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98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docx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摘要:

任何国家、政党不重视或者不抓好青少年教育是很危险的,中国的未来状况取决于现在的青少年,而当代青少年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发展条件空前优越,而这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多样性、复杂性也将是空前的。

政治是他律,它强制人们按照法定的规范去做守法的人;道德则是一种自律,它调动人内在的向善、向真、向美的主观积极性,启发人们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两者很好地加以结合,才能解决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品德特点对策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

“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纲要摘录)目前,我国已提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绝大多数公民将在中学校园里走向成年人,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

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服务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任务;二是以培养具有思想品德高的国民构造和谐社会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成绩举世瞩目,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大受其益又深受鼓舞。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我们碰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最深刻的挑战是什么呢?

不是其他问题,最突出的是能不能建立一个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有效的意识形态。

这不仅指我们掌握了各种宣传教育工具,也不仅指我们在不遗余力地主导、引导主流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的是能否真正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有效的影响,让其接受及其内化,形成正确的人生信仰和道德追求。

任何国家、政党不重视或者不抓好青少年教育是很危险的,中国的未来状况取决于现在的青少年,而当代青少年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发展条件空前优越,而这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多样性、复杂性也将是空前的。

政治是他律,它强制人们按照法定的规范去做守法的人;道德则是一种自律,它调动人内在的向善、向真、向美的主观积极性,启发人们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两者很好地加以结合,才能解决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尤其山区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的出现,对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更应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当代中学生的这些变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必须分析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

处在世纪之初、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主流稳定、进取务实和健康向上的总体态势,也存在一些倾向性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1、当前中学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文化信息密集、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

当前中学生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

当代中学生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以他们自身耳濡目染的事实为依据,大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

中学生比较关注社会进步和重大改革举措,关心个人前途和发展环境,具有较强的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意识,具有较强的利益表达愿望,但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还较普遍地缺乏认同。

一部分中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模糊认识值得关注。

由于留守,孩子们缺乏家长对其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往往凭个人主观对某种价值作出不客观、偏激、极端的判断,出现了行为偏差,加重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加之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培养的缺陷性、矛盾性①。

当代中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一代,整体来说是积极的、向上的。

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生活。

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参与性强,求知欲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对大是大非问题有比较理智的认识,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也能做出比较辨证的、客观的评价,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公平和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向往公开、公平、民主的理想社会环境。

但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他们也难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就是中学生明显的时代特征。

表现在:

一是思维方面,缺乏对社会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辨证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思维比较单向、固定。

对社会事物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困难性了解不够,比较冲动和急于求成。

二是思想方面,喜欢标新立异,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有比较明显的逆反心理。

由于独生子女群落的形成与扩大,以个人为核心的观念明显增强,集体主义的观念有所淡化。

自我奋斗的意识和竞争的意识逐步增强。

三是政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以及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市场经济的积极、消极的作用与影响缺乏比较客观的、辨证的认识;对解决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抵触情绪。

四是文化方面,对西方文化和封建文化在接受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各种文化应该采取扬弃中继承的积极和正确态度。

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缺乏历史的、辨证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如部分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节等的历史、意义知之甚小。

五是行为方面,希望社会能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的机制。

在个人行为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容易冲动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缺乏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持久力。

六是学习方面,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掌握新信息的愿望。

但是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对知识学习信心不足,对目前就业中尚存在的不公平、不规范竞争的行为,没有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认为读书与不读书一样可以做生意赚取大钱,“读书无用论”有漫延之势。

他们不从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去要求,从而放松了对学习和自身全面素质的要求,缺乏科学的精神,缺乏刻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科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务实、理性,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

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现在的中学生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如大多数青年把“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生活目标。

不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而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不大认同个人纯粹的奉献。

中学生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态度很复杂。

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在理智上赞同社会中曾经倡导和仍在倡导的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感情上又往往对传统执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一些并不太正确,学生们私下也可认为不好的观念趋之若骛。

如,多数学生(78.2%)仍赞成“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另一方面他们(59.4%的学生)(清远市2006德育调查)又把追求及时享乐,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作为生活目标。

这种迷惘、矛盾的心态,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3、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

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

脆弱心理,网隐游戏等造成中学生因心理脆弱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

强调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

现在的中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很少有同龄人的家庭环境中,学习条件很好,生活比较优越,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强,或者由于他们留守造成性格孤僻,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评判事物的标准也住往不同于成年人。

常常紧紧追逐潮流,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以至目空一切。

中学生理性化道德理想还未形成,往往以现实生活中某一偶然作为理想的化身,如对制造电脑病毒的高手有55.45%的学生认为很了不起。

由于偶像崇拜对象中良莠不分,一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成了“追星族”们效仿的偶像,甚至历史和现实中的反面人物也成了少数人崇拜对象,而一些值得崇拜的英雄、模范人物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与此同时,中学生同辈群体对其成员的道德期望也常有世俗的气息,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被认为是讲义气,“能攀龙附凤”左右逢源被认为有本事,“保守朋友的罪恶秘密”被认为是守诺言等。

加上近年来,离异家庭、特困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很多学生还存在社会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有抑郁性症状等问题。

他们追求新知,刻苦学习,渴望成才,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成人干预,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充满自信,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

4、认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但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当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融入社会的要求迫切,但对社会环境的真实状况理解不够全面,往往以社会上少数人的形象作为学习和借鉴的依据,没有社会辨别真假的能力,对社会环境、文化、意识没有深层次的认识。

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道德风气中积极的、进步的因素发生了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

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

在认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时,社会上的这些现象,是造成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原因。

近十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大幅度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青春发育期普遍提前。

女生,部分在小学高年级已步入青春期,初一时半数左右进入了青春发育阶段。

男生,初一、初二时也基本上跨进了青春期的大门。

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必然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

可是,学生心理上的发展并未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再加上我们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学生对生理上的巨变缺少心理准备,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知识、能力又难以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一切,于是便产生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冲突,增加了对学生教育的难度。

二、造成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特点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全社会看,人们的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是由全面的政治参与转向务实的经挤参与和理性的政治参与并重;二是由参与抽象的共同利益的分配转向参与具体的现实利益的分配。

具体反映在:

1、教育内涵的稳定性与中学生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主体内容基本上是对建国以来所倡导的正确“三观”的延续;但中学生对“三观”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与传统看法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2、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社会群体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分化加大了人们对自身特殊利益的关注程度,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精神要求。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同时,缺乏对具体群体利益要求的具体满足。

3、教育观念的延续性与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思想道德教育在规念上注重内涵、目标和要求的延续性,以防止信仰危机和价值失范,但在开放的世界中,外来文化样式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中学生最喜欢看的是美国的枪战片、日本的动画片和港台的言情生活片。

而我们制作的除“还珠格格”这样的娱乐片外,较少能够吸引和影响中学生。

4、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出现,缺乏对中学生心理辅导等,再加上我们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学生对生理上的巨变缺少心理准备,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知识、能力又难以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一切,于是便产生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冲突,增加了对学生教育的难度,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三、当前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基本对策

要消除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应该切实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教育对策,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方式多样、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加强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诚信道德教育,促进世界观的升华。

把现实生活内容注入理想教育之中,使理想教育切近现实,能帮助学生以更客现、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社会实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较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把现实生活内容注入具体教育,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客观现实的态度对待美好的理想;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渗透进理想教育之中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目标确定以来,产生了大批新意识、新观念,只有把这些新内容都渗透进理想教育之中,学生才会把理想与现实真正统一起来,从现实出发扎扎实实地去为理想而奋斗。

2、培养坚强意志,提高克服脆弱心理的水平“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学生熟知的道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要引导中学生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寻找挫折产生的根源,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才干。

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这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也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

再次,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失败、贫困、委屈、艰辛等,使之身心经受被打击的磨练,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在理想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这样做,学生才会感到理想的实现是可能的,从而克服失望情绪,避免或减轻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带来的心理不适:

(1)、传授给学生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知识,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方法促进自己心理的早日成熟。

(2).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自身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

(3).运用心理学原理组织班级、学校各项活动,促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向社会规范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保证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4).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交往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形成理性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这些手段,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根据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来塑造自己,从而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为此,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与心理指导有关的课程或青春期教育课程。

3、加强对中学生性伦理道德和性社会意识的指导,重视科学的性知识传授,让中学生对自身生理变化有科学的了解的同时,更应从中帮助他们认识到“性”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不同性意识和性行为标志着人的社会化成熟程度,应建立起自我性角色观念并明确在不同阶段中的责任。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青少年对性关系上的放纵与压抑都是不正确的,这是由于中学阶段是性发育完全的阶段,特别是在港台影视文化的催化作用下,中学生更有了解、探求与尝试的强烈愿望。

教育中学生不要置社会规范于不顾,只求满足自身性欲望,滥交异性朋友,在性关系上放荡不羁,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为此而犯罪,把自己的一生毁了。

而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中学生对性问题采取忽视、逃避的态度,不与异性正常接触,对异性怀有偏见,有的甚至视性为罪恶,这会阻碍他们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将来他们在性关系上会出现无知、无能、消极逃避等问题。

这两种极端都是非常危险的,应及时、积极、果断地进行引导,不然都将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在打破性问题上的好奇心与神秘感的同时,还必须认识自我,认识人生,伴随生理成熟的过程培养起全面的健康的人格来。

加强中学生有关性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意识培养,可使他们的性观念更符合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幸福和社会正常发展。

4、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

过去,人们常把人民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评价和最大期望。

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淡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异向使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相违背的误人子弟的失职行为,这种现象如不尽快改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

“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

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增强,如果不用正面形象去占领其心理空间,他们就会寻求其他偶像来填充崇拜心理的饥渴。

因此,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5、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

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

特别是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

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

这是无法胜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②。

6、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但是,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

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7、榜样推动,典型引路,发挥样板表率的示范效应。

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把榜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交给学生,而不应象以前那样,把榜样完美化、神化。

同时,在讲清该向榜样学什么的同时,还应着重讲明在现实中怎样学的问题。

这样做,学生才能把榜样身上所体现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

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

实践证明:

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③。

8、加强网络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学生上网的目的,交流聊天的占42.9%,游戏消遣的占26.35%,而为学习服务的仅占12.75%。

对制造电脑病毒的高手有55.45%的学生认为很了不起,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只有48.45%,甚至有6.4%的学生崇拜他们,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

而据北京市教委的调查,北京网吧中20%的学生上网主要查看色情网站内容。

由此可见,当前学校网络道德基本上还属于盲区。

在学校,计算机和网络课程普遍开设,但只讲技术,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对新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更上极少涉及。

这种现象在今天网络化的社会及校园中是很不正常的。

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中学生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我们今天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天,网络中的传播暴力、色情内容如艳照门事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最近,学生上网引起的离家出走、杀人犯罪的报道屡见报端。

网络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警惕,江泽民总书记再三强调,要注意网络的健康、文明。

去年,国家有关部门也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社会各界也在呼吁: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要从孩子抓起,培养健康的“网上一代”。

学校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认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学校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课上增设专门课程,增强学生对网络化、信息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自身网络行为的责任意识。

我校就曾开设了《网络利弊谈》的主题班会,通过讨论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与网络交往,正确处理好网络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确立网络道德观,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学校的信息课在组织学生上网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应的技术,还应让学生学生《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的法律,让学生明确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要努力挖掘网络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用好网络工具。

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并不只是冲击,它的出现,也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

网络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德育的空间和范围更广阔,可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并在中学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好遵守网络道德的模范④。

充分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寻找其教育对策,是以德治国,实现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切实有效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们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