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4004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散步》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散步》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散步》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

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

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要求:

(1)听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明确:

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2.学生配乐自由诵读:

可以大声朗读,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

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小组互助,交流感悟。

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

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份深情。

4.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散步在缓缓地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满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淌着。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那样深刻,文章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地揣摩,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并作简要赏析。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

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

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

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

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

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

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

最后一句说明“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

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儿子说: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引导:

孩子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是否可以删掉?

分析:

儿子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

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

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

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

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

“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我”。

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

引导: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

“走大路,大路平坦。

但母亲决定走小路因为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分析:

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

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

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

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到更广泛的境界。

(注:

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首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全文,细细体会这份令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多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

可是,这份爱是永恒的。

正如罗丹所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

”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稍加准备后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

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四、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

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知亲人倾诉。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

要有真情实感。

例:

父爱如山,伴着儿女们成长;母爱似水,永远在心里流淌。

谢谢有这么一天,让我说爱你——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的更多。

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学生动笔然后交流展示)

五、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也不单单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茶水时的体贴。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家的温馨与和睦靠每个人,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

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然后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下节课交流。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

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

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

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在《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课堂。

【资料宝藏】

1.教学建议

(1)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思路结构: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

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

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

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⑤:

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

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3)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②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含义深刻。

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③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④细节动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

使命感。

(4)朗诵教学建议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①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②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

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

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

《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

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

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

③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5)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建议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可用提问法引导思考。

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赞扬了什么?

(或者批判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文章里哪些句子比较重要?

将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勾画下来。

这样带领学生逐层回答,便可顺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点。

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

①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②“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③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6)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比较阅读,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

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更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同点等。

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

“新课标”明确指出: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

2.感受《散步》中的美学意蕴

《散步》是重庆作家莫怀戚的一篇散文,它能两度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除了教材编辑们选择文章的初衷(最大范围地撷取优秀文学作品)之外,我们不能不佩服他们的慧眼------这的确是一篇融风景、人情、人性三美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清新明丽的图画美

散步的时间是初春,地点是南方的田野。

光线明亮而不刺眼,视野开阔而不单调。

所见的景色自然以绿色主多,只见“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远处还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为我们描摩出一幅色彩明丽,境界开阔的早春图,给人清新明媚之感。

在色彩学上,绿色代表着青春、生命、朝气。

而田野里的新绿最能突出这一点,它又是由许多整齐的方块组成的,是经过农人的巧手侍弄出来的,那么富有生气,令人沉醉。

在这新鲜的绿色中又夹杂着明亮的金黄色,分外耀眼。

这鹅黄嫩绿的世界里,还有冒泡的春水,波光粼粼的鱼塘,明亮的色彩倒映在水面上,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和谐浓郁的人情美

散步者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人。

文中的主人公为了讲孝心,说服年老的母亲出来散步锻炼身体。

而为了让母亲开心,不惜委屈儿子,坚持走平顺的大路。

而祖母心疼孙儿,又改变主意走崎岖而有意思的小路。

一家人相互体贴谦让的和谐情景如在眼前。

在小路走不过去的地方,儿子背起了年迈瘦弱的母亲,妻子背起了幼小肥胖的孙子。

儿子的孝心换来的一个听话的老小孩,儿子的责任感造就了温

顺的妻子和乖巧的孙子,反哺之情和舐犊之情跃然纸上,融融亲情,跃然纸上。

深沉含蓄的人性美

文章的主旨是反映中年人承上启下的使命感的。

主人公上有年老多病的母亲,下有需要抚养的儿子。

母亲在世上来日不多,含辛茹苦一辈子,作儿子的理当恪尽孝道,他也努力地这样做了。

我们从“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儿子是多么虔诚地祈盼母亲能够避开岁月的风刀霜剑,能够活得健康长久一些。

而当他的母亲终于如愿地挺过严冬,作儿子的真是倍感欣慰。

散步时他看到田野的新绿和冒泡的冬水,就想到“一样东西——生命”,这是一种潜意识的使命感,是对宝贵生命的珍惜。

作为中年人的这种使命感的明晰化是在夫妻两人分别背母亲和儿子时意识到并体现出来的。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人类的繁衍靠的是家族的延续,而家族的传承又靠的是家庭的顶梁柱,这承上启下的使命自然就落到了中年人的身上,这就是中年人的全部世界------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但这种思想作者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含蓄委婉的予以表露,显得深沉凝厚,韵味悠长。

在母亲这一角色上,也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她虽然是两代人的长辈,在儿子面前却表现得像一个小孩。

这源于她对儿子的信任与依赖,是一个慈母深挚的爱。

在孙儿面前,她又是一个慈祥的奶奶,从她抚摩孙儿的小脑袋,改变主意走小路可以看出她是十分疼爱孙儿的。

另外,我们从妻子在婆母面前所表现出的对丈夫的顺从,对孩子的关爱;小孩天真的话语,也可以看到人性的美丽。

3.浅谈《散步》的意境美

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贮满诗意。

作家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欢愉、深沉的真挚感情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创造出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美。

其美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形象美 文学作品要获得长留于世的艺术生命,就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

散步》,不仅字里行间荡漾着一家三代人互敬互爱思想感情的涟漪,而且以清新精巧的比喻,状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抒之情。

作家以质实之美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在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使命感,无形、无声、无色,是“空灵”之物。

独获灵感的作者,慧眼捕捉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使命感的美巧妙地附意于“我背上的”传统美,“她背上的”亲情美。

让读者顿悟人生哲理:

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作者使抽象的使命感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神,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作家写物附意,抒发了对中年人继往开来的使命感的由衷赞美之情,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

二、绘画美 诗贵在透出神韵,画重在绘出影像。

《散步》虽然是一篇叙事散文,但是有诗的韵味美,画的色彩美。

在《散步》中有这样的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

读了这段文字,你好像置身于万物复生,生机盎然的春天之中,又好像在品味一幅清新明丽的水彩画,又好像在饱览江南初春的田园风光。

这风光,让你乐不思蜀,更让你浮想联翩:

“满园春色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新绿,这嫩芽,这春水,昭示着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

作家把生命的美感融进绘画之中,因而几多春色,几许诗意,就从一幅立体的、鲜活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4.《散步》的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凝练而又朴实,下面选几个例子作一番简析。

(1)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话初看上去,好像就告诉我们:

谁,在田野散步。

若真是这样,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了。

而实际上,原句一经打破,它就不能再现生活: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是“我”陪伴着“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带着“我的儿子”。

生活为何要安排得这般有序?

其一,“我的母亲”老了,到了晚年,她最需要相伴的,自然是“我”这个做儿子的;其二,儿子有妻子带着,自然也就不会太“放纵”;其三,假如妻子走在前面,母亲的视线就势必会受扰,这样,母亲就不能静下心来去感受春天,感受生命。

生活的有序安排,体现了一个做儿子的对母亲爱的独运匠心。

(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里,儿子为什么就不能“抱”?

细究起来,初春的田野小路很潮湿,如果是“抱”,身子容易倾斜而滑倒,况且儿子还“很

胖”;再说了,“抱”容易挡住视线。

一个“背”字,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在这里,却倾注了一位年轻母亲对儿子深情的爱。

(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的前半截读来不是很通畅。

改成“但我和妻子都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怎样?

改后确实通畅多了,可在“我”和妻子背上的,是我们精神的全部寄托啊!

如此一来,母亲和儿子就是再轻、再不重,“我”和妻子也只能是走一步,站稳了,仔细看好了下一步,之后才敢向前挪动……这种节奏,与作者笔下的语言节奏是同步的,体现了“我”和“妻子”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滴水中见太阳光辉。

上面三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散步》一文语言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的特点。

读它,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

5.父父子子

当我、父亲、我的儿子同桌进餐,而妻子总是在炉子和餐桌间穿梭,没有比这会儿更能感受到人类的传承关系。

我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暗示着宇宙的奥秘。

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更替的意义,自然也在此刻呈现出来。

祖孙三代同桌进餐的时候,我儿子显得特别兴奋,目光左右闪动,这个刚满6岁的小东西感到滑稽:

怎么人的面孔那么相像,说话吃饭的腔调也极相似,就连嘴角上转瞬即逝的笑靥都如出一辙,于是便傻笑起来。

而我,既与无知的儿子无法对话,又与饱经沧桑的父亲难以沟通,我沉默不语,处境尴尬。

父亲在席间不断说话,嗓音洪亮。

他已过古稀之年,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但不可避免

地眼皮松弛,满脸皱褶,背佝偻着,人萎缩了一圈,显出垂老者通常的丑陋。

在餐桌上,我始终不敢认真打量他,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若干年后,我也必定成为一个丑陋的老头,坐到父亲现在坐的位子上,除了享受天伦之乐之外,就只有表现一下不服老的乐趣。

此刻的一切多么强烈地提醒我该如何去获得生命的价值啊!

可是,一个令人心悸的念头闪过脑际,当老之将至,坐在一旁的儿子即使与我搭话,也仅仅出于敷衍,像我今天所伪装的。

这家伙可能还没有我这份涵养,不懂得什么常纲伦理,会把我撇在一边受窘。

没有比明白这一点更为痛苦的了。

每当祖孙三代呆在一起的时候,我老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我竟是多余的。

祖父一出现,孙儿便以嗲得发颤的拉长的声音呼唤“爷爷——”,惹得老人热泪盈眶。

他从不曾用这种声调叫过“爸爸”。

孙子对爸爸的亲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刚刚学舌叫人时,就这般叫“爷爷”了,恍若天然明了他与他的血脉联系。

孩子与爷爷其实不多见面,有时一两月才见一次,孩子非但不疏远,一旦见面,那一声“爷爷”喊得格外亲昵,憋足了思念之情。

有时父亲光临,孩子在幼儿园午睡,他就伫立在幼儿园寝室的窗前,呆呆地瞩望入睡的孙子,使我大为感动。

搜尽孩提时代的记忆,他从来不曾这样挚爱过我,倒是有多次粗暴遭打的痛感至今难以磨灭。

遗传因子决定我儿子是一个刚强的狂妄的家伙。

从他身上我重见到被生活磨平了的锋芒,他在逼真地重演我的过去。

每回用餐,他爱抢占我的座位,仿佛可以满足某种欲望。

从儿子身上,我惭愧地发觉自己“种”的退化。

他比我刚强。

阴错阳差,祖先的血性没在我的躯体内体现,而在他身上复归。

他的男性意识特别强烈,睡摇篮时,除母亲之外,拒绝任何别的女性怀抱。

我孩提时代怕打针,怕见血,而他微笑着看着护士的针筒,没事儿一样,让注射室中那些大哭大喊的孩子们发呆。

有一次,他额头被铁器撞得皮开肉绽,我都不敢瞥见血肉模糊的伤口,张皇失措。

他原先没哭,但终于哭了,是从父母的惊慌中得知事情的严重而被吓哭的。

我从此怀疑他的痛觉器官是否出了毛病,无端拧他一把,他倒呼哭叫疼。

血脉的传承,

注定父子之间必定有性格的冲突。

每回冲突的失败者是我。

譬如在他赖柜台非要买一件玩具此类事情上,譬如让他分床独自睡觉这类事情上,儿子表现出了疯狂的斗志,我一次又一次叹息着妥协。

事后,我扪心自问,为了做父亲的尊严折磨儿子,是否太自私残酷了一点,但当时只为无法收拾这个小东西而感到懊丧自哀。

现在,临近春节,我又从北方到南方与家人团聚。

我、父亲、我的儿子又将在一张餐桌上吃饭。

我将会搜索枯肠,努力找话与父亲说点什么,以示父子的融洽。

我是爱父亲的,爱的成分中难免掺杂对垂老一代的同情。

从纯理智的角度想,说实在的,我与父亲除了感情血统的维系外,很少有共同的东西。

我和他相隔起码两个时代,传统的差异使我们有各自的生活、志趣、思维空间。

该说这是正常的,不然,怎么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呢,难道不是时代的跨越造成了我与他之间的隔阂吗?

可是,在老之将至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儿子用废话来打发我,我希望与他不仅只有感情的维系,还能有思想的沟通,在餐桌上海阔天空地对话,有面红耳赤的争辩,更有相互点头称道的阐发,老而活到这种地步可谓至高无上,死比生可贵了。

这很难很难,我后半辈子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实现这小小的夙愿。

提示:

本文写了祖孙三代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与父亲有隔阂,是时代传统的差异使我们有了各自的生活、志趣、思维空间。

父亲在儿子面前发窘,让“我”想象自己的晚景难堪,但作者有着美好的夙愿,那就是儿子与自己之间不仅有感情的维系,还有思想的沟通,可以在餐桌上海阔天空地对话,有面红耳赤的争辩,更有相互点头称道的阐发。

可以把本文与《散步》对照阅读,这也是“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