免栽种高位芽植物,而热湿地区则应当种植高位芽植物这样可以有更多收获。

同时当某地发生火灾根据该地的生活型谱可以确定损失,假如该地生长的是高位芽植物为主,则该地的损失是很大的,而如果该地是一年生植物或者隐芽植物或地面芽植物以及地上芽植物则该地损失不大。

确定了生活型谱则可以科学的人为影响该地的植物生长从而是该地从经济与环保达到双赢。

(22)、地形是如何影响光照、温度、土壤湿度?

答:

(1)地形可以分为高原、平原、山地与丘陵、盆地。

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热、水、土、风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间接地作用于植物不同海拔高度、阴坡阳坡、迎风背风、陡坡缓坡、坡顶坡脚、乃至小地形起伏等。

(2)太阳光入射角度:

此与纬度及地球公转有关,太阳入射角度大则当地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高,因此温度升高,土壤水蒸发,土壤湿度降低。

由于植物生长与有效积温有关,因而温度影响着不同植物的分布,形成了自赤道向两极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青阔叶林、温带落叶阔(针)叶林、极地苔原等。

但对具体一地的地形则阳坡受到的辐射相对多而阴坡相对少。

而对于阳坡而言,坡度大则更易失水。

(3)地球重力分力使得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在土壤中生长,不至于漂浮于空中,同时形成植物的垂直空间分布。

(4)植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反映出其对光照、水分、温度的要求如喜阳的植物多生长与阳坡,反之则长于阴坡。

(4)以青藏高原为例,在青藏高原的阳坡由于高大地形的阻挡作用,因而水汽充沛,故此地有,该地应属于亚热带多雨气候,适合生长高大的植物,土壤湿度相对较湿。

而阴坡由于水汽缺乏则降水少,缺乏阳光直射,土壤相对较干。

但青藏高原内部则由于阳光照射充足,太阳辐射高于同纬度和海拔的综合影响因而广大的青藏高原形成了五带八型的气候类型。

(5)总之,我们可以根据一地具体的植被分布情况来了解地形对该地的光照、温度、土壤湿度。

就如同一座山,在阳坡多生长一些喜阳植物而阴坡则生长喜阴植物。

如学校周围的山上(因为两山降水差别不大故不考虑降水)有草甸,而草甸在阴坡上的分布远低于阳坡上的分布,这充分体现了阳坡温度高,而水分凝结少,阴坡温度低在很低处就形成凝结。

而此若发生在一座山,位于低海拔且降水明显不均,则阳坡会形成由山下至山顶的种类各异的具备不同气候类型的植物分布带,而阴坡的植物则相对稀少。

(23)、

(1)r选择植物:

生命短促,发育迅速,个体不大,生殖早,种子多,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高,适应于不稳定的多变环境,以高生殖率取胜

(2)K选择植物:

寿命长于一年,发育慢,个体大,竞争力强,生殖较晚,多次生殖,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低,适应稳定生境,以高效率和稳定性取胜

第四章

1、种——面积曲线:

通常采用逐步扩大样地面积的方法,根据所得数据可绘制种类-面积曲线图。

在曲线转折处所示的面积,称为群落的最小面积,即包含了群落大多数种类的最小空间。

及假定第一个所取面积为1,则依次为2、2²、8、…2的n次方。

依次排查出不同的种的方法。

2、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1)进化时间学说:

进化的越早则多样性越稳定,因而多样性就越丰富。

(2)生态时间学说:

生态形成的时间早则生物多样性丰富,反之则少。

(3)空间异质性学说:

由于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因而造成温度水分随纬度分布的不均匀,赤道上由于水热充沛,则多样性丰富,高纬度地区则相反。

(4)气候稳定学说:

当一地气候温定时,为该地生物的生存进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则气候稳定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5)竞争学说:

因为存在竞争,则优胜差汰,因而经过进化留下来的是一些适应环境的因而竞争强则多样性丰富。

(6)捕食学说:

某地区假若捕食性动物种类居主导地位,则该地的生物就会控制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7)生产力学说:

某地的生产力强,则为生物提供的能量就相应多,生物种类就相应的丰富。

(8)我认为,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水热条件分析,如同纬度海拔比较,以拉萨,重庆为例,该二地均处于同纬度而拉萨的生物多样性远低于重庆,拉萨年降水量少,温度低,许多植物的积温达不到。

同时以赤道与极地比较,赤道水热稳定充沛,而极地存在极夜现象,因而热量不稳定。

3、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1)增长型种群:

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种群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种群:

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下降型种群:

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衰退种群。

4、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5、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它依赖于优势种所提供的条件,如果优势种被排除,则导致它们在生境中丧失,如附生性植物、寄生生物、专性阴地植物。

6、生态位: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7、初级生产量: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

8、净初级生产量: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量。

9、演替:

是某一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10、波动:

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是由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人为的活动干扰造成的。

11、演替与波动关系:

A、从时间上,二者可以同时发生

B、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12、演替类型(按起始条件):

(1)原生演替:

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例如从湖泊演替为森林、沙丘演替、从裸岩演替到森林。

(2)次生演替:

原生植物受到破坏后,重新恢复起来的演替。

例如从弃耕农田的演替。

13、演替顶级学说:

(1)、Clements提出单元顶级学说气候顶极

A、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所有的演替系列最终都将趋向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区域最终也将被一种单一的植物群落所覆盖。

B、后来做的补充:

前顶极(加上了形、土壤或人为因素)、亚顶极(达到气候顶极前的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群落)、偏途顶极(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群落。

)、预顶极(大前提下,局部气候比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气候区的顶极。

)、超顶极(大前提下,局部气候条件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

)。

(2)Tansley提出多元顶级假说即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如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形和动物活动等。

单元顶极学说和多元顶极学说实质上的差异是在对于测定相对稳定的时间标准的差异。

例子,拉萨市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块地区用铁丝围了一块土地是为了防止动物践踏,几年后,在同一大气候背景下围住的地区的群落与没被围住的存在很大差异。

(3)Whittaker提出顶级格局假说即自然群落是由许多环境因素决定的,除气候外,还包括土壤、生物、火、风等因素。

在逐渐变化的环境梯度中,顶极群落类型也是连续地逐渐地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是难以彻底划分开。

它是多元顶级假说的变形。

如,一场大火袭击了森林不耐火的植被全部死亡,而那些耐火的包括种子抗火烧或只有在大火下才能迸裂的种子则存活下来形成新的群落。

14、植物群落排序:

排序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相互关系。

15、植物群从:

主要种类组成相同,外貌结构一致,并与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相互关系的一些植物群落的联合。

16、生态序列图绘制应注意事项:

(1)比例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垂直方向的比例尺应当大于水平方向的比例尺。

(2)绘制是不必遵从严格的比例尺,但是总体轮廓应当符合比例尺。

第五章

(1)、根据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为地带性(显域)植被和非地带性(隐域)植被。

(2)、显域植被:

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

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该类型植被分布相对连续,且有相当宽度。

(3)、隐域植被:

分布与局部地表环境联系更密切,如在不同气候带可找到同种植被。

(4)、红树林:

分布于热带海滩盐生常绿木本植物群落。

主要种类由红树科植物构成,故名红树林。

显域植被。

(5)、胎生:

种子还在母株上就开始生长。

繁殖体生长,常见于红树林,与之类似的如苔原植被珠芽蓼。

(6)、稀树草原:

又称萨王纳群落或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地区,有稀疏灌木和乔木的草原。

具显域特性。

(7)、草原:

由旱生草本植物构成的植被群落,称为草原。

隐域植被。

(8)、草甸草原:

又称为杂草类草原,及水温条件较为优越的地点。

种类丰富,覆盖度大,生产量高。

隐域植被。

(9)、草甸:

生长于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中生草本植被类型。

隐域植被。

(10)、生物群落:

具有一定动植物种类组成特点的地理区域称为生物群落。

(11)、集团内捕食作用:

杀死并吃掉那些因利用相似有限资源而成为潜在竞争者的物种摄食行为。

(12)、绿洲:

有水保证能生长植被的荒漠的一部分。

(13)、非周期性生长:

在植物任何生长发育阶段,当环境不利时,停止生长,有利时则继续生长。

反应植物生长糟糕的环境。

(14)、高山植被:

一种植被带,树线以上,雪线之下分布的植被群落称为高山植被,是显域植被。

(15)、高山草甸:

地带性植被,分布受气候影响,因存在温度直减率则形成垂直气候。

(16)、根据生境沼泽中可划分出湿生、沼生以及水生植物。

(17)、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浮水、沉水、漂浮型植物。

第六章

1、距海远近、大气环流、洋流是影响经度地带性的因素。

2、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中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较相邻的群落大。

3、我国现行的植物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制:

植被型,群系,群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