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8682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docx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2

课后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

A.刑部   B.礼部   C.工部   D.吏部

解析:

考查三省六部制。

题干六字分别是户、吏、军、刑、礼和工部。

答案:

C

2.(2012·安徽名校高三模拟二)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解析:

根据材料“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可以了解到这是指科举制度。

各选项中A项指世官制;B项指汉武帝时确立的察举制;C项指魏晋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项孟郊《登科后》“科”指科举制,反映了科举高中后的场景。

本题选D项。

答案:

D

3.(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人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人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解析:

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是选官的依据,寒门子弟入仕受限,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因此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4.(2012·安徽合肥八中第四次月考)年画中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我国古代养殖业与种植业并重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年画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的美好心愿。

从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年画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答案:

B

5.元代农学家王祯撰著的《农书》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巨著。

该书体例完整,内容涉及元朝全国11个省,力图对整个农业生产作系统全面的论述。

据此,王祯的《农书》与《齐民要术》的不同之处有(  )

A.是完整系统的农业科技著作

B.包括农业生产各主要方面

C.涉及南北方各地的农业生产

D.有利于战乱后农业的恢复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系统地总结了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农书》是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二者都有利于战乱后农业的恢复。

但是《齐民要术》只是介绍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状况,故不同于《农书》的是C项。

答案:

C

6.(2012·汕头毕业班质监)隋唐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见下图)(  )

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   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唐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从北京直通到杭州,因为古代的运河是运输粮食的要道,路线的变化说明中国的粮食基地已经东移和南移了。

答案:

B

7.(2012·江苏无锡高三期中)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

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A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故符合题意。

答案:

A

8.(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

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在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主导地位,故D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9.(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宋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商帮势力崛起

D.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解析:

考查对古代手工业的理解。

由“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句话可知是指手工业水平提高和专业的市镇兴起。

答案:

B

10.(2011·合肥模拟)“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

”这段表述有悖史实之处是(  )

A.西晋都城是洛阳

B.造纸术已经发明

C.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

D.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项西晋的都城是洛阳;B项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东汉时蔡伦将造纸术改进;D项赋是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西汉时发展起来,西晋时期仍是主要的文学体裁,A、B、D三项说法正确。

C项与史实不符,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之际,流传至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刚经》。

故答案为C。

答案:

C

1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宋明理学是继承先秦以来的儒学思想,糅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故B项符合“全新的创造”的限定。

A项是儒学的影响,且先秦时期就存在;C项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特点;D项早在董仲舒的新儒学中就已经存在,故排除。

答案:

B

12.(2011·榆林模拟)《西厢记》中说:

“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  )

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

B.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

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D.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

解析:

据“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及“代表字体”等信息可知,本题与书法相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柳骨”反映的是柳公权的书法,“颜筋”反映的是颜真卿的书法,是唐代时期,而不是宋元时期,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2·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调研)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

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

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文彦博(注:

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

“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帝(宋神宗):

“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

”文彦博: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帝:

“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

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

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及儒家思想。

(1)问从商周时期宗法等级秩序来判断。

第一小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知识分子。

第二小问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来分析。

(2)问主张从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获得认识,目的从减少决策失误,维护统治角度思考。

第(3)问从材料一“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以分析出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从材料三“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可以分析出。

答案:

(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

原因:

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

(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

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

(3)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

原因:

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月朔,制:

“……悉籍岭北茶药,宜今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

廉州珠池(养珍珠和蚌的池塘),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

”——《旧唐书·懿宗本纪》

材料二 德宗非时召拜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赶上。

疾驱,请客至府,已列筵矣。

或问;“何速?

”吏曰:

“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筵席),常可立办。

”——《唐语林·补遗》

材料三 今商贾贱类……大者上污卿监,小者下辱州县,至於廊庙(朝廷),不无杂人。

如专经以求进,主文而望达者,若不困顿於林野,则必凄惶菸道路,今日国家行何道得九流鉴清?

作何法得侥幸路绝?

施何令使人自知耻?

设何教使贤愚自分?

——《全唐文·问进士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懿宗对商业发展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代商业发展的理解认识。

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商业发展是受限制的,本题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唐懿宗鼓励商业发展的态度。

(1)题紧扣材料信息,指出唐懿宗对商业发展的态度;表现回忆教材有关知识作答。

(2)题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反映的现象;从商业发展与城市职能角度说明现象的本质。

第(3)题立足材料说明商业发展的影响;其治国思想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特征、唐代科举制等方面归纳。

答案:

(1)态度:

鼓励商业发展。

表现:

都市商业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海外贸易发达;经营范围广;出现扬州、成都等大城市。

(2)现象:

餐饮业兴盛。

说明:

城市服务业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3)影响:

冲击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思想观念。

思想: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选贤任能;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15.历史上每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机遇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大致完成了内敛式的演进,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思想,以其鲜明的自身特色投入世界文明舞台,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从而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小论》

材料二 武人出身的宋太祖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其他所有的开国皇帝。

宋代学校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另有专业性很强的武学、律学、算学、画学、书学、医学。

除了官办学校之外,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其中以书院的兴盛最为引人注目。

当时学术空气相当自由,学术环境也是非常宽松的。

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偶然的,但它确实又寓于两宋社会尊重科技、重视科技氛围的必然之中。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据《重新认识宋代历史》《宋朝历史》整理

材料三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

他们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却只是前人的影子。

他们不但失去了创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之际的主要哲学思想,中华文明“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主要原因。

(3)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对宋代以后的中国人的评价?

请以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成就为例,论证你的观点。

解析:

(1)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需要结合西汉时期政治、文化发展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2)问考查考生解读和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答案可从材料中归纳,逐条列出,但注意不要照抄材料原句。

第(3)问是开放性设问,主要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要求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论证。

答案:

(1)哲学思想:

董仲舒宣扬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表现:

国家统一;独尊儒术。

(2)统治者的重视;学校教育的发达;学术空气自由、学术环境宽松;尊重科技、重视科技的氛围;经济的迅猛发展。

(3)同意材料三的观点。

宋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四大发明那样的科技成果;思想、文学、艺术上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是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很少有原创性的发明或发现。

不同意材料三的观点。

明清时期出现了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科学著作《本草纲目》等;产生了王阳明、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对前代思想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启迪了后世;文学方面,当时流行的小说、戏剧等在历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