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5886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docx

故宫讲解总说概述

故宫博物院讲解内容总说

 

概况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世界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居住过明清两代24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491年。

其名称系借喻上天紫微星垣而来。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为代表天帝的星座。

故而天帝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紫宫”。

天帝是至高无上的,而人间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自然也是至为尊贵的。

他们所居住的宫殿即被喻为上天的“紫宫”。

皇帝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保障自身的绝对安全,除了皇室成员、宫女、太监、警卫人员以及被召见的官员,其居住的宫殿是外人绝对不能涉足半步的禁区。

因此,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宫殿既被誉为“紫宫”,又是禁地,故称紫禁城,清朝灭亡以后称为故宫。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

最完整时期共有宫殿房屋1万余间,现存8707间,建筑面积155000平方米。

整个宫城被10余米高,3428米长的高大城墙所环绕,城墙外是52米宽,6米深,碧波荡漾的筒子河。

城墙四边各有一门:

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城墙四角是四座造型独特的角楼,这些角楼设计精巧,是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艺术杰作。

众所周知,古都北京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的建都之所。

元时称大都,已建有辉煌壮丽的宫殿。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蒙元王朝,元顺帝北遁草原。

踌躇满志的朱元璋为向天下昭示一个崭新王朝的诞生,将国都定在江南六朝古都的金陵,现为南京。

并下令大元帅徐达率军将元大都城内的元代宫阙拆除,以示灭其王气。

并将大都改称北平,意为北方边疆安定,不受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又派很有谋略的四子朱棣前往镇守,封为燕王。

因朱元璋之长子皇太子朱标早于其父病故,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由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即建文帝。

朱棣不满,遂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后其统帅的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朱棣即位,改元永乐,即明成祖。

但江南士大夫与朱棣心存芥蒂,貌合神离,且南京位于明朝版图的东南部,不利于天子对全国的统治,加上他留恋自己的“龙兴之地”——北枕燕山,西靠太行,东濒渤海,南瞰中原的北平。

所以朱棣即位后不久即下诏将北平升为北京,以示其打算迁都北京之意。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余万,从湖广、江西、云贵、四川、山西等地采集木料;在山东临清烧制墙体所用澄泥砖;在苏州烧制殿内铺地“金砖”;在北京房山开采汉白玉……正式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十八年(1420年)腊月,历时14年时间北京紫禁城终于建成!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率百官正式由南京迁都北京。

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多少无名英雄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项,《明史》中即有民夫进山伐木:

“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可见伤亡率之高!

紫禁城建设中有两个人的名字不可不提,一个是负责工程管理的朱棣亲信太监安南人(今越南)阮安。

另一个是苏州籍的当时著名木工蒯祥,人称“蒯鲁班”,朱棣见到他也要嘘寒问暖,赐座而谈。

他们是紫禁城建设中无数劳动者的杰出代表。

古代帝王敬天法祖,明清北京城及紫禁城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天子宫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制而建。

南北取直,左右对称,一条中轴线贯通子午。

前朝是指皇宫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即明代承天门前,大明门后(清代分别称天安门,大清门)南北狭长广场两侧文东武西的百官衙署(建国后扩建天安门广场,将两侧红墙及旧衙署拆除,广场拓宽,建成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及人民大会堂)。

后市指的是皇宫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即汉唐时期既有的“宫市”。

明清两代,一直到民国时期,故宫北面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市场。

直至今天,故宫北面的地安门、鼓楼一带仍是北京商业比较繁荣的地区之一。

左祖指的是在皇宫左前方建立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右社是指在皇宫右前方建立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

自古帝王均于朝堂面南背北,居中朝阳而坐。

因此皇宫正殿均坐北朝南而建,明清两代的故宫也不例外,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等均是如此。

但这只满足了“朝阳”的要求,另一方面则要求皇宫南面要有河流缓缓流过,北面要有山峰屹立作为倚靠,地势北高南低。

北京城中心属于平原区,既无山也无水,当年朱棣即下令百万民夫在建设紫禁城的同时开挖护城河,挖河之土堆筑于城北,形成今日的景山。

正合背山面水朝南居中而坐的格局。

真乃浑然天成,神来之笔!

朱元璋定都的南京地势“南高北低,不甚规整”,也是朱棣迁都的原因之一。

大的格局确定了,皇帝又要引经据典考虑故宫内部的宫殿因功能、规模不同而如何营建。

看一看故宫的平面图我们就会发现,故宫的布局分为两大部分,以中部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被称为“天街”的横街为界,往南至午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东侧文华殿,西侧武英殿为两翼,这个区域称为外朝。

是皇帝举行大型典礼以及议政、经筵等事务的场所,建筑最为高大雄伟,等级最高,也是封建国家的政治中心。

“天街”以北至神武门,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为中心,东西六宫、斋宫、奉先殿、养心殿等为拱卫,加上西六宫西侧的慈宁宫区域,东六宫东侧的宁寿宫区域(明代称慈庆宫,为太妃住所,清乾隆帝于1772年改建为自己退位后作太上皇养老居住的宁寿宫)称为内廷。

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臣工及帝后、妃嫔、太后、太妃等人的生活居住区。

内廷的宫殿体量明显小于外朝,但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外朝、内廷;阳刚、阴柔;国事、家政,何等巧妙而合理的布局,我们不得不为先人高超的智慧所折服!

综上所述,故宫建筑群既彼此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南北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东西又可分为以前三殿和后三宫为主的中路,西六宫、养心殿所属的内西路,东六宫、斋宫等所属的内东路,慈宁宫区域的外西路和宁寿宫区域的外东路。

现在中路、内西路、内东路的部分宫院及外东路对广大游人开放。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2年2月12日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所谓真龙天子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宣布退位,漫长的皇权专制统治终于寿终正寝。

但根据当时民国政府和清室签订的清帝逊位优待条件,溥仪退位后仍可继续居住在故宫的内廷部分,等待“日后移居颐和园”,何日移居?

没有规定,更没人知道……1914年,外朝部分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1917年“辫帅”张勋拥戴溥仪上演复辟的闹剧。

1924年爱国军将领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11月5日派北平卫戍总司令鹿钟麟率军警将逊帝溥仪逐出故宫。

1925年10月10日经社会各界努力在原内廷部分成立了故宫博物院,1948年3月1日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同年蒋介石将抗战期间南迁的故宫文物2972箱运至台北。

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珍藏着近150万件珍贵文物的宝库,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的一个缩影!

午门

午门也叫五凤楼,中国古代午代表正午,代表正南,午门既为故宫的正门,也是最大最为壮观的一座门。

午门平面呈“凹”字型,上部是巍峨的如雁翅般排开的五座城楼。

明清时期,城楼上陈设钟鼓,皇帝去社稷坛鸣钟,去太庙击鼓,遇有大典时钟鼓齐鸣。

城楼下部是高大坚固的城台,此造型是从汉朝门阙的形制演变而来。

城台正中有三座大门,左右各设东西朝向的两个掖门,建筑上称作明三暗五。

中间大门专供皇帝出入,皇后一生中也只能在大婚当天入宫时行走一次。

清朝时,殿试后的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在金殿传胪后可从中央大门出宫一次,披红挂彩、跨马游街,这也是封建时代读书人最大的荣耀。

东边正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边正门供宗室王公出入。

左右两个掖门供三品以下官员和殿试考试时考生行走,考生进宫时单号走左掖门,双号走右掖门。

以上规定极其严格,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不得错走一步。

实际上皇帝使用午门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到天、地、日、月四坛及太庙、社稷坛、先农坛祭祀;御驾亲征讨伐叛逆和凯旋归来;外出巡视等情况才从午门出入。

其他时候从神武门进出。

除此之外,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皇帝要在午门举行盛大的颁朔典礼,颁布下一年的历书。

颁朔时皇帝本人并不出席,只是由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毕恭毕敬手捧皇帝过目签字的历书到午门门楼上向跪在广场上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宣读,然后抄发全国,作为臣民来年的日历。

中国古代一直是个农业国,历代王朝对年历都非常重视,把它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每年的颁朔典礼,昭示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企盼国泰民安的希望。

另外,明清两朝凡遇战争获胜,都要在午门前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广场举行献俘典礼。

朝廷大将携俘凯旋,皇帝盛装亲临午门,决定对俘虏是赦是杀。

献俘礼一是庆祝战争胜利,宣扬皇威浩荡;二是奖励将士,惩处败将,昭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午门也是明代皇帝下令对大臣进行廷杖的地方。

所谓廷杖,就是皇帝对触犯皇权的大臣判“逆鳞”之罪,实行身体惩罚。

明朝初期,廷杖只是象征性的责打,皇帝主要是通过这种形式责罚有过错过失的大臣。

明朝中后期,皇帝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奸臣宦官当道,开始利用这一制度迫害有怨于己的大臣,有人甚至被当场毒打致死。

例如,嘉靖初年因“大礼仪”之争,皇帝一次下令对130余名大臣实施廷杖,当场打死17人!

由此以讹传讹,民间遂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说。

真实情况是:

明朝“斩首示众”的地方在故宫西北的西市,清朝刑场则在故宫西南的菜市口。

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位皇帝会把杀人的地方选在自己皇宫的大门口,“推出午门斩首”,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

太和门广场

进入午门就是太和门广场,广场北面正中是金碧辉煌的太和门,两侧为昭德门和贞度门,东西侧分别是通往文华殿及武英殿的协和门与熙和门。

协和门南庑为内阁诰敕房,北庑是稽察上谕处;熙和门南庑是满汉翻书处,北庑为负责记载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的起居注公署。

整个广场最醒目处莫过于自西向东宛如玉带又似弯弓般缓缓流过的内金水河以及飞架河上的五座汉白玉金水桥。

内金水河系因天安门前外金水河而得名,两条金水河同绕紫禁城一周的筒子河均系古时北京城稠密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法和与和它对应的午门门洞相同,也需严格按等级穿行。

走过金水桥,太和门近在咫尺。

太和门

走过金水桥就是外朝的正门太和门,它像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后面的太和殿。

此门建在一层白石崇基之上,横9间,深4间,重檐歇山顶。

门前是一对宫中最大的铜狮,日夜看护着宫门。

东侧踩球者为雄,代表皇权一统寰宇;西侧抚小狮者为雌,象征皇家子孙万代,绵延不绝。

清代规定唯有皇宫能用铜狮,王府以下皆只能用石狮。

太和门是故宫中最年轻的建筑,现在您看到的门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火后重建的。

光绪十四年十月二十日贞度门失火,延烧太和门。

农历元旦为国家大典,正月二十六是光绪皇帝大婚之日。

两次大典均涉及太和门,为此急坏了相关大臣。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位叫孙荩卿的能工巧匠自告奋勇,带领500人清除瓦砾灰烬,在石台上以彩绸搭了一座假太和门,再用色彩加工,居然“与原式无异”。

以假乱真解了燃眉之急。

太和门也是明朝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明朝初年的一次意外火灾赋予了它重要的政治使命。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不到百日,外朝三大殿即被一场“天火”所焚毁。

朱棣怕违背天意,不敢再建,权以奉天门,也就是今天的太和门为听政之所。

这就是明清两代皇帝“御门听政”的起因。

御门听政俗称上早朝,每日天还没亮皇帝就要起床梳洗临朝议政,且御门听政处于半露天状态难免栉风沐雨,冬顶严寒夏冒酷暑,几日尚可坚持,若天天如此实在辛苦。

故一般王朝前期的皇帝知道创业艰难尚能勤政,后来的统治者从小生长于宫廷,锦衣玉食,不知民间疾苦,大多荒淫怠政。

明代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将近24年不上朝。

整日于后宫饮酒作乐,聚敛钱财,也可算这方面的典型了。

相比之下清代的皇帝大多还是比较勤政的,康熙就是杰出的代表。

康熙皇帝从14岁亲政到69岁驾崩无特殊情况从不辍朝,像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北击沙俄等重大决策大多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只是清代御门听政的地点已移至内廷的乾清门。

咸丰以后御门听政的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文华殿

文华殿在故宫东华门内,从太和门广场东侧的协和门向东也可到达。

它与中轴线西侧的武英殿共同构成外朝三大殿的两翼。

文华殿初建时,是太子的正殿,覆绿瓦。

由于后来几位太子大多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改成皇帝的便殿,换成黄瓦。

著名的经筵典礼就在此举行。

明清两朝皇帝御“经筵”,都是在春分、秋分两季。

皇帝要撰写御论,阐述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

清朝皇帝的经筵御论需使用满语和汉语各讲一遍。

文臣们跪在御前,聆听皇帝讲论。

清朝的康、雍、乾三位皇帝文化修养都很高,皇帝讲解时来了情绪,常指名让文臣们讨论。

经筵结束后,皇帝赐给大家清茶一杯,稍事休息。

最后,皇帝率众人打开文华殿后门,来到殿后文渊阁,赏赐大家翻阅阁中藏书,作为对有幸参加典礼的文臣们的特殊奖励。

文渊阁为二层楼房,黑瓦绿檐,仿宁波天一阁规制。

楼上贯通为一间,楼下分为6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意,意在防火。

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令编纂的《四库全书》即收藏在这里。

为了编纂这部庞大的百科全书,数千学者前后共花费了10年时间,收集了从先秦到清朝前期的各种图书3500多种,共有36000余册,内容相当广泛。

并按“经”、“史”、“子”、“集”四大类编纂,故称《四库全书》。

另外,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

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武英殿

武英殿在西华门内,位置与文华殿相对,在明代与文华殿一样同属皇帝便殿。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进入北京后,曾于4月29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二天便被迫撤出北京。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武英殿为摄政王多尔衮理事之所。

康熙时期武英殿设宫中修书处,清朝大批图书在这里编辑、刻版、刊印,世称“殿本书”。

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就是编纂印制于武英殿,此书仅次于《永乐大典》,是我国大型百科全书之一。

整个清代,武英殿编刻的图书达1200多种。

这些书有满、汉、蒙、藏等多种文字,在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团结统一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等级最高最为高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

太和殿最初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

现在的太和殿是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最后一次重建的。

宫殿总高35.05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7米,殿内面积为2377平方米。

大殿东西11开间,南北5间,共55间。

与后面中和殿、保和殿共同坐落于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之上,给人与气势磅礴,如临天庭之感。

殿前丹陛间陈列18尊高大平稳的青铜香炉,为明朝遗物。

三层须弥座由精美的雕龙望柱围绕,柱下是1142个龙首(名为螭),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爱好戏水,故用来排除雨季殿区积水。

第三层须弥座上为殿前丹墀,东西两角分别陈设古代计时器日晷和计量用具嘉量,代表皇权统治时空,公正平允。

日晷嘉量之后各为一对铜制神龟仙鹤,意为“龟鹤千秋,万寿无疆”,实为造型奇特的香炉。

大殿山墙两侧共有4口鎏金大铜缸,有避火之意,平时储水,确有消防功能。

太和殿屋顶采用古代宫殿最为尊贵的五脊四坡重檐庑殿顶,垂脊前端以仙人骑凤为首,其后排列10个神兽,分别为: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犼、行什。

亦为最高等级,全国古建筑中唯此一例,其他殿宇按地位不同均为9以下单数设置,等级越低神兽越少。

殿内正中偏北为6尺余高的须弥座式地平床(也叫紫宸台),地平床正面和两侧面有台阶七层,直通台上。

台上设置皇帝龙椅,即金銮宝座,宝座用楠木制成,背上刻有斧钺,通体髹漆雕龙。

通高173厘米,总宽162厘米,极其壮观,据考证为明代嘉靖年间遗物。

1916年袁世凯复辟时于太和殿登基,因其身材矮小不喜此大椅,遂将其弃于破旧家具库中,以不伦不类的西式高背靠椅替代。

直至1959年,尘封43年的国宝才被故宫专家朱家溍先生慧眼独具所发现而重见天日。

宝座之后为七扇高大的雕龙屏风,也为楠木制作。

在地平台上和四周设置着象征吉祥的宝象、甪端、仙鹤、盘龙香亭和鼎式香炉,均为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制成。

宝象背驼宝瓶,内装五谷杂粮。

象征天下太平,江山稳固,黎民百姓五谷丰登。

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里,夜走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常伴明君左右。

仙鹤是一种吉祥长寿的鸟,传说常为神仙所骑,云游四海。

这里用来象征皇家江山永世长存,蒸蒸日上。

盘龙香亭用于皇帝朝会时燃点檀香,到时缕缕青烟从镂空的亭身飘出,祥云缭绕,宛如仙境,寓意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鼎式香炉立于地平床前,是乾隆皇帝仿照古代礼器所制。

太和殿内共有巨柱72根,明代原为楠木,清代重建时楠木匮乏,改用东北原始森林的松木。

中间最大6根高达12.7米,直径1.06米,并且通体贴金,蟠龙升腾,光彩照人,蔚为壮观,称为沥粉贴金蟠龙金柱。

殿内铺设称为金砖的方砖4718块。

金砖产自苏州,制作工艺复杂。

相传成坯需要8个月,烧制需要136天,烧成后需用桐油浸泡100天,共计需要一年零4个月。

要求敲之有声,有如金玉;断之无孔,好似磐石;不涩不滑,越磨越亮,明似宝镜。

据说一块砖的制作运输铺装成本约可折合一两黄金,因此砖中虽无黄金成分但似黄金般珍贵;又因为金砖当年系苏州官窑烧制,成品后往北京进贡称为“京砖”,江浙人发音“京”、“金”不分,以讹传讹,故得名金砖。

太和殿天花板正中是造型复杂的藻井,类似穹顶,上圆下方,有天圆地方之意。

中间为蟠龙高卧口衔一球,活灵活现。

此球为铜胎镀银质地,据传为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所制,称为轩辕镜。

皇宫的建造者们用它来装饰藻井,以示太和殿的主人不仅是真龙天子,更是轩辕黄帝的嫡系子孙。

太和殿内木构件所用装饰图案全部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据统计有13000多条金龙,真是真龙天子的殿堂,龙的世界!

规模如此之大,等级如此之高的太和殿当年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呢?

前面说过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在明初建成时是明成祖听政之所,但使用不足白日即遭大火焚毁,成祖心灰意冷,只得于奉天门御门听政,其后代子孙也延袭此制。

后来该殿重建后遂成为单一举行国家大型典礼的场所,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虽名称有变化,但用途未改。

例如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皇帝都要御殿受贺;另外皇帝登基大典、大婚典礼、册立皇后、派将出征、金殿传胪等大型典礼和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太和殿内是乾隆御笔亲题的“建极綏猷”是2002年故宫博物院根据历史资料制作的复制品。

“建极綏猷”匾的含义是:

一方面要承天立极,一方面要顺民体性。

帝王以天子自称,以沟通天帝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为己任,此匾意在昭示皇帝对上对下的双重神圣使命。

太和殿东西配殿分别为体仁阁和弘义阁,明代俗称文武二楼,西侧楼阁曾存放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

清代康熙帝为调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名士曾在体仁阁特设半宴会半考试性质的博学鸿词科,清初许多著名学者均出于此。

弘义阁则为当时内务府的银库。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前朝三大殿中央的位置,它前边是太和殿,后边是保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都是太和殿的辅殿。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开有门窗,四角攒尖殿顶,属于古代明堂结构的宫殿。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中既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之句。

朝廷举行大朝会和重大活动时,中和殿起着相当于舞台后台的作用,是皇帝的临时休息室。

皇帝在光临太和殿前,到中和殿稍事休息,接受身边近臣、辅臣、侍卫等的先期参拜。

这些人包括内阁大学士、内大臣、翰林院起居注官、礼部、都察院、詹事府的堂官以及高级侍卫官等。

这些官员平时与皇帝接近,所以先于其他大臣参拜。

参拜后,他们将护卫皇帝参加主持太和殿仪式。

另外,皇帝外出午门参加祭天、祭地、祭庙、祭社稷的头一天晚上,要在中和殿休息,阅读第二天的祭文。

对于皇帝来说,祭祀活动是一项重大而重要的职责。

皇帝自称天子,是唯一可以与上天对话,与神灵交流的人。

所以,皇帝要亲自阅读祭文,检查祭祀准备情况。

祭文写在木板上,称祝版。

祭祀时,礼官朗读祭文,皇帝跪拜默诵。

每年春分皇帝到先农坛行亲耕礼的前一天,也要到中和殿检查种子和农具准备情况,以昭示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相当于皇室家谱的皇家玉牒每10年修订一次,皇帝也在此举行视看仪式。

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北侧,重檐歇山顶,开间横九纵四,造型与前面的太和门类似。

它与太和殿和中和殿同在皇宫的中轴线上,矗立于巍峩的汉白玉三台之巅。

形成了前朝三大殿前后呼应,互相衬托,主辅照应的建筑风格。

保和殿是一座比较重要的宫殿。

每年农历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宴请新疆、蒙古的外藩王公和文武大臣,以示安抚。

新疆和蒙古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民族关系特殊,朝廷的主要危险大多来自这两个地区。

清王朝自建国初期就不断征服和统一蒙古各部,后来更是武力与怀柔之道相结合,这就是康熙皇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的重要原因,年关宫廷赐宴也是怀柔之道的手段之一。

宴会时殿内每两人一桌,皇帝亲临,高坐龙椅,殿内举行宴会,殿外表演节目。

与现在宴会不同的是参加宴会的全部都是男性,没有女性。

公主下嫁时皇帝也在此殿宴请额附和朝廷三品以上大员。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后,保和殿开始作为清朝举行殿试的考场,在这之前,殿试是在太和殿外进行的。

科举考试是皇帝选拔国家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隋代,结束于清末,延续1300余年。

考试分文科和武科两种,每三年进行一次。

文科考试分为4级:

第一级叫童试,在县城举行,考中者称为秀才;第二级叫乡试,在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三级叫会试,在京城的贡院进行,考中者称为贡生;最高一级叫殿试,在保和殿进行,参加者称为进士。

进士又分三甲,前三名称进士及第,即:

状元、榜眼、探花;后两甲为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后皇帝还要进行朝考、大考和考差,进一步优中选优,精中选精,遴选出翰林人才,直接提拔到皇帝身边工作。

清朝的官僚制度分为九个阶梯,谓之九品。

每一品有正从之别,称为“九品十八级”。

正一品为内阁大学士;正二品为六部尚书、地方都督、巡抚;三品至六品为地市级官员;七品至九品为县级官员。

九品以下称为“未入流”。

科举考试制度最终于1905年寿终正寝,最后一名状元叫刘春霖。

保和殿在清朝初年还曾做过皇帝寝宫,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在保和殿住过10年,第二位皇帝康熙住过8年。

明朝灭亡时,故宫遭到战火破坏,乾清宫和许多宫殿被毁。

顺治皇帝由沈阳入关进驻北京城,就住在保和殿。

顺治八年,虚岁14岁的顺治皇帝举行大婚典礼,据有关史料推断,顺治结婚的地点及洞房就安排在保和殿。

康熙即位时国家初定,边防和经济还十分脆弱,朝廷还拿不出更大精力和钱财整修皇宫,年幼的康熙也住在保和殿内,亲政后才搬到乾清宫。

康熙离开保和殿前的最后两年将他最为忧心的三件事:

三藩、河务和漕运,用大字写成条幅挂在保和殿的宫柱上,时时提醒自己。

另外,明朝初年保和殿的名称曾叫谨身殿,顾名思义是皇帝在从乾清宫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更换礼服的场所。

后来殿名虽改,此用途一直未变。

殿后是一块宫中最大的云龙的石雕,此石雕为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余吨的一整块艾叶青。

产自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为明代遗物。

500多年前的古代运输工具还没有能力将200多吨的石料搬动。

朝廷动用民夫2万多人,骡马1000多头,在冬天靠沿途挖井汲水,泼地结冰铺成冰道,一步步滑行。

几十公里的路途耗时28天才运到皇宫,故名万人愁。

清朝乾隆皇帝在明朝雕刻基础上进行重雕,呈显出海涛云雾,九龙戏珠的精美图案,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和震撼力。

乾清门

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规制明显小于前朝太和门。

就连门外的一对鎏金铜狮也比太和门前的同胞少了几分阳刚和霸气,多出些许阴柔和温顺。

清代的斋戒(古人于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作乐,不吃荤,整洁心身,以示敬诚,称为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门的规制明显小于前朝太和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