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40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学案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Word版含答案高考

学案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

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张

①哲学思想: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

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

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

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深化分析]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深化探究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思考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两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 异:

孟子:

人性善;荀子:

人性恶;孟子要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

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墨子与墨家

1.历史地位: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

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深化探究

材料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

思考

孔子的“仁”的主张和材料中墨子主张的“爱”是否一致?

并说明理由。

为什么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

答案 不一致。

孔子的“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等级差别;墨子的“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不符合战国时

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故不为统治者所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张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深化探究

材料 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适的样子,本不知道自己原是庄周。

醒来后,已分不出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摸摸自己挺挺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

这使他很纳闷,心想:

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

还是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

其实蝴蝶就是庄周,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思考

庄周梦蝶的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答案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区别,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易混易错]

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提出“民贵”主张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其提出“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

[核心比较]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表面上看根本对立,实质上都是强调儒家学说的教化功能,或强调弘扬善意,或强调去恶扬善。

[重点精讲]

如何认识庄子“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

庄子“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尤其是人不应当破坏自然,应该顺应自然。

反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

但此观点也有不足之处。

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应该改造、利用自然。

[易混易错]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法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韩非与法家

1.历史地位: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3.影响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深化探究

材料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思考

(1)与孔子思想相比,韩非的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在方式途径上有何不同点?

(2)假如你是一位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一家的学说?

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 

(1)同:

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异: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2)法家。

理由:

①法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变革创新,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既适应了战国时期趋向统一的社会形势,也顺应了君主的个人要求。

五、孙膑与兵家

1.历史地位: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军事思想:

主要体现在《孙膑兵法》中,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精讲]

法家思想为何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战乱不断。

(2)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形成。

(3)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才能控制人民,只有实现统一,才能避免战乱。

法家的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归纳总结]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

战国时荀子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后来儒学的发展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形成了“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统治模式。

1.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

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  )

A.老庄之学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D.耕作技术

答案 B

解析 “耕读”、“忠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儒家在士农工商诸业选择中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家庭和社会风气建设的理想。

2.认为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来看,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属于荀子的思想主张,故应选C项。

3.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

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

A.墨家主张节俭

B.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D.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判态度,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其代表普通劳动者利益,是财富的创造者。

墨家思想的根源应该从墨家本身来考虑,排除C、D项。

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老子的“无为”主张

答案 C

解析 “世异则事异”是论点,而“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

5.亚洲许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等国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重视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方面的教育。

其体现的思想是(  )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答案 C

解析 修己爱人、诚信谦和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而法家主张集权、法治,A、B、D项都不符合题意。

阅读与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不断;“士”阶层在政治上崛起,在学术上异常活跃;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这些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因此社会大变革影响着文化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又为社会大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与探究

儒家思想中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我测评

1.儒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重民,提出人性本善说,提倡“养浩然之气”。

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代表人物是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道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

他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在人生观上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兵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孙膑。

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他的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一书。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础达标]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D

解析 “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

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

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答案 A

解析 这三位思想家的主张都是希望稳定社会秩序,让人民安心生产,这是与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分不开的。

故选A。

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一主张出自(  )

A.道家学派B.儒家学派

C.墨家学派D.法家学派

答案 A

解析 材料出自于老子《道德经》,大意是:

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

道出了矛盾对立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思想。

A选项符合题意。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两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两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两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两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 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

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下图韩非的《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反映了韩非主张(  )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要改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自然万物是变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老子的思想,②不符合题意;韩非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与时俱进,④错误。

6.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 B

解析 孟子: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大意是:

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

司马迁: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大意是:

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来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

他们都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

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

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

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主张。

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8.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  )

A.“兼爱”、“非攻”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认识

C.君主集权的理念D.人定胜天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 A项是墨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集权观。

[能力提升]

9.“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出自《孟子》,从材料中“仁则荣,不仁则辱”、“贵德而尊士”可知为儒家思想。

10.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

“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道家思想。

11.“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 A

解析 题目言论强调:

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

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

认为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

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

这是法家强调统治的一种权术和策略。

故选A。

“仁政”“憎恶权术”和“兼爱”的主张明显都不符合题意。

12.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  )

A.儒、道、墨、法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答案 D

解析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墨家;“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儒家。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

请问其目(指具体内容)。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这一主张和材料一中“仁”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回答,怎样正确理解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

答案 

(1)仁政。

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统治者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答案 

(1)举例:

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2)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

(或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

(3)相同点:

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

(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不同点:

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权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