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8542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

单元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2.过程和方法: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

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

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

(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

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

“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1984年12月19日: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1、when:

何时2、where:

何地3、who:

何人4、what:

何事5、why:

何因

6、how:

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

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

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

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

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

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

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

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

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

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

“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

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

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板书设计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

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教学反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导入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

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

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

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明确:

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

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

三、细部揣摩:

(环节一)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请同学们预习,并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

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

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做在线讨论,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论。

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环节二)在线思考: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

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奥斯维辛有什么?

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

明确: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

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

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

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

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

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

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

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堂小结: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

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

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

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

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六作业(二选一):

在想什么呢?

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

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七教学设想:

以组织讨论该新闻稿当中的细节描写为课堂重点,问题设置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附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

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

   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反思:

 

11、《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授课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

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1)给加黑字注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

吆喝:

(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

(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

(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

(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

(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

(不但)

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

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

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3.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3)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

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4)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5)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朗读相关语段)

4、朗读、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本探究

一.讨论后明确:

(1)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2)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