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5941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docx

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0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估

专业自评报告汇总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〇〇九年四月

 

目录

1.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1

2.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11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17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23

5.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29

6.丝绸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35

7.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39

8.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45

9.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51

10.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57

 

学校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

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标准》,本着“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现对我校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学校创办于1952年,2004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校——盐城农业学校和原国家级重点职中——江苏省盐都南洋职业高级中学合并更名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培养了大批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现代农业,服务新型工业,强势推进三产”的办学方向,瞄准“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加快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设备投入,扩大办学规模,基本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校园,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普遍好评。

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建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江苏省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技能大赛先进学校”、“省级文明校园”。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主校区为南校区,坐落在盐城市区东郊亭湖区南洋镇。

校园面积共943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

在校学生10139人,其中五年高职3580人。

在编教职工365人,专任教师32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等高级职称74人,“双师型”教师192人,其中从事五年制高职教学的106人。

设有生物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应用系、电子工程系、经贸与服务系等6个系。

建有现代农业、数控技术、机电技术、汽车运用、信息技术、经贸服务等六大实训中心,各类实验实训室71个,教学设备达4706.87万元。

校园教学、生活设施齐全,自然、人文和谐统一。

学校是盐城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业务上接受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

对照《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标准》,我校园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丝绸技术、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自评优秀等级,园林技术、生物化工工艺、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等3个专业自评合格等级。

二、专业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

1.专业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1)立足地方经济,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盐城作为农业大市,现已是“长三角”经济带的一员,市政府也明确提出了“以工兴市”的目标,大力培植汽车、轻纺、机械、机电、电力、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

根据地方经济的这一特点,我校确定了“立足现代农业,服务新型工业,强势推进三产”的办学方向,走“强工兴农”、“以工哺农”之路。

围绕本地支柱产业,设置了园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丝绸技术、电子商务、园林技术、生物化工工艺、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等9个五年制高职专业。

园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现为省级示范专业,到“十一五”末,争取再创建2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院重点专业,3个校特色专业,形成以骨干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和专业链。

(2)面向市场办学,明晰专业建设思路

遵循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需求市场规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基地共建、校企人员互聘、技术攻关、项目推广等形式,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全校现已与盐城悦达起亚、中大集团等108个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

充分依托企业技术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校企良性互动机制,带动各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取得明显成效。

2.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1)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每两年召开一次师资队伍建设大会,每位教师都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要求“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必须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参加技师或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其中实训教师必须全部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

二是积极实施“双提高、双培养工程”,即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双师型比例,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

全校目前有89名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其中83人在读),计划到2010年,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

三是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

学校的各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专业负责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都享受特殊津贴,在培训、进修、科研等方面予以倾斜。

四是开展教师培训。

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选派教师参加“四新”培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出国培训,目前已有38人参加了国家级或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有28人出国培训。

五是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者予以重奖。

其次,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现有从事五年制高职教学的专业教师202人,生师比平均为18:

1;其中专任专业教师153人,行业企业外聘专业教师49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32%。

专任专业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含在读)49人,占32%;副教授32人;“双师型”教师106人,占69.3%。

每名专任专业教师都有紧密合作企业,坚持每两年到企业锻炼2个月以上。

9个五年制高职专业负责人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有双师素质,教科研成果较多。

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科研成果取得新进展。

全体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管教管导,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爱校、爱岗、爱生”。

坚持教学“五认真”,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做中教,做中学”,坚持“育人教书,德技双馨”,受到学生普遍好评,各专业学生测评满意度均为90%以上。

许多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取得较好成果。

近两年来,先后发表论文340多篇,获得各级各类教科研成果奖7项。

(2)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近三年,建成现代农业、数控技术、机电技术、汽车运用、信息技术、经贸服务等六大实训中心,建有园艺、园林、化工、车工、钳工、机床电气与PLC、计算机软硬件、数控编程、CAD/CAM等71个实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4706.87万元,生均设备值达4642.3元。

十分重视实训设备的先进性和实训的仿真环境,力求“走进的是车间,看到的是企业”,采取多班制的办法,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实习开出率均达98%,自开率均达96%。

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集职业技能鉴定、技能训练和对外培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寻求广泛的校企合作。

先后与上海振华港机、东风悦达起亚、中大集团、奇瑞汽车、上海露露绿化、托馥咖啡等多个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机电、园林、园艺、丝绸、汽车等56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外具有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各企业的实习指导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

(3)以企业文化引领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学校专业文化建设

首先,引进企业文化。

校内实训基地模仿企业场景,突出本行业的专业文化,张贴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本行业劳动模范画像,带领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

聘请企业专家、劳模作报告、开讲座,介绍本专业的历史和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其次,活跃校园文化。

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能力;每周一下午,举办主题班会课,每周三下午收看校园电视;展示学生的手工艺品、本专业的小发明小创造等。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第三,充实图书文化。

学校新建图书馆,配备足量的相关专业书刊,视听资料、电子图书等,并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图书资料共享,供学生阅读。

(4)经费投入有保障,基本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具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和保障机制,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2006年投入教学经费1106.5万元,是学校学费收入的45%。

2007年教学经费1176.7万元,是学校学费收入的43%,近两年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为44%。

3.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

(1)开展市场调研,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通过市场调查,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

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再经过社会调研和充分论证、严格审批。

深入进行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进程安排科学合理,体现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特色。

(2)以生为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推行学分制。

针对五年制高职教学的特点,规定每个专业学生一般必须修满240个学分,并将实践性教学等重点环节也计算相应的学分,允许学生选修其他课程进行学分替代,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

二是改革课程结构。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省联合学院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课按照“够用、实用、适度拓展”的原则,保证基础,增加选修;专业核心课一般设置8—12门,每门课程设置6—10个项目。

还设置公共拓展和专业拓展2门选修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是整合课程,增加选修课。

加大课程整合和开发力度,先后整合或新开发编写了《园林绿化》、《数控车编程与操作》等54门课程。

每个专业选修课开设近20门,均占总学分18%,其中人文素质课程均占57%。

四是规范教材使用。

教材的选用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以省部级规划教材为主,校编教材为辅。

近三年使用出版的高职规划教材平均达85%。

(3)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

一是有计划的开展工学交替。

按计划让学生到生产一线,感受企业文化,明确对员工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决定将来生活的质量。

回校后,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文化成绩的合格率、中高级工技能考核的一次性通过率均显提高。

二是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

我校十分重视技能大赛。

近两年来,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共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二等奖1人,省级一等奖6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38个,市级一等奖95个、二等奖179个,其中,2008年在全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六项第一”的骄人成绩。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成立各种社团34个,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养成诚信意识,陶冶性情。

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运动会、篮球比赛等团体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意识。

开展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各种困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管理组织体系完整,管理制度健全。

一是教学管理机构设置科学。

学校实行校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严密,运行有序。

教务处在学校教学管理政策、制度建立和教学保障上实行宏观决策和监控职能,指导系部具体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系级教学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各系由教学科长负责日常教学管理。

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学运行功能,管理重心下移,赋予教研室部分教学管理职能。

通过“集体备课制、教案送审制、开门听课制”的实行,使其成为教学运行的最基层组织。

二是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有力。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教学管理规范》,制定了60多项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并不断丰富完善。

(5)质量控制不断加强,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教学督导组织,深入到课堂一线听课,要求每人不少于10次,教学管理人员不少于20次,教务处设有专门的督查室,坚持“日查周报月总结”。

二是实行“一评三考”。

就是通过学生测评,备课组、系部、教务处三级考核,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每月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管理工作协调有效。

三是坚持“三制三赛”。

狠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实行“集体备课制、教案送审制、推门听课制”。

通过“分工编写、集体讨论”的方法,提高了各课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所有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将教案送给备课组长审阅,审批后方可进入课堂。

成立教学质量督导组,实行推门听课,及时掌握每个班级的学习现状和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深入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专业教师技能竞赛、学生技能竞赛”,促进教师与学生技能水平的共同提高。

四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新生素质展开调查和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分析。

建立教学信箱和信息员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对新生入校时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各方面情况展开详细调查,并将具体信息输入电脑。

就读期间的理论学习、技能操作、社团活动等情况,按学期进行个人信息分别汇总。

学生毕业后继续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与校内学习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服务。

4.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1)重视毕业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之后,学生将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派专人在企业驻点,结合实习教学计划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完成毕业设计或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方面加强学生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社会化考核。

五年高职毕业生取得中级工证书达99%以上,有80%的学生获得了高级工证书。

所有学生都要通过学校组织的计算机能力测试、身体素质达标测试,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3)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利用周三下午素质教育课,邀请优秀毕业生讲述自己就业与创业的经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与创业观。

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赢在中国”等栏目录像,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捕捉创业商机。

(4)扩大社会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经济水平

学校先后与启东康耐柯连接件有限公司、盐城市龙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开展对外产品加工业务。

不仅使同学们在全真的企业生产线上,学得了动手操作能力,养成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安全意识。

也为企业节省了开支,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取得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保持服务“三农”的传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直接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服务,承担“挂县兴业”职教富民工程和牵手致富过程,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对外开展电工、车工、数控车、CAD、计算机等社会培训,近三年达5929人。

还参与盐城市富民网络大学建设,积极推广新知识新技术。

5.弘扬校园精神,凝炼专业特色,塑造专业品牌新形象

(1)艰苦创业,勇争一流的校园精神

学校的前身是盐城农业学校,地处偏僻农村,50多年的风雨历程,几经曲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盐农人艰苦创业,勇争一流的精神,无论是从城市搬到农村,还是从农村返回市郊,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渐强,“迎着晨霞来上班,踏着星光比贡献”,默默耕耘,勤奋工作。

这种精神是我校的无价之宝,扎根于每位教职工的心田,成为专业文化的基石,永远激励和鼓舞盐城生物工程人,不畏艰辛,向“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不断迈进。

(2)唱响农业品牌,形成“南园北蚕”的专业格局

我市是农业大市,涉农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在大力发展二、三产类新型专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类专业建设。

一方面加大专业改造的力度,另一方面努力扩大服务新农村建设功能。

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商品化技术”等省厅级项目,拥有杂交稻优良品种“盐农杂1号”、“盐农杂3号”的自主知识产权;蔡国祥副教授主持的“防治强抗药性桑螟的复配农药”和“桑黑枯型疫病的新防治方法”均获国家专利,并成功转让给企业投入批量生产;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先后帮助青海省培训505名阳光工程班学生,帮助内蒙古敖汉旗培训105名学员。

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南校区,用活北校区”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继续办好北校区的蚕种生产基地,建设全省一流的桑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同时,结合盐城市农业重点工程建设,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南校区以园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力争建成集教学实训、生产示范、科研推广、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生态园区,形成“南园北蚕”的现代农业专业格局。

目前,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五个一”优势,即一个网络大学教育服务平台、一个提供农业生产良种的育新种业有限公司、一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中心、一个“南园北蚕”的科技示范园区、一个“挂县兴业”工程项目,为职教富民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适应市场需求,坚持多元化办学

我校原是农业类为主的学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专业为主的办学形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必须“跳出农业办专业,立足农业办特色”。

我们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立足农业特色不放松,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延伸专业链,形成专业群,改造传统专业,增设新兴专业。

近三年来,先后新办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生物化工工艺等高职专业,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增设专业方向,形成专业集群。

今年又增设了电子商务、园林技术、丝绸技术、地籍测绘与土地信息管理技术等高职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中职和培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⑷以赛促教,技能立校

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强调的是职业动手能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强调高技能教育,我们始终把技能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近2年来我们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活动,形成了“四度六有三结合”一整套技能教学实训方法,即“态度、精度、难度、速度”顺序递进,“有计划、有教练、有选手、有课题、有考核、有作品”规范训练,“教学实训、社会考工和企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在技能教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技能大赛先进学校。

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职教改革不断深入,教师高职教育观念及整体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模式的理论探索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个别专业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双师型”教师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

在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及在职研究生占多数,但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相对偏少,师资结构还欠合理,尚不能完全按照课程项目化、项目模块化课改的要求实施模块化教学,教师实践教学的技能亟需进一步提高。

3.课程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手段有待不断完善

针对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加快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的水平。

4.校企合作方式有待延伸和拓展

由于各专业面临全新发展,校内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拓展。

特别是在创新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效益上还有大量文章要做。

5.教科研能力亟待提升

国家级、省级教科研课题不多,教师发表的高水平专业论文偏少,产学研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四、整改工作思路及措施

1.加强学习,深化高职教育理念

组织广大教师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进一步转变全体教职工的教育观念,明确高职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从而正确把握和实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2.提高教科研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

团队力量开发校级课题,申报国家、省、市级课题,加强教科研工作。

要求专业教师撰写教学反思,通过评比推荐优秀文章,增加教研论文数量,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鼓励教师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制订有关教科研工作考核细则,鼓励骨干教师多出优质课件、校本教材和高水平论文,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3.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的配套设施

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硬件设备的投入,不断提高设备的配套性、先进性和仿真性。

对现有实训室进一步加以充实改进,努力提高实训功能,以适应实训课源源不断的开发和提升。

4.深化课程改革,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就需要加强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课程改革要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儿教、怎么教的问题;尽可能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骨干教师作用,让全体任课教师明确重点难点,利用团队力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进传统学科理论体系下的讲授为基于职业岗位体系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可能采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直观教学法,尽量到实训现场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5.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各种创业活动。

6.完善校企合作方式,拓展开门办学的新路子

开门办专业、开门搞教学,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内容,建立更多的规模较大的校外实习基地。

采取人员互派、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科研协作、基地共建等形式,扩大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

借助企业力量使师生能够使用本行业最新的设备,熟悉本行业最新的工艺,学习本行业最新的技能。

总之,我校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和专业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内涵建设水平。

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打造专业品牌和特色,为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作出新的努力。

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自评报告

一、专业概况

我校园艺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开办于2001年,其前身为园艺三年制中职专业,开办于1989年。

1997年中职园艺专业被确定为学校首批开始模块(CBE)教学试点专业;2001年该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试点专业,率先实行学分制;1999年又作为江苏省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专业。

2002年中职园艺专业被评为第一轮省级示范专业,2007年五年制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又被评为第二轮省级示范专业。

我校园艺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