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4026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docx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下春天来了

课题:

《春天来了》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2.3.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难点:

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教学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中国画颜料、水粉颜料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

(教师)课件、各种春天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组织教学。

检查、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让学生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

请学生听:

乐曲《春天在哪里》。

提问:

听懂了吗?

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唱了什么?

你喜欢春天吗?

为什么?

出示课题:

《春天来啦》。

(1)你喜欢春天吗?

为什么?

(2)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

(天空、空气、水、花草树木……)

(3)你印象中的春天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让学生了解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是春天的象征。

(4)忆:

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

谈谈你印象中的春天。

如:

天——蓝蓝的;水——凉凉的;风——轻悄悄的;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花——粉粉的、粉黄的、粉白的、粉红的……柳树暴出了嫩绿的芽……

(5)看:

MTV《春天在哪里》。

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与你记忆中的是否一样

(6)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补充。

(7)展示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

4.引导探究。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

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针对书上的色彩组合,进行小组讨论

(2)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用了哪些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

2.感受与想象。

(1)想:

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

引导学生讨论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都是春天景象的代表,是春天的象征。

(2)看:

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

3.思考与表现。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

(看书上的色彩组合,或以课件展示色彩,让学生自由选择。

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2)课件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尝试表现:

按自己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4)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不同材料、不同表现方法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如:

用哪些主要颜色来表现春天?

用什么材料?

用什么方法?

你能创造新的方法吗?

4.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

(1)色彩整体倾向;

(2)表现方法。

6.作业展示,互评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把学生的作业组合成一大幅春天美景。

(2)请学生选出最美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请小作者谈谈创作思路,再让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7.课后延伸。

(1)提问: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现春天吗?

(2)请学生到大自然里欣赏美丽的春天。

 

 

 

 

课题2:

《处处有鲜花》

教学目标

1.尽可能地认识各种各样的鲜花,明白鲜花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2.初步学习花的简单画法,能运用不同色彩来描绘自己喜爱的花。

3.进行爱花护花、美化环境的教育,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喜爱的花,抒发对鲜花的赞美之情。

难点:

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表现技法和创造各种方法来大胆表现鲜花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花的构造、形态和色泽,收集自己喜爱的花的图片资料,带齐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花的图片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课件,准备一些塑料花、绢花、纸花或盆花,准备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讲评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画出有自己特色的画,激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3)“有鲜花的装扮,春天多美呀!

有鲜花的装扮,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鲜花不仅春天有,其他季节照样有。

不仅花圃里有,公园里有,大自然里也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鲜花。

”——揭题:

《处处有鲜花》。

2.欣赏与感悟。

(1)播放课件,显示画面——优雅的客厅,窗明几净。

继续播放课件,显示画面——在前一画面的基础上,在茶几上多了一盆花

提问:

看懂了吗?

哪一个画面更温馨?

为什么?

小结:

鲜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2)提问:

你见到过鲜花吗?

在哪儿见到的?

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小组探讨、思考。

播放课件,展示各个时节、不同地方的各种各样的鲜花图片。

小结:

鲜花给大自然带来了神奇的变化——不同季节的鲜花给大地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

3.思考与表现。

(1)观察鲜花。

教师把一朵花慢慢地作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自由翻动,使它“活”起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正、侧、背面的花。

提问:

与你记忆中的花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花的构造、叶的形态。

(2)尝试表现。

依据自己的观察画出鲜花。

(3)归纳画法。

先画花蕊,再画花瓣,从中心入手,向外展开,有中心依托,就容易把花形画得准确,接下去画枝添叶,最后涂色。

(4)课件播放。

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书上或课外收集的),分析其工具、材料与表现方法的不同,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如水彩表现的花淋漓、透明、艳丽;摄影图片中的花真实、鲜艳;彩笔线描的花优雅;“没骨”法表现的花雍容华美等等。

4.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鲜花。

(2)教师提示学生表现花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逼真,应发挥想象力,大胆动笔画。

要抓住花的特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花卉的外形、色泽和叶子的不同形态。

巡视中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评价与拓展。

(1)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并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扮演花匠评选出最美的花。

老师给入选作品的作者颁奖——每人一朵鲜花。

(2)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栽种一盆花,观察、记录花的生长过程。

 

 

 

 

 

课题3:

《印印画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树叶上均匀地涂色并印画的技能,培养学生对拓印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树叶的形、色、纹之美,巧妙利用树叶组合成各种图形创造表现,进一步理解造型表现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体验树叶正反面拓印、组合及添画的乐趣。

难点:

树叶的组合变化、联想,颜色的涂抹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树叶、水粉颜料、笔、擦手用的小毛巾

(教师)各种树叶、拓印的范作、工具材料、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回忆激趣。

(1)让学生回忆第3册的《指印的联想》一课,课件展示相应的作业,激发学生拓印的欲望。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材料来印印画画。

2.尝试探趣。

(1)学生分组活动。

让学生用树叶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教师分发到小组里的铅画纸上按印,体验按印的乐趣,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树叶纹理的特征及不同按印(正面、反面)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课件展示书上前两幅图,辨析异同,进一步体会正反印的不同效果。

(3)教师提示学生按书中的操作图示探讨拓印步骤,了解和掌握拓印的方法。

3.发散思维。

(1)把拓印好的树叶图形按不同方向转动,让学生依形想象。

(2)把树叶修剪或组合成各种图形,激发学生想象。

4.小组合作。

(1)把课前准备的树叶组合拓印、添画完成的作品分给每一小组,请学生研究制作方法,并合作仿制。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仿制心得,师生总结组合、添画的成功方法。

(3)课件呈现教材中用综合方式拓印的学生作品,分析其拓印方法。

5.布置作业。

(1)欣赏优秀的树叶拓印作品,启发学生想象。

(2)作业要求:

用树叶拓印,并添画成一幅与众不同的作品。

小知识:

叶形分类

树按叶形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卵形——如榆树,心形——如杨树、丁香,掌形——如枫树、梧桐,扇形——如银杏,针形——如松,披针形——如竹、柳,带形——如玉米、二月兰等。

 

 

课题4:

《倒影》

教学目标

1.认识对印的基本知识,掌握对印的基本方法。

2.感受对印的乐趣,培养对对印学习的兴趣。

3.学会观察、欣赏、创造生活中的倒影之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探索新的作画方式,学习对印的技法。

难点:

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物。

教学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和笔等作画工具材料

(教师)表现倒影的图片和作品、课件、水粉颜料和笔等工具材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猜谜入题。

(1)设置谜题:

动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只画一次画就可以得到两张一样的画?

引导学生往带来的作画工具材料上去想象。

(2)教师示范对印全过程,在学生的恍然大悟中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简单而新颖的绘画新方法——对印,用对印来完成美丽的倒影创作。

2.欣赏感悟。

(1)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美丽的倒影呢?

(桂林山水、孤帆远影、朝霞晚月……)

课件播放表现倒影的艺术图片,丰富学生的感知,激活学生的记忆。

(2)重点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

《山山水水》的率意、洗练;《饮水的熊》的简洁、浑然一体;《丹顶鹤》的绚丽多姿等。

3.尝试练习。

(1)发给学生小纸张,请学生参照教材中图示的对印步骤,尝试对印自己喜欢的一样事物,初步体验对印的乐趣,再把自己在尝试中的切身感受大胆表述出来。

(2)师生共同小结:

①想好表现的主题;②先把纸仔细对折好;③调好颜色,注意不能太稀;④完成对印;⑤添加想象。

4.激发思维。

(1)引导学生从《山山水水》上下极为相似的两部分中找出不同之处,并说出原因。

(2)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同龄人作品中相似部分的异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结:

水上的正影与水中的倒影是有区别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表现。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大胆表现喜欢的景物,教师从主题内容、色彩搭配、创新思维上予以指导。

6.作业展评。

(1)把作业展示在黑板上,先请学生自己评选出优秀作业,并说说原因,再由教师小结。

(2)最后提问:

除了今天学的单纸对折的对印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对印方法?

(课件展示不同纸张间的对印、玻璃对印、实物对印等,予以提示。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去尝试探索.

 

课题5:

《印人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拓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进行油画棒磨印、油彩拓印的练习,初步了解纸版画。

3.用撕纸拼贴的方法制作人像,感受拓印画的美。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掌握磨印、拓印的技法。

难点:

解决撕纸人像的拼贴次序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油画棒、夹子等

(教师)课件、撕纸拼贴小孩头像范作两幅、磨印作品若干件、油画棒、订书机等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课前探究。

课前让学生收集硬币、纪念章等有浮雕效果的实物,并试着拓印。

2.欣赏范作,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拓印画。

提问:

你画过这样的画吗?

它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

(2)展示撕纸粘贴的范作,观察比较。

3.直观展示磨印过程。

(1)展示磨印的基本工具材料。

(2)课件展示印模(拓印稿)的设计制作过程——撕纸拼贴一个小男孩头像(从整体到局部):

①设计好图像;②撕出脸形;③撕出发型,可贴出层次;④撕出五官,可以贴出层次;⑤可以摆好再贴,也可以边撕边贴,要注意贴的次序。

拓印稿制作,是作品成败的关键。

一般的方法是根据原稿设计的要求,逐层加厚,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立体感。

(3)课件展示磨印过程。

在撕贴好的头像作品上盖上一层薄纸,用夹子夹好,用手指轻轻地揿压,待纸面出现凹凸时,再用油画棒轻轻地均匀摆涂。

要有顺序,轻重均匀一致,直到头像完全显现。

几种不同方法的磨印处理:

①单色磨印。

②多色磨印:

按画面设计要求,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色彩磨印。

③在纸面上先平涂一种较淡的颜色,再磨印。

④磨印后再在上面喷色。

4.欣赏与实践。

(1)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辨析头像脸形、发型、五官、表情的处理。

(2)作业要求:

撕纸拼贴自己喜爱的小孩头像并拓印画面。

5.展评作业。

让学生展示并评价自己的作品。

6.课后延伸。

(1)课件展示磨印古代碑帖、壁画等场景,让学生感受磨印的悠久历史。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寻磨印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方面.

 

 

课题:

印人像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水粉笔、油画棒、夹子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范作两幅、拓印工具材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展评激趣。

展示上节课学生磨印的优秀作业,作简单的讲评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范作。

(1)课件展示同一印模分别用拓印与磨印印制出来的作品。

提问:

它们有什么异同?

(印模相同,印法不同。

(2)引出课题——继续学习拓印。

3.拓印过程。

(1)展示拓印的基本工具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

(2)课件展示印模(拓印稿)的设计制作过程——撕纸拼贴一个人像。

(3)课件展示拓印过程。

在撕贴好的头像作品上盖上一层纸,用夹子夹好或订书机订好。

调好颜料,掀开覆盖在印模上的纸;再在印模上需要拓印的部位涂上水粉颜料(或油彩),注意涂的部位不宜太多,以免颜料干透无法拓印;重新覆上纸,用手压印或用磨子印。

重复以上程序,直到人像完全印好。

几种不同方法的拓印处理:

①单色拓印:

用滚筒涂色较简便。

②多色拓印:

按画面设计要求,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色彩拓印。

③拓印后再在上面喷色。

4.赏析实践。

(1)欣赏优秀学生作品,从造型、色彩等方面分析。

(2)作业要求:

个人或小组合作,撕纸拼贴自己喜爱的人像并拓印画面。

(3)教师巡视中主要察看撕贴次序与涂色、压印是否均匀。

5.展评延伸。

(1)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作品,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拓印创作。

 

 

课题6:

《水墨游戏》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认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

2.能控制水墨线条的变化,懂得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做自由的造形练习。

3.感受中国画独特的水墨韵味美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体验探索的自由、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多种水墨语言的掌握。

难点:

感受水墨的墨韵之美,墨色浓淡与水分的掌握。

教学准备

(学生)毛笔(兼毫笔)中楷一支、调墨盘、墨汁、洗笔桶、抹布、树叶、绳子、棉签、报纸等物品

(教师)课件、水彩和水墨画作各一幅、8开宣纸两张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认识水墨画。

(1)课件欣赏:

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片段。

(2)课件展示:

其中一个截取画面与以同一画面为内容的水粉(或水彩、油画棒)画,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比较水彩、水墨画的不同之处。

②猜猜使用的材料有何不同,并说说对画面上的色彩、纹理变化的感觉。

(3)揭题:

这堂课,我们也用这些工具材料来玩玩水墨游戏好吗?

2.动手来练笔。

(1)课件展示:

近现代水墨名家作品(齐白石、吴冠中等水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水墨的各种变化,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水墨用具并示范用具摆放以及执笔、运笔方法。

(3)学生进行点、线条练习:

控制点的大小,描绘出直、折、曲等线条变化。

(4)学生进行浓淡练习。

(5)观察自己所练习的情形,并发表感想。

3.尽情玩花样。

(1)在另一张画纸上,先用线条在画面上做交叉分格状。

(2)分别在每个空格内做各种点、线、浓淡干湿的水墨游戏。

4.尝试新方法。

(1)教师将各种特殊技法的示范图例张贴于黑板上,并请学生猜猜是以何种方法制造出来的。

(2)教师介绍并示范几种技法。

(3)小组讨论还有什么新方法能画出这些效果。

鼓励学生将生活周遭所可能运用之物品,拿来加以实验。

(4)教师逐一检视每位学生

(5)收拾用具。

5.分享水墨经验。

发现别人的作品中墨色的层次变化与特别的造型,鼓励发表对点状、线条、干湿浓淡的墨韵及较特别的墨趣等感想。

 

 

课题7:

《可爱的小猫咪》

教学目标

1.了解猫的生活习性和相关知识。

2.大胆运用各种表现方式描绘猫,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表现千姿百态的猫。

难点:

组织画面,表现自己独特的创意。

教学准备

(学生)猫的图片、颜料、色纸、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

(教师)各种猫的图片、示范作品、课件、色纸、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辨声揭题。

(1)课件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大胆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当学生听到猫的叫声“喵……喵……”而猜出猫时,教师随即揭题。

2.回忆交流。

(1)回忆:

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猫?

听到过哪些有关猫的故事?

给你印象最深的猫是怎样的?

(2)学生分小组交流后,选派代表汇报。

3.讨论分析。

分小组抽签讨论以下问题并汇报:

(1)猫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课件播放猫的头部、躯干、四肢、尾巴等。

(2)猫的头部由哪几部分组成?

各有什么作用和特点?

(课件随机播放猫头的特写镜头。

(3)你见到过的猫的毛色是怎样的?

(课件播放猫的毛色图片。

(4)猫的坐、卧、行、走等动作有什么变化规律?

(课件播放相关画面。

4.欣赏感悟。

(1)播放《猫和老鼠》等有趣的动画片片段或图片,体会猫的各种不同动态造型和夸张造型,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

(2)展示潘天寿、黄胄等画家画猫的作品,欣赏体会生动的瞬间猫的神态。

(3)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创造性的表现。

5.练习体验。

(1)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创造性地表现猫。

(2)教师巡视辅导:

从构图饱满、主题突出、情节生动、色彩鲜艳等方面予以指导。

6.交流评价。

(1)给自己的作品编小故事,小组间讲述交流。

小组评出优秀作品,予以全班展示。

(2)课后鼓励学生模仿《猫和老鼠》自编连环画小故事。

关于猫的趣味小知识

猫有230根骨头,比人多24根。

猫的听觉比人和狗灵敏。

相对身体尺寸而言,猫有比任何哺乳动物都大的眼睛。

猫正常的脉搏每分钟大约110至170次之间。

猫正常的身体温度大约是39℃。

猫的垂直

猫捉老鼠、爱吃鱼的秘密

猫是捉鼠能手早已家喻户晓,猫爱吃鱼也可谓众所周知。

但猫为什么要捕捉老鼠、爱吃鱼,这个秘密就不能说人人皆知了。

老鼠这种动物,体内含有一种能提高夜间视力、叫牛黄酸的物质,而一向善于在黑夜活动的猫却没有这种物质,如果猫的体内长期得不到牛黄酸的补充,那么,这只猫就会丧失夜间视觉的能力。

猫为了补充“营养”,摄取牛黄酸,保留它夜间活动的习惯,就必须大量捕捉老鼠。

科学家经过反复的实验分析,发现鱼肉中也含有大量的牛黄酸,这也是猫爱吃鱼的原因所在。

 

 

课题8:

《大牛和小牛》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表现老牛和小牛的不同特征。

2.能表现出老牛和小牛在一起的场面。

3.培养敬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画出老牛与小牛的不同特征。

难点:

能表现出老牛和小牛之间的亲密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的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常用的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牛的图片、录像资料以及各种美术作品、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课前探究。

(1)请学生收集牛的图像、文字资料,初步了解牛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可提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究:

你认识哪几种牛?

这些牛分别有哪些主要特征?

牛有什么用处?

你喜欢牛吗?

为什么?

2.创设情境。

(1)欣赏《五牛图》,述说观感。

提问:

你知道这幅画吗?

你知道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吗?

(2)“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3)展示有关牛的历代民间工艺品,包括剪纸、绣品、陶艺、布饰等,说明牛作为勤劳奉献的“形象大使”,历来喜为人们赞赏。

3.欣赏体验。

(1)观赏教材范图,作引题谈话。

(2)可提问:

范图主要表现了什么?

(大牛和小牛、老牛和小牛。

)老牛、小牛象征着什么?

(父与子或母与子。

)图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老牛与小牛亲近的关系?

你的父母是怎样爱你的?

你又是怎样尊敬长辈的?

4.把握特征。

(1)把握老牛、小牛外形的不同特征。

老牛:

体大,牛角长而弯,尾巴长。

小牛:

体小,没长角,尾巴短。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范图,也可在黑板上作动态造型。

5.引导构思。

(1)围绕主题,作构图指导。

老牛和小牛在干什么?

它们的姿态又是怎么样的?

①老牛听小牛说悄悄话,老牛的耳朵就要贴近小牛的嘴了。

②老牛在给小牛作跑步示范,撒开四肢跑得欢,还回过头来看看小牛有没有认真学。

③老牛和小牛吃惊地看着周围那许多参观牛场的小朋友,好像在说……

④老牛和小牛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像在进行选美比赛呢。

启发学生想象老牛和小牛其他的亲密场景,如:

一同嬉水、争草吃等。

(2)围绕背景,做着色指导。

课件展示:

主体不变,作背景变换。

(一会儿是青青的牧场,一会儿是强烈的色彩……)

6.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表现老牛和小牛的不同特征及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7.作业讲评。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编故事,评出“温馨”奖。

(2)课件播放斗牛等情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表现其他不同种类的牛。

 

 

 

课题9:

《美丽的丝巾》

教学目标

1.了解丝巾美的特点,懂得其装饰作用,了解折染的基础知识。

2.掌握基本的折染纸法,提高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

3.感受染色“丝”巾之美,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学习“丝”巾染色的多种方法。

难点:

“丝”巾染色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丝巾,查阅丝巾的图片、文字资料,准备水彩或水粉颜料、宣纸或其他吸水性强的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染料、布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感受丝巾之美。

(1)请一组学生随着音乐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丝巾(或系于颈,或包于头,或披于肩,或缠于腰,或作手提袋)。

(2)提问:

喜欢这些丝巾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