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9611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0页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10套打包】廊坊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速项符合题意)

1.(3分)成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

下列成都文化中不步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火锅文化B.

蜀绣文化

C.

白酒文化D.

邛窑文化

2.(3分)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B.用酒精浸泡捣烂的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C.用面粉、水、发醉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混合制作发面食品

D.用空塑料瓶、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膨松棉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3.(3分)化学与生活、资源、环境关系密切。

下列所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②植物叶片发黄﹣﹣缺乏钾元素

③废旧塑料随意丢弃﹣导致“白色污染”

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导致酸雨

⑤洗衣粉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乳化油污

⑥延长海鲜保质期﹣﹣用甲醛水溶液浸炮

⑦乙海汽油作汽车燃料﹣一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⑧鉴别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抽丝灼烧后闻气味

A.①③⑤⑧B.①②④⑤C.②③⑥⑦D.①④⑦⑧

4.(3分)铷与某些金属能制成熔点很低的液体合金,如图是铷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铷原子中子数为37

B.铷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C.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氧化铷的化学式Rb2O

5.(3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弗朗西斯•阿诺德,她首次进行了酶的定向进化研究。

在人体内,氨基酸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合成蛋白质。

脯氨酸(C5H9NO2)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

下列有关脯氨酸的说法低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由4个元素组成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的质量分数

D.由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6.(3分)成都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刚出土时已被揉成一团,展开后才发现它是一个厚度仅0.02厘米的手工雕刻的金灿灿的黄金饰品。

以上信息不能体现金的(  )

A.延展性B.稳定性C.质地软D.熔点高

7.(3分)下列关于铁、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炉炼铁得到的产品是纯铁

B.高炉炼铁的原理属于换反应

C.铝耐腐蚀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铁制品在食盐水中比在蒸馏水中更易生锈

8.(3分)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干燥的气体,完全确的一组是(  )

物质

物质

选项

A

B

C

D

X

大理石与稀盐酸

锌粒与稀硫酸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

Y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Z

CO2

H2

O2

O2

A.AB.BC.CD.D

9.(3分)下列实验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微观解释

A

品红在水中扩散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氧气液化后变为淡蓝色

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C

镁条燃烧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质量不变

D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具

有腐蚀性

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A.AB.BC.CD.D

10.(3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尾气在铂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围观过程如图所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中参加反应的分子有三种

B.反应前后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C.此净化装置可消除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D.反应Ⅱ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

2

11.(3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选试剂内

A

鉴别硝酸铵和氢氯化钠

B

鉴别碳粉,氧化铜和铁粉

稀硫酸

C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Na2SO4

过量BaCl2

D

除去N2中混有的O2

灼热的铜网

A.AB.BC.CD.D

12.(3分)20℃时,根据某固体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饱和时溶解的质量绘成如图斜线,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d→a点可以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C.a点对应的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D.b与c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c<b

13.(3分)为从废铜屑中得到较纯的单质铜,某探究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是铁,第③步反应还会生成氯化铁

B.X还可以是Zn,但不能是Ag

C.仅用第②③步操作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向第②步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即证明稀盐酸过量

14.(3分)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B.

某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

C.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D.

向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二.填空题(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共10分)

15.(10分)根据图文回答问题。

(1)汗水中因含  (填化学式),而带咸味:

汗湿的背心晾干后出现白色斑迹的原因是  氨纶属于  材料,背心中添加氨纶的目的是提高  (填(“耐磨性”或“透气性”)。

(2)大量出汗之后常会饮用运动饮料:

①该饮料中共含有  种营养类。

总人体中的钙元素属于  元素(真“常量”或“微量”,青少年缺钙会导致  (填字母序号)。

A.贫血B.佝偻病C.甲状腺肿大

②用化学用语表示:

氯元素  、钙离子  。

③运动饮料能导电,其原因是  。

三、计算题(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9分)

16.(9分)2019年3月30日四川木里县境内因“雷击火”发生森林火灾,扑火行动中突发明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造成30名扑火人员辆牲。

“爆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林内可燃物堆积腐烂,产生大量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性气体,同时与细小可燃物混合,突遇明火导致。

(1)雷击能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  。

(从燃烧条性的角度回答)

(2)从以上信息可知爆燃比一般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是  ;

(3)若突遇森林大火,下列逃生方式正确的是  。

A.向逆风方向跑B.迅速转移到无可燃物的区域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离

(4)32g甲烷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四、流程与推断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1分)

17.(5分)炼铁产生的废渣中含有大量CuS及少量铁和铁的化合物,工业上以该废渣为原料生产CuCl2的流程如下:

①在高温条件下废渣粉末中加入NacCl和空气,其中的CuS转化为CuCl2和Na2SO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NaClO中包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③操作3的名称是  。

④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18.(6分)如图A、B、C、D、E五种物质是初中化学常见的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相邻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A与B发生置换反应,B的水溶液呈蓝色。

请回答:

①A的化学式  (任写一个)。

②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③E的用途是  。

④D与Fe3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

(提示:

Fe3O4;可看成FeO•Fe2O3,)

五、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8分)HL

19.(13分)水者,万物之本源也,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

(1)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填字母)。

A.化肥和衣药过度使用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实验室的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放D.生活中减少使用含磷洗衣粉

水的性质

(2)检验图1中b管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由实验可知水由  组成。

(3)如图2所示实验中,发现气球  ,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水的用途

(4)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全面的是  。

(填字母)

A.液封形成密闭体系B.润湿玻璃管口便于插入C.防止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D.提供热量E.测量气体的体积

(5)①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称取氯化钠3g,量取水  mL.(水的密度为1.0g/mL)

②配制该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宇母序号)。

③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不纯B.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④自来水需经过  (填一种净化水的方法)才能用于配制溶液。

20.(15分)利用传感器对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

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

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

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等体积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

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步骤2:

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步骤3:

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情况如图2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资料1:

Na2CO3+CO2+H2O═2NaHCO3

资料2:

NaOH+NaHCO3═Na2CO3+H2O

(1)图1所示实验中,用“注射器”而不用“长颈漏斗”的原因是  。

(2)曲线AB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

(3)导致曲线1中  段气压变化是由于充分振荡烧瓶导致的。

在不改变装置药品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  。

A与E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的原因是  。

(4)曲线2所代表的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5)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

(6)探究曲线3所代表的实验后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①小明同学猜想有以下六种可能:

猜想

成分

Na2CO3

NaHCO3

Na2CO3、NaHCO3

Na2CO3、NaOH

NaHCO3、NaOH

Na2CO3、NaHCO3和NaOH

小新同学认为猜想五和六都是错误的,理由是  。

小美同学又通过

计算否定了猜想二和猜想三。

②小芳同学通过实验继续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实验后的溶液于

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

溶液呈红色

溶液呈  性

猜想四正确

加入  溶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速项符合题意)

1.(3分)成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

下列成都文化中不步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火锅文化B.

蜀绣文化

C.

白酒文化D.

邛窑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

A、火锅文化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蜀绣文化包含着物质的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白酒文化包含着酒的酿造,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邛窑文化属于刻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3分)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B.用酒精浸泡捣烂的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C.用面粉、水、发醉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混合制作发面食品

D.用空塑料瓶、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膨松棉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分析】A、根据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判断。

B、某些植物的花瓣的汁液可作酸碱指示剂,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碳酸氢钠和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等用品制作的简易净水器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能与食盐水反应,故选项“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B、某些植物的花瓣的汁液可作酸碱指示剂,可用酒精浸泡得到溶液,“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C、碳酸氢钠和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用面粉、水、发醉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混合制作发面食品,“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D、小卵石和石英砂、膨松棉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杂质、异味及色素,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3.(3分)化学与生活、资源、环境关系密切。

下列所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②植物叶片发黄﹣﹣缺乏钾元素

③废旧塑料随意丢弃﹣导致“白色污染”

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导致酸雨

⑤洗衣粉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乳化油污

⑥延长海鲜保质期﹣﹣用甲醛水溶液浸炮

⑦乙海汽油作汽车燃料﹣一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⑧鉴别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抽丝灼烧后闻气味

A.①③⑤⑧B.①②④⑤C.②③⑥⑦D.①④⑦⑧

【分析】①根据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回答;②根据化肥的作用回答;③根据白色污染的成因回答;④根据酸雨的成因回答;⑤根据乳化功能回答;⑥根据甲醛的毒性回答;⑦根据乙醇的燃烧产物回答;⑧根据纤维的鉴别方法回答。

【解答】解: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正确;

②植物叶片发黄﹣﹣缺乏氮元素,错;

③废旧塑料随意丢弃﹣由于塑料不易分解,故会导致“白色污染”,正确;

④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不断上升﹣﹣导致酸雨,错;

⑤洗衣粉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洗衣粉具有乳化功能,能将油污分散成小油滴,随水流走,正确;

⑥延长海鲜保质期﹣﹣用甲醛水溶液浸炮不合理,因为甲醛具有毒性,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结构,错误;

⑦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一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因为乙醇中含有碳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错误;

⑧鉴别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抽丝灼烧后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黑色硬块的是涤纶纤维,正确。

故选:

A。

【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与生活学习相关,强调了平时学习中的归纳总结,对比和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3分)铷与某些金属能制成熔点很低的液体合金,如图是铷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铷原子中子数为37

B.铷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C.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氧化铷的化学式Rb2O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个格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的意义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周期表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分析。

D、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元素的化合价,由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解答】解:

A、根据铷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不能确定中子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7,其单位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铷质子数是37可推出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铷元素位于第五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价,铷和氧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b2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3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弗朗西斯•阿诺德,她首次进行了酶的定向进化研究。

在人体内,氨基酸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合成蛋白质。

脯氨酸(C5H9NO2)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

下列有关脯氨酸的说法低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由4个元素组成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的质量分数

D.由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分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氧元素;

B.根据元素的规定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

A.脯氨酸(C5H9NO2)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

C.脯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5):

(1×9)=60:

9,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的质量分数,故正确;

D.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3分)成都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刚出土时已被揉成一团,展开后才发现它是一个厚度仅0.02厘米的手工雕刻的金灿灿的黄金饰品。

以上信息不能体现金的(  )

A.延展性B.稳定性C.质地软D.熔点高

【分析】金属具有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金化学性质不活泼,质软。

【解答】解:

A、能被揉成一团,说明金具有延展性;

B、仍然是金灿灿的黄金饰品,说明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即金很稳定;

C、能被揉成一团,说明金质地软;

D、以上信息不能体现金的熔点高。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3分)下列关于铁、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炉炼铁得到的产品是纯铁

B.高炉炼铁的原理属于换反应

C.铝耐腐蚀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铁制品在食盐水中比在蒸馏水中更易生锈

【分析】A.根据炼铁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D.根据加快金属锈蚀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解:

A.高炉炼铁得到的产品中含有杂质,属于生铁,故错误;

B.高炉炼铁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C.铝耐腐蚀性能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故错误;

D.食盐能加快铁制品锈蚀的速率,铁制品在食盐水中比在蒸馏水中更易生锈,故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材料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8.(3分)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干燥的气体,完全确的一组是(  )

物质

物质

选项

A

B

C

D

X

大理石与稀盐酸

锌粒与稀硫酸

双氧水与二氧化锰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

Y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

Z

CO2

H2

O2

O2

A.AB.BC.CD.D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氢气的密度决定收集方法进行何解;

C.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二氧化碳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A错误;

B.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

C.氧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C正确;

D.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3分)下列实验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微观解释

A

品红在水中扩散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氧气液化后变为淡蓝色

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C

镁条燃烧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质量不变

D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具

有腐蚀性

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A.AB.BC.C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液化后变为淡蓝色,属于物理变化,分子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具有腐蚀性,是因为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3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尾气在铂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围观过程如图所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中参加反应的分子有三种

B.反应前后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C.此净化装置可消除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对空气的污染

D.反应Ⅱ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

2

【分析】A、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分子的种类;

B、根据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解答;

C、根据迕的变化和性质分析;

D、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方程式分析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微粒个数比

【解答】解: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Ⅰ中参加反应的分子有两种,故A不正确;

B、由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反应前后铂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此净化装置将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转化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可消除上述物质对空气的污染。

故C正确;

D、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Ⅱ的反应的方程式是:

2NO2+4CO

N2+4CO2.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2:

4=1:

2,故D正确。

故选:

A。

【点评】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示意图的能力,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1.(3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选试剂内

A

鉴别硝酸铵和氢氯化钠

B

鉴别碳粉,氧化铜和铁粉

稀硫酸

C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Na2SO4

过量BaCl2

D

除去N2中混有的O2

灼热的铜网

A.AB.BC.CD.D

【分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不能和碳反应;

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