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3755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docx

各大股东鬼地方个个

xxx学校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一、文言文阅读(小题,每小题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夏侯端,寿州寿春人,梁尚书左仆射详孙也。

仕隋为大理司直。

高祖微时与相友,大业中讨贼河东,表端为副。

密语高祖曰:

“上①性沈忌,内恶诸李,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帝感其言。

义师兴,端在河东,吏捕送长安。

帝入京师,释囚,引入卧内,擢秘书监。

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端请假节招谕,乃拜大将军,为河南道招慰使。

即传檄州县,东薄海,南捷②淮,二十余州遣使顺附。

次谯州,会毫、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道塞,无所归,计穷彷徨。

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委端去,端乃杀马宴大泽中,谓众曰:

“我奉王命,义无屈。

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

”众号泣不忍视,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

行五日,饿死十四三。

遇贼,众溃,从者才三十余人,遂东走,撷鳖豆③以食。

端持节卧起,叹曰:

“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

”纵其下,令去,毋俱没。

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

时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书少吏部印绶召端,解所服衣以赠。

端曰:

“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非持首去不可见。

”即焚书及衣,因解节毛怀之,间道走宜阳,历崖峭榛莽。

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帝闵之,复拜秘书监。

出为梓州刺史。

散禄禀周孤穷,不为子孙计。

贞观元年卒。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忠义》)

注:

①上:

指隋炀帝。

②捷:

连接。

③鳖豆:

豆名,又名野绿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次谯州,会亳、汴二州刺史已降王世充次:

顺着

B.端持节卧起节:

符节,古代用作凭证

C.会李公逸守杞州,勒兵迎端勒:

统率

D.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及:

言及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道塞,无所归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C.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李密之降,关东地未有所属苟得闻于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夏侯端“体恤麾下”和“不污贼官”的一组是

A.吾丐若首,持与贼以取富贵因解节毛怀之

B.遂东走,撷鳖豆以食吾,天子使,宁污贼官邪

C.纵其下,令去,毋俱没非持首去不可见

D.端亦泣,欲自刎,争持之,乃止端入谒,自谢无功,不及危困状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端是梁朝尚书夏侯详之孙,曾在隋朝为官。

高祖未显贵时,和他是朋友。

义军兴起,夏侯端被官吏捉住送往长安。

高祖攻入长安后,把他释放出来,委以要职。

B.在毫、汴二州刺史降王世充后,夏侯端部走投无路,其麾下二千人粮尽,不忍抛弃夏侯端离去。

夏侯端愿把头给他们换取富贵,被制止;又下令让部下离去,以保全他们的性命。

C.夏侯端坚持操守。

王世充派人以官职相诱,夏侯端严辞拒绝,怀揣节毛,从小路选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朝廷。

D.夏侯端为官清廉,任梓州刺史时,禀告皇帝,把他的俸禄、口粮拿出救济孤儿和穷人,不为子孙留下财产。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奉王命,义无屈。

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文: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译文: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明末流贼陷睢州,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

九年,成进士。

斌出为潼关道副使。

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哗溃。

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

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

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

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却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

“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

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

”濒行,谕曰:

“居官以正风俗为先。

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之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

”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淮、扬、徐三府被水,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

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而徵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

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

苏州城西上方

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

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

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

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

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

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

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

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

诏曰:

“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

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

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

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

           

(《清史稿》,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扬、徐三府被水                 覆盖

B.斌策玉廷必变计                     估计

C.挈斌避兵浙江衢州                   带领

D.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           告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官以正风俗为先                  国柱更欲为斌言

B.而徵收钱粮                        而斌属吏独无

C.斌察其廉                          谚谓其山曰“肉山”

D.以斌严正,不得发                  今以道学名者

7、下列省略句括弧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陈德)至洛阳哗溃                 B.见(斌)有备,却走

C.(上)濒行,谕曰                  D.索赇,斌不应(明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陈德调任调江西岭北道时,率领两万人马途经潼关,想在此暂驻,汤斌没有答应,反而设法让他离开。

B.汤斌教导孙奇逢学习,被皇上得知后,认为汤斌的操行很好,于是让他补江宁巡抚。

C.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依旧香火不断,引得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

D.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把功劳都归在自己身上,并以此为由,派人向汤斌索取贿赂。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二自然段的划波浪线部分断句。

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

②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9题。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①。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

其子与猾驵计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

其人曰:

“向见君帑有之③,今何靳?

”策日:

“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

“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

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

“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人之,愿界我酒。

”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

又饮驵醉酒,曰:

“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

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

已纳价,犹问曰:

“今以是何之?

”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注〕①南公:

即吕南公,北宋学者。

建昌:

建昌,今汉西南昌一带.②驵:

zǎng,市场经纪人.③带:

tǎng,库房.④质:

抵钾。

没:

死。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人疑策爱也爱:

喜欢。

B.今何靳靳:

吝裔。

C.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易:

交换。

D.妻子饥寒不恤也恤:

顾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为公验之

何欺寒人为?

B.有质钱而没者

而不果行。

C.不忍移之他人

以炫贾之

D.其子与猾驵计

叔卿与之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经商诚实不欺的一组是(3分)

①策请试以鞍②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

③丝力糜脆不任用④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

⑤追鱼人数里返之⑥遂不复售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陈策买了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骡子,他的儿子与狡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做手脚把骡子卖给了经过那里急需用马的官人。

陈策知道后,追上官人,说明原因,取回骡子。

B.陈策只卖银器给买主,不卖给他罗绮,致使买主猜疑他舍不得卖。

陈策向他解释,罗绮是长久抵押之物,质量已很差,更不能卖给他作嫁女之用。

陈策还验明银器是真银才卖。

C.危整仅买五斤鲍鱼,市场经纪人故意多称卖鱼人的鱼给危整,让危整请他喝酒。

危整知道后追几里让卖鱼人回来,付多得鲍鱼的钱。

危整请市场经纪人喝酒,责备他不该这样做.

D.曾叔卿已把陶器交给那人,收了钱,当知道买主也像他先前那样打算把陶器运到北方易物时,他告诉买主自己是怕北方会有灾荒而不去的,让买主也不要去。

陶器也不再卖给那人。

9.断句和翻译。

(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②已纳价,犹问日:

“今以是何之?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报刘一丈书

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

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

“相公倦,谢客矣。

客请明日来。

”即明日又不敢不来。

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推门。

门者怒曰:

“为谁?

”则曰:

“昨日之客来。

”则又怒曰:

“何客之勤也!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

“亡奈何矣,姑容我入。

”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又立向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

主者曰:

“进!

”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

然后命吏纳之。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出,揖门者曰:

“官人幸顾我!

他日来,幸无阻我也!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且虚言状。

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某也贤!

某也贤!

”闻者亦心计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

斯则仆人褊衷,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每大言曰:

“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

”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

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注释]褊衷:

褊,气量狭小;衷,内心。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门者持刺入刺:

谒见的名帖,名片

B.适自相公家来适:

刚刚,才

C.间道经其门间:

从小路

D.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分别表现作者耿介清白、不附权贵和进谒者寡廉鲜耻、奴颜媚骨的一组是

①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

②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

③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

④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

⑤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⑥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⑦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

⑧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

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⑦C.③⑧/④⑤D.③⑤/⑥⑧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专权,他结党营私,贪污受贿,飞扬跋扈,杀害忠良。

《报刘一丈书》虽是书信体散文,但它的形象性和讽刺性是很突出的,作者痛斥时弊,开始提出“上下相孚”,接着就用漫画式的手法展示出了一幅封建官场上骄下谀的群丑图。

B.在写作手法上,本文采用叙事、抒情、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随着情节的展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三种不同人物的特色,对进谒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媚相、狂相,对权者(相公)着重刻画了他的傲相、伪态,对门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刁钻、奸诈。

C.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有作者的刚直不阿与进谒者阿谀奉承的对比,有进谒者被召见前谄颜媚骨与被召见后得意忘形的对比,还有进谒者与门才、权者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D.在书信的结尾以劝慰作结,回应开头,同时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刘一丈抱才而困的不平和愤懑,也流露出了作者听天由命、甘愿让步的消极无奈情绪。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对现代汉语。

(1)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译文:

(2)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译文:

(3)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译文:

5.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1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必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

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

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

“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

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

“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亡”。

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

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

1,3,5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B.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

9.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①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④⑤

1,3,5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1,3,5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答: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答:

(3)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答:

 

答案

1.11、A   12、D   13、C   14、D

15、

(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

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

(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2.5.A. 应解释为“遭受”。

6.B. A项第一个“为”字是动词,作为;第二句个是介词,替,给。

B项两个“而”字都是副词,表转折。

C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指常州知府祖进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那。

D项第一个“以”字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凭借。

7.A【B项应为“陈德率领的队伍”C项应是“汤斌”D项应是“余国柱”】

8.C.  A项是总兵陈德调往湖南时。

B项是汤斌跟从孙奇逢学习。

D项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

9.

(1)断句(4分)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若断为“上南巡至苏州”亦可。

(2)翻译(6分)①布政使龚其旋因犯贪赃罪,被御史陆陇其弹劾,由于余国柱贿赂明珠得以解脱(“坐”字1分,犯罪;“为……所”被动句1分;大意1分)②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使自己廉洁(洁身自好)来为属下作表率(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

(“简”字1分,选拔;“洁”字1分,使……廉洁,洁身自好;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

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

九年,中进士。

汤斌被派出做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往湖南,率领两万人马到潼关后想暂驻,汤斌用计策让他离开,结果队伍到洛阳后哗变溃散。

十六年,汤斌调任江西岭北道。

南明将领李玉廷率领部下万人占据雩都山寨,向汤斌表示归降,还没到归降期,而郑成功进攻江宁。

汤斌估计李玉廷一定会改变计划,连夜奔往南安设防。

李玉廷因为大兵来到,见有防备,连忙撤退。

汤斌派将追击,捕获李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朝廷大臣已推举了候选人,皇上说:

“现在凭借道学出名的,有的言行不一。

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

”汤斌临行时,皇上对他说:

“做官应把正风俗作为首要的事。

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观念。

”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

“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

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遭受水灾,常州知府祖进朝因失察下属官员而降职调任,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

又上疏推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王秀)在廉洁及才能方面最为著名,尽管征收钱粮,没能按十分全部完成,请准予调京任职。

此疏下到吏部讨论后被驳回,皇上特下谕旨,允许照此办理。

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代范仲淹、明代周顺昌祠,禁止妇女到寺观游荡。

苏州城西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历史,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

谚语称那座山为“肉山”,山下的石湖为“酒海”。

年轻的女子有病,巫医便说这是五通神要娶她为妇,往往使女子病死。

汤斌收缴五通神的偶像,凡是木头做的便烧掉,土做的便沉到湖里,并告诫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撤下原来的材料修学宫。

于是,教化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当时,明珠正在掌权,余国柱跟随他。

布政使龚其旋因贪赃罪,被御史陆陇其弹劾,由于余国柱贿赂明珠得以解脱。

余国柱也想在汤斌这里为他说情,因汤斌严厉正直,没能进行。

当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这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江南人对他应有所报答,以此索取贿赂,汤斌对余国柱的索取不予理睬。

到考核天下官员时,外省官吏载金到明珠门下的络绎不绝,而唯独没有汤斌属下的官吏。

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

皇帝下诏说:

“自古帝王教育太子,一定要挑选谨严、恭敬的大臣,统领僚属,以专门辅佐协助太子。

汤斌在任翰林院讲官时,一向是行为谨慎,这是我深知的。

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使自己廉洁来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

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

”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从通州勘查外地进贡的木料回来,一夜之间便故去,年龄六十一岁。

3.5.A(吝惜,舍不得)

6.C(C均为代词,指代它;A介词,表引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替”;语气词,表示反洁、疑问语气,可译为“呢”,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D介词,表相关,可译为“和”“跟”;动词,可译为“给予”。

7.B(②是指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与“诚实不欺”无关;③说的是“丝力碎脆不耐用”,也与“诚实不欺”无关)

8.D(不是怕北方有灾荒,而是知道北方刚刚发生灾荒)

9.

(1)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日/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