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9748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docx

高考地理练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教师用书

第四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考纲展示]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应用。

 2.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

[基础梳理]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日出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值。

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其中正午的太阳高度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成因

2.四季的划分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3.五带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将全球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

[图文拓展]

1.等太阳高度线图

 

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来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

其实质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昼半球俯视图。

如图所示:

此时刻太阳直射点A的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四周随着球面的弯曲与直射点距离不断扩大,太阳高度角也不断减小。

相同太阳高度的点连成的线呈同心圆分布,0°等太阳高度线为晨昏线。

2.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杆影的日变化

(1)一日内,日影由西向东不断移动。

(2)从日出到正午,日影逐渐缩短,由日出时的最长逐渐缩短到正午(正北方位)时的最短;从正午到日落,日影逐渐增长,由正午时的最短逐渐增加到日落时的最长。

(3)该图反映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应为北半球夏半年的日影。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图解考点]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示意图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

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

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  )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徐州的白昼较短

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

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规范审答                

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可知这一天接近北半球夏至日(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

A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对其规律的把握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地区白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另一半球情况相反。

(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

例如,上题中,夏至日过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甲国首都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至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2)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

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至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4)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23.5°,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5°);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区为47°。

〉〉命题角度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该日(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解析:

根据题意,此时太阳直射北纬20°,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日落的时间越晚,故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因甲地、乙地距太阳直射的纬度(20°N)相等,所以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答案:

B

为了冬季采光,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

分析下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

据此完成2~3题。

城市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

理论

实际采用

24°45′

2.02H

1.7H

40°28′

1.18H

1.2H

35°21′

1.41H

1.1~1.2H

26°36′

1.86H

1.6~1.7H

(H为住宅楼的高度,适用于平地,且住宅呈东西走向)

2.表中的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

3.表中反映出我国建筑物的日照间距(  )

A.由南向北逐渐缩小B.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C.由西向东逐渐缩小D.由西向东逐渐扩大

解析:

第2题,由表中内容可知,冬至日四个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③④①,因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我国各地都位于北半球,所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第3题,结合上题的结果和表中数据可知,我国从南向北楼间距应逐渐扩大,才能保证楼房有良好的采光条件。

答案:

2.D 3.B

〉〉命题角度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2017·高考全国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

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

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

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

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4~5题。

4.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

5.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B.6月28日

C.9月2日D.11月2日

解析:

第4题,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及四季。

据丁发的信息可知丁位于北极地区且北半球昼短夜长,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甲所在地即将迎来夏天,应位于南半球;乙所在地冬季临近,应该是北半球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丙所在地秋季临近,说明纬度比乙所在地低,B项正确。

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A、B项错误;北温带地区冬季临近,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4.B 5.D

考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

(高考经典题)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下题。

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规范审答                

画出图形,理解P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我的答案] D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

“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

H=90°-BC纬度差=90°-(10°+23.5°)=56.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3)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两地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

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L=hcotH。

如下图: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时效果最佳。

如下图:

(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太阳光热多,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命题角度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右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的经度为(  )

A.30°E B.30°W

C.60°ED.60°W

2.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

A.10°NB.10°S

C.50°ND.50°S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可知,北京时间为18时,而该地为12时,利用时差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为30°E,A项正确。

第2题,因为题干并没有交代图示为具体哪一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可,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经计算,该地的纬度介于21.5°和68.5°之间,只有C和D项符合,再依据图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确定该地为北半球,只有C项符合。

答案:

1.A 2.C

〉〉命题角度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①B.②

C.③D.④

4.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3题,华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则太阳能热水器应布局在朝南的方位,据此可判断,图示右侧为南、左侧为北。

图③中房屋南侧为落叶阔叶树,冬季树木会落叶,利于阳光照进房屋,起到增温作用;夏季树叶繁茂,能够阻挡阳光照进房屋,起到降温作用。

同时图③中房屋北侧为常绿针叶树,对冬季风起到阻挡作用。

故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图③。

第4题,图中角度为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而该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时冬季太阳能利用效果最好,冬季华北某社区(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左右,图④中夹角为60°,故图④热水器安装角度最合理。

答案:

3.C 4.D

考点三 太阳高度变化图的判读

[图解考点]

图形一 某日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

[信息解读]

(1)计算昼长:

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可计算不同地区的昼长。

图中B曲线6:

00日出,18:

00日落,昼长为12小时,说明为赤道地区。

(2)观察最大太阳高度

图中A曲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为直射点;C曲线恰好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约为直射点度数的一半;D曲线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说明为极点,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3)计算当地的经度

若横坐标是北京时间,需要看该地太阳高度(当地12时)出现最大值的北京时间,再计算该地的经度。

图形二 某地某时段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

[信息解读]

(1)该地一年中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90°,说明有两次直射现象,应位于赤道到回归线之间。

(2)波谷C出现的日期为6月22日,可判断该地在6月22日前后出现直射,故位于0°~23°26′N。

(3)A到B段,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说明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至该地;B到C段,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说明太阳直射点远离该地向北回归线移动。

(4)C到D段,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说明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南移至该地;D到E段,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说明太阳直射点远离该地向南移动。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

据此完成

(1)~(3)题。

(1)据图推测,乙地位于(  )

A.东半球赤道上B.东半球北回归线上

C.西半球赤道上D.西半球北回归线上

(2)据图推测,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3)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

A.1万千米B.2万千米

C.3万千米D.4万千米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

(1)C 

(2)B (3)B

1.特殊纬度上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主要特点

三个重要信息:

①昼夜长短;②地方时12时;③正午太阳高度

赤道上

①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②最大的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12时(正午太阳高度);

③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极圈及以北地区

①会有极昼现象;

②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出现在地方时12时(正午太阳高度);

③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极点上

①极点上如有太阳高度,说明出现极昼;②极点上没有自转线速度,太阳高度无变化;

③太阳高度数值与直射点纬度有关

2.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不同地区

主要特点

图示

赤道上

两次最大,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太阳高度角为90°;两次最小,冬至和夏至日时为66.5°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有两次直射现象,两次最大值为90°,一次最小值为12月22日

北回归线上

一次直射在6月22日,最大值达90°,一次最小值在12月22日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一次最大值在6月22日,小于90°,一次最小值在12月22日

北极点上

春分至秋分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0°,其中一次最大值在6月22日;秋分至春分出现极夜,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

〉〉命题角度一 太阳高度的变化

下图是甲、乙两地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若这一天为6月22日,则乙地的地理坐标最接近(  )

A.(40°N,52.5°E)B.(40°N,127.5°W)

C.(40°S,52.5°E)D.(40°S,127.5°W)

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关于地心对称B.关于地轴对称

C.关于赤道对称D.关于极点对称

解析:

第1题,看图分析,北京时间9时和24时,当地太阳高度为0°,说明日出或日落,即判断乙地昼长为15小时,昼长夜短,根据题意(当天为6月22日)推出乙地在北半球,排除C、D两项;当乙地地方时为12时时,太阳高度最大,为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7.5时=16时30分,根据北京时间与地方时的时间差计算得出该地经度为52.5°E。

第2题,结合上题判断,乙地昼长为15小时,夜长为9小时;而甲地昼长为9小时,夜长为15小时。

根据南、北半球纬度数值相等的两点南半球的昼长(夜长)+北半球的夜长(昼长)=24小时,即判断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甲地日出日落时,北京时间分别为0和9时,甲地昼长为9小时,推出当地地方时12时时北京时间为4时30分,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得知,甲地经度为127.5°W。

说明甲地与乙地在两条相对的经线上,互为对跖点。

答案:

1.A 2.A

〉〉命题角度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图1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图2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图1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有阳光直射现象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自转线速度:

甲地<丙地<乙地

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4.图2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甲地日影在6月22日最短,12月22日最长,且始终朝北,说明其位于北温带地区;乙地的日影在8月上旬为0,说明其有直射现象,且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由于乙地的日影朝北时间较长,可判断其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丙地在12月22日的日影为0,其他日期正午日影朝南,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上。

三地中甲地纬度最高,乙地纬度最低,因而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答案:

3.C 4.C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307页

[基础巩固组]

(2019·试题调研)山东力诺集团光伏扶贫项目,落户华北平原沂南县岸堤镇兴旺庄村。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该地区开发利用光伏扶贫的有利条件是(  )

A.雨日较少,日照时间长

B.当地消费市场广

C.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D.山地、丘陵面积广大

2.若太阳能集热板可灵活调整朝向和倾角,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则一天中,该电站太阳能集热板的朝向变化正确的是(  )

A.春分日——先朝东、后朝南、再朝西

B.夏至日——先朝东南、后朝南、再朝西南

C.秋分日——先朝东、后朝北、再朝西

D.冬至日——先朝东北、后朝北、再朝西北

解析:

第1题,光伏发电需要有丰富的太阳辐射,该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利条件是雨日较少,日照时间长,A对。

消费市场广的地区不一定适宜开发太阳能,山地、丘陵面积广大不利于开发太阳能,B、D错。

该地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C错。

第2题,若太阳能集热板可灵活调整朝向和倾角,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则一天中,该电站太阳能集热板的朝向变化,春分日、秋分日日出东方,日落西方,集热板先朝东、后朝南、再朝西,A对,C错。

夏至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先朝东北、后朝南、再朝西北,B错。

冬至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先朝东南、后朝南、再朝西南,D错。

答案:

1.A 2.A

下图为某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N点日期可能为(  )

A.5月6日左右  B.8月7日左右

C.11月7日左右D.2月6日左右

4.该地纬度最可能位于(  )

A.赤道B.11.5°S

C.11.5°ND.23.5°N

5.若测得某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则该日可能为北半球(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解析:

第3题,N、M两日以6月22日为中点呈对称分布,且N位于6月22日之后。

据此推知,N的日期可能为8月7日左右。

第4题,该地5月5日有直射现象,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

第5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答案:

3.B 4.C 5.D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利用的方向之一。

下图是天津某楼房太阳能集热器装置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6.关于使用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的叙述,可信的是(  )

①该装置的“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随楼层不同不发生变化 ②所安装的墙壁朝向南、北半球相同 ③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集热器冬季集热时间会缩短 ④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应该拉长

A.①③B.①④

C.③④D.②③

解析:

可调节型支架长短主要是为了调节集热器与地面的夹角,该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而一个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与楼层无关,故①正确;集热器应朝向正午时太阳照射的方位,故南、北半球朝向不同,则②错误;冬季上海昼长大于天津,则上海集热时间长于天津,则③错误;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天津,则在上海使用时集热器与地面夹角要小于天津,可调节型支架长度应拉长,故④正确。

答案:

B

武汉某建筑采用大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

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设计师把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巧妙结合起来,如下图所示。

这种设计既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也可以极大地减少玻璃幕墙的日射负荷,具有很好的节能性。

读图,回答7~8题。

7.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  )

A.昼长逐渐增加

B.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

C.月均温不断降低

D.月均降水量不断减少

8.为达到最佳遮阳效果,随纬度的变化需调节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

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屋檐外延长度应(  )

A.变长B.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

解析:

第7题,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到最小的过程。

武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即时间由夏至日经秋分日到冬至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武汉昼长逐渐减小,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月均温先升高后降低,月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

第8题,纬度越高,其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要使屋檐外延能挡住进入房间的光线,应加长屋檐外延长度。

答案:

7.B 8.A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10.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解析:

第9题,图示惊蛰是3月上旬,此时为春初,气温回升,作物正在成长,还处于农闲时期,故A项正确;华北地区一般6月初冬小麦成熟,东北地区是秋季收割春小麦,此时节无麦熟、晚稻等现象,故B、D项错误;我国3月份还处在冬季风(西北风)控制下,故东风、下雨现象可能性较小,故C项错误。

第10题,图示立春与立冬关于冬至日对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则此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同一纬度上,故这两天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故C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