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0316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结.docx

高中历史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结

单元学习总结

一、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1.15~16世纪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②随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2)表现

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商业战争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

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

通过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美地区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特征

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

②扩张目标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

(4)影响

①为工业资产阶级攫取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极大地促进了殖民国家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②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客观上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的近代化。

二、两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资本

殖民掠夺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促进了产品推销和原料掠夺,积累了巨大资本

市场

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市场进一步扩大

劳动力

英国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特点

科技结合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

动力机器

蒸汽机

电机、内燃机

工业布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形成

影响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工厂取代工场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形成垄断组织

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了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兴起,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原则

殖民扩张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

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世界市场

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阶 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显著特点

形成进程

工场手工业时期(15、16~18世纪中期)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争夺

商业资本

暴力掠夺

雏形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基本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中后期以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资本输出

进一步发展

2.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2)消极影响

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四、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

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

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

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

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

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例题】(2014·江苏单科,23)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

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

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解题思路]

本题以英国农业变革和工业革命的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概括,如“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等;第二小问,从“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就能得出答案。

(2)问,除了材料体现的“资金”,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商品交换等信息外,还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全面阐述。

第(3)问,紧扣材料,根据材料里“……”前后四句内容归纳表达的四层表现。

关键词一是“旧式”被“排挤”;二是“大农场”;三是自耕农分化;四是“农业机械”。

第(4)问,从三则材料综合考虑不难看出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要分清二者“纵横”联系。

纵向关系可以时间为纵轴,在横向关系上彼此相互促进的同时,共同推进英国的现代化进程角度进行作答。

[答卷实录]

[点评]

(1)形式上该卷做到了卷面整洁,答案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等规范要求。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如第

(1)问,“阶层”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新贵族”。

(3)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应用及理解能力欠缺,如第

(2)问中的第一小问“前提”没有从材料信息中综合出来。

[规范答案]

(1)理由:

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

议会立法。

(2)作用: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

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

横向关系:

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

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高分策略指导

信息获取“四处”寻找,题干、设问、教材“三者”关照

 第一处:

从材料内容本身寻找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这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特别关注材料的介绍和出处,它能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第二处:

从材料与教材的关联寻找相似点

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解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第三处:

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寻找相关点

读材料时要想着设问,把设问与材料内容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第四处:

从材料之间逻辑关系挖掘隐性信息

“隐性信息”或“隐形知识”是指隐含在材料中,或材料之间不易为人注意,也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

有时标点符号就是非常重要的提示,分号往往把材料分成几层内容,破折号往往表示解释与延伸,省略号往往代表段落的划分。

设问中往往含有解答的方向性提示,更包括材料之外的隐性知识。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

 

在高中答历史大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面对历史大题感觉无话可说;另一种是面对大题滔滔不绝,但是这两种情况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得分或是得分少。

那么历史大题要怎么答呢?

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供大家参考!

历史大题答题模板1、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含义及区别

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

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历史原因

(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

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目的、动机: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

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历史大题答题模板2、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含义与区别

特点与特征: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性质、实质:

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

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

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

历史大题答题模板3、经过;内容含义与区别

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

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

如:

“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

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

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

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历史大题答题模板4、效果、意义、教训等含义及区别

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

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

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

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

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

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

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

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

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

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

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

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

教训:

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

启示:

则二者兼而有之。

历史大题答题模板5、其他常用术语含义及区别

1、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

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

例如:

“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

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

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2、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

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

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

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

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

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

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3、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

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

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

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

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

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

4、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

“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

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

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

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

“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5、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

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

”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的意思。

6、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

“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

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7、指出、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

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

8、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而言。

“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而言。

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以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则”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14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A项“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B项“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愤怒和C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

9、主要、简要

“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

如:

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

如此精炼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达到,教师要将其训练到此程度,又谈何容易!

10、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

“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1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

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

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

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

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

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