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6958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教学案鲁教版选修

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点

——————情景导入先思考———————

美国中文网报道:

美国夏威夷一座火山近日爆发,而喷发的熔岩流入该地区的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继而引发森林火灾。

该公园消防员表示此次火灾已经烧毁至少75英亩的山林。

思考探究:

此次火山喷发继而引发森林火灾,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基础知识要记牢———————

1.最基本的特点

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2.基本属性

基本属性

含 义

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其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渐变过程

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既是自然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防治既要依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要依靠社会科学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

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难以避免。

但是可以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行防治

——————重点难点掌握好———————

自然灾害的特点——以黄土高原为例

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

水土流失年复一年,从长时间尺度表现为渐变的特点,但在年内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多的6~9月份,而且在此期间往往几场暴雨就能造成大的水土流失。

2.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但提到黄土高原最典型的灾害便是水土流失。

3.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其土壤特性、降水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

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

由于黄土高原地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特点决定了水土流失的难免性,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从这一方面来讲,水土流失又是可防的。

[拓展提升]

自然灾害的突变和渐变双重性侧重于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根据表现特征将自然灾害分为突发型和缓发型是就自然力量释放的时间长短而言的,如水土流失在总体上主要表现为渐变的特点,属缓发型自然灾害;而地震则突变性明显,属突发型自然灾害。

——————应用体验不可少———————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集中且分布面积最大的黄土区。

长期以来,这里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和年内的时间过程看,具有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B.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2.其土壤性质和该区降水强度等是人类难以改变的,但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可减少水土流失。

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B.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解析:

1.B 2.D 第1题,黄土高原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渐变的特点,但从年内的时间过程长,又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第2题,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从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3.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106km2(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河流输沙量大的地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图示地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________(突变或渐变)的特征;从年内的时间过程看,水土流失多发生在________季,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性。

(2)水土流失与人类破坏植被有关,它的发生又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

B.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

(3)图示地区中,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哪种地形区?

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哪种地形区?

水土流失往往加剧洪涝灾害,试简要分析其原因,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

(1)题,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渐变的特征,但是一年内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夏季,且夏季的水土流失往往是由暴雨造成的,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突变性。

(2)题,水土流失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又与人类活动有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第(3)题,从图中看出,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我国阶梯过渡地带的山地地区;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

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加剧的原因,要从水土流失对河流排洪、湖泊调蓄洪能力的影响来分析。

以上反映了自然灾害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答案:

(1)渐变 夏 突变 

(2)C

(3)山地。

东部平原地区。

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降低防洪标准。

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的规律 

——————情景导入先思考———————

据统计: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分别发生8次和11次大洪水,60至70年代,20年中仅发生4次。

另外,我国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有:

华北春旱,北方的沙尘暴等;夏季自然灾害主要有:

旱灾、水灾、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秋季自然灾害主要有:

台风、低温冷害、凌汛等;冬季自然灾害主要有:

寒潮、雪灾等。

思考探究:

以上文字说明了自然灾害有什么规律?

提示:

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1)表现: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

(2)控制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

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

——————重点难点掌握好———————

自然灾害主要规律的对比分析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规律

表现(含义)

举 例

空间

分布

的规

律性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

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

时间

分布

的规

律性

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各种自然灾害总是表现出在某些时间发生或增多,而在另一些时间不发生或减少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并且这种变动的时间间隔往往是有规律的,表现为周期性和阶段性

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的11年周期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存在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规律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台风除带来大风外,还会带来暴雨,暴雨引起洪水和水土流失,暴雨和洪水引发泥石流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又可阻塞河流,破坏堤坝,并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和人畜瘟疫等灾害

——————方法技巧很重要———————

灾害之间联系性的判断方法

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

在判断哪些灾害之间能形成灾害链时,分清主灾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是关键。

2.看看能否联成灾害链

自然灾害链主要包括三类:

串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和串发—并发灾害链。

例如:

(1)串发性灾害链:

寒潮→低温→霜冻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山区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图中灾害链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D.变突和渐变的双重性

解析:

1.C 2.C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思路分析如下图:

第2题,根据上题选项所给地质灾害中,地震为原生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其次生灾害。

原生灾害诱发次生灾害反映了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3.2015年,台风“鲸鱼”、“莲花”、“灿鸿”、“苏迪罗”、“杜鹃”等先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台风经常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什么规律?

(2)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受台风危害影响大,而中西部地区较小,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D.发生过程的规律性

(3)联系材料,分析台风登陆之后一般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

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哪个特点和什么规律?

(4)台风除了能带来灾害以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试说出其对人类的有利之处。

解析:

本题以新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及成因。

解题关键是了解台风的发生时间、分布地区、危害特点及规律等。

答案:

(1)夏秋季节 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2)B

(3)洪涝、风暴潮、大风、滑坡、泥石流等。

联系和分异双重性;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4)①大量降水,缓解旱情;②降温消暑。

P12~P13活动提示 可画出如下的由干旱引发的灾害链示意图:

                         

 

                   

自然灾害的本质

——————情景导入先思考———————

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马达赫尚省一处偏远山区发生的山体滑坡共造成两千多人死亡。

导致这次重大灾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当地地质条件复杂,山体中断层分布广泛且植被稀疏,山体裸露,土质疏松;第二,持续一周的暴雨天气,降水量为百年一遇;第三,人类的建筑、采矿活动和交通工程建设破坏了斜坡力学平衡。

思考探究:

根据上面的材料,说说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什么?

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提示:

人地关系的冲突。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基础知识要记牢———————

1.本质

(1)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2)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

(3)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2.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1)人类诞生前:

无自然灾害。

(2)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

出现自然灾害。

(3)人类无节制地扩张并改造自然时:

自然灾害开始加重。

3.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4.认识自然灾害本质的意义

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重点难点掌握好———————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重作用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有加重作用,这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

其内在关系,如下图所示:

[拓展提升]

自然灾害实质上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

人类要发展,就要利用自然,利用自然必然会有风险。

所以关键是认识其本质和特点,改变行为方式,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小风险换取更好的发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

1.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出现加速增长态势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

B.迅猛的城市化进程

C.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

D.以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为指导的传统发展模式

解析:

选D 自然灾害的本质在于人地关系的冲突,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不合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A、B、C三项均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下列地理事件直观地表明自然灾害本质的是(  )

A.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常遭受台风袭击

B.河流对泥沙的搬运沉积导致黄淮海平原多洪涝现象

C.黄土高原的人为植被破坏,使其水土流失灾害加剧

D.冬季大规模冷空气南下带来寒潮灾害

解析:

选C 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而A、B、D三项只表明了自然灾害过程的异变。

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图到乙图洪水高风险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图。

(3)从图中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洪水灾害的影响并揭示自然灾害的本质。

解析:

该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承灾体(洪水高风险区环境)和灾情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乙图中居住人口增加,房屋建筑

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的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答案:

(1)在洪水高风险区,居住人口增加,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洪水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人类在河流两岸,进而在河漫滩上修筑定居点扩大耕地面积,用堤坝束狭河床、保护家园的同时,也人为抬高了洪水水位,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和灾情。

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P15活动提示 1.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柱状统计图,如下图:

2.自然灾害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加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3.人类诞生至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

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自我扩张,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和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使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损失程度都大大提高。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探索和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调整发展的战略,趋利避害,用最小的自然风险换取最好的人类发展。

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选择题

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据此回答1~3题。

1.水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平原,这说明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D.变突和渐变的双重性

2.暴雨洪涝在山区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3.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但是我国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和植树造林等措施,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

A.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解析:

1.B 2.C 3.D 水旱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具有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点;暴雨洪涝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我们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减轻灾害损失,说明自然灾害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2014年2月1日,印度尼西亚减灾署官员证实,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已喷发,喷出的火山炽热岩屑造成至少11人丧生。

2013年12月底,锡纳朋火山活动活跃,当地政府陆续疏散逾3万名民众。

若火山爆发于高山,则会引发冰雪大量融化,使山谷中的泥石流暴发,造成巨大损失。

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的喷发具有周期性

B.火山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C.火山喷发属渐变性的自然灾害

D.火山喷发常形成洼地地形

5.火山喷发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和台风B.风暴潮和泥石流

C.泥石流和地震D.滑坡和寒潮

解析:

4.B 5.C 第4题,火山根据活动特征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只有活火山喷发具有周期性。

火山是地球内能量的释放形式,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常形成火山锥。

第5题,火山喷发是一种地质现象,常常诱发地震和滑坡,同时火山喷发使山顶积雪融化也能产生泥石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承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变化有“放大”和“缩小”作用。

据此回答6~7题。

6.同一次灾害中,能缩小灾情的行为是(  )

A.迁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B.到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地的活火山附近种田居住

C.在洪水的高风险区开垦荒地

D.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B.台风灾害在人类诞生之前即存在

C.人类社会越发展自然灾害越严重

D.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是人类加重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

解析:

6.D 7.A 第6题,A、B、C三项均是人类进入了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这样能增大灾情,在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可有效地减小灾害的影响。

第7题,在人类诞生前,因无承灾体,因此,无所谓灾害;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使灾害频率和损失增加的同时,也会开展减灾救灾活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造成人地关系失衡的根本原因。

二、综合题

8.读台湾岛地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湾地区发生地震的原因及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

(1)题,台湾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发生地震。

(2)题,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也就是说致灾因子的强度是相同的,那么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的投入,防灾抗灾投入因处在同一行政范围内,差别也不大,因此应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因素分析,从地形图可知,台湾岛的西部是平原地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东部多为山地,平原面积小,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落后,在同一次灾害中灾情小于西部。

答案:

(1)地震。

(2)西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交通设施密集。

9.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回答问题时要明确:

灾害强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反之,经济损失越小。

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轻。

若要减轻灾害损失,其措施要从遵循自然规律,及时预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

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

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和强度不同。

(3)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关系激化;②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时预报;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