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4447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docx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小题。

《百家讲坛》拉开了“文化奶妈”的时代

老愚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

本来是给闲人解闷的讲坛,成了普及经典文化的圣地。

一批嘴皮子厉害的主讲人次第登场,于此扬名立万,跻身学者兼畅销书作家的行列,名利双收。

自余秋雨始,文化找到了他的“传教士”,“传教士”也先后找到了文化。

很多人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如饥似渴地去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

比如,于丹之于《论语》,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

从普及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令人欣喜。

每一个讲解者都复活了一本书甚至一个领域,读者也经由他们的讲解,激起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在一个精神无指向的时代,他们“开辟”了一条文化传承之路。

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

我把讲解者称为“文化奶妈”,把这种传承方式命名为“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很复杂,但大致可找到这么几条:

一是几十年文化断层的滞后效应。

急风暴雨式的中国革命,阻断了文化的传承,文化这根柔性的鞭子最终要抽在忽视敌视他的人头上。

缺少文化的人群,总要寻求自己的文化之根。

文化代言人应运而生。

二是功利主义潮流汹涌,英语和金钱主宰社会的全面运行。

中国的文字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文化自然无立锥之地。

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逐步含糊之后,本能的文化需求不间断地反弹,造成脉冲式的局部文化热。

三是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滑,已经很难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

这就需要人把文化通俗化,导入大众之耳。

四是缺乏耐心,渴求速成。

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即使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也得服从这个硬道理。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我们要的是结论,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

因此,文化方便面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放声赞美奶妈的功劳。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当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时候,有这样安慰国人的二手经典,当然不是坏事。

如果往深里思考,忧虑也不少。

已经出版的种种解释,都是个人化的探究与心得,毫无疑问,都在放大或缩小原著的思想空间,甚至背离原著主旨,把读者引向理解的歧途。

在读者与经典之间,他们可能是桥梁,也可能是阻燃剂。

由此造成的阅读依赖心理,将使名著远离人们,买椟还珠。

如果注意到《百家讲坛》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我们对其弊端就不能不加以警惕。

在我看来,“文化奶妈”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

首当其冲的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把精微的理解纳入程式化的规范里,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

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

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

1.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奶妈”是指那些讲解中国文化的人,即文化“传教士”。

B.“文化奶妈”传承文化的方式往往是他们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

C.作者认为要赞美“文化奶妈”的功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魅力,使百姓愿意亲近文化。

D.作者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们,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

2.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几十年文化断层的滞后效应,以及大众长期与文化的隔离,大众阅读理解能力极度下降。

B.是《百家讲坛》产业化运作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产物。

C.效率主导了人的生活,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渴望速成。

D.普通人读不明白传统文化的字意了,需要“文化奶妈”将其通俗化,直接让大众接受。

3.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文化”与“传教士”是一个双向选择,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B.“文化奶妈”的出现,复活了一本书或一个领域,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经典的兴趣。

C.作者认为现代人虽然没有时间读体味先哲的精神情感,但要知道其中的结论和能让我们受用的东西,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

D.“文化奶妈”的商业化操作后遗症十分明显:

形成恶俗化的风气、对原著的过度解释和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哑巴叔

徐成龙

哑巴叔是我们村里的。

哑巴叔不是先天聋哑,小时候发高烧,吃药打针不管用,连续“烧”了好几天,这一“烧’’就把哑巴。

听大人们说,小时候的哑巴叔很聪明,喜欢玩泥巴。

泥巴在哑巴叔手里颠来倒去一阵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动物惟妙惟肖地出现在眼前,惹得小伙伴围着他跑东家走西家,整个

村子都是嘻嘻哈哈的笑声。

几只大黄狗也乐颠颠地东奔西跑呢!

长大后,哑巴叔以捏泥人为营生,一个稻草把,几块橡皮泥就是他的全部行当,走村串户赚点钱过日子。

哑巴叔的手艺越来越精,捏泥人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小狗小猫到人物造型,千姿百态,无个不精,方圆几十里闻名遐迩。

到后来,哑巴叔开辟新的场所,来到了小城,把精心捏成的泥人,整整齐齐插在一个稻草把上,像一个小展厅,陈列着一个个美柃美奂的艺术品。

哑巴叔扛着稻草把,沿着大街走,身后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城里的小学生看着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兴趣盎然,雀跃一般,纷纷掏钱购买。

哑巴叔的生意越来越好,腰包就鼓了,乐得他咿哩哇啦地叫。

有一个小女孩,最喜欢哑巴叔捏的泥人了,隔三差五就要买一些,不是小动物就是卡通人物。

一次,夕阳西下,小女孩欢蹦着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脸蛋,又指了指哑巴叔的手,眼神充满了期待。

哑巴叔眨巴着眼睛,心领神会,瞅了瞅小女孩,掏出橡皮泥揉了揉,三两下一个小女孩的模样出来了:

大眼睛,圆脸蛋,小巧的鼻子。

小女孩接过小泥人,爱不释手,咯咯一阵笑,挥挥手走了。

这时,一个中年人走过来,拉住小女孩的手,附在她耳畔一阵嘀咕。

小女孩疑惑地看着中年人,使劲挣脱中年人的手。

中年人不罢休,抱起小女孩向前走去。

小女孩哭喊着,挣扎着,无济于事,她被塞进一辆轿车。

轿车一个拐弯,朝着小巷疾驰而

去,扬起一陈灰尘,不见踪影。

一天,两天,过了好几天,哑巴叔在街上天天徘徊到天黑也不见小女孩来买泥人。

一天,哑巴叔在城里的角角落落转悠,猛地看见墙角、电线杆上张贴着一张张纸,仔细一看,纸上印着小女孩的照片,还有一些文字。

小女孩活泼可爱,眼睛明亮有神。

小女孩不是别人,正是经常买泥人的那一个。

第二天,哑巴叔不再扛着稻草把卖泥人了,径直来到了派出所,咿哩哇啦一通。

公安人员不明就里,虎着脸,推推搡搡赶他出门。

哑巴叔竖眉瞪眼,一动不动,拿出从墙上撕下来的纸片,指着小女孩的照片比划。

公安人员似乎明白了什么,倒了一杯水给他喝。

哑巴叔定定神,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橡皮泥,一阵捣鼓,一个中年人的相貌出来了,棱角分明,活的一样。

哑巴叔指指小女孩,指指自己捏成的泥人,对着工作人员咿哩哇啦,

脸色涨得通红。

公安人员恍然大悟,留下泥人,拍拍哑巴叔的肩,让哑巴叔回去。

哑巴叔对着公安人员一弯腰,笑容满面地走了。

过了半个月,小城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特大拐卖儿童的犯罪团伙。

除了祸害,城里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鞭炮放了一整天,劈劈啪啪震天响。

据说,这个案子靠的是一个卖泥人的哑巴提供的线索。

一传十,十传百,妇孺皆知。

从此,小城里的人见到哑巴叔卖泥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买一些小泥人带回去,唯独不见那个小女孩。

哑巴叔依然在小城的街上卖泥人,只是在上学或者放学的时间,准时在校门口走来走去,眼睛显得特别有神。

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哑巴叔不仅手艺高超而且心地善良充满正义感,当他得知小女孩被坏人抓走后利用自己特长捏泥人帮助警察破案。

B.文章最后哑巴叔经常“在校门口走来走去,眼睛显得特别有神”,这个时候哑巴叔卖泥人已经不是生意上意义,而是一种寻找与等待:

在破案之后,也许人们都忘记了小女孩,而哑巴叔却始终没有放下。

这样更是深化了主题,突出了哑巴叔的美好心灵。

C.文中写小女孩最喜欢哑巴叔捏的泥人了,隔三差五就要买一些,是为下文哑巴记住了小女孩的特征叔帮助寻找小女孩做铺垫。

D.文章通过大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捏泥人技艺高超,心灵美好的哑巴叔。

E.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女孩,哑巴叔只是在寻找小女孩过程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不是小说的重点描写对象。

5.文章前部分极力写哑巴叔捏泥人的手艺,说“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第七段刻画了“小女孩的模样",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7.两次写到哑巴叔生意的火红场面,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会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鸿门宴》中的片段,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復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8.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叔父)沛公起如厕,窃为大王不取也(私下里)

B.乃令张良留谢(感谢)其意常在沛公,大王来何操(品德,品行)

C.若属皆且为所虏(辈,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亡去不义(逃跑)

D.度我至军中(估计)不胜杯杓,孰与君少长

9.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10.选出上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玉玦是半圆形的佩玉。

“玦”与“决”同音。

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其表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二是有小人之言。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项羽无意中失言,表明其性格的粗率。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11.翻译下列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2.下面能准确表现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

A.甲词描写妖娆的雪景,乙词描写磅沱的雨景。

B.甲词描写寒冷的冬景,乙词描写浩瀚的水景。

C.甲词描写壮丽的雪景,乙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甲词描写冬日的静景,乙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13.两首词均出自同一词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表现方法上谈谈两首词的共同点。

四、句子默写

14.名句名篇默写。

①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___________!

②不到长城非好汉,__________________

③漫江碧透,_________,鹰击长空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15.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人或许没见过这两位在语言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电影配音演员,但一提起他们配音或朗诵的精彩片断,不少人至今耳熟能详。

B.目前美国还准备往伊拉克增兵,但小布什认为:

向巴格达增兵不会旗开得胜,不会在“几周内见效”,至少要等“数月时间”。

C.次声波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船只等障碍物。

7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真是无所不至。

D.电力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可谓细致周全,但是,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熟视无睹,肯定是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

在生态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B.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决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

许多同事、工友都纷纷议论她的“壮举”,一时间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

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雅致而壮观,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受到全世界瞩目,对这次成功的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7.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是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我说不好。

①笔下从不吝啬大谈感情的字句。

  ②对别人从不吝墙大谈感情。

③在亲人面前却很奇怪说不出抒情的话,  

④奇怪的是在亲人面前却说不出抒情的话,

⑤习惯是从母亲那儿传来的吧,   ⑥这是从母亲那儿传来的习惯吗,

A.②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①④⑥

六、语言表达

18.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

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

上联:

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

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你将下联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话题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雨。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

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

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然后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面关于‘文化奶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一定要认真去啃文化方便面,因为其中有‘文化奶妈’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究和心得”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提醒咂巴奶头的文化学童,你们吃的东西毕竟不是原汁,而是替代品,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选项偷换概念,作者说的是“去读原著”。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面不是‘文化奶妈’出现的原因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是……作的结果,是……的产物”有误;这是结果,并非原因,选项答非所问。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面的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因此作者提倡我们阅读‘文化奶妈’的二手经典”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是持否定态度,如文章最后所说“如果想弄明白中国文化的原味,一定要去啃原著啊”,作者认为应该去读原著。

4.BA

5.极力写哑巴叔的手艺呼应前文,强调哑巴叔虽然残疾却“很聪明",醉心于这些小动物、小泥人,充满爱心,有利于塑造哑巴叔的人物形象;为下文哑巴叔用泥人捏出罪犯相貌给公安部门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哑巴叔的手艺使文章富有情趣,增强可读性。

6.“大眼睛,圆脸蛋,小巧的鼻子",刻画出小女孩的可爱形象,与小女孩被贩卖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让人们受到强烈震撼;同时,与人贩子对比,强化了罪犯的丑陋行径,激发人们对犯罪的憎恨;美与丑的强烈冲击,耐人寻味。

7.第五段写“城里的小学生看着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兴趣盎然,雀跃一般,纷纷掏钱购买",这只是发自小孩子对泥人的喜爱;倒数第二段写到“小城里的人见到哑巴叔卖泥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买一些小泥人带回去",连大人也买,说明哑巴叔的生意不只是因为泥人的可爱,更是因为人们从哑巴叔身上看到了正义,是社会对他的褒扬。

【分析】

4.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C项,“是为下文哑巴记住了小女孩的特征叔帮助寻找小女孩做铺垫”有误;应是为下文“一天,两天,过了好几天,哑巴叔在街上天天徘徊到天黑也不见小女孩来买泥人”做铺垫,同时侧面说明哑巴叔技艺之高超。

D项,“文章通过大量语言……心理描写”有误,文章主要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哑巴叔的形象。

E项,“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女孩”错误,主要人物是“哑巴叔”,从标题、情节、人物刻画的手法、主旨以及着墨的多少可以判定。

5.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文章前部分极力写哑巴叔捏泥人的手艺,说‘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考查段落情节的作,一般从内容和情节两个角度分析。

从内容上来来看,表现出哑巴叔的聪明;结构上,先看与上文的关联,与第二段“小时候的哑巴叔很聪明,喜欢玩泥巴。

泥巴在哑巴叔手里颠来倒去一阵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动物惟妙惟肖地出现在眼前”的内容相呼应,再看与下文的关联,因为“出神入化”才能为公安部门断案提供依据,这一情节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帮助公安断案埋下伏笔。

点睛:

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

答题方向如下:

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本题中,“哑巴叔出神入化的捏泥人手艺”在这个故事情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与上文“大人们”的说法相呼应,又为下文帮助公安断案埋下伏笔。

6.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文章第七段刻画了‘小女孩的模样’,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这也是考查段落的作用。

先找出描写小姑娘模样的句子,“大眼睛,圆脸蛋,小巧的鼻子”,表现出小姑娘的可爱活泼,而这样的小姑娘却被人贩子给拐走,结果不得而知,形象之美与遭遇之惨形成鲜明的对照,撼动人的心灵;可爱的小姑娘让丑陋的人贩子行为更显可恶,更能激发人们对罪犯的憎恨。

7.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两次写到哑巴叔生意的火红场面,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会不同”,先找出两处描写“火红场面的内容”,第一处,“哑巴叔扛着稻草把,沿着大街走,身后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城里的小学生看着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兴趣盎然,雀跃一般,纷纷掏钱购买。

哑巴叔的生意越来越好,腰包就鼓了,乐得他咿哩哇啦地叫”,这一处说明小孩子对哑巴叔捏出的泥人之喜爱,说明哑巴叔手艺之高超;“从此,小城里的人见到哑巴叔卖泥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买一些小泥人带回去,唯独不见那个小女孩”,这一处连大人都来买,是因为感动于哑巴叔的行为,是对哑巴叔善良正义行为的褒扬。

8.B

9.C

10.C

11.①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②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鱼肉,(又)为什么要告辞呢?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联系学过的内容来辨析。

B项,“乃令张良留谢”,“谢”的意思很多,如“感谢”“道歉谢罪”“告诉”“辞别”等,从句中的语境来看,刘邦是趁“更衣”之机溜走,并没有和项羽打招呼,故留下张良目的是“告辞”。

9.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A项,“河北”“河南”,今天是指河北河南地区;古代的“河”是指黄河,“河北”“河南”分别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项,“细说”,今天是指“细细说来”;古代是指“奸细小人的离间之辞”。

D项,“非常”,今天是程度副词,很;古代是指“非同一般的情况”“意外的变故”。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是项羽无意中失言,表明其性格的粗率”分析有误。

从文中来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