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618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上公开课教案.docx

三上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三年级数学毛小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二)几分之几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

  揭示课题板书:

几分之几。

  1.例4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份是它的

,3份是它的

,4份是它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

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例5

  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4份呢?

5份呢?

让学生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像

…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教学例6

  出示图片

,猜想:

哪个分数大一些?

  让学生同桌一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

,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演示

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出示图片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

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总结规律: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越小,分数越小。

三、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三年级数学邹汉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例5:

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七仙女的7个篮子里一共有多少个仙桃?

用加法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0+0+0+0+0+0+0=0

  用乘法怎样算?

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0×70

   “0×7”表示什么呢?

7个0相加。

“0×7”表示7个0相加,结果得0。

  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

为什么?

(0×5表示5个0相加,结果得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 5×6=

4×3= 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

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

(都相等.) 

  我们刚学过0×7=0,那么7×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7=0下面板书出7×0=0,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教师板书: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例6教师先出示518×3,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然后将第一个因数518改为508。

  508×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508×4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

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查漏补缺。

  四、总结 

    我们在做乘法时遇到0应该怎么办?

谁来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

三年级数学毛小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请同学们帮个忙,老师要把一些水果分给几个人,大家说说怎么分公平?

6个梨分给3个人,怎样分?

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二、新课学习

  1.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5=()(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

(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

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1。

“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33÷8=

  四、总结

  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毛小宁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至于竖式的教学,我想只要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余数的含义以及它与除数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学生知识不难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

”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操作:

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

(2)学生展示:

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

(3)全班交流:

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

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

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课题

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91、92页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

这一部分的认识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这部分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上,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直观的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即为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作了铺垫,更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分数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学生认识的特点和思维规律,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制定出了以下几点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

认识几分之一,感悟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

2、理解分数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等学习数学的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学设想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是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

为此,本课力求体现“在玩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分数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创设情景:

“分苹果”

2.揭示课题:

分数

[设计意图: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因此,课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的前提下表现出来,而且使学生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教读法和写法

1.分数的读法

2.分数的写法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简单入手,属于知识性的教学。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1/2的意义

1、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1/2

【设计意图: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具体的物体图形的一半出发,沟通一半与新知1/2的联系。

2、1/2的意义教学:

强调平均分

(1)个别学生上来:

起示范性的作用

(2)同桌交流:

面向全体

(3)再个别学生上来反馈:

检查效果

(4)深化1/2的含义:

空白部分也是整体的1/2

3、举例生活中的1/2

4、深化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四)创造分数

1、学生举例其他分数

2、创造其他分数

3、说说自己所创造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动手分图形,在小组合作中感悟、去比较、去解决新问题,将学生提升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

4、展示学生1/4的不同折法

5、介绍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

使学生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五)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看图填分数

2、表示几分之几的分数

3、表示几分之几的分数

【设计意图:

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分层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人人都能从中有各自的收获,尽显潜能】

(六)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单元统计(三年级数学)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

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

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

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

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

师提问:

横轴表示什么?

纵轴表示什么?

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

师谈话:

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

引出新课:

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

师问:

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

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

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

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

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

师提问:

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

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

师小结:

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

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同桌交流)

B: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

师提问:

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

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

(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

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

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发现:

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

师提问:

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

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

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

引导学生讨论:

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

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

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

师问:

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解决吗?

B: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

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

师提问:

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

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

(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

三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

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6÷3=2

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

做一做

知识介绍:

除号的由来

作业:

练习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