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539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docx

《简明东方文学》插图本电子讲稿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文学

第一章总论

 

(一)东方和东方文学概念阐释:

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Asi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

但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及后来逐渐形成的“东方学”(Orientalism)。

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标志着东方文学(OrientalLiterature)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的诞生。

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所以也可换称为亚非文学。

 

(二)古代东方文学的历史背景、时间范围、思想基础:

东方古代文学是指原始氏族社会至奴隶社会的文学;时间为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世纪左右;思想基础是原始宗教神学。

 

(三)古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古老性:

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古代埃及文学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比西方最古老的希腊文学早了2000多年,所以,东方拥有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如最早的诗歌总集《亡灵书》、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等。

 

(2)多源性:

古代亚非文学在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和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有五大源头,这和西方文学发源于古代希腊明显不同。

 

(3)民间性:

民间口头创作占较大比重,许多佳作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文人作品也从民间创作汲取营养。

 

(4)宗教性:

某些作品产生之初就与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出现了大量的宗教与文学同体孪生式的著作。

第二章古代埃及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圣书”——美丽的古埃及文字

  不同于现在的埃及,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多神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圣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重大成就,使它们重见天日。

二、古埃及主要文学成就

(一)神话。

主要神祇故事简介:

太阳神拉(Ra)、冥神奥西里斯(Osiris)、伊西斯、战神荷鲁斯。

 

埃及法老向奥西里斯献酒

欧化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

 

 

(二)传记文学。

主要内容是颂扬王公贵族和上层英雄人物,表现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哲学。

《梅腾传》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早的传记文学。

(三)教谕文学。

这是奴隶主对其臣下、子弟的教诲和训诫之作。

其主要内容是宣扬伦理道德,传授治国安邦之术,教谕处世哲学。

通常采取箴言、对话和独白形式。

代表作《一个人同他的“巴”的辩论》的教谕意义。

(四)戏剧。

古埃及是世界戏剧的发祥地。

在埃及古王国的米那王朝(公元前3200—公元前2980)就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戏剧。

戏剧内容大都表现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

艺术上强调对话的作用,多采用朦胧神秘的象征手法。

古剧《荷鲁斯的胜利》的发现。

(五)诗歌。

在古埃及文学中,诗歌是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

按内容可分成两大类:

(1)世俗诗。

有劳动歌谣和爱情歌谣,这是人类至今见到的最早的歌谣。

劳动歌谣有《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和《搬谷人的歌谣》,后者是代表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和不满情绪。

爱情歌谣的代表作《爱情对唱》描写一位男子对心上人的赞美和迷恋之情。

世俗诗的艺术特征:

反复重叠的节奏;明快朴实的语言;直抒胸怀的表达方式;比喻和拟人化的广泛采用。

(2)宗教诗。

是古埃及人多神崇拜的产物,内容都是颂神。

代表作就是图文并茂的《亡灵书》(BookoftheDead),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集,辑录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时的作品。

产生原因:

放入坟墓供亡灵阅读的冥国旅行指南;内容构成:

颂神和咒魔,如《阿尼的纸草》。

《亡灵书》的中心思想是让死者复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世界的幻

古埃及壁画《最后的审判》:

人心要放在天平上,用真理的羽毛做砝码,仔细称量,合格后方能通过,否则将落入食魂怪兽之口,永世不得再生。

想,这是对生命问题的大胆探索和哲理思考,体现了早期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亡灵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是古埃及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为后人了解古埃及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形象而珍贵的资料,如古埃及人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和灵魂不灭、生命永恒的生死观;还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书中神游下界、天堂的神奇描写,驰骋着丰富的想象,是世界文学史上描写此类题材的先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故事

 

故事是埃及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也是世界短篇小说的滥觞。

古埃及故事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古王国故事。

着重宣扬王权神授思想和统治者的神圣威严。

艺术上带有浪漫色彩。

代表作《魔术师的故事》为现存最早的古埃及故事。

 

(2)中王国故事。

主要反映国势强盛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开拓精神。

故事文学进入繁荣时期。

叙事技巧日益娴熟。

主要作品:

古埃及散文修辞的典范《乡民与雇工》揭露了贵族恶仆掠夺和欺压百姓的暴行,颂扬了农夫顽强机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遭难的水手》写出了埃及人勇于海外探险、积极寻求财富的开拓精神,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冒险故事;《赛努海的故事》反映了中王国时期埃及人的冒险精神和爱国热忱。

(3)新王国故事。

大都反映埃及奴隶社会走向衰微的历史。

成就最高:

数量较多、内容深广、情节曲折离奇、幻想浪漫因素增加。

重要作品有《占领尤巴城》、《厄运被注定的王子》和《昂普、瓦塔两兄弟》。

后者是古埃及故事文学的代表作——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情节离奇曲折,发展跌宕多姿,充满丰富而怪诞的想象。

第三节古埃及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代文学。

它以自己悠久的历史、多样的体裁、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提供了多方面的文学原型母题和创作模式,对西亚和希腊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神话方面:

太阳神神话中,人类反叛造物主险遭毁灭这一神话主题,后来被巴比伦的“洪水传说”和希伯来的“诺亚方舟”等神话所吸收;其中创世纪前的一片混沌状态、水为生命之源的观念、神体化为万物的描写、后辈神搏杀前辈神的故事对后世文学也具有原型母题意义。

冥神神话中,冥后伊西丝与丈夫灵魂相交而孕无疑是基督教神

古埃及铸铜,伊西斯Isis怀抱荷鲁斯

话中玛利亚“清净受胎”故事的源头;伊西丝怀抱荷鲁斯的形象,被认为是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形象的原型;奥西里斯的死而复生对后来耶稣基督死而复活的故事产生过影响;其中的设计杀兄、千里寻夫、三位一体等情节和观念对后世文学也有原型母题意义。

还有希腊的斯芬克斯和凤凰神话是从埃及传入的。

诗歌方面:

《亡灵书》以人死后的冥界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开了后世文学作品描写此类题材的先河;其中的冥府审判描写应是基督教末日审判观念的发端。

 

故事方面:

《昂普、瓦塔两兄弟》中的“引诱遭拒反诬陷”的情节描写影响了后来希伯来文学中约瑟在埃及拒绝护卫长之妻引诱的情节;《占领尤巴城》主要描写的是在礼品中隐藏的埃及士兵被抬到城里,里应外合战胜敌人,这影响了希腊荷马史诗中的“木马计”的创作;《厄运被注定的王子》的命运主题(fatetheme)被认为是全世界共通的,在同类作品中也有原型母题意义;另外这些故事还为后世文学提供了“航海冒险”、“神造美女酿祸”、“变形斗法”等原型和母题。

第三章古代巴比伦文学

第一节概说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1)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19世纪,由于考古学和语言学的重大成就,楔形文字(cuneiformcharacters)的识读和破译获得成功,从而发现了埋没几千年的伟大古代文明,改写了世界史和文学史。

 

(2)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早期文学的创造者。

阿卡德人是苏美尔文化的全面继承者。

古巴比伦人是其集大成者,在文学视野、题材和体裁等方面均有新的开拓和建树,将其推进到黄金时代。

亚述人在纪录、保存和传播这些文学遗产方面功不可没。

(二)古巴比伦的主要文学成就

(1)神话是巴比伦文学中最早的作品。

神话中分掌宇宙的三巨头——天神阿努、大地与空气之神恩里尔、水和智慧之神埃阿,另外还有爱情与生命之神伊什妲尔、植物与繁殖之神坦姆兹以及后来由城邦保护神一跃成为众神之王的马尔都克。

世界上最完整的创世纪神话《埃努玛·埃利什》(马尔都克),洪水神话《洪水传说》(恩里尔、埃阿和西纳比斯),解释四季变换的神话《伊什妲尔赴冥府》(伊什妲尔和坦姆兹),开国君王萨尔贡的传说。

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和对于自然力的崇拜,是这些神话的共同倾向。

 

(2)史诗在巴比伦文学中占主要地位。

代表作《吉尔伽美什》,史诗残篇《阿达帕》和《埃达娜》简介。

这些史诗的共同主题是探索生死问题、追求生命永恒。

 

(3)箴言诗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其主要内容是表现宗教和人生哲学。

代表作有《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其“好人受难”主题影响了希伯来的诗剧《约伯记》。

(三)古巴比伦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1)属于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代文学,虽略晚于古埃及文学,但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却大于后者。

它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地区,成为影响最广的古代文学之一。

 

(2)古巴比伦神话在世界体系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它所提供的创造世界、人类起源、弃儿成雄才等神话类型,成为世界性的神话母题。

如“大洪水神话”就影响了希伯来《旧约》中“诺亚方舟”和阿拉伯《古兰经》中“努哈方舟”等神话故事;而“四季变换”则是古希腊神话中农业女神得墨特尔及其女儿布拉式派茵故事的原型。

 

诺亚方舟

(3)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它所描写的生死友谊、屠妖除魔、游历冒险、深海探宝、地狱之行、死亡悲哀、为民谋福(圣爱)等情节和观念,对后世文学也具有原型和母题意义。

第二节《吉尔伽美什》(EpicofGilgamesh)

 

(一)形成和发现

(1)该史诗是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

它的雏形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

写定本完成于公元前1500年,比荷马史诗早1200年。

后因战乱,史诗的泥板文书被埋于地下。

 

(2)19世纪的重大考古成就和史诗的重新发现。

(二)情节构成和思想内涵

(1)史诗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1、2块泥板构成,叙述主人公吉尔伽美什与野人恩启都苦斗结交的故事。

第二部分由3、4、5、6块泥板组成,写两位勇士为民除害的英雄业绩。

第三部分包括7、8、9、10、11块泥板,描写恩启都之死和主人公探求生命奥秘的艰苦跋涉。

第四部分见于第12块泥板,记述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亡灵的会见,描绘阴间的阴森恐怖的气氛。

吉尔伽美什痛悼亡友恩启都

象征永生的仙草被蛇叼走

 

(2)思想内容由两个层面构成:

历史层次展现过渡时期巴比伦的社会面貌,赞美为民立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歌颂勇于违抗神意的斗争精神;哲理层次探索生命的奥秘,说明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渴望永生只是徒劳的幻想,但是精神可以永垂不朽。

在同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的斗争中,突出了史诗的英雄主题。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

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

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民除害的英雄。

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求者。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

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四)史诗的艺术表现

(1)独特的历法式结构:

史诗的情节结构是按太阳运行的自然周期来安排的,体现了早期人类独特的原始思维方式。

 

(2)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

与其他古代史诗不同,只有3000行,只集中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却概括了丰富的内容。

 

(3)富有民间文学的种种特色:

故事极富浪漫色彩,情节跌宕生姿,广泛运用夸张、排比、比拟等民间文学表现手法。

第四章古代希伯来文学

第一节概说

 

(一)历史和文化简况

(1)饱经忧患的历史(起源也门、长留两河、逃荒埃及、定居迦南)。

一神信仰的犹太教的诞生(巴比伦之囚、返回迦南、立教建国、一分为二、遭罗屠城、流浪四方)。

 

(2)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

从《约书》到《旧约》再到《圣经》。

 

(3)《旧约》内容构成:

“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其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结合;“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表现手法;“诗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根据《出埃及记》改编的美国电影《十诫》剧照:

摩西用诫碑砸向异教偶像

《圣经》:

蛇引诱夏娃和亚当

 

 

(二)希伯来文学史纲

(1)氏族社会的文学。

主要有三类作品:

一是神话,如“创世造人”、“诺亚方舟”等;二是传说,亚伯拉罕的传说(“燔祭献子”体现了他的威严虔诚,影响《古兰经》中易卜拉欣的“燔祭献子”,形成古尔邦宰牲节,并成为梅里美小说《马第奥·法尔哥内》和果戈理小说《塔拉斯·布尔巴》的原型母题),雅各的传说(红豆汤换继承权、骗父为其祝福、娶两表妹为妻、设计得舅舅羊群、逃跑途中与天使摔跤,体现了雅各的诡诈奸猾);三是故事,著名的有“约瑟的故事”、“摩西的故事”、“参孙的故事”等。

亚伯拉罕“燔祭献子”   雅各村口遇见小表妹   约瑟逃离侍卫长妻子的诱惑

      摩西从河中得救            达利拉计诱参孙

(2)王国时期的文学。

主要由两类作品:

一是史传。

《撒母耳记》中有关扫罗和大卫王的故事(弹弓杀敌、扫罗食言、洞中遭遇、移花接木、阴谋害命),《列王记》中有关所罗门王的事迹(“二妇争子”),组成了著名的的三王史传。

二是先知文学。

代表作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

持哥利亚首级的大卫      所罗门王的审判         约伯的痛苦

(3)沦亡时期的文学。

诗歌代表作是抒情诗集《雅歌》,诗剧《约伯记》揭示了人性恶是造成人生苦难和悲剧的根源,流露出悲观主义和宿命主义的思想。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路得记》:

是希伯来小说诞生的标志;异族姑娘路得两嫁希伯来人是其主要情节;塑造了贤惠、

油画《路得拾穗》:

裸露的胸脯和粗壮的胳膊

体现出少妇的寂寞和吃苦耐劳,左手抱着的

麦穗,像一束朴素的花,象征了无助者的贫

穷与孤独

勤劳、善良、勇敢的东方美女子路得的感人形象;主题是歌颂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美德,透露出天下皆为上帝民的大同思想;牧歌式的描叙,被歌德称为最优美的田园小说。

(三)希伯来文学的总体特征

(1)宗教性:

希伯来人是笃信宗教的民族,希伯来文学是伴随宗教思潮产生和发展的。

犹太教的一神观、契约观、神选观和救赎观,是贯穿希伯来文学的基本观念。

表现上帝与希伯来人的相互关系是其文学的基本主题。

体现一神教信仰的上帝形象,是希伯来文学中无所不在的主人公。

它具有单一性、模糊性、排他性、历史性和抽象性的特征,集中体现着希伯来人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

(2)民族性:

通篇充满浓厚的爱国思想和强烈的民族感情;创造了“贯顶体”、“气纳体”“先知文学”、“启示文学”等多种独特的民族文学形式。

(3)悲剧性:

多灾多难的民族,流浪漂泊的历史,遥远的“天路历程”,使得其文学以悲哀为主调。

(4)民间性:

大部分作品是在人民口头创作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清新朴素的语言、民间文学常用的比拟手法)。

(5)浪漫性:

希伯来文学往往把人物神奇化,加之无影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上帝贯存其中,使得希伯来文学在整体上具有一种神话特质,显示出浪漫、神秘、崇高和威严的风格。

(四)希伯来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旧约》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

《旧约》也随着基督教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上刊印量最大、读者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著作(“万书之书”被译成1400多种语言,发行25亿多册)。

(1)它与古希腊文化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之为“二希”:

希腊传统(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和希伯来传统(希伯来基督教的中古传统)。

欧洲中古各新兴民族、国家,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哺育下由野蛮进化到文明的,希伯来基督教传统成为孕育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具体表现在:

它的传播和翻译,推动了西方许多国家文字的形成和语言的规范化;它的思想观念还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法规和道德准则。

如政治思想——“原罪”(人性恶)观念影响了西方法制社会的形成,法律(即契约)高于伦理;如文化精神——“罪与罚”观念造成了西方文化精神中渎神意识和忏悔意识的交织并存等。

(2)它成为东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诗人和艺术家。

中世纪的教会文学和宗教艺术大都取材于《旧约》;近现代的许多作家和诗人借助于《旧约》的故事和技巧,创造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但丁、弥尔顿、歌德、拜伦等。

(3)提供了世界性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各国语言的内涵和表现力。

西方文艺典故四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神话、伊索寓言、莎氏剧作和圣经故事,如乐园、禁果、十戒、先知、启示、洗礼、忏悔、福音、复活等。

(4)通过穆罕默德和《古兰经》,影响了伊斯兰文化艺术。

伊斯兰基本教义有犹太教的影响;《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大都来自于《圣经》。

第二节《雅歌》

(一)关于《雅歌》的争论

《雅歌》定型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全书由8章组成。

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1)关于作者的争议。

一说为所罗门王所作;一说是民间佚名诗人所作。

 

(2)关于作品体裁的争议。

牧“歌说”、“戏剧说”、“情歌说”。

(二)《雅歌》评价

(1)《雅歌》又称“歌中之歌”,“完美之歌”,是由若干首短诗组成的情歌集。

主要内容是描写牧羊女和牧羊郎的爱情故事。

基本主题是歌颂纯真、专一和自主的爱情,独到之处在于涉及到了爱情的诸多美好品格。

对爱情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神圣、庄严、崇高的精神境界。

 

(2)《雅歌》的表现艺术:

对爱欲心理的准确把握和生动的刻画;对人体美的大胆展示;丰富多彩的情景意象;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特点。

第五章古代印度文学

第一节概说

印度文化最早由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达罗毗荼人所创造,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但古印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在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南迁入主印度之后。

(一)印度古代社会历史的基本特征

(1)森严的种姓制度:

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众多的宗教思想体系:

(自然崇拜——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三大教派:

毗湿奴派、湿婆派和舍格底派)、耆那教(与佛教相似)、佛教(公元前3世纪向外传播,公元13世纪在印度基本消亡)、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后半叶开始受影响,13世纪在北印度确立统治地位)、锡克教(融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于一体)。

 

(3)复杂的民族构成:

土著民族和外来民族;印地、乌尔都、孟加拉、泰米尔等。

 

(4)长期的分割状态:

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区;统一的时间少,小国林立局面长。

种姓制度和宗教派别的实质是民族冲突和阶级矛盾。

这种复杂性和松散性,造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组合性等特点。

(二)印度古代文学史纲

(1)吠陀时期的文学(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

“吠陀文学”——“吠陀”原意“知识”“学问”,后来演变为“经典”“圣经”之意。

“吠陀文学”是指以“吠陀”命名的民间集体创作的四大诗歌总集: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最古老、成就最高的诗集《梨俱吠陀》:

约在公元前15世纪编订,反映的时代是原始社会后期和过渡时期,收入诗歌1028首,按

内容可分成四类:

一是神话诗。

这是诗集的主要部分。

其中关于天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和酒神苏摩的神话,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风景诗。

如《朝霞》、《蛙》等。

主要反映人与大自然的亲谊关系。

三是世俗诗。

侧面描写社会生活,涉及社会习俗、男女爱情、生产活动和战争等。

著名的有《阎摩与阎蜜的对话》、《苏摩酒》等。

四是宗教诗。

包括祭祀诗、咒语诗、哲理诗等。

体现了古印度人的宗教观、哲学观和人生观。

如《有无歌》等。

 

(2)史诗时期的文学(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

a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两大史诗的核心故事,大约形成于印度氏族社会后期至奴隶社会初期。

《摩诃婆罗多》被称作“历史”、“历史传说”,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

《罗摩衍那》被称作“大诗”、“最初的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

《摩诃婆罗多》的作者相传是广博仙人(毗耶娑)。

《罗摩衍那》的作者相传是蚁垤仙人(跋弥)。

其实是无数诗人、学者、歌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集体创作的成果。

 

《摩诃婆罗多》意即“伟大的婆罗多族”,由18篇组成,长40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诗。

核心情节是婆罗多王族的两支后裔争夺天下的斗争。

《罗摩衍那》意即“罗摩的故事”,由7篇组成,长10万行。

核心故事是写王子罗摩与魔王罗波那的矛盾冲突(拉弓娶妻、宫中阴谋、流放森林、悉多被劫、猴国结盟、大战魔王、悉多被弃、登基为王、重返天界)。

主题思想:

颂扬英雄主义,歌颂了光明、正义、善良必将战胜黑暗、邪恶和残暴。

 

罗摩与悉多

史诗艺术特点:

概括整个时代的艺术能力(是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插叙原则的广泛运用(书中穿插了大量文学插话);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理想君主的典范——罗摩,忠勇武士的代表——罗什曼那、哈努曼,忠贞贤妻的楷模——悉多,丑恶势力的化身——罗波那);自然美和抒情美的和谐统一;变异构思的成功运用(人神变异、天上人间、亦人亦神、亦真亦幻);出色的比喻和夸张手法。

缺点:

非文学性插话过多所造成的结构松散、篇幅冗长、内容庞杂的缺陷。

两大史诗的深远影响:

成为后世印度文学的典范和取材宝库;成为印度人思想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圣典;随着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对南亚和东南亚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摩诃婆罗多》:

般度五兄弟被流放到森林

《罗摩衍那》:

少年罗摩降妖

《罗摩衍那》:

悉多被劫

《罗摩衍那》:

神猴拜见罗摩

 

b诗体神话传说总集《往世书》:

定型时间晚于史诗,约在公元7—12世纪。

有18大和18小,题材性质差异不大,但后者地位不高。

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仅18大《往世书》长度相当于《摩诃婆罗多》的4倍之多。

内容主要是世界创造、毁灭后再创造、神仙族谱、帝王世系等。

两大史诗和往世书,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吠陀时代的宗教神话新世界——宇宙三大主神:

最初是创造之神梵天高于一切,接着是毁灭之神湿婆和保护之神毗湿奴不可一世,最后竟演变成毗湿奴集创造、保护和毁灭于一身的三神合一。

如创世神话水生火、火生金蛋、金蛋生梵天、梵天分蛋壳为天地、又以己身生众神的故事(其他故事参教材)。

 

大梵天

毗湿奴躺在千头蛇身上

湿婆和妻子雪山神女跳舞

上古东方,以印度的神话传说成就最高:

想象丰富优美,曲折动人,创造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神祗。

但古印度神话不具有严密完整的体系,人性化神少,凶神恶煞者多。

 

c佛教文学的代表作《佛本生经》:

“佛教文学”的定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受到佛教影响、包含佛教义理的文学创作;狭义则专指那些富于文学性的佛教典籍及其演义。

一般指的是后者——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实相(最高本质)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