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783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docx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知识填空

1、小畜集2、杨亿、钱惟演3、醉翁、六一居士4、苏洵、苏轼、苏辙5、易安居士、“易安体”6、陆游、杨万里7、遗山、中州集8、汉宫秋9、西厢记10、关汉卿

11、柳开12、林逋、山园小梅13、李商隐14、子瞻、东坡居士15、后山体、山谷体16、幼安、稼轩17、论诗三十首18、裴少俊、李千金19、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20、感天动地窦娥冤21、晏殊、晏几道22、苏洵、苏辙23、《淮海居士长短句》24、《山中白云词》25、《元丰类稿》26、北宋、唱27、《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任选其三)28、崔莺莺、张生、红娘29、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30、《琵琶记》31、西昆体、《西昆酬唱集》32、《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33、《嘉祐集》、《六国论》34、黄庭坚、“山谷体”35、李清照、“易安体”36、《西厢记诸宫调》37、《崔莺莺待月西厢记》、38、元代、北曲39、虞姬自刎乌江40、高明41、《审势》、《审敌》、《权书》、《衡论》、《心术》、《远虑》、《管仲论》、《六国论》(任选其二)42、《喜雨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任选其二)43、《庆湖遗老诗集》、《东山寓声乐府》44、白石道人、《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45、《梦窗词》46、辛弃疾、李清照47、《西厢记诸宫调》48、己斋叟、大都49、张可久50、《李逵负荆》51、《栾城集》、《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二者任选其一)52、《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任选其二)53、黄庭坚、秦观、54、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55、柳永56、辛弃疾57、大都、白朴、马致远、关汉卿(三者选二)58、《赵氏孤儿》59、高文秀、《李逵负荆》60、《关大王单刀会》、《西蜀梦》61、王禹偁62、《秋声赋》、《醉翁亭记》、《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任选其二)63、苏轼64、姜夔65、《示儿》66、赵师秀、翁卷67、萧观音、萧瑟瑟68、唐明皇、杨贵妃69、《倩女离魂》70、温州、“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71、白体、昆体、晚唐体72、《渔家傲》73、杜甫、黄庭坚、陈师道74、《词论》75、《雨霖铃》、《八声甘州》76、杨万里、范成大77、姜夔78、《梧桐雨》、《墙头马上》79、《柳毅传书》、《张生煮海》80、《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任选其二)81、醉翁、六一居士82、《后村长短句》83、《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84、易安、易安体85、白石道人、《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任选其一)86、白朴、马致远、关汉卿、卢挚(任选三人)87、《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贩茶船》、《芙蓉亭》(任选其二)88、贯云石、睢景臣、张养浩、刘时中、张可久、乔吉、徐再思、钟嗣成(任选其三)89、《窦娥冤》90、《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91、杨亿、钱惟演92、柳开93、《淮海居士长短句》94、黄庭坚、“山谷体”95、《梦窗词》96、辛弃疾97、萧观音、萧瑟瑟98、《梧桐雨》、《墙头马上》99、高文秀、《李逵负荆》

100、高明

 

二、名句识记

1、远近高低各不同。

2、一水护田将绿绕。

3、毕竟东流去。

4、红杏枝头春意闹。

5、疏影横斜水清浅6、淡妆浓抹总相宜。

7、脉脉此情谁诉。

8、夜阑卧听风吹雨。

9、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10、只留清气满乾坤。

11、冻雷惊笋欲抽芽。

12、澄江一道月分明。

13. 又岂在朝朝暮暮。

14. 一一风荷举。

15、泪眼问花花不语

16、冻雷惊笋欲抽芽。

17、一蓑烟雨任平生。

18、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9、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0、无可奈何花落去。

21、每岁烟花一万重。

22、闲看儿童捉柳花。

23、山重水复疑无路。

24、山河破碎风抛絮。

25、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6、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7、行人更在春山外。

28、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9、波心荡、冷月无声。

30、醉翁之意不在酒。

31、春风又绿江南岸。

32、深巷明朝卖杏花。

33、尘满面,鬓如霜。

34、杜鹃声里斜阳暮。

35、厩马肥死弓断弦。

36、楼船夜雪瓜洲渡。

37、身世飘摇雨打萍。

38、稻花香里说丰年。

39、尘满面,鬓如霜。

40、忧劳可以兴国。

41、梅子黄时雨。

42、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

43、杨柳岸、晓风残月。

44、黄蜂频扑秋千索。

45、昨夜西风凋碧树。

46、淡妆浓抹总相宜。

47、澄江一道月分明。

48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49、波心荡、冷月无声。

50、厩马肥死弓断弦。

三、问题简答

1、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2、上片前五句写临别所见,以柳寓离别之情。

柳在古代常被寄以留别之情,古人即有折柳送别的的说法。

词以柳起兴,借柳写离愁,并将场景设于清寒的春天,更增离别之愁绪。

3、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4、上片前五句写临别所见,以柳寓离别之情。

柳在古代常被寄以留别之情,古人即有折柳送别的的说法。

词以柳起兴,借柳写离愁,并将场景设于清寒的春天,更增离别之愁绪。

5、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

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

6、①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

作者把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大为五万字的说唱文学作品。

在用曲词吟唱的同时,间以说白复述情节,使故事脉络分明,情文相生,发挥了说唱文学的特长。

②善于叙述。

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展,都能运用曲词、说白自如地加以表现。

而且擅长人物内心的刻划,如莺莺与张生在长亭分别后,作者用〈黄锺宫〉一套九支曲子来刻划莺莺的心绪十分成功。

③提炼民间口语,吸收古典诗词里的句法与词汇。

曲词朴素而流畅,语言字字本色,可以明显地看出长短句歌词在民间艺人手里是沿着和词家不同的道路发展的。

7、欧诗则从自由啼啭的画眉联想到锁向金笼的画眉,在对两者的比较和反思中,表现了对人生自由的哲学思考。

8、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

下阕抒写为国效力的愿望。

9、《青玉案》词得以广为流传,正是由这四句奠定基础的。

四句一问三答,以“一川烟草”喻愁的广泛,以“满城风絮”喻愁的深远,以“梅子黄时雨”喻愁的持久,取喻新颖而意思饱满。

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朦胧飘忽、惝恍迷惘的意境,于江南其地其时,尤显契合无垠。

这种意象组合在晚唐李商隐诗中不一而见。

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其间影响的痕迹还是清晰可辨的。

10、清代冯煦《六十家词选例言》说他“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即指出欧词具有多方面的美感特征。

故而“疏隽深婉”构成了欧词主要的风格特征。

11、词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为依托,想在天外,意落人间,措思极为巧妙。

上阕重点叙写二星相会。

“纤云弄巧”的美景与七夕良辰彼此衬合。

星流如飞,即见相会心情之迫切,盖一年一次,相等已久,故疾飞之中,恨意未消。

歇拍以二星秋夕一相逢与人间常相厮守作一对比,揭出二星七夕之会的意义实远在人间之上。

上阕境界轻柔超逸,写爱写恨俱贴切到位。

换头接写相会。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二句,不惟属对精工,而且体物细微,极写相会时的缱绻情态,让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忍顾”句意思急下。

“忍顾”实是“不忍顾”,旧恨刚消,新恨又成,来路转成旧路,佳期翻成记忆,故其惆怅如此,怨叹如此。

煞拍两句复又振起,提出爱情的质量是以两情相悦的长久来衡量的,而非以朝暮相守的形式为依据。

12、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①《秋思》用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②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

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13、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14、①塑造了敢于反封建压迫的灾民张忄敝 古的形象和为民除害的清官包公的形象。

包公的形象,既有历史上包公的刚正不阿,又有不同史载的幽默风趣,是个平民眼中亲近平和的清官形象。

②喜剧色彩——第三折写包公乔装私访引起妓女王粉莲和两个贪官的误会。

15、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16、此诗表现对黄几复的同情与思念。

诗中暗用了许多典故。

前半写往日的交情、今天的怀念。

后半称赞黄几复不但清贫好学,而且干练有为,然而十多年来,还只在南海之滨作一县令。

怜才之意、不平之情,跃然纸上。

17、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

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却虚,当前一现,倏归乌有;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

全词不过五十几个字,而能造成两种境界,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谐美,足见晏几道词艺之高妙。

18、①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

作者把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大为五万字的说唱文学作品。

在用曲词吟唱的同时,间以说白复述情节,使故事脉络分明,情文相生,发挥了说唱文学的特长。

②善于叙述。

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展,都能运用曲词、说白自如地加以表现。

而且擅长人物内心的刻划,如莺莺与张生在长亭分别后,作者用〈黄锺宫〉一套九支曲子来刻划莺莺的心绪十分成功。

③提炼民间口语,吸收古典诗词里的句法与词汇。

曲词朴素而流畅,语言字字本色,可以明显地看出长短句歌词在民间艺人手里是沿着和词家不同的道路发展的。

19、上片前五句写临别所见,以柳寓离别之情。

柳在古代常被寄以留别之情,古人即有折柳送别的的说法。

词以柳起兴,借柳写离愁,并将场景设于清寒的春天,更增离别之愁绪。

20、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

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

21、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很有意义,它通过一桩冤案、错案,写尽当时官吏的昏庸无能、司法的弊病,写出了人民毫无民主权利的现实。

从表面上看,一连串的巧合铸成了陈二姐、崔宁的悲剧。

刘贵开了一句玩笑,陈二姐居然信了;陈二姐刚走,偏偏就有小偷进门;陈二姐出走,刚好会遇到年轻人崔宁,而崔宁身上又恰巧带了十五贯钱。

可是,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妾可以随意典卖他人)、街坊邻居的害怕连累,怕「打没头的官司」,小市民那种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行讯逼供的审讯制度、问官的主观武断、草菅人命,一男一女结伴同行便会受人怀疑,这一切却并非偶然。

因为一连串的巧合中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必然性,才使这些巧合没有冲淡小说所包含的社会意义。

22、欧阳修散文的感情极充沛、饱满、沉厚,章法上回环曲折,极尽摇曳跌宕之美,语言平易晓畅,声韵谐和悦耳。

例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开头,就是一个“呜呼”,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为五代兴亡感慨万端之意。

而后叙庄宗受命于危难之际,发愤图强一段,气势凌厉,锐不可挡,再叙庄宗陷于伶人之手,回顾仓惶一段,极尽悲凉。

盛衰对比之中,作者反复感叹,情理一片,使最后拈出的主题: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直入人心,立于牢不可破之地。

他的散文的这种美学风格,被人誉为“六一风神”。

23、此联写景尤佳。

天上地下,山光水色,远近高低,纵横开合,深得之妙。

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

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

“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

24、他的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从题材上来说,既有人生的失意颓唐、羁旅行役的感伤、席间方外的酬唱赠答、玩世不恭的自我解嘲、深挚动人的爱情、清高孤傲的咏梅之作,也有游仙学道、闲适自得、纵酒狎妓的无聊篇什。

爱国主义是陆游作品中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主题也同样鲜明地表现在他的词中。

但是它不像是诗中表现得那么直接,而是通过理想破灭的悲哀表现出来。

25、此词是稼轩借登临之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抑郁之情。

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下片连续运用三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

26、“和戎诏”指得是宋跟金签定的屈辱的“隆兴和议”,到陆游写这首诗时,隆兴和议已经签定整整十四年了。

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

27、上片前五句写临别所见,以柳寓离别之情。

柳在古代常被寄以留别之情,古人即有折柳送别的的说法。

词以柳起兴,借柳写离愁,并将场景设于清寒的春天,更增离别之愁绪。

28、欧阳修散文的感情极充沛、饱满、沉厚,章法上回环曲折,极尽摇曳跌宕之美,语言平易晓畅,声韵谐和悦耳。

例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开头,就是一个“呜呼”,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为五代兴亡感慨万端之意。

而后叙庄宗受命于危难之际,发愤图强一段,气势凌厉,锐不可挡,再叙庄宗陷于伶人之手,回顾仓惶一段,极尽悲凉。

盛衰对比之中,作者反复感叹,情理一片,使最后拈出的主题: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直入人心,立于牢不可破之地。

他的散文的这种美学风格,被人誉为“六一风神”。

29、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

下阕抒写为国效力的愿望。

30、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①《秋思》用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②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

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四、艺术论析

1、①运用层层铺叙的手法展开描写和抒情。

如全词从未别饯行之时写起(上片前三句),将别分手之际(接下五句),写到已别之后(从“念”字直到结束)。

前两层描写为主,描写得很细致。

后一层以抒情为主,但也是运用铺叙法,逐层加深加重地展开。

②铺叙之中有实写、虚写,形成虚实交映,特别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前两层为实描饯行之时,将别之际的情景,自“念”字一转,直到结束,为设想中别后的种种情景,是虚写。

③铺叙中的“点染”。

上片起首是以叙事之中描景。

下片写法一变,过片两句突发议论,说自己别后一人在途中,实在冷落孤单。

接着以“今宵”一问句顿错出一片景象画面来: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因为前后句都是很直切的抒情,这里忽然顿出一片景来,就好象飞舞着的画笔到这忽然停住,点染出一片墨迹。

如刘熙载《艺概·词概》云: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两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 在写法上这叫“借景点染抒情”。

2、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

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

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

辛弃疾在淳熙已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

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

“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

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

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

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

《鹤林玉露》云此词:

“词意殊怨。

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

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

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

”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3、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

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

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

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

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

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

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

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

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

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4、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

“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

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难将息。

“佳节又重阳”一个 “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

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 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

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 ,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 ”,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

“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 “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

“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

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

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5、此曲写秋天的感受。

首三句叠用九个名词,名词与名词衔接,无须动词作中介,却又能够使人理解作者所见所想。

这就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通过画面的组接,启发观众联想画面以外的涵义。

秋天的黄昏,乌鸦返巢,藤缠老树,失去依托的游子,面对这样的景色,不能不触动愁思。

远处,小桥流水,村舍人家,显得宁谧温馨,反衬游子离家心情的失落。

而放眼望去,古道蜿蜒,瘦马踯躅,周遭一片寂寞苍凉。

这三组景色,情味不同,在夕阳的照映下,统一构成富有韵味的意境。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这句贯穿全曲,却又戛然而止。

至于游子的情感,已不必多写。

游子是谁?

是作者还是别人,也不必说明。

因为,它概括了羁旅天涯的人最典型的感受。

周德清《中原音韵》誉此曲为“秋思之祖”。

王国维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人,均不能辩此”。

确实,此曲所表现的艺术魅力,别人难以企及。

6、这是关汉卿的一首著名的散套,由四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铺写作者作者的浪子生活,第二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风流生活,第三支宣扬自己对于欢乐场的不会“老而暂休”,第四支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坚强不放弃的性格。

就表达主题来说,表现了作者的泼辣放肆的性格,突破了传统的风范,就抒情方式上说,与其夸张,情绪强烈,使得曲子豪迈其实充沛,尤其是运用了大量的夸张与铺排手法,使得作者的情怀达到最大的限度,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偏、炸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这正是关汉卿坚韧、顽强性格的自画像。

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能够终身不渝地从事杂剧创作,写出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作品。

7、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

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

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

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

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8、此曲写秋天的感受。

首三句叠用九个名词,名词与名词衔接,无须动词作中介,却又能够使人理解作者所见所想。

这就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通过画面的组接,启发观众联想画面以外的涵义。

秋天的黄昏,乌鸦返巢,藤缠老树,失去依托的游子,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