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3303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docx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全册表格教案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春之声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欣赏:

《春之声》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积极感受、理解作品所表现的对春天和生活的赞美之情,用优美的歌声加以表现。

2、感受莫扎特在人生最困苦之时,仍能用孩童般天真、美妙的旋律表现对生命、春天渴望之情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春之声》第一主题的视唱、分析和辨听,初步感受维也纳圆舞曲的节拍特点。

2、在不断聆听和思考中熟悉歌曲《渴望春天》的旋律,分析歌曲音乐要素,理解、表现歌曲的情感。

3、结合教师讲解和自主演唱后的思考,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流畅、跃动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

2、知道6/8拍的指挥图示,并挥拍辅助歌曲的演唱。

3、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及贡献。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表现《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

难点:

用平稳、连贯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的每一个乐句;准确演唱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主备

复备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入;(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

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三、感受体验

(一)欣赏《春之声》

1、聆听《春之声》第一圆舞曲的主题部分,请学生说说乐曲带来什么样的情绪感受?

再请学生判断这首歌曲的节拍。

2、教师提问:

这种生机勃勃的感受更接近哪个季节给予我们的感受?

(生答)每位同学对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那么我们来看看作曲家为这首作品冠以什么样的标题?

3、出示标题《春之声》

4、教师出示课本中的两幅画作,请学生选择与刚才所听音乐作品片段更为接近的绘画风格?

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5、简介曲作者

6、教师出示第一主题谱例,带领学生边聆听、边跟着录音哼唱这段旋律。

同时画出旋律线,尝试分析这段旋律为何给我们以生机勃勃之感。

7、出示表格

序奏

A、B、?

C、D

||:

E:

|||:

F||

结尾?

(1)倾听音乐,完成表格。

(2)你认为那一主题更能体现生机勃勃之感,为什么?

(二)学唱《渴望春天》

准确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音乐要素

(1)第一次聆听

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美好愿望?

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

你能听出这首歌是由几个乐句构成的吗?

(2)第二次聆听

请学生随乐句作呼吸练习,教师对学生的气息作出明确指导。

2、引导学生画“V”字击拍,视唱歌曲旋律。

同时用已学的知识,分析乐句的发展关系。

3、指导学生6/8拍(合拍)指挥图示。

4、进行第二次视唱

教师用钢琴伴奏带领学生练习起唱与前奏的衔接。

5、指导学生演唱难点乐句:

(1)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教师先对比弹奏无变化音和加入变化音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变化音的色彩变化,再加以模仿演唱。

(2)指导学生练习第四乐句第二及第三小节的装饰音的演唱。

四、拓展延伸——艺术的演唱

1、请学生完整而准确的演唱歌曲旋律,要求学生用手画出旋律线的起伏,并尝试唱出力度的变化。

2、简介莫扎特和作品创作背景,教师提问:

你如何理解莫扎特在历经生活磨难、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却还在谱写如此美好、充满童真的歌曲?

(学生讨论回答)

3、学生完整表现歌曲的情感意境。

五、课堂小结

 

教学

建议

1、歌曲学唱时,为确保给予学生更为准确的风格感受,教师应该准确地范唱和伴奏。

学生演唱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关注乐句的流畅与旋律线条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如何在作品中“偷气”,而不破坏作品的风格。

学习旋律线上行或者下行与渐强渐弱等等力度之间的关系。

2、作品欣赏时,可选择相应的西洋画作品进行综合欣赏,感受西洋音乐与绘画的风格。

还可以设计划旋律线等参与方式感受作品风格,通过对比聆听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维也纳圆舞曲相对通常意义上的圆舞曲有着自己十分独特的节奏特点。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春之声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欣赏《春节序曲》

2.选听《新疆之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积极感受、探究作品中运用的民族音乐语汇。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音乐听辨、民族舞蹈律动、视唱及补充记录重音变化、声势或自制打击乐器的节奏型敲击,感受作曲家所运用的民族音乐词汇,了解作品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

尝试探究、听辨作品中代表性的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语言表现人们喜迎新春的歌舞场景。

难点:

培养学生在专注听赏音乐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主备

复备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新课

复习歌曲《渴望春天》

三、感受体验

欣赏《春节序曲》《新疆之春》

(一)以民族舞蹈辅助作品辨听

1、教师表演(或请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和陕北的秧歌十字步舞蹈动作片段。

教师可请学生用捻指动作表示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用两臂的左右横向摆动表示陕北的大秧歌。

2、教师播放《春节序曲》《新疆之春》的B乐段,请学生根据所听音乐选择两个动作之一,自行随音乐做律动,并注意听辨演奏的乐器。

3、教师评价学生的判断

问:

刚才我们听到的作品是用中国民族乐器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

其中包含哪些乐器?

(二)教师简介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

(三)节奏练习

1、教师依次出示四个节奏型,教师击打恒拍,请学生以拍手的方式反复击打各节奏型。

2/4a、X-b、XX

c、0XXd、XX|X-

2、请学生依据教师的指示,连续击打四个节奏型。

(四)第一次完整聆听《春节序曲》

1、教师出示不完整的作品曲式结构图:

要求:

(1)随音乐的进行,按对应的字母击打相应的节奏型。

(2)请听辨展开部的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

2、完整播放全曲,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呈示部和再现部的节奏敲击,学生自主听辨展开部。

(五)感受作品的重要特点

1、教师出示文字:

陕北秧歌最红火的部分要数邻村互访彩门子秧歌,秧歌队进门要过彩门,对方秧歌队来迎接。

这时如两军对阵,一问一答,答对了方才接回村里。

我们来听听乐曲中在哪个乐段中表现了这种问答的场景?

(学生聆听呈示部回答)

2、问:

作曲家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让你感受到了这种问答的形式?

(学生聆听B段,探寻答案。

3、视唱B段主题,感受作品由于节奏的重复而使旋律重现出应和式的特征。

4、请学生合作探究:

用节奏参与表现。

(六)再次完整聆听全曲,练习辨听乐曲的音色变化

四、拓展延伸——选听《新疆之春》

若时间不够,可只听赏A乐段,感受主奏乐器小提琴是如何用装饰音模仿小鸟欢快的叫声来表现春天的。

若教学时间允许,尽量完整聆听全曲,并在听到B段时,以拍手的形式表现乐曲中以钢琴伴奏形式体现的维吾尔族手鼓的独特伴奏音型。

五、课堂小结

 

教学

建议

1、《春节序曲》中教师要反复聆听作品,研究作品创作背影,准确把握作曲家的创作原动力。

教师可根据自己聆听后的感受与理解,明确教学目标,最后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能力和性理需求,推敲设计出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

所有问题与活动一定是为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欣赏、记忆音乐,感受作品风格特点、理解作品。

2、本课设计《新疆之春》为拓展内容。

教师也可将此作品作为主要欣赏的内容:

可以从小提琴的音色、作品的风格或者作曲家入手,切实有效地分析作品达到欣赏的效果。

教学

反思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飞翔的翅膀

课时安排

3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唱歌《小鸟,小鸟》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唱《小鸟,小鸟》,使学生感受歌曲带来的愉悦、欢快之情,以及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轻快的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情感,掌握6/8拍的律动,并能跟随老师的指挥图示有表情的演唱。

2、学习演唱二声部,体会合唱艺术的和谐美。

3、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三、知识与技能

1、按照6/8拍的律动及力度记号来演唱歌曲。

2、了解“级进”、“跳进”的区别以及在本首歌曲中的作用。

3、继续学习二声部合唱,体会声部间的和谐及平行三度的和声效果。

4、学习在速度较快的歌曲中的呼吸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学会用轻快的声音演唱二声部合唱,体会6/8拍跳跃轻盈的律动感。

难点:

在轻快、紧凑的旋律中找到正确的呼吸及气息支持,能够根据歌曲的律动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跟随音乐加以展现。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主备

复备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新课

教师:

请同学们通过以前学过的节拍知识判断这首歌曲的节拍,请大家通过挥拍的方式来体会。

(播放《小鸟,小鸟》

三、感受体验

1.简介歌曲

2.完整欣赏歌曲,感受6/8拍的轻巧与跳跃,并思考:

歌曲分为几段?

每段的情绪是否一样?

哪些音乐要素起了主要作用?

哪几小节乐句的节奏像小鸟在扇动翅膀?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A、B两段音乐情绪有所区别,它们的旋律进行也有所区别。

音符之间的连接分为两种,一种叫“级进”,指旋律进行中相邻音级的运动:

一种叫“跳进”,指不相邻音级之间的连接。

请同学们思考A、B两段旋律进行分别以哪种进行为主?

(A段是级进,B段是跳进)

3.分段演唱歌谱及歌词

(1)学习A段,注意弱起小节以及演唱休止符时气息的运用,做到声断气连,富有跳跃性。

(2)学习B段的第一乐段,注意快速吐字和气息连贯,休止时要整齐,并突出节拍的强弱,注意区分两句不同的结尾。

(3)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学唱二声部

(1)结合钢琴弹奏,讲解平行三度的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思考。

(2)二声部练习:

注意音准及声部的和谐。

(3)指挥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体会合唱声部的和谐美。

五、课堂小结

 

歌曲的弱起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作品的6/8拍号,要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的强弱规律。

本首歌曲轻快、活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非常适合初一学生的演唱,因多数学生还没有变声。

同时教师就根据学生的程度、接受能力设定重点及难点,将音乐要素的学习贯穿在唱歌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飞翔的翅膀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欣赏《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聆听,在音乐中感受各类鸟儿的声音和形象,增加学生对音乐造型功能的认识。

2、增加学生对唢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聆听乐曲中,学生能积极感受和体验作品的音乐形象,用多种方法模仿和表现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

2、结合乐谱聆听音乐作品,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

三、知识与技能

1、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能够说出自己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2、初步认知五声调式音阶、唱名。

3、认识唢呐,初步感受唢呐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学生能够积极感受和体验音乐,用多种方式模仿和表现音乐,感受作品《百鸟朝凤》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形象,了解民族五声调式音阶及唱名。

难点:

能够感受和理解音乐,描绘听到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主备

复备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新课

1、导入设计一:

教师展示唢呐图片,播放唢呐演奏片段(乐曲《百鸟朝凤》的第二段)。

让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思考并回答乐器名称及对这件乐器的了解。

教师:

欣赏完这段音乐,同学们感受到怎样的韵味?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唢呐。

介绍《百鸟朝凤》的曲调采用山东地区音乐《抬花轿》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来,曲调具有质朴、热情、表现力强等特点。

教师出示谱例,请同学们唱一唱主题音调。

2、导入设计二:

教师:

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大自然中鸟的叫声是不是也有高低起伏,像唱歌一样?

你们能模仿哪种鸟的叫声?

播放布谷鸟的叫声,用象声词“布谷”来模仿一下,并用音符模仿(演唱或演奏)布谷鸟的叫声。

有一首经典的器乐作品,除了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外,还模仿了斑鸠、鹁鸪、燕子、猫头鹰、鹌鹑等动物的叫声……

3、导入设计三:

教师:

聆听乐曲片段,说说乐曲描绘、模仿了什么?

猜一猜作品名称。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作品名称:

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三、感受体验

1、教师:

同学们想听一听唢呐是怎样模仿那么多鸟的叫声的吗?

播放音乐片段(三到五段),请同学们区分旋律乐段和模仿乐段及它们的先后顺序,并试着说出你知道的鸟的名称和你在乐曲中听到的鸟的名称。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简介乐曲的表现内容。

再次播放作品第三、四、五乐段,学生听一听模仿乐段中还伴随着什么声部?

听辨是什么乐器在演奏?

(旋律声部或伴奏声部)

教师:

伴奏用笙等乐器。

请大家演唱下面曲谱(莺歌燕舞部分)

2、教师:

通过刚才的视唱和乐谱分析,你认为乐谱中音符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音阶,指出宫、商、角、徵、羽五个唱名及分别对应的主音唱名。

引导学生说出这首乐曲是徵调式。

3、教师:

如果让你来演奏唢呐或其它吹管乐器,你能在不换气的情况下吹吐多长时间?

演奏多长的乐句?

(可以让学生憋口气试一试,然后与《百鸟朝凤》中的演奏相对比。

教师:

在作品的第七乐段中,演奏者在乐曲不间断的情况下演奏了很长的乐句,显示了高超的演奏技巧。

(播放第七段视频)

学生聆听、观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

这是特殊循环换气法。

把口腔里的余气通过两腮快速加压送出,鼻孔快速吸气,给肺部补充气息,从而不间断的演奏。

4、教师出示模仿鸟叫的谱例供学生参考,试着唱一唱或演奏一下(有条件的可以播放一下鸟的真实叫声,让学生体会)

5、完整欣赏作品,提示学生聆听旋律乐段和模仿乐段的先后顺序,总结乐曲结构的特点。

学生想象作品描绘的画面,感受演奏者精湛的技巧和投入的表现意境,思考问题。

6、欣赏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不同的演奏乐器带来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讨论并用自己的方式模仿鸟叫或其它动物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种方式模仿和表现音乐,展开联想和想像。

聆听时引导学生关注、体会伴奏声部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唢呐音色的听辨及特点谁知等环节。

作品亦可进行重新剪切,分段欣赏,认知作品中的各种乐器的音色,提高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的认识。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飞翔的翅膀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欣赏《天鹅》、《蜜蜂过江》、《蝴蝶》

2、音乐知识:

组曲、标题音乐、交响诗

3、音乐创作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蜜蜂过江》和《天鹅》两首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要素,培养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以及对作品的喜爱之情。

2、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作品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

3、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聆听音乐过程中逐步学习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方法。

2、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欣赏音乐的能力,由感性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组曲、标题音乐、交响诗。

2、逐步掌握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的方法。

3、结合音乐要素分析,进行即兴创编。

4、了解本课出现的几位作曲家(朱践耳、圣桑、格里格)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锻炼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注意力、记忆力以及音乐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的方法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主备

复备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新课

教师:

在本单元中同学们学习了歌曲《小鸟,小鸟》、欣赏了唢呐独奏《百鸟朝凤》,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以“飞翔的翅膀”为主题欣赏两首器乐作品。

三、感受体验

(一)《蜜蜂过江》

1、学生根据标题设计音乐要素

教师播放图片或视频介绍《蜜蜂过江》,引导学生设想:

假如自己是作曲家,将怎样设计作品的速度、力度、主要节奏型、调式音阶、音色。

2、了解音乐结构

教师出示音乐结构图示,带领学生欣赏。

A+B+C三段体

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的想象,通过将音响转化成画面的方式听赏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蜜蜂过江》

3、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将自我设计的音乐要素与作曲家作品进行比对,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如音色、速度、力度、节奏型等。

ABC

音色弦乐、木管弦乐、木管弦乐、木管

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打击乐器

速度快速快速快速

力度渐强中强强

节奏型密集紧凑密集紧凑密集紧凑

主题大江与蜜蜂大江与蜜蜂大江与蜜蜂

4、再次欣赏

a、教师简述《蜜蜂过江》所描述的内容。

教师介绍纳西族人越过金沙江得以在丽江地区安居生活的民族迁徙背景,蜜蜂就是勤劳勇敢的纳西人的象征。

b、欣赏过程中增加活动内容

以学生分组的形式听辨音乐主题,听出小提琴和木管音色(蜜蜂)时,相应小组举手示意;听到铜管音色时,相应小组举手示意。

如果同时听到大江和蜜蜂音色,判断哪个声部力度强,相应小组的同学把手举高。

增强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性,比一比谁听的准确。

5、学生聆听作品,体会作品的音响效果。

学生进一步明确音乐作品是以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相互参与、相互交融形成的艺术作品。

6、了解作曲家

教师简要介绍作曲家朱践耳

7、检测

教师播放旋律片段第一主题(蜜蜂)及第二主题(大江),让学生明确音乐片段是音乐结构的哪一部分?

(二)《天鹅》

1、熟悉《天鹅》前四小节的主题旋律

学生视唱主题旋律

教师:

大家视唱的旋律选自乐曲《天鹅》,是《动物狂欢节组曲》中最抒情的一首,曲作者为法国浪漫派作家圣.桑。

2、音乐知识:

教师简介组曲与标题音乐的概念。

3、熟悉乐曲音色。

教师播放引子与第一乐句,请同学们分辨音色并回答主奏乐器是什么?

(大提琴)伴奏乐器是什么?

(钢琴)

4、熟悉《天鹅》的部分音乐要素

a、教师:

你认为引子片段音乐的力度是怎样的?

音乐描绘了什么情景?

b、教师:

引子音乐中钢琴的音型特点是密集和弦还是分解和弦?

5、整体欣赏,逐步分析部分音乐要素的特点。

A、教师出示曲式结构图,指引学生按结构图进行欣赏,并提出听赏的任务要求。

要求学生听赏之后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速度、力度、旋律走向、调式、音乐结构等)

B、学生听后按作品结构分析音乐要素中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情况。

问:

为什么曲作者采用这样的力度和速度?

(学生讨论回答)

6、旋律线的教学

学生随教师参与动态欣赏,画出旋律线。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旋律线的特点。

7、学生背唱A乐段主旋律四小节。

四、课堂小结

 

教学

建议

三首作品都是与动物相关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用其中的一首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欣赏作品:

重新制订重难点,教学目标;亦可何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尝试自主分析音乐要素为主。

其中的《天鹅》作品的主题旋律,可以让学生背唱下来,使之对其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八音之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中国打击乐器。

2.欣赏音乐:

《十番锣鼓》

3.音乐欣赏: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

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难点:

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主备

复备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新课

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

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三、感受体验

(一)聆听《春江花月夜》

1.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

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

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

江楼钟鼓

(1)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

鱼咬尾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

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月上东山:

(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

(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

(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

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小结: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

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

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

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水深云际:

(第三变奏)

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

乐曲中二胡在低音区奏出浑厚的曲调,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