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5887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9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7页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docx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全章课时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课标解读

1.了解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

2.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及化学反应分类。

3.能够利用分类观点认识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

●教学地位

本课时从我们熟悉的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变化的分类入手,总结了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其中重点应放在对于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上。

讲授新课:

●新课导入建议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况,当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拿出某教材或学习资料,有些同学顺手就可以拿出来,但有些同学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有些同学将自己所有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整理,当然容易找到,而另外一些同学的资料杂乱无章的存放,所以难以找到。

那么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分类”方法促进学习呢?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2.学会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3.感受分类在科研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用交叉分类法或树状分类法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重点)

1.分类及其意义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2.常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方法,即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②举例

(2)树状分类法

①含义:

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即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②举例

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单质非金属(金属)

1.

(1)交叉分类法中所涉及的类别之间是什么关系?

试用数学集合关系举例说明。

【提示】 交叉关系,如对Na2SO4进行的交叉分类:

(2)树状分类法中所涉及的类别之间是什么关系?

用数学集合关系举例说明。

【提示】 有并列和从属关系二种,如物质的分类中:

①并列关系: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②从属关系:

物质间转化关系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如:

Ca

CaO

Ca(OH)2

CaCO3

C

CO2

H2CO3

CaCO3

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类型

①2Ca+O2

2CaO,化合反应;

②CaO+H2O===Ca(OH)2,化合反应;

③Ca(OH)2+Na2CO3===CaCO3↓+2NaOH,复分解反应;

④C+O2

CO2,化合反应;

⑤CO2+H2O===H2CO3,化合反应;

⑥H2CO3+Ca(OH)2===CaCO3↓+2H2O,复分解反应。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

2.硫和碳均为非金属单质,在性质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你能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吗?

S

SO2

H2SO3

Na2SO3

【提示】 ①S+O2

SO2

②SO2+H2O===H2SO3

③H2SO3+2NaOH===Na2SO3+2H2O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

进行分类

【问题导思】 

①NH3·H2O属于哪一类物质?

【提示】 碱

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HNO3可以归为哪些物质类别?

【提示】 酸、强酸、一元酸、纯净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③NaHSO4的水溶液呈强酸性,它是酸吗?

【提示】 NaHSO4不是酸,是酸式盐。

混合物

))

 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不同的分类,因此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就不会有正确的分类。

如:

把物质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就是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的错误。

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并列关系,而纯净物包含化合物。

2.酸性氧化物是能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是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盐碱

(1)上图所示的分类方属于________(填序号)。

A.交叉分类法       B.树状分类法

(2)以H、O、S、N、Na五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填写于下表相应类别中:

物质类别

氧化物

化学式

(3)从能形成的酸及碱中各选出一种,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中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2)题干中的五种元素可以形成H2SO4、HNO3等酸;可以形成NaOH、NH3·H2O等碱;可以形成NaNO3、Na2SO4、NH4NO3等盐;可以形成H2O、SO2、SO3、NO、NO2、Na2O等氧化物。

(3)能够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的可以是:

H2SO4与NaOH或HNO3与NaOH。

【答案】 

(1)B 

(2)H2SO4 NaOH NaNO3 SO2(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H2SO4+2NaOH===Na2SO4+2H2O(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树状分类法能使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清晰。

树状分类法的基础是单一分类法,这是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1.将(Ⅰ)中物质与(Ⅱ)中物质的种类进行分类并用短线连起来。

(Ⅰ)        (Ⅱ)

Na2SO4含氧酸盐

KHSO4无氧酸盐

NaCl钠盐

BaSO4硫酸盐

NaHCO3酸式盐

【解析】 分类连线时,一定要明确分类的标准。

对同一种物质分类,如果标准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答案】 

 有资料认为H2CO3不能使石蕊变红,而有些资料认为H2CO3能使石蕊变红,为解决这一争论,有同学取一支盛有石蕊的试管,连续向里面吹气,确定哪一观点正确,该过程体现的方法(  )

A.实验  B.比较  C.观察  D.分类

【解析】 吹出的气体中含有CO2,在溶液中形成H2CO3,检验H2CO3与石蕊是否变色,涉及到实验和观察两种方法。

【答案】 AC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

相互转化

【问题导思】 

①已知:

Fe+H2SO4===FeSO4+H2↑,那么所有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吗?

【提示】 只有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H2。

②NaOH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Fe(OH)3也能吗?

为什么?

【提示】 Fe(OH)3不能,因为Fe(OH)3难溶于水。

③盐与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那么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 盐与盐之间反应的条件是生成难溶的盐。

1.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相互关系

2.各类物质的化学通性

(1)金属单质(以Fe为例)

金属

金属氧化物(Fe3O4)

盐+金属(FeCl2+Cu)

盐+H2(FeSO4+H2)

(2)氧化物(以CO2、CaO为例)

(3)酸(以稀盐酸为例)

变红

盐+H2(FeCl2+H2)

新盐+新酸(AgCl+HNO3)

盐+H2O(CaCl2+H2O)

盐+H2O(NaCl+H2O)

(4)碱[以Ca(OH)2为例]

盐+H2O(CaCO3+H2O)

变蓝(遇石蕊)

或变红(遇酚酞)

盐+H2O(CaCl2+H2O)

新碱+新盐(NaOH+CaCO3)

(5)盐(以Na2CO3为例)

新盐+新酸(NaCl+H2O+CO2)

新盐+新盐(BaCO3+NaCl)

新碱+新盐(NaOH+BaCO3)

 给图中①~⑤选择适当的物质,使有连线的两物质能发生反应。

供选择的试剂有稀硫酸、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生石灰、一氧化碳、纯碱、铁片和木炭粉。

单质①酸②盐⑤的溶液氧化物④氧化物③

(1)请推断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

①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写出下列序号之间的化学方程式:

①和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④:

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和④: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据单质①能和酸②发生化学反应,由题意可推知①应为活泼金属单质即为铁,而酸只有稀硫酸,则氧化物④应为金属氧化物CaO,则氧化物③为酸性氧化物,即CO2,⑤属于盐且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CaO反应,则⑤应为Na2CO3。

【答案】 

(1)Fe H2SO4 CO2 CaO Na2CO3

(2)Fe+H2SO4===FeSO4+H2↑

CaO+H2SO4===CaSO4+H2O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CO2+CaO===CaCO3

2.下表中有三组物质,每组均有甲、乙、丙三种物质(酸、碱、盐均为溶液)。

第Ⅰ组

第Ⅱ组

第Ⅲ组

BaCl2

HCl

Cu(NO3)2

Fe2O3

K2SO4

H2SO4

Fe

NaOH

MgCl2

根据该表回答问题:

(1)第Ⅲ组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第________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这种物质是________。

(2)第Ⅱ组物质中,跟第Ⅰ组所有物质都不能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_,该物质能与第Ⅲ组中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第Ⅲ组中的H2SO4可以与第Ⅰ组中的所有物质都发生反应;

(2)第Ⅱ组中的NaOH与第Ⅰ组的所有物质都不能反应,但可以与第Ⅲ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

【答案】 

(1)Ⅰ H2SO4

(2)NaOH Cu(NO3)2+2NaOH===2NaNO3+Cu(OH)2↓

H2SO4+2NaOH===Na2SO4+2H2O

MgCl2+2NaOH===Mg(OH)2↓+2NaCl

课时小结:

1.两种分类方法: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常见的一种物质分类法:

物质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有关物质分类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

B.可能有多种分类标准

C.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的物质就不能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D.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的物质也可以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解析】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的物质也可以用树状分类法或其他分类法进行分类。

分类方法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同学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所以C项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C

2.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

科学研究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

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

A.H2、O3       B.H2SO4、H2CO3

C.SO2、NOD.Na2SO3、KClO3

【解析】 C2O3是由C、O两种元素组成的,属于氧化物,故选C。

【答案】 C

3.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

分类

名称(俗名)

化学式

A

碱性氧化物

氧化铁

FeO

B

酸性氧化物

碳酸气

CO

C

硫酸

H2SO3

D

纯碱

Na2CO3

【解析】 A项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B项碳酸气应为CO2;C项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

【答案】 D

4.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

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  )

A.硫酸B.氧气

C.二氧化碳D.氧化钙

【解析】 据题意可知应填入的物质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C反应,但不能与Fe、稀盐酸反应,故应选择二氧化碳。

【答案】 C

5.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

(1)上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_。

(2)

物质

类别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

①HCl

②______

③______

④Ba(OH)2

⑤Na2CO3

⑥______

⑦CO2

⑧Na2O

⑨NH3

⑩H2O2

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上表中②③⑥后面。

(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备⑦常用________和________反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常见的酸有H2SO4、HNO3、HCl;碱有NaOH、KOH、Ba(OH)2、Ca(OH)2;盐有NaCl、Na2SO4、Na2CO3、NaNO3、Na2SO3等。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

CO2(少量)+2NaOH===Na2CO3+H2O。

制备CO2常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CaCO3)与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CO2↑+H2O,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即可证明是CO2。

【答案】 

(1)树状分类法

(2)②H2SO4(或HNO3均可)

③NaOH(或KOH)

⑥Na2SO4(或K2CO3或Na2SO3或NaNO3等)

(3)2NaOH+CO2===Na2CO3+H2O

(4)稀盐酸 大理石(或石灰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即可证明是CO2

1.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A.NaCl溶液B.干冰C.KMnO4加热后的产物D.氧气

【解析】 NaCl溶液是混合物;干冰是固体CO2;KMnO4加热后生成K2MnO4、MnO2和O2,产物为混合物;氧气是单质。

【答案】 B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包含关系 并列关系交叉关系 重叠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D.钠盐与碳酸盐属于并列关系

【解析】 A中,纯净物中包含化合物;B中,碱性氧化物属于化合物,二者属于包含关系;D中,钠盐与碳酸盐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 C

3.Na2CO3俗名纯碱,下面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进行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

A.Na2CO3是碱     B.Na2CO3是酸式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难溶性盐

【解析】 Na2CO3根据组成属于盐,根据金属离子属于钠盐,根据酸根离子属于碳酸的正盐,根据溶解性属于易溶性盐,C正确。

【答案】 C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OH

H2SO4

BaCO3

S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CO

C

NaOH

CH3COOH

CaCl2

CO

SO2

D

KOH

HNO3

CaCO3

CaO

SO3

【解析】 A组中SO2不是碱性氧化物;C组中CO不是碱性氧化物;B组中CO不是酸性氧化物,故选D。

【答案】 D

5.下列反应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方程式是(  )

A.3Fe+2O2

Fe3O4B.CO2+C

2CO

C.NH4HCO3

NH3↑+H2O↑+CO2↑D.CaCO3+CO2+H2O===Ca(HCO3)2

【解析】 C项中的化学方程式是分解反应,而其他三项中的化学方程式均为化合反应。

【答案】 C

6.符合如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NaHCO3B.Cu2(OH)2CO3

C.NaClD.Na2CO3

【解析】 A项属于酸式盐,B项为碱式盐、铜盐,C项不属于碳酸盐。

【答案】 D

7.Fe、CuO、MgSO4溶液、Ba(OH)2溶液、稀盐酸五种物质,在常温下两种物质间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解析】 能发生反应的物质:

Fe+HCl、CuO+HCl、MgSO4+Ba(OH)2、Ba(OH)2+HCl。

【答案】 B

8.

(1)将碳酸钙、稀盐酸、铁、氧气四种物质填写到下面的适当位置。

物质

(2)从

(1)中的四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几种为反应物,按下述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置换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复分解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碳酸钙属于化合物,稀盐酸属于混合物,铁属于金属单质,氧气属于非金属单质。

(2)CaCO3可以受热分解,Fe和O2可以化合生成Fe3O4,盐酸和铁可以发生置换反应,CaCO3与盐酸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答案】 

(1)①碳酸钙 ②铁 ③氧气 ④稀盐酸

(2)①CaCO3

CaO+CO2↑

②3Fe+2O2

Fe3O4

③Fe+2HCl===FeCl2+H2↑

④CaCO3+2HCl===CaCl2+H2O+CO2↑

9.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①MgO、Na2O、CO2、CuO

②HCl、H2O、H2SO4、HNO3

③NaOH、Na2CO3、KOH、Cu(OH)2

(1)三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这三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NaHCO3,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考虑)。

(3)写出物质C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中CO2是酸性氧化物,其余是碱性氧化物;②中H2O是氧化物,其余是酸;③中Na2CO3是盐,其余是碱。

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Na2CO3与H2SO4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CO2↑+H2O。

【答案】 

(1)CO2 H2O Na2CO3

(2)化合反应

(3)Na2CO3+H2SO4===Na2SO4+CO2↑+H2O

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课标要求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课标解读

1.了解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了解分散系的分类。

2.掌握胶体粒子的大小是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3.了解胶体的性质,掌握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性质,常用于区别胶体和溶液。

●教学地位

本课时重点介绍与溶液、浊液并列的重要分散系——胶体的知识,其中丁达尔效应是学习的重点。

总的来说本节知识难度不大,不宜用太多的时间。

●新课导入建议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美景无法用言语描述,然而据史记记载:

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

由于钱塘江带下的泥沙日渐沉积,使浅海湾日益变小变浅,逐渐形成沙洲,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形成西湖的原理是什么呢?

●教学流程设计

看教材P25-2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分散系及其分类”,并完成[思考交流1];看教材P26-2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

1.导入新课

2.建议方式:

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步骤2:

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步骤5: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3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步骤4:

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5-26的讲解对探究1进行总结。

⇐步骤3: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互动方式:

可利用问题导思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师生互动。

建议除例1外,再变换一下角度,利用“教师备课资源和备选例题”,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路。

     ⇓

步骤6:

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师生互动。

⇒步骤7:

教师通过【例2】和教材P26-28的讲解对探究2进行总结。

⇒步骤8: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2]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2、4、5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步骤9:

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1.分散系概念的理解。

(重点)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重难点)

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

(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

以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1.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运用了什么分类方法?

【提示】 树状分类法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制备

[以Fe(OH)3胶体的制备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