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66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教案.docx

中医诊断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对象:

中医学七年制,2005年级9、10班

授课学时:

76

授课时间:

2006.7.1

使用教材:

新世纪教材

授课教师:

刘培禄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

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

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

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

“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

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

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

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简要介绍。

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要著作、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绪论,可以对本学科内容、学习目的有一个基本认识。

思考题:

1.何谓诊断、中医诊断学?

2.试述病名、证名、证候、症状、体征的含义。

3.试述病、证、症三者的关系与不同。

4、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哪部书?

其作者是谁?

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3节

题目:

问诊问诊的方法与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

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问诊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疾病的诊断过程,首先是诊法,包括望、闻、问、切,以了解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然后才是辨证、辨病。

四诊之中,首先介绍问诊。

讲述:

一、问诊的意义。

简要介绍。

明,张景岳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

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P11),并理解其意义。

三、问诊的内容

简要介绍问诊的基本内容。

注意各项内容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理解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注意如何概述主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区别。

问诊的重点是现在症状,是当前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以后专篇论述。

小结:

本节介绍了问诊的意义、方法和内容,重点掌握问诊的方法,并熟悉问诊的内容,以提高自己诊察病情的水平,为病案书写打好基础。

思考题:

1.如何问诊,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何谓主诉?

如何概述主诉?

3.何谓现病史?

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4.既往史和个人生活史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4,5节

题目:

问寒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寒热症状的概念、特点、病机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寒热的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1学时。

2.但热不寒,寒热往来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怎样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

3.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寒热是问现在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对辨别机体阴阳盛衰及所感病邪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寒热的概念

简要介绍寒与热症状的概念。

注意:

寒为自觉症状,有恶寒、恶风、畏寒之不同,三者症状特点、病机及主病方面不同;发热既可为自觉症状,亦可为客观表现,在不同证候中表现不同。

二、寒热的病因

简要介绍,明确寒热的产生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有关。

三、寒热的类型

为课重点介绍内容,包括常见寒热类型及其概念、症状特点、主病、基本病机等。

注意:

1.寒热类型与病邪性质、部位及机体阴阳盛衰有关。

2.在恶寒发热中,恶寒一症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含义;寒热的轻重与感邪的性质有关,同时与感邪的轻重、邪正盛衰有关。

3.壮热的概念,不仅表现为体温高,而且必须为不恶寒,反恶热。

4.潮热、微热各见于若干病证,其症状特点各有不同。

5.正确理解寒热往来,其主要是指自觉症状。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寒热症状的概念、病因,常见类型及其含义、症状特点、主病。

注意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特点,恶风、恶寒、畏寒的区别,壮热、潮热、微热的概念,潮热、微热不同病证中的症状特点等。

思考题:

1.何谓恶风、恶寒、畏寒?

常见于何种病证?

2.如何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3.如何根据恶寒与发热的偏重辨别感邪的性质?

4.何谓壮热?

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5.何谓潮热?

常见哪几种类型?

各型特点如何?

6.何谓微热?

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

7.何谓寒热往来?

有几种类型?

特点是什么?

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6节

题目:

问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汗、盗汗、战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熟悉战汗的概念及主病,绝汗的概念及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特点。

3.了解病理性有汗与无汗的常见病因,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胸汗的机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自汗、盗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的鉴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内经》:

“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经文,说明汗出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外达肌表而成,有生理与病理性汗出之不同,本节课主要介绍病理性汗出,即汗出异常。

讲述:

一、无汗、有汗

(一)无汗简要介绍病理性无汗的常见病因。

(二)有汗简要介绍病理性汗出的常见病因。

注意:

不论无汗、有汗,均为病理性汗出,且各有表证、里证之不同。

二、特殊汗出

仅指里证中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

(一)重点介绍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的含义、主病,并理解其病机。

注意:

自汗与盗汗在特点、主病及病机方面的不同;绝汗中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区别;战汗的临床意义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要注意两种预后在表现上的不同。

(二)简要介绍冷汗,热汗,及某些局部汗出,如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病理性汗出异常的病因,及某些特殊性病理性汗出,其中重点是自汗、盗汗、绝汗,要注意其特点、主病及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自汗、盗汗?

常各见于何种病证?

请简述其病机?

2.何谓战汗?

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何谓绝汗?

如何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4.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出的病因。

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7节;9月21日,周四,第3节

题目:

问疼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根据疼痛的性质辨别其病因。

2.熟悉如何根据疼痛的部位辨别其脏腑经络病位。

3.理解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问疼痛的性质1学时。

2.问疼痛的部位1学时。

重点与难点:

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辨别疼痛的病因和病位。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疼痛为病人常见症状,致病原因复杂,表现多种多样,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现讨论有关疼痛诊断的一些问题。

讲述:

一、简要介绍疼痛的分类及基本病机

注意:

根据其病因病机总分虚实两大类,实证总由邪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虚证总由正气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所致。

二、问疼痛的性质

为重点介绍内容,详细介绍各种常见性质的疼痛,目的是通过询问疼痛的性质,辨别疼痛产生的病因即主病(详见P19~20)。

注意:

1.问诊某些疼痛的性质,应结合其部位、病史等,如胀痛,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在头目者为肝阳、肝火;窜痛,在四肢关节者与风邪有关,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

隐痛,久病,时发时止者方为虚。

2.各种疼痛虚实的辨证,应将病史、程度,喜按还是拒按,持续性还是时发时止诸种因素结合起来。

三、问疼痛的部位

亦为问诊疼痛的重要内容,详细询问,目的在于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确定疼痛的脏腑经络病位。

注意:

1.辨证疼痛,既要明确病因,又要确定其病位,因此应将问诊疼痛的性质与病位两者结合起来。

如,心前区刺痛,为心血瘀阻;胁肋灼痛,可为肝火郁滞。

胃脘冷痛隐隐,喜暖喜按,为胃虚寒证。

2.结合兼症,则更有利于病因病位的确定,如胸痛,咳嗽,咯吐黄痰,为热邪壅肺。

3.胃脘痛多与饮食有关,一般饥痛为虚,饱痛为实。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及辨证纲领,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几项内容,重点是通过问诊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以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和脏腑经络病位。

思考题:

1.试述常见疼痛(12种)的名称及病因。

2.如何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3.如何根据头痛疼痛的部位确定病变的经络病位?

授课时间:

9月21日,周四,第4节

题目:

问头身胸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常见病因及病变脏腑。

2.理解身重、麻木的含义和常见病因。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头身胸腹,主要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头身胸腹部其他不适为主的症状,亦为临床常见症状。

讲述:

1.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常见病位、病因。

2.简要介绍身重、麻木的含义,常见病因。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问头身胸腹多种不适症状,其中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是重点,应明确其含义及临床意义。

思考题:

1.何谓头晕?

常见病因是什么?

如何辨别?

2.何谓胸闷?

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心悸?

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4.何谓胁胀、脘痞、腹胀?

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授课时间:

9月21日,周四,第5节

题目:

问耳目问睡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病因;失眠、嗜睡的基本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讲述:

导入新课:

耳目均为人体重要器官,由经络与脏腑相连。

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耳目的病变与肝脏、肾及三焦等脏器有关。

一、问耳目

(一)问耳

重点介绍耳鸣、耳聋,两者均为自觉症状,其中有实证、虚证之别,明确实证与虚证在症状特点及病因方面的不同。

注意:

1.耳鸣、耳聋实证与虚证的鉴别。

2.重听亦为听力减退的表现。

(二)问目

简要介绍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和病因。

注意:

1.目痒、目痛、目眩之症均各有虚实,虚证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所致,实证多与肝火有关。

2.目昏、雀盲、歧视,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多与肝肾精血不足、眼目失养有关。

二、问睡眠

主要介绍睡眠异常,其中有失眠和嗜睡的不同,均与心神有关。

(一)失眠

主要介绍失眠的含义、病因及基本病机。

注意:

病因总有阴血亏虚与邪气内扰两大类,基本病机为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二)嗜睡

主要介绍嗜睡的含义、病因。

注意:

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耳目和睡眠方面的常见症状,重点掌握耳鸣、耳聋虚实证的区别及病因,失眠的含义和病因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耳鸣、耳聋、重听?

如何鉴别耳鸣、耳聋的虚实性质?

常见病因有哪些?

2.目痛、目昏、歧视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失眠、嗜睡?

常见病机是什么?

4.嗜睡与昏睡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

9月25日,周一,第6,7节

题目:

问饮食口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食欲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2.理解口渴与饮水异常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了解各种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问口渴与饮水1学时。

2.问食欲与食量、问口味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食欲异常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口渴与饮水

导入新课

人之口渴的程度与饮水的多少,反映了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及寒热虚实性质。

讲述:

简要介绍各种常见异常渴饮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详见P27)

注意:

1.辨别渴饮的病因、病性,要结合渴饮的程度、喜恶及其兼证,如大渴引饮者,多说明津伤较重,其中壮热喜冷饮者为里热炽盛,见“三多”,消瘦者消渴病;口干不多饮而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但欲漱水不欲咽并兼瘀血表现者为瘀血内阻,夜间尤甚并见手足心热者为阴虚证,口干而粘并见舌苔黄腻者为湿热困阻。

2.由瘀血、湿热、痰饮内阻所致者,病由病邪内阻,津液输布失常引起,而非津液亏虚。

第二学时

二、食欲与食量

导入新课:

食欲的旺衰及进食的多少,主要反映了脾胃的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故问食欲、食量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疾病的轻重、预后。

讲述:

1.重点介绍食欲不振、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常见病因及症状特点。

2.“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注意:

1.辨别食欲异常的病因,应结合病史、兼证,如食欲不振、久病食少、面色萎黄,为脾胃虚弱;脘闷腹胀,嗳腐食臭者,为食滞胃脘。

厌食油腻兼胁肋胀痛灼热者为肝胆湿热;兼脘闷呕恶、身重便溏者为脾胃湿热。

消谷善饥,兼口干口臭便干为胃火炽盛;兼便溏者属胃强脾弱。

2.“除中”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表现,由胃气败绝所致,与久病好转,胃气渐复,食欲好转不同。

三、口味

简要介绍各种异常口味及其临床意义。

小结: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饮食口味方面多种常见症状,其中重点是食欲异常,再是口渴与饮水,应掌握其含义、病因及其特点。

对于各种口味,应了解各种异常口味的临床意义。

思考题:

1.试述口渴欲饮的常见病因及其特点。

2.试述食欲减退的原因及特点有哪些?

3.何谓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

各自病因是什么?

4.何谓除中?

其临床意义如何?

授课时间:

9月28日,周四,第3,4节

题目:

问二便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和小便尿次、尿量、尿感方面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问大便1学时。

2.问小便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大、小便便次、便质和便感异常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大便

导入新课:

大便由大肠形成、排出,与脾胃运化腐熟,肝之疏泄,肾之温煦固摄,肺气肃降密切相关,气血阴阳及津液亏虚,或邪气阻内,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二致大便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便次、便质、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主要病因。

如便秘、泄泻、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远血、近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泄失禁、肛门气坠。

第二学时

二、问小便

导入新课:

小便虽由膀胱贮存、排出,但与肺、脾、肾、三焦功能、津液的盈亏关系密切,以上诸种因素发生异常,均可影响小便而致小便尿量、便次、尿感方面发生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尿次、尿量、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主要病因。

如频数、癃闭、量少、量多、尿道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问二便的内容,包括便次、便量、性状、便感异常等,重点掌握这些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病因。

思考题:

1.何谓便秘?

其病因有哪些?

2.何谓泄泻?

请试述其病因。

3.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里急后重、排便不爽?

常见病因有哪些?

4.远血、近血如何鉴别?

5.何谓癃闭、余沥不尽、遗尿?

常见病因是什么?

6.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授课时间:

9月28日,周四,第5节;10月9日,周一,第6节

题目:

问经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月经特点,及各种经期、经量异常,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经色、经质在辨别月经病病因方面的意义;带下异常的类型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问月经:

经期异常、经量异常1学时。

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经期、经量异常的病因。

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问月经

导入新课

简述正常月经在期、量、色、质、感方面的特点,若因各种原因而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均属月经病。

故月经病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讲述:

重点介绍月经病经期异常,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先后不定期,及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经量异常,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因;经色、经质异常的临床意义。

注意:

辨别月经病的病因应将期、量、色、质、感诸方面结合起来。

二、问带下

简述正常带下在量、色、质、味方面的特点,若因某种病因致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则为带下病。

重点介绍常见带下病,如白带、黄带、赤白带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正常经带的特点,各种经带病的含义及常见病因,重点是经期、经量、崩漏、痛经。

思考题

1.经期异常包括哪几种类型?

各自病因病机是什么?

2.何谓崩漏、闭经、痛经?

试述其病因病机。

3.如何根据经色、经质异常辨别其临床意义?

4.带下异常有几种?

各自临床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间:

10月9日,周一,第7节

题目:

全身望诊

(一):

望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

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

3.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神的判断。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

教具准备:

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诊,是对人体进行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病情的方法。

望诊内容,包括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和小儿指纹。

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方面。

先介绍望神。

讲述:

一、望神

(一)神的含义及望神的原理

简要介绍。

注意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二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两者均是人体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二)神的具体表现

简要介绍。

注意神的表现为人体生命的各个方面,如眼神、色泽、神情、体态,其中重点是眼神。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重点介绍神的常见类型,各型的临床意义及意义。

注意:

1.各类神在表现上的区别。

得神见于人体健康状态下,失神见于重病情况下,少神介于两者之间,假神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假象。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假神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其“好转”仅见于局部,而整体病情恶化。

重病好转多是逐渐的,且为整体病情的好转。

3.神乱与失神,邪感神乱的区别。

前者为以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错乱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反复发作,缓解时如常人。

后者见于重病阶段,由邪气亢盛,扰神或闭阻心神多致。

邪去病情好转则神乱消失。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神的含义、原理、表现、分类及临床意义,重点是神的分类及判断。

应注意各类神的鉴别,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通过望神,可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预后。

思考题:

1.望神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神?

望神的原理是什么?

3.试述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4.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

10月12日,周四,第3,4节

题目:

全身望诊

(二):

望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2.熟悉望色十法。

3.了解望色的原理、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望色原理,常色与病色的特征。

五色主病

(一):

赤、白色1学时。

2.五色主病

(二):

黄、青、黑色,望色十法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常色、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

教具准备:

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二、望色

导入新课:

望色是整体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盛衰运行,疾病的轻重预后,病邪性质的重要方面。

由于面部血管丰富,易于观察,故望色主要是观察面色。

讲述:

(一)望色的原理

简要介绍。

包括色与泽的意义。

面部分候脏腑。

注意:

观察颜色与光泽,在判断疾病轻重、预后方面,重点是光泽。

观察面部分候与整体色泽,以整体为主。

(二)常色与病色

重点介绍内容。

明确掌握常色与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

1.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两者均与疾病无关,故均属常色。

2.病色有善色、恶色之分,两者特征及临床意义不同。

(三)五色主病

亦为重点介绍内容。

重点介绍青、赤、黄、白、黑五色的特征及主病。

简要介绍其病机。

注意:

1.观察病理五色,主要在于判断病变的脏腑病位和病变性质。

2.赤色主热证,包括实热、虚热,这是一般情况,亦主戴阳证。

戴阳证是真寒假热的表现。

3.青色与黑色主病不同:

两者均与血络瘀阻有关,故均主寒证,血瘀、疼痛,不同特点是,青色属肝,肝为风木之脏,故又主惊风;黑属肾,肾主水,故又主肾虚、水饮。

(四)望色十法,望色注意事项。

简要介绍,主要由学生自学。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色的原理,常色与病色及五色主病,其中重点是常色与病色的特点、临床意义及五色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