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
《中考语文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017·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共10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湖心亭看雪》)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雾凇沆砀___________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_____
【答案】
(1)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2)蔚然:
茂盛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此类题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本题答题时要答完整,不要丢失“……的样子”。
其中考题
(2)中的“然”是形容词词尾,意义为“……的样子”,类似的词语还有,“欣然(高兴的样子)”、“怆然(悲伤的样子)、昭然(显著、明显的样子)”等词语。
13.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于作文以记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主要有: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之”当助词“的”讲时,“之”后往往是名词,“之”与后面的名词构成偏正关系。
“山之僧”就符合这种情况,答案中C选项“山间之朝暮”也符合“之”作为“的”的用法。
所以C是正确答案。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充当主语成分的词语主要为名词性成分的词,诸如“代词”,“名词”等,充当句子谓语成分的词语主要为“形容词”、“动词”等词语。
所以判断“之”的作用是否为“取独”,可以观察“之”前后的词语。
“之”前为名词,之后为形容词或动词的情况基本可以判断为“取独”。
“当余之从师”就符合这种情况,其他例子还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之”字是提宾的标志。
④代词。
代词代指的上文出现过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就可找到意义。
“属余作文以记之”,来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代指的是上文“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件事。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案】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了。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参考“翻译六法”,即“对”“补”“留“删”,“换”,“调”。
“对”指逐字逐句地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不要丢失某一部分不翻译;“补”指补出相应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成分时语句通顺。
“留”指保留如年号、姓名、地理名称等词语不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删”指删去一些虚词成分,不用翻译出来;“换”指将古代汉语中的词语转换成现代汉语;“调”指翻译时为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需要将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做出相关的调整。
文言文翻译要力求准确、通顺和典雅。
(1)句中需要注意“强”是“勉强”的意思,“而”在此处的意义是“连词,表顺承”,可以翻译为“然后”;此处为了语句通顺,还需要补充出来告别的对象,因此需要加上“和他们”。
(2)句属于判断句,主要翻译成“……是……”这种句式。
注意“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者”(表判断)等词要翻译准确。
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2分)
【答案】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感悟能力。
文章主题一部分来自写作背景,一部分来自文本,学习时都要做相应的了解。
《湖心亭看雪》的写作背景:
张岱在明朝覆灭之后写的回忆性散文,用的还是明朝纪年,所以有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全文内容:
作者雪夜出行、看到西湖胜景、路遇知己喝酒告别,这些都突出了张岱的“痴”,这个“痴”包含了“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生活方式”。
所以《湖心亭看雪》的思想感情应当同事包含写作背景“对往事故国的怀念”和他的“痴”。
《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内容:
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接着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再写了太守、众宾、游人之乐;最后写了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重点是“乐”,包含了“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
所以《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为:
表达了被贬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2017·四川雅安)【甲】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的《卖油翁》)
(1)解释加点字
①妇抚儿乳扶:
②中间力间:
③但微颔之颔:
【答案】①抚摸、安慰②夹杂③点头赞许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妇抚儿乳这里结合“儿含乳啼”后面的语境来判断,意思是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②中间力间:
一词多义,这里结合语境是“夹杂”的意思。
③这里结合语境“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不难推出颔:
点头赞许。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其真无马邪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项,在客厅的东北角,之:
结构助词,的/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以:
凭借。
B项,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其:
其中/难道真的没有马吗?
其: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C项,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乃:
于是,就/竟然不知道有汉,更不必说魏晋了。
乃:
竟然。
D项,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
而:
连词,表顺承/野花开满山,幽香扑鼻而来。
而:
连词,表顺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口技》中反复使用数词“一”和“百”,道具之少与声音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B.《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C.《卖油翁》中陈尧咨射箭技艺“当世无双”,卖油翁看他射箭却是“睨之”“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精通射箭。
D.两文都写人的高超技艺,前篇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口技之妙;后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倒油技术的娴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从“以我酌油知之”中可知,卖油翁凭他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并不是因为他会射箭。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
【答案】①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②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
“老翁说:
“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无不:
没有不;色:
脸色;奋:
捋;股:
大腿;走:
跑。
句子翻译为:
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②然:
……的样子;尔:
你;安:
怎么;轻:
轻视;以:
凭借。
句子翻译为:
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
“老翁说:
“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
(5)结合【甲】【乙】任一篇文章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或启发。
【答案】示例:
《卖油翁》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我们做任何事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第一段:
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
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第二段:
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
参考译文:
【甲】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
“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乙】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三、(2017·贵州毕节)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3~16题。
(共12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锦鳞游泳
(2)佳木秀而繁阴
【答案】
(1)鱼
(2)繁荣滋长(茂盛,繁盛)
【解析】此题解释词语意思,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情况。
(1)只的“鳞”是借代,用鱼的鳞来代指鱼,
(2)中的“秀”,本意是指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是繁荣滋长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茂盛,繁盛。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解析】此题翻译句子,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这个句子关键词是“以”,解释为“因为”。
此外要注意,这句话互文,要按照“参互成文,含而见文”的互文特点翻译,即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表达句子一个完整意思。
翻译时做到语句通顺,意思完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解析】此题翻译句子,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这个句子关键词是“之”“乐”,“之”无义,用在主语“太守”和谓语“乐其乐”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第一“乐”是“乐趣”的意思,第三个“乐”是“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翻译时做到语句通顺,意思完整。
15.下列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而或/长烟一空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答案】C
【解析】此题辨别朗读停顿的正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
正确理解句子,就能准确朗读,不至于出现破读的错误。
C项,“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游人离去,禽鸟快乐”,这是两层意思,朗读时应在两层意思之间停顿,正确的朗读停顿是“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6.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
(4分)
【答案】范仲淹的“乐”,是欣赏了春天美丽的湖面景色产生的乐;欧阳修的“乐”,是领略了树林中早晚、四时之景而快乐。
【解析】此题探讨两文中“乐”的不同含义,考查对原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范仲淹的“乐”,是因为“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也就是欣赏到了春天美丽的湖面景色,心里感到快乐;而欧阳修的“乐”,是因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也就是领略了树林中早晚、四时之景而快乐。
四、(2017·湖南益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
(17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且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且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且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且不辱使命》)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今齐地/方千里
C.与臣而/将四矣D.此/庸夫之怒也
12.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划分朗读节奏,一是一个词或较小的短语不宜断开,二是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可断开,三是考虑音节。
A项,“四境之内”这个偏正短语是主语,在其后断开。
B项,“地方”是两个词,必须断开。
C项,“与臣”“而将四矣”是两个短语,“而”是连词,划在后面,正确的是:
与臣/而将四矣。
D项,“此”是主语,“庸夫之怒也”是谓语,中间要断开。
1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
C.臣未尝闻也(曾经)
D.今日是也(这样)
13.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可用代入法,看句子意思是否通畅。
A项,私,处在谓语中心词的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偏爱”正确。
B项,“刺”与后文的“过”呼应,解释为“讽刺”看似说得通,但结合后面的“寡人”可知,给王提建议,“讽刺”不妥,可解释为程度轻一点儿的“指责”。
C项,“未尝”连用,是“不曾”的意思,“尝”解释为“曾经”,正确。
D项,“是”在古汉语中,有两个义项:
这/是,这里解释为“这样”才说得通。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4.
(1)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摘)、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2)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文言翻译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再精读画线句子前后的句子,根据上下文意猜读句意,抓得分点(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翻译要字字落实,力求直译,若译不通,意译。
两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
(1)谤议,指责;市朝,公共场所;闻,使……听到,被……听到。
(2)布衣,平民,百姓;免,脱掉;抢,撞。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15.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写法的分析。
A项,甲文,邹忌敢于直接对威王说“王之蔽甚矣”,乙文,唐且敢于直面强大的秦王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可见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两人都是为了国家,但甲文未体现不畏强权,威王并没有威逼邹忌。
B项,两人的劝谏艺术各不相同。
前者采用迂回战术,譬喻说理;后者采用针尖对麦芒,以硬碰硬。
策略不同,这与说话的对象的身份、处境等有关。
C项,甲文以家事(“小”)喻国事(“大”),使威王乐于接受正确。
D项,秦王说自己发怒,天下都要为之流血,唐且毫不畏惧,说立刻要杀死秦王,以身殉国。
情节紧张精彩。
五、(2017·福州六盘水)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
(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
①中(zhòng)绳:
(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
通“揉”,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3.暴:
通“曝”,晒干。
4.参:
通“叁”,多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
(3)学不可以已__________(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
11.【答案】
(1)旨:
甘美。
(2)强:
勉励。
(3)已:
停止。
(4)故:
所以,因此。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文词语的考查,一般是解释重点词语在具体环境中的意思,所选词语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即那些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1)联系课文中所学,旨:
甘美。
(2)强:
勉励。
(3)已:
停止。
(4)故:
所以,因此。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