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452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燃料及其利用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v课题分析

能源问题是21世纪的热点问题。

当今社会能源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化石燃料,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即将枯竭的危机和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使学生正视燃料使用现状,并初步树立结合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意识,无疑是本课题应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大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过一些与能源相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能源观,并初步尝试从化学角度去解决能源问题。

v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反应中时常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3)认识到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知道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2)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2)养成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v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5)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难点: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化石燃料的认识。

v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发现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量。

那么,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下面学生分组做一个实验。

[投影打出实验内容]

[小组实验一]在装有镁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溶液,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小组实验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加入一小勺干燥的生石灰,再加入约2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设问]这两个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这两个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放出热量。

[评价]回答得很准确。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136页的内容,小组讨论整理出投影仪上问题的答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并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发生。

类似于可燃物燃烧,镁和盐酸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

像碳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

[板书]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讨论]在当今社会,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被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举例]

[讲解]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在使用燃料,教师图片展示燃料对生活的重要性

[过渡]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是哪些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投影仪上的问题。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板书]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板书]1.煤和石油

[评价]大家回答得非常好,教师讲解。

[回答]1.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

2.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属于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

其中,焦炭可以冶金,煤焦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焦炉气则是重要的燃料。

这样煤就能被综合利用了。

3.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的石油,又称原油。

原油通常显深棕色或黑色,常有绿色或蓝色荧光,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稍小,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4.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它也是一种混合物。

5.石油和煤一样,给它加热后,同样能得到很多产品,属于物理变化。

人们利用这些产品的燃烧,给工厂、农村、汽车、轮船、火车等提供所需要的动力和热量。

[板书]2.天然气

[小组代表回答天然气的相关问题,教师评价并讲解]

1.甲烷是无色气体,具有可燃性。

2.甲烷燃烧时火焰明亮并呈蓝色,可以看到,烧杯内壁上有水滴生成。

[设问]有水滴生成,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说明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氢元素。

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后,发现烧杯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设问]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这说明甲烷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也就是说明了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

[教师讲解]甲烷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CH4。

它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板书]

CH4+2O2

CO2+2H2O

[延伸]煤矿的矿炕里经常有甲烷逸出,由此,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

[回答]1.煤矿里必须采取通风设施。

[介绍]在池沼的底部常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称池沼中的气体为沼气。

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教师图片展示和学生一起了解沼气的制取和利用]

[过渡]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要经过数百万年才能形成。

化石燃料已经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但人类目前掠夺式的开发,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组数据,大家估算多少年后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设问]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呢?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总体来讲,如果我们能提高煤等燃料的燃料利用率,就相当于延长煤的使用期限。

要使燃料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二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设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来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我们来看投影。

[投影]

蜂窝煤的运用。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未来新能源——可燃冰。

[过渡]煤是我们最常用的燃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的,化石燃料的炭烧,在造福我们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过渡]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42、P143内容,你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学生阅读]

[投影]

煤:

主要含有C元素,还含有少量的H、N、S、O等元素

石油:

主要含有C元素和H元素,还含有少量的N、S、O等元素

由于都含有碳、硫、氮这三种元素,所以燃烧后会生成CO2(温室效应)、CO(有毒)以及SO2、NO2(造成酸雨)等气体。

教师演示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讨论]根据上述探究,试说明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怎样的破坏,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

[讲解]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投影]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有:

(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烧。

(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4)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

(5)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

[板书]

C2H5OH+3O2

2CO2+3H2O

[讨论]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有什么好处?

[回答]可以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并且,可以通过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而得到,是可再生能源。

[评价]回答的很好,现在武汉市已经有很多公汽、出租车使用了乙醇汽油。

[过渡]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老越多,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开发新的能源就成了人类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44、P145、P146内容,你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

[板书]四、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讨论]氢气和天然气都可以作为燃料。

目前,天然气作为燃料使用已经非常广泛,而氢气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

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投影]

优点:

a、资源丰富,可再生;

b、燃烧放热多;

c、生成物不污染环境。

缺点:

a、制取成本高;

b、贮存、运输困难。

[提问]目前,人们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

[回答]新能源的种类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提问]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呢?

[回答]解决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减少环境污染。

[作业]投影仪展示习题反馈。

v课堂小结

v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好多的燃料,也知道了燃料燃烧可以放出大量的热,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们。

我们了解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发生。

还学习了一些化石燃料,知道了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化石燃料已经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v作业布置

课本P135练习与应用

[扩展资料]

甲烷的发现与使用

  甲烷有丰富的天然来源。

它大量存在开采石油的天然气及煤矿中。

植物在水中或潮湿处腐烂也产生它,所以甲烷又名沼气。

因此,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它。

  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我国西周年代写成的算卦占卜的书《周易》中,在谈到一些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时说:

“象曰:

‘泽中有火。

’”这里的“泽”就是沼泽。

“火井”是我国古代人们给天然气井的形象命名。

根据现已发现的文字记载,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北起长城内外,南到云贵高原,西至玉门关外,东临黄海之滨和台湾省,古代都曾发现过天然气,有的地方早在2000年前就钻凿了天然气井。

18世纪的欧洲科学家们发现了甲烷后,科学地研究了它。

发明电池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A.Volta,1745—1827),在1776年11月14日、21日、26日和12月8日写给他的友人的信中,叙述了发现甲烷的经过。

他在意大利北部科摩(Como)湖的淤泥中收集到一种气体,是用木棒搅动淤泥,让冒出的气泡通入倒转过来并充满水的瓶中。

他点燃了这一气体火焰呈青蓝色,燃烧较慢,需要10-12倍体积的空气才会燃烧爆炸,不同于可燃性空气(氢气)的燃烧。

  提出原子论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也和伏打一样收集了沼气,并进行了研究。

  1790年英国医生奥斯汀发表燃烧甲烷和氢气的报告。

他测定了甲烷比氢气重。

而且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他确定甲烷是碳和氢的化合物。

从16—17世纪开始,欧洲各地的煤矿就时有爆炸事件发生,矿工携带照明的矿灯进入煤坑后,火焰变成蓝色,矿工们认为这是由一种坑气造成的,甲烷正是爆炸得罪魁祸首。

  今天煤矿中通风设备得到改进,照明采用了电池灯,甲烷已经不再是造成煤矿爆炸的罪魁祸首了。

它已成为制造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和农村、城市使用的一种燃料。

  我国许多农村把秸秆、杂草、树叶、人畜粪便等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经过几天后,就有大量甲烷生成,可用来照明或作燃料。

  我国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从盛产天然气的地区把天然气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通向各地,进入千家万户,作为燃料。

家庭中燃烧天然气比燃烧焦炉煤气清洁,它不会带来油迹。

  燃烧天然气不会排放硫化物,排放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量也汽油低,因此北京市及我国一些城市已用天然气代替汽油,用作大客车、卡车的燃料。

我们来看一个它的实验

你听说过可以燃烧的冰吗?

  一种特别的物质被科学家发现,它存在于300―500米海洋深处的沉积物中和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其储量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和的两倍,1立方米的它可释放出相当于天然气164倍的能量。

在能源紧缺的现在发现它真可解燃眉之急。

  美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荷兰、日本、印度都开始大规模的研究和勘探,旨在争夺未来。

但如果开采不当,它同样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海底滑坡、海啸地震、全球环境恶化、岛屿和低洼地区将成汪洋……

  这种看起来像冰霜的物质叫“可燃冰”,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

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

“可燃冰”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笼子”,由若干水分子组成一个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

  “可燃冰”是如何形成的呢?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

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

第三,地底要有气源。

因为,在陆地只有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才具备形成条件和使之保持稳定的固态,而海洋深层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低温高压条件。

因此,其分布的陆海比例为1∶100。

  人类如何开采、利用“可燃冰”?

  开采方案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热解法。

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

但此方法难处在于不好收集。

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

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方案二是降压法。

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

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方案三是“置换法”。

研究证实,将CO2液化(实现起来很容易),注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

如果将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储层,因CO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但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露,大量甲烷气体分解出来,经由海水进入大气层。

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要大21倍,因此一旦这种泄露得不到控制,全球温室效应将迅速增大,大气升温后,海水温度也将随之升高、地层温度上升,这会造成海底的“可燃冰”的自动分解,引起恶性循环。

因此,开采必须要受控,使释放出的甲烷气体都能被有效收集起来。

 

目前,我们使用得最多的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都是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埋在地层下,并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因此,它们被称为化石燃料。

这些燃料的蕴藏量是有限的,而且不可再生。

据估计,依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以供人类开采40~50年。

也就是说,40~50年后,地球上也就没有石油了,那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因此,充分利用燃料是目前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至8日,又被浓雾笼罩。

在这一段时间里,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伦敦的各家医院一下子住满了病人。

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

死者中,45岁以上者居多,约为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者,较平时增加约1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而死亡人数,分别为事件前一周中同类病症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

因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死亡者,较平时成倍增加。

该事件与伦敦当时大量烧煤有关。

煤烟尘经久不散,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遇到逆温,靠近地面处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大量聚集,大雾变成了刺激性很强的酸雾。

伦敦公害事件发生以后,1956年、1957年又连续发生烟雾事件。

1962年12月3日至7日,烟雾再度发生,又有约11000人患病,其中136人魂归西天。

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主要污染物:

CO、CO2、SO2、NOx、NH3、醛类(如甲醛)、酚类、烟雾、烟尘、放射性稀有气体氡、电磁波、螨虫、细菌、病毒等。

1.来源:

煤、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等的燃烧,煎、炒、烘、烤等高温烹调加工中产生的烟雾,烟草的燃烧,电器发出的电磁波,地毯中的螨虫,建筑装璜材料产生的甲醛、放射性稀有气体氡,化妆品,日用化学品,家宠等。

2.危害:

引起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导致各种癌症、皮肤病、传染病,影响婴幼儿智力和发育等。

环境污染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

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

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硫氧化物(SO2和SO3)的污染及危害

来源:

硫化物矿石的焙烧、煤燃烧和金属的冶炼

危害:

SO2具有刺激性气味,空气中SO2的安全浓度约为5cm3/m3。

对眼、鼻、咽喉、肺等器官有强刺激性作用,能引起黏膜炎、嗅觉和味觉障碍、倦怠无力等疾患。

对金属、涂料、纤维、皮革、建筑材料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

氮氧化物(NO和NO2)的污染及危害

来源:

矿物的燃烧,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等

危害:

NOx对人体的安全浓度约为5cm3/m3。

高浓度会引起头晕、头疼、咳嗽、心悸等;低浓度长时间能诱发儿童支气管炎疾病。

植物、棉织物、尼龙、金属材料都会受到腐蚀。

碳氧化物(CO和CO2)的污染及危害

来源:

CO2是大气中的正常成分,是温室效应的原因。

CO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

危害:

对人体的危害是因为它与血红蛋白亲和力约为氧的230-270倍,最终导致组织低氧,甚至心肌坏死

其他污染物及危害

有机污染物:

来自石油烃类和人工合成的卤代烃类制品。

如大气中的多环芳香烃是引起癌症的主要物质;多氯联苯,通过呼吸道或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蓄积在人体各种组织,造成病变,严重者可以死亡。

重金属元素:

如来自汽车尾气排放的铅尘,铅中毒表现为肠胃效应,出现厌食、消化不良和便秘,还会影响小孩的脑部发育。

汞蒸气有高度的扩散性和较大的脂溶性,侵入呼吸道后,可被肺泡完全吸收并经血液送至全身,造成严重病变。

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进入到20世纪末期,人们开始对一味片面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恶果进行了全面反思,深刻认识到尊重大自然并与之保持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内容,就是要重视“自然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这种“和谐”的实现不再是古代人与自然的简单的朴素的关系,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既要保障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要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

真正使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声声不息,世代相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责任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和谐的世界。

可持续发展正在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思想,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进程和人类的观念。

废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一、常用电池介绍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器械和各种便携设备日益普及,电池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其使用量亦随之大幅度上升。

以干电池为例,目前全世界的年总产量为250亿只,我国是世界电池第一生产大国,占全世界电池总量的二分之一左右。

据统计,1998年我国电池年总产量已达140亿只。

电池在制造过程中耗用了大量的金属,Zn,Mn,Cu,Pb,Cd,Hg,Ni等(见表1)。

电池用完后,其大多数成分仍以各种形式保留在电池中,如果把废电池当作垃圾丢弃,一方面,其中的Hg,Pb,Cd等金属都是环境保护所严格限制的物质,泄漏到环境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这些有用的金属资源就被白白浪费了。

据报道,我国干电池生产年消耗锌接近25万吨,约为年锌总产量的15%左右,其资源价值十分可观。

另外,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废弃物,仅全国手机和免提电话每年淘汰的废电池就达千吨之多。

其中大量的废镍镉电池、锂电池回收利用价值很大。

表1常用电池介绍

电池品种

电池表达式

 

锌锰干电池

Zn|NH4Cl,ZnCl2|MnO2

碱性锌锰干电池

Zn|KOH|MnO2

锌-银电池

Zn|KOH|Ag2O

锂电池

Li|MnO2,Li|CF2

锌-汞电池

Zn|KOH|HgO

铅酸蓄电池

Pb|H2SO4|PbO2

镍-镉蓄电池

Cd|KOH|NiOOH

镍-金属氢化物电池

Ni(OH)2|KOH|M(H)

锌-氧化银电池

Zn|KOH|Ag2O

锌-空气电池

Zn|KOH|O2

 

 由于资源紧张和治理环境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对废电池的回收利用予以高度的重视,废电池的管理刻不容缓,如何使废电池资源化和无害化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回收废电池,在商场、居民区、学校等处设立废电池回收箱,已初见成效,但尚属起步。

1999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废电池环境管理研讨会”上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以规范管理。

国家环保总局曾委托清华大学调查国内废电池的产量、流向及种类,为制定有关政策作准备。

Ni-MH电池、新型的锂离子电池随着近年手持电话和电子设备的发展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在日本,Ni-MH电池的产量,1992年达1800万只,1993年达7000万只,到2000年已占市场份额的近50%。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大量的废Ni-MH电池产生。

这些废Ni-MH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中含有许多有用金属,如镍、钴、稀土等。

因此,回收Ni-MH电池是十分有益的,有关它们的再生利用技术亦在积极开发中。

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对电池的需求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随之造成的电池污染和天然能源的消耗也将大大增加。

各种回收利用技术虽日臻完善但毕竟治标不治本。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绿色环保电池。

新型绿色环保电池是指近年来已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开发的一类高性能、无污染的电池。

目前已经大量使用的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正在推广应用的无汞碱性锌锰原电池和可充电电池都属于这一范畴;正在研制开发的聚合物锂或锂离子蓄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贮能超级电容器等也可列入这一范畴。

从普莱德发明第一只铅蓄电池以来,化学电池已经有了140年的历史,其家族也日益壮大。

但是,大量生产电池而造成的资源消耗和废电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有目共睹的。

早在1992年,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就已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与地球和谐相处,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加强废电池的环境管理:

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废电池回收技术,扩大回收范围,即使尚无能力处理的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如填埋处理等。

回收技术应朝着降低成本、尽量避免二次污染的方向发展。

同时走发展新型绿色环保电池之路:

发展高能量、无污染的绿色电池,在制造之初就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控制在最小。

从而使生产和再生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做到利于民又无害于民、无害于自然。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建议将会议开幕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同年10月,第27次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此后,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的各项活动;每年联合国环境规划总署都将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当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种新能源的出现和能源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世界性的经济飞跃和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化学提供人类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

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